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校70 年昌航人弘扬航空报国精神的发生逻辑、品格特质与时代进路

2023-08-06 21:15冰,彦,2
关键词:报国航空工业航空

谢 冰, 祖 彦,2

(1. 南昌航空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南昌 330063;2. 南昌航空大学 江西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研究中心,南昌 330063)

七秩风华传薪火,航空报国育新人。诞生于1952 年抗美援朝烽火中的汉口航空工业学校是南昌航空大学的前身,自创立之日起即肩负着支持祖国航空工业建设的重要使命。70 载风雨沧桑,昌航人以实际行动践行了航空报国之志,为祖国航空事业从无到有、由弱到强的稳步发展作出了应有贡献。从新中国创办的第一批中等专业航空学校到多科性教学研究型大学,再到迈向全面建设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的新征程,昌航人始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决服从和服务于国家航空工业建设大局。在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庆祝建校70 周年和开启全面建设特色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之际,我们深入梳理建校70 年来昌航人弘扬航空报国精神的逻辑理路,系统总结“奉献航空、忠诚报国”的内在品格特质,提出担负航空强国使命的时代进路,旨在赓续弘扬航空报国精神,为学校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实现高质量的跨越发展汲取精神力量和历史滋养。

一、建校70 周年昌航人弘扬航空报国精神的发生逻辑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1]航空报国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广大航空人在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和发展航空工业建设实践中孕育形成的伟大民族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组成部分,激励着一代代航空人大踏步赶上世界航空发展潮流。70 年来,昌航人在弘扬航空报国精神的奋进历程中,践行了党和人民需要什么样的航空院校,我们就创建什么样的航空院校;党和人民需要什么样的航空人才,我们就培养什么样的航空人才;党和人民需要什么样的航空教育,我们就办好什么样的航空教育。这充分彰显了昌航人弘扬航空报国精神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的内在统一。

(一)历史逻辑:党和人民需要什么样的航空院校,我们就创建什么样的航空院校

建校70 年昌航人弘扬航空报国精神发生于党和人民需要什么样的航空院校,我们就创建什么样的航空院校的历史演进过程中。新中国成立伊始,为了保家卫国和适应战争的需要,“建立空军已经成了我党的迫切任务”[2],毛泽东同志深刻指出必须要“创造强大的人民空军,歼灭残敌,巩固国防”[3]。1951 年4 月17 日,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和政务院颁发了《关于航空工业建设的决定》,为新中国的航空工业建设规定了明确的方针、方向[4](12),这标志着新中国的航空工业在抗美援朝的烽火中诞生。为了建立新中国独立自主的航空工业,重工业部航空工业管理局遵照周恩来总理“下决心自办航空院校”的指示,决定创建南京、北京、哈尔滨和汉口4 所航空工业专科学校[5](3),南昌航空大学前身汉口航空工业学校应运而生,从此昌航人开启了艰辛的创业征程。第一次创业之初,学校在筹建过程中始终服从和服务于国家航空工业建设大局,办学层次由航空专科学校调整为航空中等专业学校,由大专改为中专,是服从和适应国家高、中、初级航空技术教育规划的客观需要[5](6),成为新中国传承至今、为数不多的第一批中等专业航空学校[5](5);第二次创业之初,随着国家航空工业布局的调整以及考虑到学校的长远发展,国务院正式批准南昌航空工业学校改建为南昌航空工业学院[5](59),学校从中专学校升格为本科院校,开启了以教学工作为中心的本科院校创业征程,为学校后来的管理体制调整发展奠定了基础;第三次创业之初,学校隶属关系由中央下放江西省,实行中央和江西省共建、以江西省管理为主,管理体制发生根本性转变[5](147)。2007 年学校成功更名为南昌航空大学,开启了迈向全面建设多科性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创业征程。70 年来,学校随着国家航空工业的发展要求数易校名:汉口航空工业学校、中南第一工业学校、南昌工业学校、南昌航空工业学校、南昌航空工业专科学校、南昌航空工业学院、南昌航空大学;几迁校址:汉口校区、南昌上海路校区、南昌前湖校区。昌航人历经三次艰苦奋斗的创业征程为学校航空事业发展打开了新天地、新格局,把学校从一所鲜为人知的小型军工厂改建成为具有一定规模和社会影响力的中专航空学校,被确定为全国航空系统重点学校,再到如今建成“工科优势明显、航空特色鲜明”的多科性教学研究型大学,目前正加快全面建成“工科优势突出、航空特色鲜明、服务贡献彰显”的较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朝着全面建设“省内一流、国内知名、行业领先、国际影响”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奋勇前进[6]。这充分展示了昌航人70 年来坚持大力弘扬航空报国精神,始终砥砺奋进、坚定信心,服从和服务于国家航空工业建设大局的发展历程,积极回应了党和人民需要什么样的航空院校,我们就创建什么样的航空院校的时代之问。

