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融入高校党史学习教育的思考与探索

2023-07-29 15:20盖凯悦傅卫勇
中国军转民·下半月 2023年1期
关键词:党史学习教育红色文化高校

盖凯悦 傅卫勇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用好红色资源。红色文化资源不但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在各个地方的历史地标和时代缩影,而且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特别是党史学习教育的优质资源。把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党史学习教育,既是引导大学生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和学史力行的有效路径,也是构建高校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制度机制的现实需要。

关键词:红色文化;高校;党史学习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持续抓好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宣传教育”[ 1 ]。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载体和精神内核的“统一体”,红色资源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党史的具体写照。各地的红色资源是高校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教育资源。红色资源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的具体参与者、见证者和记录者。将各地红色资源融入高校党史学习教育是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开展党史学习教育重要论述精神,充分发挥地方红色资源的独特功能作用,推动高校党史学习教育创新开展的重要途径。

一、红色资源融入高校党史学习教育的现实挑战

当前,全国各地正在热烈开展党史学习教育,高校作为党史学习和教育研究的重要阵地,在如何利用当地红色资源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上有着独特优势,但同时在实际运用过程中也面临着一系列现实困境。

(一)红色资源的自身损耗

首先是自然原因的侵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走的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这使得作为红色革命遗迹的红色资源普遍遗留在各地的边远农村或山区之中。因为位置地处偏远、经济发展较慢,部分当地政府很难有足够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对本地所有的红色资源进行有效的保护和开发。在漫长的时间中,因为缺少有效的保护,很多具有重要教育价值意义的红色遗迹遗址年久失修,处于风雨侵蚀之中。其次是在开发中破坏。红色资源是百年党史的见证者和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载体。尽管国家一再明确指出要大力支持红色资源开发,推动红色文化产业蓬勃发展,但是,在实际中如何具体有效开发和利用红色资源,受制于经济发展水平、文物保护能力和开发利用理念等方面的局限性,有些地方出现了“开发性破坏”的现象。例如:有的单位单方面追求经济效益,擅自改建甚至拆除原有红色遗迹,代之以钢筋混凝土修建的现代仿造建筑等。

(二)缺乏长期、有效的制度保障

首先是在利用红色资源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时,党委宣传部、组织部、学工部和教务处、校团委之间因为互相之间的工作职能和业务重点不同,所以很难形成各部门之间长期稳定的协同工作机制。其次,是学校层面缺少一体化利用红色资源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工作体系。学校尽管制定了全校性的党史学习教育开展方案,但是在如何具体有效利用红色资源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时缺少整体顶层设计,这就导致出现大量重复性和低效性等问题。长期下来,不但浪费了宝贵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还容易造成参与人员对利用红色资源进行党史学习教育的反感和抵触。最后,因为缺少科学的、合理的制度设计和机制安排,惯用行政力量迫使师生参与到红色资源与高校党史学习教育的融合过程中去,而不注重内生动力激发的制度制定和机制形成,导致师生出现“头脑走神”和“思维倦怠”。

(三)实际利用过程的错位、失衡

首先,是對于红色资源蕴含的教育价值和意义的认知错位。在具体利用红色资源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时,没有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要利用好红色资源开展学习教育的精神实质,仍将红色资源看作是党史学习教育的一个载体和工具,局限于在党史学习教育过程中某个环节或活动的形式组织上,而没有两者应该深度融合、高效互动、互相提升的思维意识。其次,是对于大学生的思维把握不准。有的学校和教师没有具体深入地去研究把握青年大学生的精神思维和心理特征,依旧沿用传统的课堂理论教育、单一的知识文化灌输,而不从“互联网+”时代大学生非传统、多主流、异权威的心理活动和精神发展出发,导致教育过程和学生需求的失衡。最后,是对红色资源的开发、利用能力与高校党史学习教育的现实需要的失衡。由于高校之间专业设置的现实原因,导致某些高校缺乏对红色资源改造利用的专业能力水平,从而无法真正有效地实现对红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二、高校利用红色资源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对策思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的每一段革命历史,都是一部理想信念的生动教材”[ 2 ]。高校要推动红色资源于高校党史学习教育的深度融合,实现两者间的良性互动,真正提高党史学习教育的实效性。

