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工程专业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建设路径探索

2023-08-03 17:30刘子心孙治国王长达
高教学刊 2023年21期
关键词:考核机制评价机制土木工程

刘子心 孙治国 王长达

摘  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与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兴建了许多高层建筑、大跨桥梁、水坝、核电站和海洋工程结构等大型土木工程基础设施,因此需要大量具备扎实的土木工程基础理论、知识技能以及较高职业素养和责任感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将课程思政元素有机融入到土木工程专业课程教学体系中,对于高等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具有重大意义。该研究首先分析目前高校开展土木工程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存在的困难和不足,然后阐述如何有效提炼思政元素,以及在土木工程专业理论课程体系与实践培养环节中融入课程思政教育的思路和方法,以期为课程思政视域下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改革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词:课程思政;土木工程;建设举措;评价机制;考核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3)21-0074-05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hina's economy and the continuous advancement of urbanization, many large-scale civil engineering infrastructures such as high-rise buildings, large-span bridges, dams, nuclear power plants, offshore engineering structures have been built. Therefore, a large number of professionals with solid basic civil engineering theories, knowledge and skills, as well as high professional quality and sense of responsibility are required. The integr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into the teaching system of civil engineering courses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alent training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is study analyzes the difficulties and deficiencies of the curren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system of civil engineering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expounds how to refin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as well as the ideas and methods of integrating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to the theoretical curriculum system and practical training of civil engineering majors. The aim of the study is to provide a useful reference for the reform of the training system of civil engineering professional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Keywords: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civil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measures; evaluation mechanism; assessment mechanism

當代,中国高等院校人才培养不断深化理论改革与实践创新,为适应高等教育发展浪潮,课程思政建设已成为高校实现教育体系改革、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举措与实践路径。为此,各类专业都在积极探索并努力践行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课程有机融合,将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构建协同育人机制,从而真正实现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有效提升教育教学效果以及人才培养质量[1]。高校的专业课教师不仅要根据不同的课程目标和特点,从课程内容、课程体系以及教学资源等全方面深入挖掘思政教育元素,更要将思政教育元素灵活、巧妙、有效地融入课堂教学,从而达到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教育浸润的目的,最终培养出思想先进、道德高尚、责任感强,且能够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高层次高素质专业人才。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兴建了许多高层建筑、大跨桥梁以及海洋工程结构等大型土木工程与交通基础设施,因此需要大量应用型复合型专业人才投入到建设中。土木工程专业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是一门较为传统的工科专业,学科知识主要涉及力学、工程结构规划、设计、施工、造价与管理等方面的理论知识,且十分注重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与工程实践能力。在土木工程专业教学体系中引入课程思政教育元素,目的在于[2-3]:①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专业内涵,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专业自信与职业自信,有力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从而坚定学生为国家和社会发展服务的理想与信念;②帮助学生树立社会责任感,坚守职业道德,让学生明确土木工程建设需要工程师、建造师以及管理者等各类人员具有强烈的责任感与道德感,从而在工作中始终保持严谨认真、精益求精、爱岗敬业以及实践创新的态度和精神,将追求更高的工程质量、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杜绝安全隐患、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至上等目标始终放在心上,并为此不懈努力;③引导并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与世界观,让学生敬畏自然、热爱自然,热爱党和人民,并积极探索如何将个人人生价值与理想的实现以及时代使命相统一相融合,培养学生不畏艰险、励精图治、坚忍不拔和吃苦耐劳的优良品质,全方位提升当代大学生的政治修养与思想境界。

在此背景下,本研究首先充分调研并总结了目前国内高等院校土木工程专业开展课程思政教学体系所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然后,分别从土木工程专业理论课程体系与实践育人环节如何有机融入课程思政教育元素进行了探讨,系统阐述了土木工程专业融入课程思政元素的主要内容、专业课程思政元素模块化建设、理论课程与实践教学环节融入课程思政元素的各自侧重点等方面,提出应建立有效的课程思政教育效果评价机制,以期为本专业及相近专业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建设与人才培养模式提供借鉴与参考。

一  目前土木工程专业课程思政教育体系存在的问题

目前,虽然大多数高校开展了课程思政建设,并且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经过调研发现,土木工程专业课程思政教育体系仍存在如下几方面的问题[4-6]。

(一)  教师自身思政学习不够

目前,高校教师普遍存在自身思政学习不自觉、不全面、不深入的现象。大多数专业教师不能够对所承担的教学科目可融入的思政教育元素进行深入探索与充分挖掘,甚至有的教师不注重专业课程的思政教育,认为有学生辅导员的引导,以及大学一年级时所开设的思想修养、近现代史纲要、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等思政课程已足够起到对学生思政教育的作用,不需要再在专业课程中刻意设置思政教育环节。因此,专业教师大部分备课时间主要用于专业理论知识的讲授,自身思政学习不够,导致专业课程思政元素的融入较少,课程思政建设不深入,课堂思政教育较少,或虽开展了思政教育,但内容较少且浅显,思政育人效果不明显。