(二)理论逻辑:党和人民需要什么样的航空人才,我们就培养什么样的航空人才

建校70 年昌航人弘扬航空报国精神发生于党和人民需要什么样的航空人才,我们就培养什么样的航空人才的人民至上理论嬗变历程中。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人才是第一资源,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是国家和民族长远发展大计。”[7]新中国航空工业创建初期,有大批的飞机、发动机等航空装备亟待修理,为快速满足空军的作战需要,亟需大量具备修理能力的航空技术人才,并为今后我国航空工业的自主发展创造物质条件和积累生产经验。因此,南昌航空大学的办学宗旨紧紧围绕国家优先发展航空工业的战略部署和“在抓生产的同时抓人才培养”的教育方针,逐步适应航空工业从修理转向制造的生产技术发展需要,为航空工业建设培养技术人才[5](6)。从第一次创业的26 年间为我国航空工业培养了近万名技术人才,支援了国家新建其他航空工业学校的人才,到第二次创业的20 余年间培养了一大批德智体全面发展、适应工程第一线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员,再到第三次创业期间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拓展人才培养领域、打造人才培养基地,学校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积极探索党史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工作的有效方法和途径,为党和人民培养了一批批具有坚定政治立场、扎实专业基础、团结合作精神、创新创业思维、实践操作能力的创新型、复合型和国际型人才。其中,学校着力构建的军地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探索国防生培养模式,如与海军精诚合作、联合培养国防生,2003 年成为全国首家为海军航空兵培养高科技人才的地方高校,逐渐探索出一条具有昌航特色的国防生培养之路[5](161);与军工企业单位、航空院校、科研研究所、民营科技企业等联合培养国防系统定向生和相关专业所需人才,为我国国防、航空工业和国民经济建设输送了一批批中级、高级航空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70 年的风雨兼程,昌航涌现出陆孝彭、王士倬、吴雨苍、李绪鄂、向巧、唐军、危芬、余泽民、陈绍彪、邓友明、樊继功、吴志鹏、乔树国、竺兆江等一大批杰出教职工和优秀毕业生,他们默默奋战在教学一线、航天航空、国防军工以及国民经济建设的各个领域,为祖国的国防、航空工业和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这充分展现了70 年来昌航人始终坚持把弘扬航空报国精神融入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坚持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不断深化办学治校规律的认识,不断转变教育思想、更新办学理念,树立符合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观念,建立与时俱进的人才培养体系,积极回应了党和人民需要什么样的航空人才,我们就培养什么样的航空人才的理论之问。

(三)实践逻辑:党和人民需要什么样的航空教育,我们就办好什么样的航空教育

建校70 年昌航人弘扬航空报国精神发生于党和人民需要什么样的航空教育,我们就办好什么样的航空教育的实践赓续发展中。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7]旧中国的航空教育规模小、发展慢,航空技术人才十分缺乏。因此,大力兴办航空教育、迅速壮大航空人才队伍、提高航空科技水平,就成为新中国航空工业建立后迫切需要解决的严重问题[4](23)。航空工业管理局针对现实问题提出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教育为生产服务”的建校方针和教育方针[5](6),最终确定我校第一次创业是以中专为主体、试办大专的教育教学定位。在专业设置、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材编写等方面,不仅服从于航空工业生产和科研的国防需要,为修理、制造飞机服务,还依据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现实需要,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服务。中央和各地区、各部门为支持学校的航空教育发展,迅速从全国调集了各类的航空专业人才来校任教,如王士倬、吴雨苍、文广鸣、徐心源、沈一龙、肖功伟、李绪鄂等航空专业人才[5](8-9),不断充实学校教师队伍,增强学校师资力量,提高学校航空教育质量。1978 年4 月,根据国家航空工业发展需要,学校从中等航空学校升级为航空高等院校,从中专专科教育迈向了以本科教育为主的第二次创业征程。经教育部批准,1982 年学校获得全国首批高校学士学位授予权,1985 年开始培养硕士研究生,1990 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学校不断加速发展研究生教育、深化航空国防学科建设、改善学校办学条件和校园精神文明建设、加强学生国防军事教育等航空教育教学改革措施,逐步发展形成了本专科教育(含师范教育)、研究生教育、职工培训与成人高等教育等多层次、多形式[5](69)的航空教育办学体系,有力地推动了学校航空教育的全面发展,为学校第三次创业、建设多科性教学研究型大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99 年4 月,学校进入了第三次创业的历史征程,不仅获得了教育部优秀本科教育评估,还加速发展了研究生教育,积极创办了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成立了科技学院,并成功与海军联合培养国防生,极大促进了学校办学层次提升和航空教育多样化。2007 年学校正式更名为南昌航空大学,标志着学校航空高等教育的建设和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实现了跨越发展。如今学校已经建成“工科优势明显、航空特色鲜明”的多科性教学研究型大学,正在为全面建成“工科优势突出、航空特色鲜明、服务贡献彰显”的较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不懈奋斗。这充分彰显了70 年来昌航人始终把弘扬航空报国精神贯彻落实在发展学校航空教育事业之中,积极回应了党和人民需要什么样的航空教育,我们就办好什么样的航空教育的实践之问。