(一)树立正确的党史观,坚决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思潮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指出,“要树立正确党史观。要坚持以我们党关于历史问题的两个决议和党中央有关精神为依据,准确把握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正确认识和科学评价党史上的重大事件、重要会议、重要人物。要旗帜鲜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加强思想引导和理论辨析,更好正本清源、固本培元”[ 3 ]。这是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根本遵循,在将各地的地方红色资源融入高校党史学习教育,首先要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树立正确的党史观,坚决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实事求是地学党史。

历史虚无主义主张用新史料、新观点对近现代史、中共党史、新中国史和改革开放史的某些重大问题和历史人物的事实真相和功过是非进行所谓的重新评价,其本质是要通过否定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来达到推翻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颠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高校在将红色资源融入高校党史学习教育时,首先要坚持“党史姓党”的原则,在运用红色资源参与高校党史学习教育时,要坚持以党关于中共党史的相关精神为指导,正确开发、利用红色资源。其次,要坚持唯物史观的方法,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认识方法,把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全面、辩证、发展地看待和利用红色资源,在实践中用好红色资源。最后,要坚持人民立场的指向,重点利用能够使师生深切感受到百年党史中党的艰辛历程、巨大变化和辉煌成就的红色资源。

(二)校地协同配合,促进红色资源向教育资源转换

首先是地方要保护好、开发好各地广泛存在的红色资源,为高校利用红色资源进行党史学习教育提供可靠、便捷的实践场地和教育资源。在保护和开发时,第一要因地制宜,从红色资源的存在现实出发,围绕地理空间、人文景观和社会现实等因素来进行保护和开发;第二要还原历史,也就是要遵从历史真相,坚决反对在保护和开发中对历史现实的过分拔高和恶意贬低。

其次是高校要积极主动参与到红色资源的保护和开发中去。对红色资源的保护和开发是一项综合性工程,需要用到历史学、政治学、博物馆学等多学科的专业能力,而部分地方可能并不具有高标准和高水平保护开发红色资源的能力,而高校作为专业教学研究机构,在专业能力上有着显著的优势。在保护和开发红色资源时,高校应该积极主动参与,推动红色资源的高水准保护和高标准开发。

最后,从实际出发,建立健全校地双方就红色资源的保护开发的制度保障。在开发利用红色资源时,应该建立健全地方和高校双方的协调配合责任机制,为高校利用红色资源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提供制度保障。例如:可以规定高校对红色资源的保护和开发提供智力支持,而地方对高校利用红色资源时提供场地支持;高校定期选派专业人员参与到红色资源保护人员的培训中,而地方针对高校师生在参观学习时提供支持和优惠等。

(三)创新理念方法,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教学

要破解红色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实践难题,首要的是创新教学理念和方法,充分认识到红色资源的重要教育价值和作用,把红色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具体实践观念,创新教学理念。在创新教学理念时,应该具体遵循政治性、学理性、实践性和发展性等基本原则。

其次,要创新教学方法和内容。第一要提炼出贴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具有真理性、先進性和真实性的教育资源内容,让红色资源所蕴涵的爱国主义情感、革命优良传统和作风、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等成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教育资源;第二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上具体运用红色资源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时,要灵活应用教学方法,可以采用讨论式教学、情境性教学、实践教学等教学方法,摆脱单纯使用某一方法带来的说教和枯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的实效性;第三要坚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和红色文化特色课程的相互补充和相互促进,除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外,还要专门组织开设红色文化特色课程,对红色资源进行专题性教学和展示,弥补思想政治理论课受课程设置影响而可能存在的某些缺点,更好推进红色资源进学校、进课堂、进教材。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N].人民日报,2022-10-26(001).

[2] 习近平.论中国共产党历史[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

[3] 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强调 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 以优异成就迎接建党一百周年[N].人民日报,2021-02-21(001).

(作者简介:盖凯悦,南昌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傅卫勇,西北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党史学习教育红色文化高校
创新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在青年学生中落地生根
在党史学习教育中深刻把握兵团屯垦戍边历史
以史为鉴,切实提升青年一代思政工作质量
学习习近平关于开展党史学习教育重要论述的几点思考
新媒体环境下的红色文化的发展和传播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红色文化的价值诉求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