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减负增效的实现路径探究

2023-07-31 01:31刘耀鑫
考试周刊 2023年24期
关键词:双减作业课堂

刘耀鑫

大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确保学生在校内学足学好是“双减”政策对学校教育工作提出的具体要求和明确任务。一方面要注重其均衡发展,丰富资源、优化环境,使学习充满活力与热情;另一方面要提升教学质量,强化组织管理,增减课时、缓解压力,确保每一位学生都能学有所获、学有所成。同时,减负增效并不是简单意义上的缩减与增加,还需从学生的角度进行贯彻与落实,既要关注其需求,又要创新其方式,使教授与学习得到有效衔接和融合,进而才能真正达到减负增效的目的与效果。

一、现阶段小学数学“双减”推进中的共性问题

(一)硬性减负

减轻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是“双减”工作的总体目标和具体要求。然而,在当前小学数学教学实施过程中,硬性减负的现象屡见不鲜,如减少课时、缩短时间等,虽在一定程度上给予学生更多的自由时间和发展空间,但在细节把控方面较为模糊和随意,进而导致其时效性难以保证。

(二)机械教学

学生是独立的个体,其教学也应尊重和兼顾个性差异,从而满足每一位学生的发展需要。但在现阶段教学活动中,一些教师仍旧以传统教育模式为主,机械化地设计和推进教学,未能给予学生个性化的教学服务和发展策略。另外,个别教师在“双减”工作中一味模仿和参照其他教育模式,缺乏主体性创新,导致其教学结果难以达到预期目标。

(三)缺乏交互

师生交互是创建和促进良好教育关系的重要桥梁,并对学生心理素质的正向发展给予积极导引和有效推动。但在实际教学中,受“师本位思想”的影响,一些教师常以权威性的姿态教育学生,不愿也不主动倾听学生心声,进而造成师生之间的隔阂与矛盾,导致教学工作开展困难、收效甚微。

二、实现小学数学教学减负增效的具体路径

(一)课前准备

1.了解学情

了解学情是保障教学活动有效实施的前提条件,一方面教师应清楚认识学情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意义和关键作用;另一方面还需从多个角度探寻和掌握学生的实际状态,从而在教学环节中予以调整和优化,保证教学互动的质量和效果。一是教学观察。教学观察是大多数教师了解和掌握学生学习情况较为常见的一种操作方法,如提问题、看表现、观神态等,对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具体表现进行判断与分析,以此了解情况、发现问题以及设计策略,进一步提高教学活动的总体质量和适用程度。二是作业反馈。作业是反馈学生学业质量和应用情况的一种教学工具。通过作业批改的方式了解学生,不仅能准确找到问题关键点,又可以挖掘其原因、找到其隐患,以便达到查漏补缺、防微杜渐的效果。此外,在作业批改的过程中,教师还需注重其全面性和针对性,既要兼顾不同阶段的群体认知,又要凸显关键知识点,使其能够真正反馈和表明学习情况。三是语言沟通。与学生建立亦师亦友的伙伴关系,积极展开交流与沟通,以便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与学习情况,从而实现解之所急、答之所疑、疏之所困的目的。

2.充分备课

备课在教学体系建设中起到重要作用,并对教学活动以及课堂质量的有序发展具有导向意义。那么,如何充分备课呢?其一,备教材。教材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来源,将教材内容进行细化与分解,并根据课标要求与学情需要,合理导入、确立目标,才能更好地辅助和引导学生展开积极学习。如在二年级上册“角的初步认识”的备课中,考虑到二年级学生已在之前的学习中认识和了解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图形知识,但对较为抽象的图形理解仍有一定难度。对此,教师在目标制定和方法选用上可从生活的角度予以导引,如“结合生活情境认识角、了解角各部分的名称”“使学生学会画角、比较角的大小”“建立角的大小概念”等,其教学方法上可采用动手操作、情境教学、小组合作等方式,使其在实践中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其二,备学生。学生是课堂活动的主体,教师应从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心理特征等方面展开综合分析,以此制订与之相贴合的教学计划。以“角的初步认识”为例,对正处在表象思维阶段的小学生而言,生动、直观的图像更易于吸引其学习注意力,因而在导入环节中,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技术予以构造和展示,对生活中的图形角度进行标注、强化、画圈、警示等趣味提示,以便其更好地参与和融入课堂学习之中。