二、建校70 周年昌航人弘扬航空报国精神的品格特质

伟大事业孕育伟大精神,伟大精神引领伟大事业[8]。新中国航空工业的伟大实践,是昌航人弘扬航空报国精神最坚实的实践基础。建校70 周年来,昌航人在创建航空院校、培育航空人才、发展航空教育的卓越实践中,淬炼生成了昌航人志在蓝天的梦想精神、艰苦创业的奋斗精神、坚韧无私的奉献精神、锻魂铸魄的育人精神,构成了昌航人“奉献航空、报效祖国”的历史底色、蓝天本色和实践特色相统一的品格特质,成为昌航人赓续七十载育人初心、践行航空强国使命的强大奋进力量。

(一)志在蓝天的梦想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梦想精神的人民”[9]。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翱翔于蓝天一直是中国人民的美好夙愿。从远古的嫦娥奔月等飞天神话故事,到古代的风筝、风车、热气球、走马灯、竹蜻蜓等器物,再到近代的飞艇、飞机、水上飞机等发明创造,充分表明了中国人民从古至今赓续相传的飞天梦想。伴随新中国航空工业建立发展起来的南昌航空大学,在70 年的办学历史中不仅赓续实现中国人民的飞天梦想,而且承载着新中国航空事业的蓝天梦想,在坚持弘扬航空报国精神的历史征程中,淬炼出昌航人志在蓝天的梦想精神。老昌航人、强五之父、老校长陆孝彭院士经历各种失败和挫折,最终成功研制出新中国第一架强击机,揭开了我国自行设计制造超声速喷气式强击机的历史,极大地增强了我国的航空国防力量,深刻回应了党和人民需要什么样的强击机,我们就制造什么样的强击机的时代之问;中国工程院院士向巧是学校航空金属材料及热处理专业1983 届校友,航空发动机领域专家,中国人民解放军第5719 厂历史上第一位女厂长。在她的带领下,5719 厂自主创新的航空发动机维修(再制造)打破了少数发达国家对这项尖端技术的垄断,使我国在这一领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极大地提升了我国空军、海军新型战机装备的完好率和战斗力,深刻回应了党和人民需要什么样的发动机,我们就制造什么样的发动机的时代之问;空军试飞局局长邓友明、“时代楷模”海口舰舰长樊继功、“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危芬等一批批杰出校友、先进典型,他们心系祖国航空事业,矢志奋斗在祖国航空国防各个领域的一线工作;以及现今我国自行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喷气式民用飞机C919 翱翔蓝天的壮举,凝聚了包括一大批昌航人在内为之努力奋斗过的数十万工作者[10]。这客观展现了70 年来昌航人在人才培养方面下足功夫,为航空国防领域培养了一大批所需的航空技术人才,在师生心里种下了志在将中国人设计制造的飞机送上祖国蓝天的梦想。他们奔赴在全国航空国防一线工作,为实现我国飞机从修理到制造、从仿制到自主研制的根本性转变作出了应有贡献,助力谱写了航空人冲上云霄的一抹“航空蓝”。