(二)  课程思政建设依据少、经验少

由于课程思政的提出与倡导为近几年的新生事物,因此,目前土木工程专业教学体系中尚未建立健全对专业课程中融入思政教育的引导机制和规范条文,因此课程思政的建设基本根据高校各专业教研室所拟定的大致提纲以及专业教师的个人理解来开展实施,始终未见比较成体系且推广应用效果较好的专业课程思政建设范例,由此可见,土木工程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可借鉴经验显著不足。同时,由于缺乏专门的土木工程专业课思政辅助教材等参考资料,教师在专业课程授课过程中只能生搬硬套地将内容强行加入到讲授环节中,给学生造成很突兀、莫名其妙的感觉。与此同时,同一学校同一专业的不同教师在授课时有可能出现重复讲授相同思政元素案例的情况,没有注重思政元素之间的传承与联系,导致思政元素的融入缺乏有机性、完整性以及系统性,思政教育效果大打折扣。

(三)  土木工程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元素融合紧密度不够

近年来,很多专业教师为迎合潮流,甚至为在教学技能和教学创新等教学类比赛中取得佳绩,“表面上”在授课过程中加入了思政元素,但也仅仅是昙花一现。一些高校也相继推出课程思政教学建设与教育教学改革方案,但也并非经过专业细致严谨的论证,导致教学内容不仅偏离了专业教学的培养目标和实际情况,甚至影响了学生对于土木工程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消化,造成负面影响。该类现象的发生主要是因为土木工程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元素融合不够紧密,仅停留在表面功夫,没有深入挖掘思政元素的内涵与融合方法,因此难以起到专业课程思政育人的应有效用。

二  土木工程专业课程思政教育改革与建设举措

针对上述土木工程专业课程思政教学体系与建设所面临的挑战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经过课题组深入研究探索,提出以下土木工程专业课程思政教育与建设改革举措。

(一)  紧密结合土木工程专业特点,全方位多资源挖掘课程思政教育元素

首先,作为专业教师应摆正态度、提高站位,务必从自身开始重视课程思政建设,树立自觉发掘与研究土木工程专业课程思政元素的意识,将帮助学生提升思想素养与精神境界当作责无旁贷的己任,这样才能够积极自觉地做好思政教育与建设的基础工作。其次,对于课程思政元素的提炼,可以多方位、多资源进行挖掘。具體体现为,在土木工程专业课程中,可分别从“人”“物”“史”“政”四方面进行多方位土木工程专业课程思政元素挖掘。

1  “人”

即典型历史人物、知名行业专家甚至身边具有典型事例的人物等,如被称为土木工程祖师的鲁班,主持修建都江堰的李冰,编纂《营造法式》的李诫,主持修建京张铁路、被称为中国铁路工程先驱的詹天佑,主持修建钱塘江公路铁路两用桥的我国著名桥梁学家、教育家茅以升,起草编制我国首部抗震规范草案的著名结构工程与地震工程学家刘恢先,中国科学院与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潘家铮,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土木工程与水利水电专家陈祖煜,我国著名桥梁学家、力学家及教育家李国豪,乃至身边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人等等。通过总结人物的生平事迹及伟大品质,则可提炼成较为生动的思政元素,通过人物的人格魅力来感染学生。

2  “物”

即历史上知名工程、重大工程等,从古代的都江堰、灵渠、万里长城、北京故宫、应县木塔、布达拉宫、福建土楼和大雁塔等,到近现代的三峡工程、京沪高铁、青藏铁路、港珠澳大桥、深圳平安金融中心和中国尊大厦等众多代表性建筑与伟大工程中提炼思政元素,从凝固的建筑本身挖掘工程设计、建设等过程背后的故事,形成典型“物质”工程案例思政元素,让学生在感受祖国强大的同时有效增强职业自豪感。

3  “史”

即科学发展史,包括土木工程专业基础课程中的力学体系发展历程,以及土木工程专业课程中的荷载设计阶段、使用的建筑材料、建设施工工艺、相关行业规范等各方面的发展历程,该思政元素的提炼注重对于本专业相关内容发展历史的介绍,从而让学生对本专业的发展脉络把握更加清晰,增强学生对本专业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大局观和长远规划,同时也为学生将来的职业生涯规划起到较好的导向作用。

4  “政”