3.创新形式

在现阶段课前准备环节中,机械化备课、重复性说课等问题较为突出,既无新意,又无目标,导致不少教师对教学工作产生茫然、困惑之意。创新形式、改变路径是“双减”工作提质增效的关键核心。其一,转变备课。传统备课大多以“权威人士”为主,极易出现“一言堂”的备课模式,难以从根本上提升质量、解决问题。对此,教师可从“变式”的角度进行备课,如人人初备、集体交流、分工备课、答疑备课、翻转式备课等方式,既可以对原始备课进行个性化处理,又可以发挥集体教研的智慧和优势,使备课更有意义,也更加完善。其二,名师备课。在课前准备活动中,可邀请一些有经验的教师或教研人员,对相关单元的内容或专题知识进行系统性分析和讲解,不仅能帮助教师更为深入地了解教材,掌握教学难点,又可以借鉴和参考以往教学中的共性问题,进行改进和优化,以此增强备课的总体效果。其三,线上备课。伴随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利用线上教育资源和信息平台,观看课堂视频、揣摩教学设计,进而在比较、吸收与完善的过程中做好预备工作、落实课前反思。

4.优化导入

导入是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主要环节之一,其导入效果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后续教学的质量与效果。同时,有效导入对学生课堂注意力的提升以及学习兴趣的激发起到一定作用,那么,如何做好课前导入呢?一是启发性。富有启发性的导入,不仅能激发其思维兴趣,调动其主观能动性,还在一定程度上引发学生对新知识、新内容以及新方法的探讨与期待,这也进一步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淡化教育痕迹,使学生更易于投入课堂学习当中。如在三年级下册“年、月、日”的课前导入中,教师可根据闰年的历法属性,让学生对“一年一次的生日”与“四年一次的生日”提出疑惑,激发兴趣,以此引导其展开头脑风暴。又如在四年级下册“三角形”的学习中,教师可采取类比导入法,让学生通过已学正方形、长方形面积计算方法,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从而达到触类旁通、深化记忆的目的。二是多样化。多样化的导入方法,不仅对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升起到一定帮助,还为课堂活动的后续实施提供良好铺垫。如复习导入法、预习导入法、趣味导入法、故事导入法等,其不同的导入方法,对学生学习效能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如在二年级上册“观察物体(一)”的导入活动中,教师可采取媒体导入的方式,以3D视角导入所看到的立体图形,一方面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判断观察者的正确位置,另一方面可在数字技术的导引下,提高对抽象图形的感观认知,进而有助于培养其空间意识。

(二)课堂教学

1.激发主观能动

主观能动性的激发,是推动其自主学习的关键基石。从现阶段教学情况来看,学生大多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与环境,未能从根本上调动和激发学生的主观意识,这也与“双减”工作“以生为本”的原则相违背。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转变教学方式,关注主体需求,营造氛围、增添活力,使学生更愿意也更主动地参与其中,进一步构建良好生态,推动其健康成长。如在二年级下册“图形的运动(一)”的教学中,为使学生了解和认识轴对称图形,并学会辨别轴对称图形和体会物体或图形的对称美,同时,考虑到小学生活泼、好动的性格特点,教师可采取动手操作、课件展示等方法,一方面让学生根据图形线条,利用剪刀进行裁剪和对折,以便发现和导入与对称有关的知识概念;另一方面通过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生活中的对称图案,如天安门、数字0和8、蝴蝶、脸谱等,以此增加学生对对称图形的感性认知。以小学生较为喜欢的实践操作为切入点,不仅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概念,还能在亲身经历的过程中,激发其主观能动性,从而使课堂活动更加紧密、高效。

