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活态保护视角下村镇民俗文化广场景观空间设计研究

2023-07-30 13:00侯天瑜叶洁楠
艺术科技 2023年15期
关键词:非遗非物质文化遗产乡村振兴

侯天瑜 叶洁楠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其为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是一种高质量的不可再生文化资源。我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国,然而随着全球化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互联网和电子商务的快速崛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形势变得十分严峻。因此,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对弘扬传统文化、增强新时期的文化自信至关重要。我国是一个以农耕文明为基础的农业国家,拥有5000年的发展历史,而乡村作为农业生产和发展的载体,拥有复杂多样的民俗文化和物质遗产。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让美丽乡村建设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如何权衡村镇发展与“非遗”保护,成为如今一个比较重要的课题。目前,大多数乡村景观未能真正起到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的作用,因此,在文化旅游景观设计中解决民俗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文化旅游发展的平衡问题,必将成为研究的起点。文章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视角,以村落广场景观为切入点,以常州市钟楼区泰村为研究对象,设计广场景观,建设美丽泰村,为泰村的未来发展提供新的方向。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保护;乡村振兴;广场景观空间设计

中图分类号:TU982.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3)15-0-03

0 引言

随着人们对文化和旅游业的日益重视,人们的娱乐和消费习惯已经从简单的实用消费转变为对全身心体验的渴望。“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了新的发展模式,文化和旅游部发布的《“十四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为文化旅游的发展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景观设计带来了机遇和挑战。

将促进与发展中国传统文化作为振兴传统文化的重要战略目标。文化自信和文化复兴离不开这些传统文化遗产的历史传承及其文化内涵,反之,文化遗产的创造和保护也有助于增强整个社会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感。因此,必须鼓励更多的传承人参与文化遗产保护,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的吸引力,以增强其表达和发展的潜力。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和生产实践的产物,长期以来被公众认可,其必须融入当代生活中,以实现符合时代潮流的文化供需平衡。

1 场地现状及设计理念

2016年7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联合发布了《关于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的通知》,提出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特色小城镇培育工作[1]。殷杏泰产教融合试验区位于美丽的新孟河畔,涵盖殷村、杏塘、泰村这3个行政村,总面积约6平方千米。发展职业教育、现代农业、田园康养和农旅文化产业。项目已列入常州市重点农业项目、省级文旅项目和2022年省级重大项目,下一步将申报乡村振兴示范项目。其中泰村、杏塘两村以国土空间全域综合整治为切入口,按照村域规划调整乡村建设用地和永久基本农田布局。

在本项目设计中,非物质文化遗产将与村落景观塑造融合在一起,使村落景观成为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工具,为特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城市设计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播铺平道路。特色村镇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造、发展、传播和转化提供了物质空间,而特色村镇通过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能够持续、健康地发展。在许多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地域特色的乡村景观建设中,景观规划不仅有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还能增强居民的幸福感和归属感,增强文化自信,吸引年轻人回乡创业,对村镇经济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1.1 泰村发展现状及问题

在改革创新的新形势下,泰村始终以经济发展为中心,拓展致富之路,构建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支柱、以三产为依托、各类企业共同发展的致富之路。泰村的“非遗”资源十分丰富,拥有底蕴深厚的民俗文化,有汉画砖刻屏、景泰蓝掐丝工艺画等。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濒临灭绝甚至已经消失,“非遗”传承人出现短缺与断层的严重問题。虽然政府已经制定“非遗”传承政策,但由于当代年轻人追求时尚潮流,因此绝大多数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及民俗文化没有兴趣,迎合度不高,导致效果甚微。

在泰村的发展过程中,设计可以为泰村发展赋能,景观也可以更好地满足“非遗”传承和创新的具体需求,而“非遗”文化符号在景观中的表达也有助于激发民众兴趣,从而提高公众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1.2 基于“非遗”活态保护与传承的泰村景观活化设计理念

设计主题围绕设计赋能和“非遗”传承,旨在解决泰村民俗文化和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日益衰退的问题。以“非遗”活态传承为设计理念,为乡村景观改造提供新方向,打造“非遗”特色乡村。同时基于乡村振兴战略,在挖掘与保护“非遗”项目的前提下,发展职业教育、现代农业、田园康养和农旅文化产业。基于泰村丰富的文化遗产,考虑为其打造一个集亲子活动、农创体验、“非遗”展示、产品售卖等多功能于一体的休闲性、娱业性、研学性的广场,周边配备农业博物馆。本设计旨在为泰村的发展赋能,为其提供研学基地、亲子体验科普、鱼塘垂钓、科技农业体验等多种活动。

