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策略研究

2023-08-05 05:40马凌川
考试周刊 2023年23期
关键词:新课改初中语文文本

马凌川

初中语文是我国基础教育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门集人文性与工具性于一体的学科,语文学科本身蕴藏丰富的思想情感和人文内涵,具有极强的教育价值。当前,在新课改背景下,初中语文教育应该以新课标为要求,以核心素养为导向,落实改革创新,其中重要的落脚点则是加强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由于其思想不够成熟,认知能力还有一定的提升空间,在这一阶段落实情感教育对学生的成长发展而言,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能够强化学生的语言综合能力,健全学生的人格,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将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质人才。基于此,教师在教学实践当中,应该积极开辟情感教育新思路,探索情感教育新路径,让初中语文课堂重新迸发活力生机,彰显魅力和色彩。

一、情感教育的相关概述

情感教育对于传统的初中语文课堂而言,是一次颠覆性的改革和突破。情感教育作为一种现代的教育思想,在现代化教学体系当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和实践。情感教育不单单是一种教学方式、教学手段,而是全方位的教学改革。在初中语文教学实践当中,教师渗透情感教育主要是以学生的心理为依托,以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动性为目标,引导学生投入更多的情感到语文学习活动当中,获得情感的启发、启迪,达成情感、精神的共鸣。在情感教育模式下,学生真正意义上成为学习的主人翁,正确处理情感与认知的关系,充分运用情感因素的作用,获得丰富、独特的情感体验,于无形之中形成健全的人格、高尚的道德、良好的情操、积极的思想、崇高的精神等。一定程度而言,初中语文教学当中的情感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是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关键手段,是新课改背景下开展的一次有益的尝试,对语文学科教学事业的发展以及对学生的成长发展而言,具有深刻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二、新课改背景下落实初中语文情感教育的重要性分析

(一)有助于迎合新课改的要求

情感是学生学习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量,学生拥有良好的、独特的、个性化的情感体验,能够让其个人人格变得更加健全,人生变得更加美好。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推进,初中语文教学实现了根本性变革,由知识本位向素养本位转变,其中包括学生情感素养的发展。一定程度上而言,新课程标准对初中语文教学的情感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和严格的标准,教师要及时转变教学思维,调整教学模式,更新教学重点,关注情感教育,有计划、有针对性、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和道德素养,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助力学生形成正确思维观念和科学思维方式,这是新课改对初中语文教学提出的新要求,同时也是新时代背景下教师最为重要的探究课题。基于此,教师应该摆脱传统教学模式的桎梏,挣脱传统教学思维的束缚,以新课改的要求为指引,将情感教育理念渗透落实到初中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为语文课堂注入新鲜的“血液”,带领初中语文教育事业走向广阔的前景,走向更高的阶梯。

(二)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情感是拉近关系的重要纽带,是学生对各种人际交往关系、学习活动、实践活动的情绪反馈。良好的、积极的、健康的情感能够带领学生走向光明的未来,迎接美好的明天。然而在传统的初中语文课堂当中,教师忽视情感教育,更多的是关注知识的灌输、讲解,情感教育的缺失难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助力学生形成良好的综合素养。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推进,当前在新课改的引导之下,教师在语文教学当中落实情感教育,引导学生在学习语文基础知识的过程当中,投入更多的情感,让学生历经探索、分析、总结的整个过程,以学生自我探索为情感教育的主线,使得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变得浓厚,学习动力变得强劲,由此能够让学生获得学习的成就感、满足感,体会语文学习的乐趣,同时也使得学生的思想态度变得更加端正、积极,从而为学生学科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提供推波助澜的力量,强化学生的综合能力,助力学生健康成长,全面成才。

(三)有助于引导学生情感发展

新课改对初中语文教学提出的新的要求和标准,强调教师在教学实践阶段,应该贯彻落实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实际学情,围绕学生这一中心推进教学活动,而教师则明确自身的角色定位,即是整个教学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启发者。基于此,教师在整个实践教学阶段,应该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引领学生情感朝着多元化、正向性发展。特别是初中正处于学生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但是由于其情感世界不够丰富、饱满,思维模式还有一定的提升空间,部分学生对事物的认知、对情绪的管控不够到位,所以教师在这一环节加强情感引导是素质教育的重要落脚点,让初中阶段的学生能够积极、正向、乐观地迎接学习生活,参与人际交往等,这是提升学生存在感、幸福感的关键所在,也是助力学生迈向未来生活的重要基石。

