“问题导学式”教学模式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2023-07-26 06:55翟长海
高考·上 2023年4期
关键词:高中物理教学实践研究教学模式

翟长海

摘 要:“问题”作为“问题导学式”的教学模式的核心,就是利用不同类型的问题,来引导学生沿着问题主线进行探究,进一步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物理模型的建构过程,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生成过程,促使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等学科关键能力都能够得以显著提升。在现今高中物理新课程标准全面实施的背景下,“问题导学式”的教学模式正在逐渐应用于高中物理教学实践。“问题导学式”教学模式能够有效培养和提升学生实践创新能力、自主学习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实现从解题向解决问题的转变,形成物理学科核心素养。在高中物理教学实施的过程中,“问题导学式”教学模式应该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等完成教学方案的设计,进而促使高中物理教学更具有效性。基于此,本文对“问题导学式”教学模式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实践应用策略做进一步探究分析。

关键词:问题导学式;教学模式;高中物理教学;实践研究

“问题导学式”教学模式的有效应用,不仅能够有效渗透扎实的理论知识,而且还使得同学们探究问题本质的渠道得以有效拓宽,从而形成学科关键能力。所设置的问题不仅能够成为物理导学案的开端,而且还能够作为有效引导同学们开展一系列教学活动的前提条件,其能够有效突破以往传统教学模式中存在的弊端问题,有效引导和培养同学们的创新实践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对于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的激发非常有帮助。为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教学课本内容的有效挖掘,通过巧妙设计相应的教学问题,来引导同学们积极参与到教学课堂之中,促使同学们能够更加高效完成课堂教学目标。

一、“问题导学式”教学模式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有效应用的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高中生物理發散性思维的激发

高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各项思维能力迅猛发展的时期,对于事物的判断已具备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可是由于受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大多数高中物理教师在实际教学期间,依旧习惯使用“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进行知识的传授,高中生难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充分思考探究的机会,进而也导致同学们的思维发展受到了一定的阻碍。而“问题导学式”教学法的有效应用,是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和教学内容为基础完成的问题设计,通过巧妙引入问题,来引导高中生自主地探究问题,并找寻相应的答案。其能够有效激发高中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使其能够根据教师的正确引导来对问题展开深度思考,促使高中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能够得以有效激发,可以契合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二)有利于高中生学习效率的有效提升

高中物理学科中涉及诸多较为抽象且有深度的教学内容,学生对于这部分内容理解起来存在较大的困难。比如:刚进入高中阶段对“加速度”概念的理解、对“匀变速直线运动”模型的建立,学生难以真正深入理解这些物理知识的实际内涵。与此同时,再加上教师的授课方式较为传统,同学们在被动接受物理知识时难以进行充分的思考,进而导致学生只是流于表面地理解物理知识,而造成学习效率大大降低的窘境。但是“问题导学式”教学模式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有效应用,能够帮助高中生在进一步探究思考教学内容的过程中,深入理解教学内容,同时还能够学会怎样把所学的知识灵活地应用于实际生活中来进行问题的有效解决,进而促使高中生的知识应用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学习效率得以显著提升。

(三)有效顺应了新课程标准中对教学的要求

伴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深入落实和推进,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现在的教学要求,也无法实现新课程标准所提出的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在高中物理教学中要从物理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科学态度与责任四个方面进行教学设计,从而形成学生发展必须的关键能力。而传统的教学模式以学习考试成绩作为学生评判学习效果和学习能力的唯一标准,这明显是与新课程标准的评价标准相悖的。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迫于高考的压力,大部分教师也仅是注重直接灌输一些重难点、考试要点等内容,用以有效提升高中生的考试成绩。但在当下新课程标准的背景下,更加强调教师不仅要加强对学生理论知识的传授,更应该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核心素养的发展,使学生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自主发展能力和沟通合作能力。所以,积极应用“问题导学式”教学模式,对于高中生独立思考能力和习惯的培养都非常有帮助。通过引导同学们在独立思考中对知识点进行深化理解的同时,还能够使同学们的知识面得以有效拓展,进而能够更有效与新课程标准的实际教学要求相顺应[1]。

二、“问题导学式”教学模式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有效应用的基本原则

(一)遵循启发式探究原则

新课程标准提出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学理念,强调教学过程中应坚持培养交流与合作、科学探究、自主学习的意识。高中物理教师应该在课程开始前设计一些更具探究性的学习内容,通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更具启发性的引导,促使高中生能够进一步开展教学探究。只有确保同学们学习探究的欲望更加强烈,自主参与探究的行为和过程逐步增加,才能够确保课堂教学效果愈发显著。换句话说,教师对学生的启发式教学引导越有效,越能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以及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有效凸显出来,进而所呈现出的教学效果也就会越来越显著。