(二)艰苦创业的奋斗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奋斗精神的人民”[9],“广大青年要培养奋斗精神,做到理想坚定,信念执着,不怕困难,勇于开拓,顽强拼搏,永不气馁”[11]。70 年来,昌航人在坚持弘扬航空报国精神的创业征程中淬炼出艰苦创业的奋斗精神。第一次创业筹建航空学校之初,学校的办学条件很差,一方面是学校面积狭小,只有四五十亩地,房屋建筑面积仅17 408 平方米,办公室、教室、实验室、图书室等均由低矮的厂房改造而成[5](8);另一方面是校址处于东面京汉铁路、西面张公堤、南面武汉女中和北面博学中学的四面包围之中,范围狭小,既不利于保密又无法向四周扩大发展,而且还处在一个地势低洼的小盆地,若遇到洪水,学校就会有被淹没的危险[5](15)。面对时间紧迫、任务繁重、资金缺乏等困境,全校教职工不畏艰难险阻,勇于克服重重困难,最终把办学条件十分简陋的小飞机修理工厂改建成了一所航空学校。这不仅确保了学校筹建成功、为正式开办招生创造了有利条件,还为学校后来迁往南昌新校址,再次开启新校区新校园的拓荒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第二次创业时期,学校从中专航空学校升格为高等航空院校,面临着师资力量缺乏、教学条件不足、教学环境简陋等困难。学校一手抓高水平教师引进、选派教师进修或自行组织教师短训班等工作,不断提高教师教学水平,一手抓后勤基建工作,压缩其他用房,优先保障教学用地建设,以此解决扩充师资队伍和改善教学基础设施等问题,顺利完成了从中专教育到本科教育的转变,为学校迎来改建学院的全面快速发展时期奠定了坚实基础。第三次创业时期,面对学校管理体制发生根本性调整的情况,昌航人大力发扬艰苦创业的奋斗精神,积极探索办学新思路,开创教育新局面;建设前湖新校区,改善办学条件,扩大办学规模,提高办学层次,稳步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使得学校各项事业实现跨越式发展。这充分表明了70 年来一代代昌航人在艰苦奋斗的创业征程中,把学校从一所小型飞机修理厂建设成为多科性教学研究型大学,逐步找到了适合学校发展的航空特色之路,彰显了昌航人所特有的艰苦创业的奋斗精神。

(三)坚韧无私的奉献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共产党人讲奉献,就要有一颗为党为人民矢志奋斗的心”[12]。在70 年的办学历史中,一代代昌航人不忘航空报国初心,牢记航空强国使命,勇于锤炼精神品格,淬炼出昌航人坚韧无私的奉献精神。学校创建初期,面临着师资力量缺乏、办学环境简陋、教学经验不足等艰难情况,吴纯素、彭本善、孔德谆、冀殿英、王凤翔等首批创建学校的教师们不畏艰难、百折不挠、无私奉献、默默无闻、爱岗敬业,不仅自觉担负着筹建专业、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编写教材、建立实验室等教学方面的开创工作,而且他们都能虚心学习,刻苦钻研,相互切磋,通过外出参观学习、集体备课及分工协作,不断提高教学业务能力,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为学校的建设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和打下了良好基础,成为学校师生敬仰的优秀教师[5](9)。尤其是学校从汉口搬迁至南昌之际,长江流域突遭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威胁,为了战胜洪水,确保武汉安全,全校师生员工及家属听从指挥、服从安排,一方面防汛抢险、奋力抗洪,一方面兵分几路、迂回迁校,历经艰难险阻,克服了重重困难,最终胜利完成了迁校工作[5](17),开启了新校区的新一轮拓荒建设。70 年来,一代代昌航人与时俱进不断深化教学改革,着力提高学校师资队伍层次、加强学科专业建设、全面改善办学条件等,不仅为学校的一次次创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还积极支持和援助了兄弟院校的建设,展现了昌航人无私奉献的精神。在探索办好航空教育的各个历史阶段中先后涌现出如吴纯素、邹盛根、许德丰、张维、冀殿英、闵佩珍、匡壁民、郑华盛等一批批勇于为学校、为社会、为国家作奉献的劳动模范和全国优秀教师。他们以渊博的学识、高尚的品格、强烈的责任感去引导、教育、尊重、鼓励学生树立刻苦认真、坚韧无私、甘于奉献的思想态度,培养出向巧、唐军、陈绍彪、余泽民、邓友明、程志航、乔树国、危芬、樊继功等一批批忠诚奉献在祖国航空国防事业的优秀校友,生动诠释了昌航人坚韧无私的奉献精神,奠定了昌航人共有的价值认同和坚实的思想基础。