三、新课改下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的渗透路径

(一)创设多元情境,巧妙融合情感教育

教师基于新课改的引导,在语文教学过程当中巧妙融合渗透情感教育,是所有教学工作中的重头戏。一定程度而言,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投入更多的情感,参与到学习活动当中,让学生的情感与文本当中的情感达成一致性,使学生获得情感共鸣。不同学生以主人翁的姿态参与语文学习活动当中,由于其思维切入点、情感触发点具有明显的个性化差异,所体会到的情感是不一样的,或是爱国爱家之情,或是胸怀抱负之情,或是立志报国之情等。不容忽视的是,学生拥有丰富、独特的情感体验,能够加强其对文本内容的深度解读、深刻理解,同时也会带给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助力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构建完善的人格以及形成高尚的品质。但是学生在文本学习过程当中,所获得的情感体验和文本思想的交流深度、广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个人的思想层次、认知水平、学习能力等。部分学生能够领悟文本中的情感精华,并且建立思想交流的桥梁,但是有的学生由于自身的思维模式不够成熟,很难领悟到文本当中的情感要素。基于此,教师作为整个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应该立足教学内容,加强情境创建,依托不同文章类型以及其情感类型的不同之处,营造与之匹配的情境环境,在学生的情感世界和文本的情感世界之间搭建一座隐形的桥梁,由此帮助学生顺利实现和文本的情感交流,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提升学生的精神层次。

以七年级上册《济南的冬天》为例,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当中,可以结合文本内容,联系特定的情景、事件,以图片、视频等要素为主,将抽象化为形象,将静态化为动态,将死板化为生动,让学生获得直观、强烈的情感体验和感官刺激。文章当中有关于济南冬天景色的描写,教师则可以以现代化信息技术为支撑,给学生展示济南冬天的图片,让学生结合文字内容以及图片带来的视觉刺激,展开生动的联想,代入到作者的视野当中,揣测作者的内心世界,了解作者所表达的情感,由此让学生实现和作者在情感层面的交流、沟通,领悟文本当中的情感精华和精髓,体会作者对济南冬天的赞美、热爱之情。

(二)巧用朗读教学,激活学生内在情感

语文教学当中囊括了多元的情感教育资源,但部分情感资源是隐性的,这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当中,应该进行有效挖掘、开发和利用。比如,语文教材当中囊括古代、现代的文学经典,包含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道德美、生活美。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当中,推进情感教育重要的切入点则是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情境,掌握文本当中的情感主线,拨动情感琴弦,跟随着字里行间的音符一起跳跃、舞动。学生投入更多的情感参与语文学习,那么语文课本当中的知识内容就不再是简单、抽象、无聊的文字符号,而是一个个情感精灵,吸引学生的情愫,引发学生的共鸣,拨动学生的心弦。教师可以从朗读教学着手,激活学生内在的情感。朗读是语文学习主要的一种方式,对于默读而言,能够带给学生更多的情感起伏和情感启迪。特别是语文教材当中有很多的经典文学作品、古代诗文等,学生在朗读的过程当中,通过对作者情感的初步把握,调整语气、语调、语速,与作者的情感保持同频共振,由此能够读出韵味、读出精彩、读出魅力、读出情感。

例如,在八年级上册《背影》一课教学过程当中,为了让学生能够明白文本的情感基调,教师则可以让学生专门找出描写背影的句子,展开细致地品读、深刻地鉴赏,比如文章当中有四处写到作者的眼泪。学生在读的过程当中,具体可以代入到作者的角色,思考“我”到底想到了什么,每次都会流眼泪。学生多次朗读这一段内容,则能够更加切实、深刻地体会作者的复杂心情,同时也更能够理解父子之间的深厚情感。

