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农业消费性需求动力支撑系统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2023-08-01 18:54杨妮妮韩颖邴玉洁李梓铭闫震
南方农业·下旬 2023年5期
关键词:智慧农业

杨妮妮 韩颖 邴玉洁 李梓铭 闫震

摘 要 智慧农业已成为未来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扩大消费性需求能够对智慧农业的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推动作用。作为能够推动智慧农业发展的手段和途径,智慧农业消费性需求动力支撑系统对农业发展具有显著拉动作用,能够满足智慧农业发展转型的多样化消费性需求,进而优化完善智慧农业发展体系。为完善智慧农业消费性需求动力支撑系统,从科技、市场、金融、政府四大子动力系统出发,分析现存问题并提出构建智慧农业科技体系、加快消费市场转型升级、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建立健全政策保障体系等解决措施。

关键词 智慧农业;需求动力;系统支撑

中图分类号:F323.3 文献标志码: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3.10.046

当前,智慧农业是大部分农业强国占领农业科技制高点的重要方向、未来农业发展的新业态。目前我国在智慧农业发展领域存在科研成果转化能力不足、消费市场供求不平衡、金融人才缺失、政府相关机制不完善等问题。2023—2035年,是我国实现现代化的黄金阶段,农业发展也进入了新的阶段。智慧农业高质量发展迫切需要从战略层面上进行系统谋划和科学布局。结合当前经济形势,我国应该把重点放在调整需求结构上、扩大内需尤其是消费需求上,把居民消费结构升级作为带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源。从发展智慧农业的角度来看,可以将潜在的消费需求释放出来,挖掘新的消费需求,催生增量消费需求,这才是发展智慧农业的优势所在。

1 智慧农业消费性需求动力支撑子系统

智慧农业消费性需求动力支撑系统的各动力要素之间存在内在联系,各动力要素作用具有层次性、系统性,如何系统地联系各动力要素并形成动力支撑系统仍然是研究的重难点所在。从智慧农业整体来看,构建智慧农业消费性需求动力支撑系统并将理论应用于实际有利于提高智慧农业消费性需求,智慧农业消费性需求动力支撑系统的建立和其动力系统的结构功能研究是建立智慧农业的基础。

各要素形成结构,各结构发挥不同的作用形成系统[1]。深入探究各子系统之间的关联,系统地看待问题,综合各影响因素才能为提高消费性需求提供完善、可行的理论支撑。智慧农业消费性需求动力支撑系统受到多重要素的影响,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共同作用,因此将动力系统分为4部分,系统各要素之间相互交融、各子系统相互影响,优化4个动力子系统,组合为消费性需求动力支撑系统的“合动力网络”,见图1。

1.1 科技子动力系统

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支持,而智慧农业中的物联网技术和传感器技术,作为农业信息化的主要支撑,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通过科学技术对农业发展进行针对性的精细化管理,运用云计算、大数据技术合理制订农业发展规划,为消费市场提供科技动力。传感器、物联网等技术的综合应用,不仅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土地利用率,还可变革农业生产劳动方式和管理方法。

1.2 市场子动力系统

可从农产品消费市场及农机消费市场2方面分析智慧农业消费市场。智慧农业市场化的经济模式能够促进农产品产销对接,提高农产品生产效率,增加农产品收益,促进农民增收。企业积极投入,农民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广泛参与,共建共享,市场主体正逐渐成为智慧农业建设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1.3 金融子动力系统

作为能够加速经济核心资源集聚的途径,金融在强化和推进农业发展中起到支撑和引导的杠杆作用,优化完善适合乡村振兴发展的农村金融体系,满足智慧农业发展转型的多样化金融需求[2]。

1.4 政府子动力系统

乡村振兴战略决定了国家要推进实施数字乡村战略,促使互联网+农产品的转型升级。实施是否顺利根源在于政策、方针的推动力。当前,国家对农业产业政策支持力度越来越大,“十四五”战略规划和近几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对推动实施数字乡村战略,加快推进“互联网+农产品”等进行了一系列的政策指导。

2 各子动力系统现存问题

2.1 科技子动力系统

我国现代农业科研体系处于发展中,科研成果转化能力不足,政府、科研院所、高校、农户、企业及合作社等未能建立统一体系,科研成果不能有效落地转化。例如我国自主研发的农业传感器数量不足世界的10%,对比美国、德国、日本等农业科技发达国家仍有一定差距;科研成果推广应用力度不大,地域差异明显,没有形成高效分类的运行体系,在实际推广中没有统一标准,致使我国智慧农业发展受到限制[3]。

2.2 市场子动力系统

2.2.1 农产品消费市场供求不平衡

我国农户分布零散,组织化程度低。农产品的成交价格是由当地农产品的供需情况决定的,但由于农产品的供给和需求不确定,加之农户对农产品流通市场不够了解,无法对农产品价格趋势做出清晰判断。当供给与需求不平衡时,就会导致价格与产量的变化,从而导致生产与销售的不稳定。此情况下,市场价格经常会有较大的波动,从而对农业的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2.2.2 农机消费市场适应性不强,农民购买力有限

1)缺乏有效的供给,产品适应度不足。当前,我國农业生产中存在着大量的传统小型农业机械和劣质农业机械,缺乏高技术含量农业机械,缺乏实用、耐用、性价比高的农业机械。我国农业机械市场上还存在产品与农户需求不匹配的问题,供需脱节大大降低了农民本就有限的购买力,抑制了智能农机市场的发展。2)农民的实际购买力有限。在农民收入中,农产品销售收入占比很大,但是农产品销售收入不稳定,气候异常导致农业生产风险剧增,农户对加大投资持审慎态度,各种原因严重阻碍了智能农机市场的潜在需求转化为实际需求[4]。

