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的高职艺术设计类课程教学改革探究

2023-07-30 14:19李方
艺术科技 2023年15期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教学改革高职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各民族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创造性与活力。非物质文化遗产涉及娱乐、休闲、健身、节日、风俗等领域。文章从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出发,系统探讨高职艺术设计类课程教学改革对策,目的是增强学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意识。首先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关内容,引出大学生接受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二是强化传统文化语境的构建。其次,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探讨高职艺术设计类课程教学改革对策,包括创新和优化教学方法、构建完善的教学模式、建设项目化教学体系、构建研究性学习模式、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实践等。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高职院校对艺术设计类课程进行有效的教学改革,能够持续提升高职艺术设计类课程的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意识。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高职;艺术设计类课程;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J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3)15-0-03

随着国家对“非遗”保护与传承的重视度不断提高,高职艺术设计类课程教学有必要紧密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经济新常态让高职院校面临机遇和挑战并存的局面,人才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高职院校只有从实际出发,实现具有民族性和典型性的艺术设计,才能在艺术人才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

由此可知,高职院校需要加大艺术设计类课程教学改革力度,通过合理的课程设计提高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度,并使学生树立正确的“非遗”保护与传承观念。

1 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概述

随着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这在一定程度上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助力,但是在现代社会的大力变革之下,也导致其面临一些发展困境[1]。基于此,国家出台了许多切实可行的政策与措施,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各个民族都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并对此不断贡献自己的力量。但是受网络环境的影响,人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意识逐渐淡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不到有效传承必将陷入逐渐没落的困境,无法被后人所知晓和传承。

革新高职艺术设计类课程教学模式,有利于继承和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然而,大部分高职院校没有深入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并未真正将其纳入高等职业教育教学体系。并且,我国较少分析与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高职艺术设计类课程教学结合的问题。因此,如何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切实融入高职艺术設计类课程教学中,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2 大学生接受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的重要性

2.1 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大学生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主要体现在认识与认同民族文化上,对外来文化秉持借鉴和批判的态度,加强文化建设。当前,一些高职院校的学生面临外来文化的冲击,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作出了不同的文化抉择[2]。

近年来,随着中国“非遗”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的逐步实施,我国“非遗”受到高校教师和学生的广泛关注。深入接触非物质文化遗产后,教师和学生在实践中能够把工匠精神融入学习和生活中,从而有效增强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

2.2 强化传统文化语境的构建

中华民族拥有的丰富文化资源对后世具有十分重要的思想引领作用。对于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学生有责任将其传承下去。身为一名文化传播者,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学生应该深入探索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并在专业课程学习中,依据中华民族的美学特点,创造出既能体现民族美学特点,又能体现民族精神的优秀设计作品。

对高职院校而言,应当强化传统文化语境的构建,让学生意识到继承和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今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巨大帮助。艺术设计类专业的教师和学生应在学习过程中逐步提升美学素养,承担起继承与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任。

3 “非遗”视角下高职艺术设计类课程教学改革对策

3.1 创新和优化教学方法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推进高职艺术设计类课程的教学改革,首先要求教师转变传统的教学思想,深入探究非物质文化遗产,将其融入日常教学中[3]。同时,艺术设计类专业教师还要不断优化创新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而更好地学习艺术设计类课程。

另外,教师要注重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鼓励学生在艺术设计作品中加入“非遗”元素。例如,将“非遗”的传统图案融入产品包装设计,将牡丹、凤凰以及其他传统图案结合在一起,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与艺术设计的完美融合。

3.2 构建完善的教学模式

3.2.1 通过考核选拔人才

开展“非遗”教育有利于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高职艺术设计类课程教学改革,应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基础,建立健全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的教学模式。在建立之初,采用考试招生的方式,筛选出具有较高文化素质的学生,让学生通过学习熟练掌握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关的知识与技艺,增强学生的“非遗”保护与传承意识。

3.2.2 引入现代教学资源

高职艺术设计类课程教学改革应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引入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及网络资源,让学生获得更加直观的教学体验,让学生能够在生动的教学图片、视频的影响下加深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印象,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3.2.3 突出“非遗”优势

要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推进高职艺术设计类课程教学改革,应重点突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作用,实现“非遗”的传承保护和创新发展[4]。因此,高职艺术设计类课程教学应构建完善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艺术设计中,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3.3 建设项目化教学体系

高职艺术设计类课程教学需要在坚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前提下,彰显自身优势,利用新的思维、新的方法,形成新的艺术设计成果。构建项目化教学体系的终极目标是让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一种新的方式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为“非遗”保护和传承注入新的活力,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与时俱进,通过不断创新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