广场设计始终遵循“因地制宜、保护优先、加强管理、合理利用”的原则,以及“就地取材、活态传承、生态安全模式”三大原则,通过互联网传播和沉浸式游览体验,以活态的形式传承、保护和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

2 “非遗”活态保护视角下泰村民俗文化广场景观空间设计

在泰村自然资源和“非遗”资源的基础上,根据殷杏泰产教融合试验区的总体发展规划,结合泰村发展现状,计划将广场分为入口区、特色农创体验园区、“非遗”展示区、中心表演区、文创集市、“非遗”体验区、溪水生态体验区,广场整体采取对称形式,采用一轴四点的节点分布方式,整体呈现出一种古朴大方、优雅精致的感觉。

2.1 入口区景观设计

入口区采用中国传统大门形式,颜色沉稳大方、特色鲜明,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起到吸引游客的作用。门边对称设计两个花岗岩花坛,可种植小型乔木以及色叶植物,如紫叶小檗、金叶女贞等,做到四季有景,给游客丰富的感官视觉体验,集观赏与休憩于一体。

2.2 特色農创体验园区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绿色环保理念已经深入人心,许多家庭亲子活动和研学活动开始选择自然、生态、农业等主题,如采摘草莓、樱桃等基础的农创体验。除了科技馆和博物馆之外,植物园、农业园区等户外研学教育设施也开始受到公众的欢迎[2]。但在实际体验过程中,如植物育种、遗传育种等农业技术以及植物相关知识,对从未接触过农业的游客来说是十分抽象、难以理解的,因此需要解决的问题便十分明了:如何在园区将宣传内容呈现出来,使之生活化,以激发人们的兴趣,并且能够迅速且轻松地被公众接受?

如今,农创知识科普面临着改革和创新,每个乡村的特色农创产品、农作物等不尽相同,如何挑选出最具村庄特色的农创产品?如何使村庄的农创产业实现经济最大化?基于泰村的地理位置和自然资源,考虑在广场上建立一个泰村农业科普、体验农业创新的特色区域,这将使游客有机会以一种新兴的方式了解与体验农业。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农创体验和科普传播开始向线上发展,由于其方便快捷的特点,足不出户就可以进行学习和科普,因此成为大多数人的选择。目前的线上科普活动利用互联网、多媒体等新媒体技术,但由于使用者并未切身体验,因此学习到的农耕知识只不过是“纸上谈兵”。同样,线下的活动,尤其是农业科普研学活动,也往往仅是以参观、简单的种植和收获活动为主。因此,本区域采用沉浸式体验方法,可以使学与玩、体与心的结合更加完美,强调互动和参与,带领公众开启科学之旅,让学习者充分享受轻松自由的学习氛围。另外,还可以适当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将两种方式的长处最大限度地结合并发挥出来。

2.3 “非遗”展示区与“非遗”体验区

随着近年来国家对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方式也从传统单一的实物展示,变得更加多元化和数字化。随着经济、科技和文化的不断发展,保护“非遗”必须与时俱进,与新媒体技术结合,使人们能够更好地了解“非遗”。数字化“非遗”展览和沉浸式体验为“非遗”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全新的机会,公众可以通过参与和互动的方式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3]。

“非遗”展示区将采用数字展览的方式,多媒体技术被用来以媒体形式呈现简洁而精彩的手工艺流程,并将其变成一种超越屏幕的互动体验。然而,这种数字图像展示的体验性不强,无法让公众真实体会到传统手工艺的独特魅力,而亲身体验是加深理解的好方法。因此,在工艺和技术的引进和发展中,互动体验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过程。而“非遗”展示区可以满足这一要求,因为参观者可以在观看完“非遗”生产过程的数字演示后,切身制作体验,让更多人亲身体验和感受“非遗”的独特魅力。其能够为泰村非物质文化遗产及民俗文化吸引更多的传承者和学习者。

