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关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重要论述的三维阐释

2023-07-29 14:16赵培云
中国军转民·下半月 2023年1期
关键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摘要:习近平关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论述基于马克思的社会交往思想,涵养于中国传统历史文化,承袭于党的民族工作理论与实践。该论述有其重要的时代价值,主要表现在有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更好地促进各民族大团结,稳步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

关键词:习近平;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一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民族工作,多次前往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考察调研,并在多次重要会议中强调要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体意识。当前,经过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共同努力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第一个百年目标,但我国仍然处于发展关键时期,为进一步推进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凝心聚力,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宏伟蓝图,必须深刻领会并落实习近平关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重要论述,把握新时代民族工作的正确方向。

一、习近平关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重要论述的主要内容

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1 ]。这是习近平首次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写入党代会报告,“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重要论述正式进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

2019年9月27日,习近平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指出:“高举中华民族大团结的旗帜,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7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各民族在社会生活中紧密联系的广度和深度前所未有,我国大散居、小聚居、交错杂居的民族人口分布格局不断深化,呈现出大流动、大融居的新特点。我们要顺应这种形势,出台有利于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的政策举措和体制机制,完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体系,促进各民族共建美好家园、共创美好未来”[2]。习近全面细致地为我们做好民族工作,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提出了具体方案和要求。

通过上述习近平在多次重要会议和讲话中对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论述,了解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适应我国现实需要和发展的重要论述,是新时期民族工作实践的重要思想成果,是新型民族关系的指向标。

二、习近平关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重要论述的理论渊源

习近平关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论述是在继承马克思的社会交往思想、涵养于中国传统历史文化、承袭于党民族工作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思想理论。通过对其理论渊源的考察,能够全面认识这一重要论述的理论基础。

(一)筑基于马克思的社会交往思想

马克思認为,孤立的个人不能进行生产活动,人们只有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相互交换自己的活动,才能进行生产。而生产本身又是以个人彼此之间的交往为前提的。这对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产生了一定的科学理论基础。说明交往是生产的前提,个体之间、群体之间、个体与群体之间是在交往的基础上进行的生产活动。可以看出交往有其一定的社会性,是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发生在民族个人、群体、国家等之间的互动,不仅有物质层面的彼此交换与相互作用,也有精神层面的相互理解、彼此协调。这种长时间的交往,增进了民族间的互动,正是这种民族间双向互动的趋势推动了社会生活的进步,随着时代的变迁与日俱增,交往交流由此成了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习近平关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重要论述是继承了马克思社会交往思想,对现实状况的精准把握下提出的,是马克思社会交往思想在当代社会的实践探索和丰富发展。

(二)涵养于中华传统历史文化

一部多彩的中华民族史,就是一部中华各民族不断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例如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纷争、群雄争霸的社会状况下,各民族在文化碰撞中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盛况。秦朝实现了大一统,出现了各民族大迁移、大融合的景象,有力地推动了民族间的交往互动。汉朝时期,综合国力迅猛发展,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丝绸之路,增进了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从中华传统历史文化中可以看到中华民族在形成和发展的历程中,由多元到一体、由交往交流到交融,最终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格局。正是在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丰富滋养中,习近平始终保持对民族关系的高度关注,并在新时代的号召下推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互促互进,形成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论述。

(三)承袭于党的民族工作理论与实践

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清晰的指出:“在我国大多数的汉族是各民族共同交融中形成的”[3],阐释了各民族是在交往交流交融中不断成长与发展起来的。邓小平曾在民族关系紧张时候说过“我们国家工作的中心任务是搞好团结,消除障碍”[4]。深刻地指出了民族团结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的关系,强调了团结在国家发展、民族互动中的重要性。随着我国的社会不断发展,1990年9月江泽民在前往新疆视察时提出了“三个离不开”思想,即“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5]。“三个离不开”思想则体现出各民族生死与共、休戚与共、荣辱与共、命运与共谁也离不开谁的关系。胡锦涛曾呼吁“促进各民族互相尊重、互相学习、互相合作、互相帮助,始终同呼吸、同命运、心连心”[6]。这都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重要论述的形成提供了一定参考及帮助。习近平总书记基于新时代民族工作的实际经验,结合前几位领导人民族工作的思路,深刻分析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状况,科学谋划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光明前景后,作出了要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原创性重大论断。

三、习近平关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重要论述的时代价值

习近平关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重要论述是立足于当下的时代特征和我国民族工作的实际情况,有其重要的时代价值,主要表现在有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更好的促进各民族大团结;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

(一)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各民族在交往交流交融中不断增强“五个认同”,加深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上的心理认同。对伟大祖国的最高认同就是爱国主义,爱国主义是我国民族精神的核心,始终把热爱祖国、维护祖国统一放在各民族的根本利益上,这是对伟大祖国高度认同的生动体现。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就是对民族團结的拥护,我国56个民族是休戚与共、生死与共、荣辱与共、命运与共不可分割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对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提供了丰厚的基础,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对其认同有着现实的必要性。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就是党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发挥着领导核心作用,必须对中国共产党高度认同,才能不失方向,不忘初心。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需要互尊互爱的向心势能,用以促进各民族的良性互动,由多生一,推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互相依存,互相欣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二)进一步促进各民族大团结

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在实践中创新方式,找寻思路,增进团结。各民族在交往交流交融中建立相互嵌入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是推进各民族进步、凝聚民族团结的制胜法宝。民族地区与内地从之前的互动较少到“美美与共”。各民族在交往交流交融中实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是接地气、聚人气的实践办法。人民群众能在切身参加的活动中听到民族团结的故事,感受到民族团结的力量,潜移默化地影响自己的行为,以心换心、将心比心,增进彼此间的感情。从实践上看,在我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的发展和深入既是一种趋势,也有自身的规律性,不能人为超越,欲速则不达。证明我们不能急功近利去飞速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这样反而不利于民族团结,而要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般地增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让各民族打开心扉、将心比心、以心换心的相处互动,这样有助于各民族凝心聚力、手足情深、守望相助。

(三)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

各民族在交往交流交融中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各项成果惠及全国各地,社会风貌整体改观。习近平总书记一直重视民族地区发展问题。我国少数民族大多数分布在边疆偏远地区,与内地发达地区差距甚远,在深刻把握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我们国家实行了一系列经济举措,比如:兴边富民、对口支援、一带一路以及西部大开发等,这些都强有力地带动了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使得各民族在交往交流交融中共同发展。特别是脱贫攻坚取得圆满胜利,历史性地整体消除了绝对贫困。做到了各民族在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道路上,一个民族都不能少的价值立场。各民族不仅增进了彼此间的感情,也促进了社会发展。在市场经济带来的大流动时代,各民族在交往交流交融中要立足自身资源禀赋、比较优势,因地制宜、扬长补短的发展,走出适合自身民族实际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7(002).

[2] 习近平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指出 高举中华民族大团结的旗帜 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N]人民日报,2019-09-27(001).

[3]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6.

[4]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5] 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

[6] 胡锦涛.胡锦涛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作者简介:赵培云,内蒙古师范大学民族学人类学学院硕士研究生,从事民族理论研究)

猜你喜欢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民族团结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
浅析民族地区德育资源的开发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中的当代价值
精准扶贫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之关系分析
深化“五个认同”教育 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路径探索
从郭嵩焘的资本主义观看待中华民族共同体自在到自觉的转变
正确认识“多元一体”是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
1912至1949年期间中国“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强化
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近代中国民族主义的形塑与修正
基于祭祖文化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路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