(二)遵循趣味性原则

“问题导学式”教学模式不同于向同学们直接提出问题,其主要在于教师在进行问题的提问时会对问题进行有效处理,根据物理教学内容,创设实际的物理教学情境,其主要目的是有效激发同学们提升自主探究学习的兴趣。只有确保同学们的学习兴趣能够被有效吸引,才能够调动学生积极踊跃、主动地进行教学活动的思考和参与,进而才能使同学们对教学活动产生较为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同学们能够提升探究的欲望和创造的热情,以达到提升教学有效性的目标。

(三)遵循物理思维发展的原则

“问题导学式”的问题设计应该以激发学生求知欲、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品质为主。所以在问题设计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做到环环相扣、由易到难的启发式教学。教师应该以实际教学内容和学生认知水平为主,以构建整体知识网络结构、提升学生科学思维能力为切入点,设计出由易到难一个个逐步递进的问题串,同时将其有效渗透到整个教学活动中来,有效串联各部分教学知识点,引导高中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探究中,使同学们沉浸到探究问题的喜悦之中,促使同学们的科学思维能力能够得以有效发展。

(四)遵循层次性的原则

高中物理教师在进行问题情境的设计时,需要遵循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对学生存在的个体差异应该有足够的尊重。教师要借助问题情境的构建来设计有梯度、有层次的系列性问题,确保各问题间能够实现有效的过渡和衔接,借助有效的铺垫来提升问题设计的质量。除此之外,还需要确保问题的提出和教学引导能够做到恰到好处,通过巧妙、恰当的引导使同学们进行问题的有效探究,促使教学问题得以有效解决,帮助同学们构建系统化的知识认知构架[2]。

三、“问题导学式”教学模式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有效应用的实践策略

(一)精心设计教学问题,降低高中生学习理解难度

在问题导学式教学模式的应用中,教师应该将学生作为课堂的教学主体进行问题的设计,通过问题引导同学们更好地去进行讨论、思考,然后自己动手解决相关的问题,能指引同学们准确地对物理规律进行探究。为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所提的问题,就应该以同学们的思维能力和认知水平为基础,将同学们对教学规律进行学习理解时遇到的阻碍找寻出来,并通过学生动手实验或教师演示实验进行问题的设置,使同学们能通过思考寻找到解决问题的着眼点,并完成对规律突破口的探究。

例如:在进行高一物理必修第二册第五章《抛体运动》这一章的学习时,平抛运动作为曲线运动中运动模型的一种,涵盖着已经学过的匀速直线运动与自由落体运动方面的相关知识点。对于平抛运动来说,教学难点就在于为什么能够将其看成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与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的合成,以及平抛运动的特点怎样通过运动的合成与分解来解决。通过本章的学生实验,能让学生更感性认知平抛过程,并对平抛运动的特点有基本的了解。但教学难点在于,怎样使同学们能把感性的理解转变为对规律知识的探索研究。所以,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问题导学式”教学模式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务必把同学们由感性认识引导到探究规律上。教师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先将生活里常见的平抛现象进行演示,然后让同学们通过观察来分析抛出点和运动过程中物体的受力情况和速度,并提出平抛运动的本质是什么样的运动的问题,从而引起同学们的思考。对于难点如何突破则可以设置如下的问题:“做平抛运动的物体都参与了哪几个运动?都是什么?”“平抛运动有什么规律?怎样研究复杂的运动?”让同学们通过思考这两个问题,并结合平抛运动的相关实验,就能让同学们将感性知识内容转变成探寻规律的切入点。把复杂运动转化成简单运动,将平抛运动从竖直方向当成自由落体运动,从水平方向当成匀速直线运动。然后让同学们将平抛过程的位移图像、速度图像再描绘出来,接下来就可以顺其自然地让同学们求出合运动和分运动的位移式、速度式。这种教学方式,使学生可以掌握主动权,不再是被动获取教师讲授的知识,而是使同学们可以充分运用已学知识对新知识进行探究。与此同时,其同样能够满足新课程标准的教学要求,对于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调动学生课堂学习参与度、勤于思考、乐于探究等科学探究能力都极其有帮助,对于高中生有效养成正确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能够发挥积极促进的作用[3]。