同时,为泰村非物质文化遗产设计一款APP。受疫情影响,电商平台发展迅速,网上购物因方便快捷的优点受到大部分人喜爱,传统实体店铺受到极大的冲击与影响。除旅游旺季之外,泰村的“非遗”文创产品并没有好的平台去售卖,因此可以考虑为泰村开发一款手机APP及相应的小程序,商家注册后可以上架自己的产品,在线上销售产品和管理店铺。顾客可以在线上了解“非遗”,并且挑选自己心仪的产品。在开发APP应用程序的过程中,利用数字技术将传统和数字时代的特点和优势相结合,注重线上的互动功能,改进搜索功能和用户界面设计,促进“非遗”资讯的智能推广和传播。

2.4 文创集市

文创集市是一种新兴的商业社会活动,是指个人制作的手工艺品或收藏品在一个特定的地方进行展览和销售。其特点是参与门槛低,作品种类多,受众多。文创集市如今已经成为西方城市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最受欢迎和最时尚的街头文化圣地,也是许多青年人才事业发展的起点。许多知名品牌都是从这些集市中慢慢发展起来的。

近年来,文创集市快速兴起。泰村拥有多种民俗文化,但在文创宣传与售卖方面缺乏统一规划与管理。基于这个问题,本广场计划在南侧打造一个文创集市,村民可在固定时间在此举办集市,由政府统一管理,游客可以在此选购多样的文创产品,同时商家在举办集市期间可申请店铺二维码,将自己的文创产品放至线上销售。

2.5 溪水生态体验区

基于泰村优越的自然条件,本广场设计在注重“非遗”体验和传承的同时,考虑了生态景观与硬质景观之间的呼应,让游客在参观完“非遗”展览及进行农创体验后有一个可以放松身心的区域。计划在广场东侧设计一块溪水生态体验区,以休憩亭为主要节点,为游客及村民提供亲子娱乐、休闲休憩、亲近自然的场所。设置亲水平台、亲水台阶,结合以磨盘为设计灵感的汀步装置,配合小型灌木和色叶植物,搭配空旷的草地,为游客带来多种多样的感官和视觉体验。游客与村民可以在此区域亲水、戏水,以及进行垂钓等活动。

2.6 中心表演广场

计划在广场中心空地设计一个文化表演区,可结合节日需求开展常州高跷等表演性质的文化活动,并在周边休息区设置座椅、灯具等中式景观小品,同时结合特色硬质铺装(大理石、花岗岩、页岩等),为整个广场提供一个中心开阔区域,民众可以在此两侧照壁记录泰村民俗文化,图文并茂,使游客能更深入地了解泰村的民俗文化,从而吸引更多游客。

2.7 植物配置设计

植物的选择遵循合理保留、多样引入的原则。保留泰村当地的特色植物和古树,清除杂草,归序植物,在路边种植多层灌木,改善环境。根据场地气候条件,在溪水生态体验区引入芦苇、睡莲等水生植物净化水源。整个广场引入一些不同花期的花卉植物,形成远近可观、四季可观的景观。乔木可以选择红枫、香樟、鸡爪槭等,结合大、中、小型乔木,形成植物组团,灌木则可以选择紫叶小檗、金叶女贞、冬青等,给游客多层次的欣赏体验。

3 结语

本设计以泰村为对象,从当地自然资源优势和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角度出发,在“非遗”活态保护的前提下设计乡村广场景观,同时促进泰村旅游经济发展,利用现代数字技术打造数字“非遗”,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非遗”的传播科普及民俗文化产品的售卖,大力促进泰村的经济、生态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佳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野下的道明特色村镇李家院子村景观设计[D].昆明:昆明理工大学,2020.

[2] 陆祖双,宾振钧,余炳宁,等.以互动体验为主题的农业科普场所建设及研学活动策划[J].农业研究与应用,2021,34(4):90-94.

[3] 王铠宏.数字化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空间中的应用思考[J].大众文艺,2022(9):59-62.

作者简介:侯天瑜(1999—),女,山东青岛人,硕士在读,系本文通讯作者,研究方向:城市景观艺术设计。

叶洁楠(1986—),女,江苏南京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环境艺术与城市景观、园林规划与设计。

猜你喜欢
非遗非物质文化遗产乡村振兴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