2.优化交互环节

好的课堂交互,不仅能让学生的学习更加积极、持久,还对其思维力、创造力以及自信力的提升起到一定作用。其一,提问交互。通过课堂提问的方式进行师生交互,一方面利于教师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接受状态,另一方面可活跃其思维,防止学生在阶段学习中出现“开小差”“半瓶子晃荡”等现象。同时,在课堂提问中,教师还需注意内容层次和难易程度,并按照循序渐进、层层递进的逻辑进行提问和交互,进而保证学生实现螺旋上升的发展目标。其二,游戏交互。将游戏与教学相融合,既可以激发其参与兴趣,又可以改善枯燥的课堂练习,从而达到寓教于乐的组织效果。在游戏交互的过程中,教师可借助数字软件,如希沃白板、智慧课堂、BoardMix、鸿合教学一体机等,以动态化的游戏图像为牵引,使游戏不再拘泥于传统道具,也可进一步丰富其种类、提高其体验,使学生在游戏中更为灵活地运用知识,锤炼技能。以希沃白板为例,在“表内除法(一)”的课堂练习中,教师可利用软件中的游戏模板,将练习题与卡通动画相结合,如“小熊运动会(判断对错36÷6=6)”“潜艇导弹(知识配对:被除数÷除数=商)”等,不仅能加深学生对除法算式的理解与记忆,还可以在趣味竞赛中强化技能、巩固基础。

3.丰富教学手段

4.落实常规指导

其一,建立生活联系。知识来源于生活,将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相联系,不仅能激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兴趣,提升其探究热情,还能通过具体情境,帮助其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数学。如在二年级上册“认识时间”的教学中,教师可开展“1分钟能干什么”的实践活动,如“1分钟可以阅读150个字”“1分钟可以跑200米”“1分钟可以把被子叠好”等,让学生对1分钟的时长进行回忆和衡量,进而了解1分钟的长短,体会时间价值。其二,把握教学过程。观察教学过程中的点滴细节,如动作神情、交互方式、发言情况、讨论效果等,都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具体表现和真实状况,这就需要教师从细节出发,调整细节、优化指导,使每一位学生都能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如在课堂提问环节中,教师应以激励的态度引导学生对相关问题思考多样化的解决思路或方案,如“这个问题你怎么看?”“还有别的方法吗?”“这个问题回答得不够完整,还需要再往别的要素想一想。”等,质疑问难、促进创新,从而才能活跃其思维,加深其理解。其三,深化师生关系。师生关系是教学过程中最为基本的一种教育关系,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构建平等、和谐、信任的课堂氛围以及师生关系,将对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培养以及相互交流的提升产生积极影响。因此,在师生关系的建立与优化方面,教师还需坚持以生为本的发展原则,与学生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既要为其提供个性化的指导服务,又要关心其情绪与情感,确保其获得综合性成长。

(三)课后服务

1.拓展作业类型

压减作业总量和时长,减轻过重的作业负担是“双减”政策明确提出的任务和目标。对此,教师应根据教学任务安排和学生具体情况,进一步拓展作业类型,完善作业设计内容,使学生在个性化的作业学习中获得积极成长。其一,基础类作业。在“双减”工作有序推进的过程中,教师需注重学生基础知识的培养与巩固,既要摆脱传统机械化、重复性的作业模式,又要体现课后作业的教育价值和辅助功能,使其形成科学的学习方法和发展思路。同时,在基础类作业的设计中,教师还要以单元为基本要素,从单元整体的视角进行设计与推送,使学生不再局限于单一项目或独立模块的学习,以此建立联系、形成体系,更利于发挥其对主体发展的积极作用。其二,合作类作业。合作是促进交流、活跃思维、发展个性的有效方法之一,同时,通过合作类作业,还可以帮助小学生认识到集体协作的重要意义以及积极作用,并提高其与人交际的社会能力,这将对其未来成长产生深远影响。如在四年级上册“条形统计图”的作业设计中,教师可让学生利用课后时间,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如“记录和统计路边车辆”“盘点街边店铺”等,使其真正经历条形统计图的制作过程,以此加强其对条形统计图的理解效果。此外,课后作业类型还有很多,如制作类作业、分层类作业、体验类作业等,还需要教师结合学生的潜能与素质展开个性化设计。

