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瘫怎样治疗

2023-08-04 09:32宋捷陈亮
健康之家 2023年11期
关键词:肩胛肋间臂丛

宋捷 陈亮

分娩是否顺利,不仅对产妇日后健康息息相关,对新生儿的生理功能也会存在长远影响。然而,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因各种原因引发的产瘫时有发生。什么是产瘫?产瘫患儿的治疗措施有哪些?

产瘫的概念

病因

产瘫又称为分娩性臂丛损伤,是指在分娩过程中,胎儿臂丛因受到头肩分离暴力作用而发生的牵拉性损伤。临床上曾长期盛行保守治疗的观点,但近30年来,随着显微神经修复手术的广泛开展,使产瘫的预后得到极大的改善,临床价值显著。

发病机制和危险因素

虽然近年来围产医学水平不断提高,但文献报道的产瘫发病率仍维持在0.4‰~4‰,并无下降趋势。如果在分娩时,胎儿出现头先露,且体重超过4 kg,通常会选择适当的医疗设施进行辅助生产,一般以产钳、吸引器助产等技术为主。在此过程中,胎儿的头部与肩部分离,易造成臂丛牵拉伤,从而引起产瘫。如果胎儿肩部或臂部先露,在分娩过程中需对胎儿上肢、颈部进行牵拉,同样会使臂丛受到牵拉引起产瘫。因此,预防产瘫应采取综合性措施,如及时处理产检中发现的巨大儿、规范使用产钳和吸引器、正确把握剖宫产适应证等。

产瘫的临床分型

传统上产瘫分为3型:(1)Erb型,即C5~C6损伤,主要表现为肩外展、屈肘不能;(2)扩展Erb型,即C5-C6-C7损伤,主要表现为肩外展、屈肘、伸腕、伸指不能;(3)全臂丛型,即C5~T1损伤,表现为全上肢瘫痪。自20世纪90年代起,欧洲一些团队采用Narakas 4型分类法。1型:C5~C6神经根损伤,表现为典型的Erb氏麻痹即肩外展、屈肘不能。通常第一个月内开始恢复,4~6个月可完全康复,但约10%患儿有不同程度的肩关节功能障碍。2型:C5-C6-C7损伤,表现为肩外展、屈肘、伸腕伸指不能。大多数病例从1个月后开始恢复,约65%可达完全正常,剩余病例有不同程度的肩关节功能障碍。

3型:C5~T1损伤,表现为全上肢瘫痪,但无Horner氏征。此型仅一半以下的患儿可自行完全恢复,多数遗有肩、肘、或前臂旋转障碍,约25%患儿的伸腕伸指功能不恢复。4型:3型伴Horners征,除全上肢瘫痪外,尚有脸裂变小、瞳孔缩小、半脸无汗等交感神经受损表现。该型无自行完全恢复可能,且2%患儿由于合并脊髓损伤而出现行走发育延迟、步态不稳及患足变小。临床上以2型和4型为主。产瘫的患肢在发育过程中可遗有2%~20%的短缩,通常6岁以后明显。

辅助检查

(1)影像检查技术:包括CT脊髓造影(CTM)、MR脊髓水成像(MRM)和高分辨率MR成像(HRMRI)。三者显示的假性脑脊膜膨出提示神经根撕脱。考虑到CTM存在需腰椎穿刺鞘内注射和辐射剂量大等缺点,目前大多数医院采用HRMRI为产瘫首选影像学检查。

(2)神经电生理检查(ENP):包括神经传导研究和肌电图。既往研究认为,ENP对于产瘫的诊断价值有限,因为多数检查结果往往优于临床神经功能的实际恢复水平。但最近有学者认为,神经电生理检查可用于产瘫的定性诊断——1月龄时运动单位电位可引出,这时一般提示损伤神经根的预后良好。