(二)设计有目的性的教学内容,指明高中生正确思考问题的方向

在教学过程中,应将通过问题的设置来引导学生进行探究作为“问题导学式”的实际教学目的所在。对于物理规律的学习,想要真正理解需要经过大量的思考和正确有效的引导。“问题导学式”教学模式可以让同学们的思考更具目的性,激发其产生主动思考的意识和探究的欲望。所以,教师在设计问题导学时,应该明确目的,做到有的放矢,所提的问题应该具备相应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进行高二物理选择性必修第二册《楞次定律》这节内容的学习时,同学们通过总结和实验,对于产生感应电流的基本条件已经有了基本的了解。通过实际的实验也看到了在线圈中插入条形磁铁时产生的感应电流会出现方向不同的情况,所以引入楞次定律时,就可以着眼于此处,引导同学们进行思考:“电磁感应中电流表向不同的方向偏转,说明哪些问题?哪些因素会影响感性电流的方向,遵循哪些规律?”提出这些问题以后,再给同学们演示,用条形磁铁分别穿过不封闭的铝环和封闭的铝环分别会发生什么现象,让同学们思考、观察;“不管是S极还是N极远离时,铝环为什么都会跟过来?不管是S极还是N极当靠近封闭的铝环时,为何铝环会躲开呢?让磁铁远离或靠近不封闭的铝环,其为什么都保持静止?这些现象都说明了什么呢?”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因同学们对于感应电流会因为磁场的变化而产生,磁铁和电流间有力的作用等内容已经有一定的了解,所以,同学们基本都能非常顺利地回答出铝环保持静止是由于没有感应电流产生,和磁铁间不存在力的作用。而封闭的铝环中将会有感应电流产生,和磁铁靠近,表明铝环和感应电流间是引力,远离表明两者间有斥力。然后,教师再让同学们对磁铁磁场和感性电流磁场的方向、变化进行分析,最终得出楞次定律。通过这种形式的教学,每个设计问题都目的明确,并与实验现象相结合,使得同学们在回答完相应的问题后,能够结合自己的思考,对规律的本质更好地进行探究,进而促使高中生能够掌握正确的思考方向,有效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三)巧妙设计疑问,提升高中生的学习兴趣

想让教学活动高质量进行,就需要同学们有足够的兴趣,教师在开展问题导学时,可以以探究为主进行设计,从而充分地调动同学们对于探索新知识的积极性。高中物理教学比较抽象、复杂,教师从探究问题的方面进行设计,可以把同学们对于学习的好奇心和热情有效调動起来,促使其能积极探索物理知识,从而使其物理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专注力得到有效提高。把物理问题和知识有效联合,应根据同学们的喜好和课堂表现,不管从哪个方面进行考虑,问题和知识的联合都需要着重引领同学们的学习思路,使得其在互相探讨时,对于所学内容意见统一,并在互相交换思路中,强化对于专业素养和技能的培养。想让设计的问题和同学们的状态相符合,教师就需要先完善硬件和教案等条件,使其在教学之初就能对同学们的思考流程充分掌控,从而促使同学们可以迅速顺利应用与探索物理知识[4]。

例如:在进行高一物理必修第一册《牛顿第二定律》这节内容的教学时,教师就可以先将教学目标进行明确,使同学们对加速度和质量、外力的关联有基本的了解,并确保可以从具体事物出发,生动、深化将教学知识点间的关联性有效呈现出来。在实际进行教学时,可以先鼓励同学们巩固牛顿第一定律,使其能深入了解到:在外力影响下的物体,运行速度会有改变,可能是运动方向发生了变化,也可能是速度的大小发生了变化,或者是两者都发生了变化。通过巩固第一定律的内容,能让同学们深刻了解到:当物体的运动速度发生变化时,就会有加速度出现。通过这个环节,就能使同学们对于有关加速度方面的知识领悟得更为深刻,不过如果有多个力作用在物体上时,就很难找出加速度的影响因素了。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就可以为同学们进行问题的设置:“什么因素决定了交通工具起步时的加速度,是人的力量还是车头的牵引?”教师可以留给同学们足够的思考空间和时间,引发学生的主动思考,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

(四)借助小组合作进行问题探究,提高高中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在新课程标准理念的指引下,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应积极鼓励同学们学思结合,充分利用小组合作,打造学思结合的氛围,使同学们的核心素养和知识能力得到有效提高。在现实生活中可以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使其解题能力、学习兴趣等获得明显的提升,就需要在课堂上营造学思结合的氛围,使同学们在兴趣的引领下,更好地探索物理知识。为此,在教学时,教师就应该先强化和同学们的交流沟通,推动教师和学生间的交流合作,这也是新型课堂必备的条件。活跃的氛围不但能充分调动同学们的积极性,也能使教学效率得到显著提升,只有小组、课堂、教师紧密地联合,才能够形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互动模式。