2.满足多样需求

课后服务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如何提升其服务水平,满足多样化需求是广大教师亟须破解的难题之一。其一,服务时间。课后服务是学校教育工作多元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指标和任务,其服务时间上的明确与安排,可在一定程度上升级服务内容、控制活动体量,使学生充分享受高质量的课后服务。一方面要根据课堂教学情况,提供不少于2小时的服务指导时间,以此给予小学生更为充足且充裕的辅导时长,帮助其巩固课时基础、保证内化质量;另一方面要结合实际情况,推行弹性服务,从学生的具体需求出发,做好作业辅导和素质拓展活动,实现家庭与学校之间的有效衔接。其二,服务内容。丰富服务种类和活动项目,如读数学绘本、制作数学小报、玩数学游戏、画思维导图等,其内容选择还要与学生进行沟通和协商,可通过问卷调查、集体聊天、意见反馈等渠道,及时摸清学生的内在想法,并根据其个体情况,提供辅导、拓展、社团、实践等活动选择,如“巧算24点”“数独游戏”“玩魔方”等,从而保证其参与感和体验性。

3.做好质量评价

评价是教育服务的重要一环,其高质量评价将对小学生今后的学习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其一,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发展性的视角评测学生,不仅能发现其在每一个阶段中的点滴成长,还对隐患性问题进行纠正和引导,从而保证其正向发展。此外,在过程性评价中,教师可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如班级优化大师、班级小管家、希沃课堂等,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提高其评价的精准度和真实性。其二,实践性评价。实践性是推动学生高素质发展的关键因素,其实践性评价可在一定程度上反馈学生的素质提升情况和具体应用效果,进而从根本上提升和完善学生的各项能力。同时,在实践性评价内容方面,教师还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如学习态度、主动性、创新能力、操作方面、表达情况等,以此提高其综合素质,实现良性发展。其三,养成性评价。教育,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从养成的视角进行评价和指导,不仅能帮助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如有序排队、书写姿势、学会倾听等,还为其今后发展提供积极的导向目标,如踊跃发言、主动参加活动、课后复习、独立完成作业等。

4.注重综合实践

学以致用是教育之根本,利用课后服务机制,一方面要增加小学生课后实践的机会和平台,使其对所学知识达到融会贯通的效果;另一方面要注重实践的过程与效果,避免“空泛化”“凑热闹”的现象发生,及时确保其知识与技能的双重提升。其一,基本服务。基本服务是以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为要点展开基础性指导,如自主学习、作业辅导等,不仅能转变学生对课后作业的抵触情绪,减轻其学业压力,又能兼顾各个层次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实现共同发展的目标。其二,素质拓展。素质拓展是基于学生的发展特点和学科特征,通过多种方式,设计趣味化的数学课程或实践活动,如数学日记、数学小报、数学游戏等,既可以帮助学生感受数字与符号之间的组合乐趣,又可以在实践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体会成功的快乐,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对其核心素养的开发与提升起到积极作用。

三、结语

总而言之,从课前准备、课堂教学以及课后服务等环节进行“双减”式思考,不仅能实现减负增效的工作目标,还对学生学习兴趣、思维能力以及交互体验等方面的提升产生积极影响。另外,“双减”工作的进一步推进,还需教师把握数学课程的基本性质,融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发展规律,创新优化、完善服务,既要培养其积极的学习态度,又要鼓励其实践应用,以此推动其全面发展。

猜你喜欢
双减作业课堂
甜蜜的烘焙课堂
美在课堂花开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翻转课堂的作用及实践应用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作业
我想要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