即国家有关政策法规方针等,聚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我国“十四五”规划、“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一带一路”倡议以及西部大开发战略等时事政策,提炼涉及新时代土木工程与交通基础设施规划、建设的相关内容,作为典型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中,可有效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投身建设伟大祖国的社会责任心和使命感。

通过对上述“人”“物”“史”“政”四个方面思政元素的挖掘,可形成相对较完整全面的思政素材。上述思政元素可从书本、报刊、互联网和新闻媒体等不同资源媒体进行提炼,最终形成土木工程专业课程思政元素辅助教材或案例库,供专业任课教师参考。

(二)  充分考虑理论课与实践课特点,分层次系统性融合专业课程内容与思政教育元素

在课程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程体系时,应分别充分考虑土木工程专业的理论课程与实践教学环节的区别,从而分层次系统性融入思政教育元素,以保证课程内容的传承与递进,课程体系的有机性、完整性和系统性。

对于理论课程思政教育元素的融合,要进一步考虑学科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与专业方向课的分类,例如学科基础课主要考虑理论力学、材料力学与结构力学的力学课程群,可将科学发展史中的力学发展进程融入其中;专业基础课主要包括土木工程概论、土木工程材料、土力学、混凝土结构基本原理、钢结构基本原理、工程结构荷载与可靠性设计原理、基础工程和土木工程施工等,以及不同高校根据自身专业特点开设的特色课程等,此处需注意各专业课程之间的逻辑关系和内在联系,建立课程模块,并按此逻辑关系有序、有层次地融入课程思政元素,并进一步注意同一门课程以及不同课程间思政教育元素相互之间的传承、转接、递进等关系;专业方向课主要包括房屋建筑学、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混凝土结构设计、钢结构设计、高层建筑结构设计、桥梁工程、道路勘测设计、路面路基工程、桥渡设计、结构鉴定与加固、工程振动测试和结构动力学等,此处需要注意的是应融入较为深刻的课程思政元素,并积极引导学生紧密结合国家政策动态、发展方针、行业需求等方面制定长远的职业生涯规划。

对于实践教育环节,土木工程专业主要包括土木工程认识实习、工程测量实习、房屋建筑学课程设计、桥梁工程课程设计、路面路基课程设计、混凝土结构课程设计、钢结构课程设计、基础工程课程设计、土木工程生产实习、PKPM结构设计实训、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等环节,此处注意进一步区分室内实习环节(一般为设计类实习),以及现场实习环节(如认识实习与生产实习等),应分别融入课程思政教育元素。室内设计实践环节以典型工程案例思政元素为主,通过积极的正面教育鼓励学生建立职业自信。现场实习实践环节可融入反面工程案例,例如认识实习中可穿插对典型安全事故的介绍以及法律法规的讲解,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感,尊重职业,注重职业操守。通过上述分层次系统性地在土木工程专业理论课与实践课程中融入课程思政教育元素,即可将思政教育元素按照专业课程模块进行分解和梳理,这样不仅厘清了思政元素的层次,而且能够将思政元素系统有序地融入到专业课程体系中,避免了思政元素重复、融入生硬的弊端,保证了专业课程体系的完整性和有效性,从而实现专业课程的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培养效果显著。

(三)  与时俱进,动态化持续性改进土木工程专业课程思政育人体系

时代在发展变化,专业课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也应与时俱進,跟上时代潮流,从而保证人才培养效果。因此,需要注意的是,在持续拓展与改进专业课程教学内容的同时,也要同步拓展与改进课程思政教育元素。例如,在土木工程施工课程中,讲授结构吊装工程时,可进一步阐述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的相关内容和基本知识,让学生了解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的生产方式、施工工艺以及对比传统现浇式混凝土结构具备哪些特点和优势,从而让学生明白土木工程项目的建造应充分考虑绿色建筑、节能环保、可持续发展以及国家政策等,增强学生的职业道德感。在桥梁工程课程中,引入“一带一路”倡议,可以川藏铁路工程为核心,首先介绍2018年关于我国规划建设川藏铁路的提出事宜,让学生了解川藏铁路通路后对于促进西藏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以及维护国家统一的重大战略意义和深远影响,并引导学生想象2026年川藏铁路通车后的宏伟场景与激动时刻,让学生感受国家政策的伟大蓝图,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在土木工程概率课程中融入港珠澳大桥工程案例,港珠澳大桥于2018年正式通车,全长55 km,是我国桥梁建设史上里程最长、投资最大、施工难度最高的跨海桥梁项目。港珠澳大桥被誉为桥梁界的“珠穆朗玛峰”,甚至被英国《卫报》评为“新的世界七大奇迹”之一。通过对港珠澳大桥的讲解,介绍港珠澳大桥的建设意义,即其是国之重器、“中国名片”,是中国实力的集中展示,可有效培养学生树立浓厚的爱国情怀,增强学生社会主义制度自信。在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课程中,融入目前由中国地震局牵头开展的地震灾害风险普查与房屋加固改造工程的介绍,让学生了解自然灾害风险普查对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意义,以及实施地震区房屋加固改造过程对于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意义与深远影响,了解相关部委制定政策的考虑初衷,从而增强学生的使命感与责任心。总体上,土木工程专业课程思政教育元素的提炼与融入应跟上时代步伐,实行持续性动态化的开发建设,始终保持专业课程内容与思政教育体系的更新与完善。