2.3 金融子动力系统

2.3.1 缺乏具有创新精神的金融人才

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数字技术与传统农业正深度融合,针对农村金融与智慧农业融合的人才需求正急剧增长,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的人才日益成为加速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但当前我国智慧农业的发展面临人才短缺的巨大挑战,具有创新精神的金融人才储备建设体系尚未健全,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发展模式有待完善。

2.3.2 农村金融体系亟待健全

金融支持对支撑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实现现代化转型具有积极作用,随着我国智慧农业的兴起和农村金融改革的进一步发展,农村金融的完善面临新的挑战。1)农村金融机构的信贷体系不够完善,金融机构数量有待增加,服务类型有待健全,融资环境有待优化。2)“三农”领域金融动力支撑不足,广大农村地区设置的银行网点有限,金融主体多元化显著不足,难以形成充分竞争态势;且农村现有的金融机构具有门槛效应和排斥效应,使广大农村的金融资源与服务供需难以匹配[5]。3)我国农村规模化经营发展较快,现代农业所需要的金融需求已不完全是融资需求,金融领域的转型升级迫在眉睫。然而我国农村金融发展仍远远落后于时代要求,尚无法提供适应农村经济发展形势的综合化、多样化的金融服务。

2.4 政府子动力系统

政府对智慧农业建设资金投入不足。近年来,我国政府财政收入逐渐增加,国家對于各项建设给予财政支持的力度逐渐加大,要建设智慧农业需要政府大力支持,尤其是智慧农业是高技术、高市场化的产业,要达到发达国家农业的水平更需要财政支持,但目前财政支持力度还远远不够。

3 改进举措

3.1 构建智慧农业科技体系

我国应当重视科研成果转化效率,学习发达国家智慧农业的先进经验,构建以政府、高校、农业科技研发机构为主体的科技研发系统。在制定科研规划时可以引入企业参与,由企业提出科技需求,从而使科研机构更有针对性地解决智慧农业发展的切实问题;完善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建设功能完备、可持续发展的乡村振兴服务基地,为农业科技体系发展注入动力。

3.2 加快消费市场转型升级

3.2.1 稳定农产品消费市场

平衡农户和消费者之间的利益关系,稳定农产品市场,针对近年来农产品市场价格波动剧烈的现实问题,将小规模农户组织起来,降低市场风险;为他们提供完善的社会化服务,降低其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减少流通环节,完善市场流通体系,调动农民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

3.2.2 开展农业机械化新技术试验,加大财政投入力度

1)加强农业机械化新技术试验、示范工作。为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无偿提供公益性农业机械技术的培训,通过加强农业机械化示范基地建设,充分发挥项目示范作用。根据当地农业发展的需要,向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推广先进适用的智慧农业机械产品。2)加大财政对智慧农机的投入力度。应尽快建立农业机械科技开发专项基金,组织实施重大新型农业机械产品和配套机具的开发和生产,对市场急需的短缺产品进行重点开发。

3.3 深化金融体制改革

1)国家或者地方政府应出台相关计划与政策,对人才实行高标准薪资待遇制度,为青年人才提供创业机会和优待政策,以吸引有创业精神和经验的青年人才回乡就业。2)积极实施“新农人”计划,加快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推进职业型和实用型农业应用人才培养工作,同时选拔优秀青年、农民和基层工作队伍定期培训,积极提升农民的数字普惠金融素养,落实“产学研”发展模式。3)解决农村金融“贷款难、贷款贵”问题关键在于完善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机制,建立统一的征信体系,积极发挥乡镇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作用,促进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

3.4 建立健全政策保障体系

为促进智慧农业产业良性发展,政府要加大对智慧农业产业链的监管,确保其良性发展,同时也要加大对智慧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资金和技术投入。1)通过政府补贴和专项信贷支持,形成一批影响力大、科技含量高、综合收益排名靠前的龙头企业和运营项目,从而吸引更多的资金投入。2)尽快完善土地、水资源保护等相关法律法规,强化激励机制和经济约束机制,控制农业资源开发强度,确保智慧农业项目在合理合规的条件下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萌,刘爽,张江丽.对我国智慧农业发展的思考[J].中国农业信息,2020,32(3):55-60.

[2] 赵春江,李瑾,冯献.面向2035年智慧农业发展战略研究[J].中国工程科学,2021,23(4):1-9.

[3] 郑文钟.国内外智能化农业机械装备发展现状[J].现代农机,2015(6):4-8.

[4] 刘永军.我国智慧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乡村科技,2019(34):49-50.

[5] 邓婕.探究互联网背景下农业金融发展现状及对策[J].黑龙江粮食,2021(8):72-73.

(责任编辑:张春雨)

收稿日期:2023-04-06

基金项目:河北金融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智慧农业消费性需求人才支撑系统研究”(S202211420013)。

作者简介:杨妮妮(2002—),女,河北保定人,在读本科生。E-mail:2302632169@qq.com。

猜你喜欢
智慧农业
泰州移动“智慧农业”项目助力姜堰现代农业
韩国智慧农业推进政策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浅谈“互联网+智慧农业”在户县葡萄产业上的创新与运用
北京智慧农业综合服务平台建设和运营
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农业生态旅游发展研究
北斗卫星对智慧农业的作用与应用探讨
延边地区“互联网+农业”发展研究
金华市智慧农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与对策
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慧农业实施方案分析
智能手机在智慧农业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