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推动绿色发展的三重维度

2023-07-29 15:20张浚哲
中国军转民·下半月 2023年1期
关键词:人民绿色发展新时代

摘要:新时代我国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明显提升。理念是行动的先导,作为五大发展理念之一的绿色发展是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的具体实践。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了推动绿色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坚持党的领导同时贯彻新发展理念是新时代我国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新时代绿色发展理念价值意蕴深厚,文章围绕着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推动绿色发展绿色发展的必要性、挑战以及策略三个维度展开论述。

关键词: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民;绿色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1 ]的明确要求,并作出了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推动绿色发展提供了前进方向与根本遵循。中国共产党一直以来高度重视绿色发展,十分注重保障生态民生。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要带领人民推动绿色发展,面临哪些挑战,以及如何带领人民推动绿色发展,深入研究这些问题有助于我们更好的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高质量的推动绿色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一、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推动绿色发展的必要性

(一)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以继承和发展

全球性生态危机已经成为制约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做好绿色发展最基本的保障。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既为我们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理论视域,又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积极推进绿色发展和共建美好家园提供了实践指南。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指出,“自然界是人的无机身体。” [ 2 ]在他看来,自然界是先于人类之前存在的,具有客观优先性的。马克思还指出,“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联系……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2 ]新时代绿色发展理念的理论源泉不仅是来自于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也来自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华文明历来强调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老子》中有言,“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上安州裴长史书》中也有类似表述,“天不言而四时行,地不语而百物生”。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自古以来都有着尊重自然的理念,按照自然规律活动。综上可见,绿色发展理念是以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坚实的理论支撑,并在此基础上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进行了创新性发展。

(二)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日益得到满足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 1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我们要将习近平总书记的各项要求落到实处,做绿色发展的建设者与参与者。处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前,在全球绿色发展治理方面,我们感受到了中国智慧,看到了中国方案。推动绿色发展 “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我们要为子孙后代着想,使可持续发展得到真正的实现。进入新时代,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也被赋予了新的内涵,这与提升人民生活水平和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仅不相矛盾,而且是有机统一的。

(三)全人类的绿色家园日益得到构建

习近平总书记特别重视在绿色发展方面与其他国家的交流和合作,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从全球全人类的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了阐述。全球性的环境问题不是指定的个人或某个国家就可以解决的,它必须由全人类来解决,构建一个绿色家园需要全人类的共同努力。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肩负着协调人与自然关系、推动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的重任。习近平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全球治理。”[ 1 ]在党的十九大上也曾提到:“要坚持环境友好,合作应对氣候变化,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 3 ] 。我国将竭尽全力为世界绿色发展做出努力,成为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

二、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推动绿色发展面临的挑战

(一)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问题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在经济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提升了综合国力,人民的生活也越来越好。与此同时,在生态环境方面也带来了一些问题,使得生态环境成为我们发展的短板。造成环境问题的原因众多,森林生态系统比较脆弱;土地沙化、石漠化严重;水土流失比较严重;在保护管理和巡护检测方面缺乏统一性。在发展的道路上,我们的理念是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的,由“大开发”直至今天的“不搞大开发,共抓大保护”。在当时那个特殊的历史阶段,国家要想发展经济,提升综合国力,必须以重工业带动社会发展,全力以赴发展经济,因而生态问题需要得到足够的重视。

(二)区域差异生态问题多样

虽然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也是区域差异的,但是自然环境破坏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人为因素导致的。从地理位置来看,可大致分为北方经济区与南方经济区或。北方面临土地荒漠化、春旱、洪涝、盐碱、风沙等问题,而南方面临水土流失、伏旱、滑坡、泥石流等,不同的区域呈现了不同的生态问题,给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推动绿色发展也带来了不同的问题。区域差异出现的多样化生态问题导致生态环境治理难度加大。

(三)人口分布与生态承载能力问题

人类的生活与自然环境密切相关,没有一定的自然环境人类无法生存,因此人类对自然资源有很大的依赖性。人口密度过大对土地资源、水资源、森林资源、草场资源等各种资源都是非常大的压力,同时还容易造成大量废水、废气、固体废物污染。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要科学布局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由此可以看出,在一定环境下一个地区所容纳的人口数量对生态环境有很大的影响,当某地区人口数量超出环境人口容量时,会使生态环境受到破坏,受损的生态环境将限制该地区居民的各方面发展,进而形成一个恶性循环,造成不良后果。

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推动绿色发展的策略

(一)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

“我们要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实施全面节约战略,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倡导绿色消费,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1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了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这对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从技术创新的视角看,要优化和提升企业的能源效率,必须注重其创新特征。近几年,随着科技的发展,我国大力发展绿色科技,提高了科技创新能力,使绿色技术在世界上居于前列,推动了绿色技术推广制度的建立,形成了节能、资源综合利用等典型技术培育和推广的长效机制。

(二)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生态文明建设上进行了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工作,系统地提出了生态文明思想,指导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随着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行动方案的深入实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全面推进,人民群眾身边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得到集中攻克。除此以为我们还需完善环境保护法等多部法律法规,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制定并推行相关考核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

(三)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 1 ],这是为全局计考虑、为子孙后代着想的重大战略部署。生物多样性是生态系统稳定性、持续性的基本保障。国土绿化是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增强生态服务功能的重要举措。我们需要完善生态系统保护体系,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破解新形势下禁渔监管壁垒,合力构建禁捕常态长效机制,提升增殖放流效果评估手段。通过对生态系统进行全面的科学考察,健全生物多样性监测体系,不断提升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层次,守住红线,有效地修复自然生态系统,促进绿色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四)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

党的二十大提出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有计划分步骤实施碳达峰行动,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推动绿色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已成为一场经济社会领域广泛而深刻的系统性变革,不仅关系国家的长远发展,还会影响到每一个社会公众的日常生活。节约能源,绿色消费,低碳出行,全面推行垃圾分类,社会公众必须积极实践。新时代以来,我国的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要着力改变高碳能源结构、降低二氧化碳排放、积极保护环境,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环境的向往。

四、结语

绿色是大自然的底色,生态环境关乎民族未来、百姓福祉。党的二十大报告总结了新时代十年生态环境保护发生的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新时代,我国在建设美丽国家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当前,我们仍然要立足于中国具体实际同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使绿色始终是高质量发展的亮丽底色。新时代绿色发展的建设和国家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是需要一代代人接续奋斗的建设,以更高标准实现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N].人民日报,2022-10-26(001).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55-56.

[3]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人民日报,2017-10-28(001).

(作者简介:张浚哲,宝鸡文理学院政法学院硕士研究生,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猜你喜欢
人民绿色发展新时代
“依法治国”的哲学思考
浅论提高我国公务员素质的途径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基于绿色发展观视角关于产业转型路径的思考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
领导干部为民服务“四要四不要”
西方在滥用“人民”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