又如,在八年级下册《桃花源记》一课教学中,教师在朗读教学环节,可以通过以理激情的方式落实情感教育学生。情感的波动和起伏是以认知为前提,学生对事物形成初步的感知,才能够对这一事物形成特定的情感。基于此,教师在具体的教学环节,可以给学生展示《桃花源记》的写作背景:作者主要处于东晋末年,这个时代战乱频繁,且有繁重的苛捐杂税,人民生活苦不堪言。通过了解写作背景,学生则能够理解作者为什么会通过写桃花源记构建一个美好的社会生活。桃花源与现实的黑暗社会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表达了作者立足广大劳动人民的视角,展示了广大劳动人民所向往的一种理想社会,表达了底层劳动人民的核心诉求。学生在朗读的过程当中,通过了解文章的背景故事,深刻认识文本的内涵,由此实现以理激情、情理交融的朗读境界。

(三)关注课前导入,营造浓厚情感氛围

俗话说,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教师在初中语文情感教育实践探索的过程当中,应该牢牢地将目光聚焦于课前导入环节。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营造浓厚的情感氛围,激活学生的情感因子,调动学生的情感认知,则能够让学生的思维活起来,也能够让课堂热闹起来,由此为后续的教学活动打下坚实、稳固的基础。基于此,教师在推进情感教育的过程当中,首先应该加强对文本内容的分析、解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了解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对症下药,才能够找准情感教育的切入口,营造浓厚的情感气息,创造良好的情感氛围,让学生以饱满的热情、浓厚的兴趣参与探索学习,使得情感教育达成事半功倍的效果。

以八年级下册《最后一次演讲》为例,在课前导入环节,为了让整个课堂氛围活跃起来,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加强和学生互动,调动学生的兴趣,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感。如教师可以询问学生是否有参加过或者参观过学校或者本地举办的演讲比赛,此作为切入点,激活学生的记忆,活络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回忆演讲比赛当中各个演讲者的表现:演讲的题目、演讲的状态,演讲语速、语调、肢体语言等,由此让学生了解演讲过程当中演讲者所具备的情感能够为他们的演讲效果助力,演讲本质的特征、独特魅力和风采就是以情动人。通过前期的教学铺垫,教师则可以把学生带入到作者的角色定位当中,参与《最后一次演讲》,让学生切身体会演讲的魅力,走入作者的视野、走进演讲的内容,投入更多的情感,真正意义上做到以情动人、以情入心。

(四)联系生活实际,激活情感潜力

语文学科具有人文性、工具性等特征,本身与生活具有密切的联系,语文创作源于生活,学习语文的主要落脚点则是回归生活,运用于生活。基于此,教师在情感教学的过程当中,应该注重生活教育资源的运用,创设生活情境,打造生活化课堂,既能够让沉闷、枯燥的课堂氛围变得生动、愉悦,缓解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排斥、抗拒情绪,同时教师基于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生活经验推进情感教育,能够激活学生的情感潜力,让学生将自己的生活体验、感悟、感知融入语文学习当中,带给学生更多的情感启发、情感启迪,真正意义上让情感教育入脑、入耳、入心。

以八年级上册《回忆我的母亲》为例,在这一篇文章当中,作者用真挚、朴实的语言,描写了我的母亲,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母亲的思念、感激之情,在作者成长的道路上,母亲给予了他很多的安慰、宽容,这对作者的人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但是部分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当中无法解读作者的情感因素,无法领悟作者对母亲的情感。基于此,教师则可以从生活的视域出发,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生活和母亲相处的点点滴滴,思考自己和母亲的故事,结合各种生活小事,领悟母亲平凡又伟大、无处不在而又隐秘的爱,由此使得学生的情感得以激活,和作者的情感达成共鸣,实现深层次的心灵交流。由此让学生学会感恩父母的爱,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回报意识,传承、弘扬、传播中华民族优秀美德。

四、结语

总而言之,在传统的初中语文教学当中,部分教师所采取的教学手段、内容过于单一、落后,仍然以传统的教学模式为主,与新课改的理念相违背。基于新课改的引领,推动注重语文教学模式的改革是大势所趋,其中情感教育是教师最为重要的探究课题。情感教育强调教师要注重丰富情境的创设,多元活动的开展,为语文课堂注入新鲜的血液,让学生的情感因子变得更加活跃,情感思维的火花绽放得更加绚烂,由此获得丰富、深刻的情感体会、领悟,让学生的情感世界更加饱满,为学生的长远发展奠定情感基石,为学生的成长发展保驾护航。

猜你喜欢
新课改初中语文文本
如何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例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微写作”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初探
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几点做法
新课改下关于学生减负的几点思考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新课改下的幼儿教育策略初探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