例如:在进行高一物理必修第二册《功与功率》这节内容的教学时,主要蕴含的知识为功的概念,其中的难点为如何对物体的做功程度进行辨别和计算。在实际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为同学们展示一些和教学内容有关的视频或动画:如:动物拉车、塔吊吊物等。通过融入这些内容,向同学们提问:“做功的基本条件、判断做功的参数”。同学们在对这些问题进行思考时,教师可以让其进行分组讨论。通过小组成员间的探究与交流,以及反复对视频内容进行观看,就能让同学们对于力做功的情况做出迅速判断,并且也能总结出没有做功的因素,从而最终得出做功的基本条件是什么。在进行功的计算的问题解决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给同学们播放人推箱子的视频内容,再根据已知的变量进行提问:“人做功的程度,举起箱子时的做功程度”。通过这些多种形式内容的融入,使得同学们计算方面的能力得到了显著提高,同时也使教学质量和效率得到了充分提高。

(五)合理引入生活问题,提升高中生的知识应用能力

物理作为理科类的一门学科,从现实生活的方面来看,高中物理很多的知识都是通过总结现实生活中的事物、现象等而得到的,其和现实事物间的联系非常紧密。因此,教师在开展问题导学时,就可以从学生生活中的问题和现象出发进行问题的设置,将生活和问题密切联系起来。教学中需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帮其强化对于知识的理解,使同学们充分认识到生活里蕴含的物理知识。同时使同学们对于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难题能自主进行处理,强化培养同学们对于物理知识的独立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在实际进行教学时,教师可以播放一些和课堂知识点相关联的物理现象的视频动画,然后鼓励同学们在动画观看的过程中,学习如何对生活中的难题进行处理,如何从生活问题提取物理问题,如此一来就能使同学们更长久、更深刻地领悟所学的物理知识,还可以强化培养其问题处理的能力,使其对于物理学习的信心和热情得到有效提高[5]。

例如:在进行高二物理选择性必修第一册《光》这章前两节光的折射以及全反射的学习时,教学的目标是使同学们对于光的反射、折射原理能有充分的了解,同时学会怎样对光的反射与折射角进行计算。在问题导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先提出一个问题:“在生活里,在碗里盛满水用筷子对其进行搅拌时会看到,筷子在水中好像被掰弯了似的,拿出之后又恢复了原样,这是为什么呢?”同学们很容易就会根据已经学过的内容答道“是因为光的折射”。然后,教师就可以继续进行问题的设置:“现在阳光很好,但教室那边还见不到阳光,怎么才可以让太阳照射到那里呢?”同学们结合现实生活经验也可以轻松回答出“利用镜子。”然后教师就可以继续设置问题:“对,可以利用镜子进行反射,但要怎样对角度进行调整才可以使太阳照射到特定要照射的地方呢?”这时教师就可以给同学们进行光反射角度方面知识的讲解。通过这种和实际生活结合进行的问题导学,能使同学们对现实生活和物理知识内容的联系有更清晰的认识,强化其对于所学知识的认知深度,并使其能更好地在现实生活中运用这些物理知识,有效提升高中生的知识应用能力。

结束语

若想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有效应用和发挥出“问题导学式”教学模式的有利优势,教师应该深入领会高中物理新教材的编写意图,深入学习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以推动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为教学目标来进行教学设计,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有效突显出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精心设计教学问题降低高中生学习理解难度、设计有目的性的教学内容指明高中生正确思考问题的方向、巧妙设计疑问提升高中生的学习兴趣、小组合作进行问题探究提高高中生的探究能力与合作交流能力、合理引入生活问题提升高中生的知识应用能力等有效策略,促使高中物理教学更具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周亚娟.情境式“问题导学”教学模式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例析[J].新课程导学,2021(28):90-91.

[2]曹志军.问题教学法在高中物理力学教学中的应用[J].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2021(5):117.

[3]张梦.加强高中物理问题教学,培養学生科学探究素养[J].科学咨询,2021(39):210-211.

[4]张利.基于小组讨论的“问题导学”下的高中物理课堂[J].数理化解题研究,2021(33):58-59.

[5]王惠,张金良,金年庆.核心素养视野下运用问题教学法优化高中物理教学的策略探究[J].物理教学探讨,2021,39(4):15-17.

本文系2021年河南省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研究课题“县级高中课堂教学有效性提升研究”(立项编号:GZYR2021111)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高中物理教学实践研究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提高煤矿安全管理有效性的实践研究
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在高校公体课中的实践研究
高考新政策下高中物理教学高效课堂初探
初中数学教学微课的实践教学研究
高中物理教学中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
浅析数学方法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体现
多媒体课件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文言文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一精三多”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