三  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成效考核机制建设

课程教学中对于学生学习效果的考核至关重要。为保证土木工程专业课程思政教育体系的建设效果,应建立有效的考核评价机制,这是促进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检验教师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同时,能够通过育人成效的实时反馈,及时调整并完善课程思政教育体系。因此,应持续推进教学考核评价机制的完善。对于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若仅仅采用传统的考核评价方式是远远不够的,因为思政教育不同于专业知识教育,思政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应采取专业课程思政过程考核与期末考核相融合、多元化的考核方式[7-8]。具体地,应加强对于学生平时成绩的考核,平时成绩中,主要考察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以及学生之间互相测评结果等,其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态度等认知、情感以及价值观等涉及思想层面的表现,以及其最终所呈现出的学习效果。同时,可根据专业课程的单元或者以时间为单位,考察学生在所有单元和时间段上的表现,做到全方位考核、全过程考核。期末考试中,可通过设置工程案例分析等题目考查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等。最后,综合学生平时的学习态度、基础知识掌握情况、实践创新能力和道德认知测评等情况,给出学生的专业课程思政考核成绩。此外,还应对已毕业学生进行调查和跟踪,设置多个能够考察学生工作能力、职业道德、价值观念等方面的评价指标,采取学生自评以及就业单位对学生评价打分的方式来反映课程思政育人成效,并累积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以作出课程思政教育方案的相应调整。

四  结束语

近年来,我国多所高校在土木工程专业领域开展了课程思政育人体系建设,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为专业课程思政教学体系的建设和改革奠定了良好基础。本研究通过调查分析等手段指出了目前土木工程专业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建设存在的教师思政教学意识不强、可借鉴的经验少以及专业课与思政融合不深入等方面的不足之处。进一步,介绍了土木工程专业课程思政教育体系的建设举措,给出了课程思政元素的“人”“物”“史”“政”提炼方法,以及分别从专业理论课程与实践教学环节融入课程思政元素的方法,并强调了课程思政体系建设应做到与时俱进,紧密围绕国家相关方针政策进行实时动态调整。最后,提出形成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成效考核机制的方法。通过上述方法建设的土木工程专业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可有效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培育学生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从而培养出具有较高思想境界的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专业人才,实现立德树人目标,从而更好地服务国家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需要。

参考文献:

[1] 邱伟光.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与生成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2017(7):10-14.

[2] 王文静,张大富,许念勇.以课程思政为引领的土木工程施工课程教学改革[J].高等建筑教育,2021,30(5):191-197.

[3] 彭亚萍,胡大柱,茍小泉,等.土木工程概论课程思政教育改革与实践[J].高教学刊,2019(2):128-129,132.

[4] 张天航,张鹏,郑元勋,等.高校土木工程类专业课程思政的实践与探索[J].高教学刊,2020(19):172-174.

[5] 姬凤玲,黄文.基于土木专业课程模块的思政教育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21,30(4):176-181.

[6] 宋苗苗.课程思政视域下土木工程专业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20(49):70-71.

[7] 李鹏,张玉林.课程思政视域下的土木工程专业课程教学改革探讨——以西南科技大学城市学院为例[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1(3):47-48,51.

[8] 杨圣元.土木工程专业生产实习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实践[J].山西建筑,2021,47(19):197-198.

基金项目:河北省教育厅 2022 河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基于工程教育认证理念的土木工程震害防治特色人才培养体系构建及实践”(2022GJJG489);2022 年防灾科技学院教育研究与教学改革项目“土木工程地震灾害防治特色思政教育体系探索与实践”(JY2022B20)

第一作者简介:刘子心(1988-),女,汉族,辽宁鞍山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工程结构防震减灾。

* 通信作者:孙治国(1980-),男,汉族,山东德州人,博士,教授,院长。研究方向为工程结构防震减灾。

猜你喜欢
考核机制评价机制土木工程
《计算机基础》课程探讨
语文综合性学习探究
当前铁路客运企业盈亏总额考核机制探析
交通运输行业内部控制问题探析
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探微
基于专业评估的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改革与实践
注重实绩的高层次创新人才评价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