高职院校可以通过校企合作发展项目平台,激发艺术设计类专业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同时,有机融合非物质文化遗产与艺术设计,在保留“非遗”的艺术和文化特质的前提下,对其进行深入探讨和研究,开发艺术设计项目,引导学生用理论知识指导艺术设计实践,进而有效继承和弘扬“非遗”。

3.4 构建研究性学习模式

3.4.1 调动学生积极性

在传统的高职艺术设计类课程教学中,教师一般采用案例教学法和任务驱动教学法,在课程教学结束之后,给学生布置一些学习任务,以检验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然而,单一的授课方式会导致学生产生厌学情绪,所以,在进行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的教学时,高职艺术设计类课程专业教师应构建研究性学习模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4.2 邀请专家授课

通常情况下,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的人都会深耕某个艺术领域,或是在某个“非遗”项目中有一定成就的艺术工作者。高职院校可以大力邀请这些专家学者到学校为学生授课,以亲身经历来打动学生,让学生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确保授课的顺利进行。通过与前辈们交流,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了更多的了解。

在艺术设计类课程教学中,还要采用研究性学习模式,使教师与学生建立起一种平等交流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学生可以向教师提出问题,不断增加知识储备。教师也可以学生的学习状况为依据提出问题,让学生在课堂上讨论和研究。这样的授课和学习方法,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推动课堂教学顺利进行。

3.4.3 提升学生“非遗”技艺水平

在高职艺术设计类课程教学中,当教师向学生传授传统插花“非遗”知识时,学生可能会对传统与现代的插花形式产生疑问。由于我国历史悠久,时间跨度很大,所以形成了宫廷插花、文人插花、寺观插花等多种风格的插花形式。师生一起学习各种插花技巧,在共同研究讨论的过程中,不仅能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而且能促使学生在课余时间自主学习,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和“非遗”技艺水平。

3.5 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实践

在高职艺术设计类课程教学中,专业教师应注重将理论与实践相結合,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通过观察和体验来加深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实践活动中,学生可以通过观察教师或者艺术家的示范,在理解知识的同时进行模仿[5]。因此,高职院校要组织艺术设计类专业学生开展相应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实践活动,只有经过亲身体验,学生才能真正形成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

例如,在“非遗”磁州窑黑彩的教育实践活动中,首先由教师向学生介绍黑彩工艺大师,让学生在与工艺大师的沟通中说出自己的想法。其次,工艺大师向学生展示各种黑彩作品以及黑彩的有关内容。再次,专业工匠进行现场创作,并在创作的同时详细地介绍各种黑彩颜料的使用手法及注意事项,使学生对黑彩形成更加直观的认识。在实践活动中,教师应注重拓宽学生的思路,让学生认真分析作品中运用的是釉上彩,还是釉下彩,以及在作品中运用的是剔花,还是描绘。最后,当工艺大师的现场创作完成后,学生带着问题细致观察作品,并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这也有利于学生巩固与复习所学知识。在此期间,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创作实践,在工艺大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进行艺术创作,从拉料到塑形再到雕刻,最终创作出独具特色的黑彩作品。

在整个教育实践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实践进一步掌握有关的艺术设计知识,并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这对培养学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意识具有重要意义。

4 结语

在现代艺术教育中,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与艺术设计类课程教学相结合符合时代发展趋势。在高职艺术设计类课程教学中,专业教师需要根据人们的生活习惯和审美意识来进行教学,使其具有民族美学特点和文化内涵。在艺术设计类课程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坚持“追本溯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滋润学生的心灵,对学生产生积极影响,在教师的指导下,切实增强学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应持续推进高职艺术设计类课程教学改革,采取更具专业性的教学形式,构建完善的“非遗”知识体系,充分调动学生的创造力,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继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马欣,马文哲.“岗课赛证融通”下环境艺术设计类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以景观工程课程为例[J].鞋类工艺与设计,2023,3(6):61-63.

[2] 赵娅雯.非遗视角下高校艺术设计类课程的教学改革探索[J].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22(1):36-39.

[3] 李秀红,汤晓颖.高校艺术设计类课程思政教学模式研究:以“综合设计基础”课程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23(6):143-147.

[4] 杨清.非遗视角下高校艺术设计类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创新探索:以包装设计课程为例[J].化纤与纺织技术,2022,51(7):246-249.

[5] 高兰英.意识能动性视域下的高校艺术设计类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探索与反思:以“广告美学”课程为例[J].美与时代,2020(11):131-133.

作者简介:李方(1985—),女,河南太康人,本科,讲师,研究方向:艺术设计、美术教育。

猜你喜欢
非物质文化遗产教学改革高职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关于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