诊断与鉴别诊断

高分辨率MR成像(HRMRI)对神经根节前损伤的诊断有参考价值。产瘫还需与脑瘫及骨关节损伤等进行鉴别。

产瘫的非手术治疗

诊断后,医护人员要教会患儿父母作患肢各关节的被动活动,有助于预防各种挛缩的发生。操作者双手握住患儿肘部作肩关节内收位被动外旋及上举,可预防肩关节内旋挛缩;一手将患手上举,另一手将翘起的肩胛骨下角向下压,可预防大圆肌及背阔肌挛缩;一手将患儿患手置于对侧肩部,另一手将翘起的肩胛骨脊柱缘向肋骨方向推压,可预防肩关节外旋挛缩。有报道显示,电刺激可促进神经再生,但疗效尚未得到公认。产瘫患儿无论手术与否,均需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鼓励其用患肢主动做各项力所能及的事。

产瘫神经重建指征、方式及效果

神经重建手术指征

约20%的产瘫因无法自行恢复而需进行神经重建手术。一般将“3月龄时无肱二头肌收缩”作为手术指征,但以上作为主要目的,并不是仅仅为了恢复屈肘功能,实际上被用作判断全上肢(尤其是肩关节)功能预后的窗口,进而为提出针对性的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手术方式

对产瘫手术中所遇到(即使有术中电传导)的臂丛神经上干神经瘤,目前国际学术界几乎一致的观点是切除神经瘤及相应病灶,行神经移植重建。若C5和C6撕脱,则行副神移位到肩胛上神经、肋间神经移位到肌皮神经以重建肩外展和屈肘功能。对于男孩,常选第3、4、5肋间神经,而对女孩,则选第7、8、9肋间神经以保护乳房感觉。婴幼儿不能作膈神经移位术,若有一侧膈神经损伤,则肋间神经移位也应十分谨慎。对于有神经探查指征的扩展Erb型,其C7神经根绝大多数是撕脱性损伤,而在全臂丛型,除了C7,C8和T1(尤其是前者)也常表现为(或原位)撕脱,因此需要用C5或C6近端重建(见表1)。

表1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目前常用的产瘫神经重建方式

损伤类型 常用术式

C5~C6断裂 C5移植至肩胛上神经和上干前股,C6移植至上干后股

C5~C6断裂、C7撕脱 C5移植至肩胛上神经和上干前股,C6移植至上干后股和中干

C5断裂、C6~C7撕脱 C5移植至中干和上干前股,副神经移位至肩胛上神经,肋间神经移位至肌皮神经

C5~C6 C5移植至C8,C6移植至C7和上干前股,副神经移位至肩胛上神经,

肋间神经移位至肌皮神经

C5~C6断裂、C7-T1撕脱 C5移植至内侧束,C6移植至中干、下干后股和上干前股,副神经移位至肩胛上神经,肋间神经移位至肌皮神经

C5断裂、C6-T1撕脱 C5移植至内侧束和正中神经外侧头,副神经移位至肩胛上神经,肋间神经移位至肌皮神经

手术疗效

产瘫上干神经重建(如受损神经根近端质量可靠)的稳定有效性已获公认。有多中心报道了436例神经重建术疗效:Erb型、扩展Erb型和全臂丛型肩外展≥90°的分别为80%、60%和77%;屈肘功能几乎都能恢复;77%全臂丛型手功能≥Raimondi 3级。肩外展和屈肘的明显改善一般始于术后6~9个月,伸腕和屈指为术后12~18个月,手内肌功能不早于术后18个月。通常,上中干的最终疗效评定应在术后4年,全臂叢型应在术后8年。

结束语

患儿出生后,医护人员即应教会父母进行康复训练,尤其是肩关节的被动外旋等活动,防止关节挛缩后遗症。有效的综合治疗可将后遗症降到最低程度,不过手术对少数严重损伤患儿的疗效仍然十分有限。

猜你喜欢
肩胛肋间臂丛
别把肋间神经痛误作心绞痛
肩胛盂的骨性解剖结构
胸骨正中小切口与肋间侧切口瓣膜手术围术期的对比分析
可调节式肩外展支架在臂丛神经损伤中的应用
正常成年人肩胛动脉网的高频超声检查
关节镜下治疗肩胛上神经卡压的研究进展
布托啡诺在臂丛麻醉患者中的镇痛效果
臂丛神经丛内神经移位治疗周围神经损伤
肌肉肌腱转位术用于晚期臂丛神经损伤功能重建
强化肩胛带训练对脑卒中后偏瘫肩痛的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