(四)锻魂铸魄的育人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大学是立德树人、培养人才的地方,是青年人学习知识、增长才干、放飞梦想的地方”[11],“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7]。在70 年的办学历程中,学校始终坚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秉承“育人为本,质量立校,人才强校,开放兴校,特色发展”的办学理念,坚持以航空国防教育为载体,以航空国防特色专业为引领,围绕国家航空工业发展战略部署,着力满足各个时期国家航空工业建设的人才需求,从而淬炼出昌航人锻魂铸魄的育人精神。筹建航空院校初期,汉口航校根据航空工业管理局按地区划分专业设置的统筹安排,以设置热加工专业为主,设置了焊工科、热处理科、工具科、铸工科、锻工科、表面处理科等6 个专业,使得学校逐渐形成了以热工艺见长的特点[5](9-10);到1982 年学校改建学院初期设置了航空锻造、航空铸造、航空焊接、航空材料及热处理等11 个专业[5](68),形成了以“热加工工艺为特色”的办学思路,在航空院校和航空企事业单位享有盛名。70 年来,学校坚持教书育人、科研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相结合,在航空锻造的铿锵之音中锻造起师生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三观”之魂,在航空铸造的洪钟之声中铸造起师生强健精神体魄的独特校园文化,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航空事业、热爱学校、热爱学习的思想情感。一代代昌航人接棒蓄力、与时俱进,不断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充分发挥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这一关键课程的重要引领作用,形成了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办学新格局;将航空国防文化融入思政课和课程思政的育人建设,打造学校航空文化与思政教育结合的特色板块,筑牢昌航学子的理想信念之基。

三、新征程上昌航人弘扬航空报国精神的时代进路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和关心我国航空事业发展,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希望各有关方面继续弘扬航空报国精神,为实现建设航空强国目标而奋斗”[13]。当前,我国航空事业发展已迈入建设航空强国新征程,江西正在加大力度推进航空强省战略,这为昌航人赓续弘扬航空报国精神和加速发展航空教育事业提供了新的历史契机。新征程上昌航人赓续弘扬航空报国精神,需要在坚持政治本色、航空特色和青春底色等多维相结合上,不断深化拓展弘扬航空报国精神的时代进路,为促进学校航空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和实现建设航空强国目标而不懈奋斗。

(一)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积极服务国家航空工业与江西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政治本色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要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习近平总书记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深刻指出,“‘十四五’时期,我们要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培养学生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14]。新中国航空事业能够构建起系统完备、门类齐全、规模宏大的航空工业体系,实现航空工业建设的跨越发展,并取得一个又一个辉煌成就,究其原因,即在于一代代航空人始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牢记初心使命、坚定理想信念、发扬革命精神,从而构筑了以奉献航空、忠诚报国为内核的航空报国精神。新时代新征程上,学校要坚持党对航空教育等各项事业发展的全面领导,持续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西的重要讲话精神及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关于教育、国防、经济、科技等重要论述和决策部署,始终保持高度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行动自觉,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积极服务和服从国家航空工业建设的战略布局,加强航空科技基础研究,增强航空科技创新能力,为新时代推进航空强国建设贡献更多昌航力量。另一方面,江西作为新中国航空工业的摇篮之一,航空底蕴深厚、基础雄厚,是航空资源大省。学校作为江西唯一一所航空高等院校,要坚持以江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谋划布局为指向,将学校发展规划与江西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坚定不移地深入实施航空强省战略,坚定不移地把航空产业作为实现江西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抓牢抓实”[15];充分发挥江西航空产业发展的基础和优势,致力突破解决航空领域的热点难点问题,助力江西航空产业做大做优做强,进而促进江西形成系统化现代化的航空产业,为加快江西实现从航空资源大省向航空经济强省的创造性转变注入昌航力量,奋力实现江西航空梦。

(二)坚持以航空国防需求为导向建设航空国防重点学科与专业的航空特色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高等教育“双一流”(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双一流”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强调突出培养一流人才、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争创世界一流的导向[16]。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加强基础研究,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7]。加强航空国防重点学科与专业建设是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培养航空科技创新人才、建设世界一流学科、增强航空国防实力和建设新时代航空强国的重要基石和坚实保证。学校的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仪器科学与技术和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三个学科入选江西省“十四五”期间一流学科建设名单[17],标志着学校的学科建设水平不断取得更大的飞跃。这说明只有坚持走航空国防基础化、专业化、系统化研究的发展道路,才能进一步提高学科建设能力,促进航空科技创新能力的根本性转变。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强调的:“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我国面临的很多‘卡脖子’技术问题,根子是基础理论研究跟不上,源头和底层的东西没有搞清楚。”[18]因此,加强航空国防学科与专业的基础研究对于建设高水平航空学科群、提升航空国防科技创新能力及建设新时代航空强国至关重要。站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作为航空高等院校一方面要始终坚守航空国防定位,坚持以国家航空国防需求为导向,着力提升航空国防学科及相关专业的建设水平,全面强化学校航空国防学科专业发展的特色优势,努力使学校成为航空国防科技创新的人才培养高地和航空国防学科专业的高端人才汇聚基地。另一方面,着力打造航空国防学科研究与成果转化的产学研用基地,加快产出更多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航空国防高新技术成果,不断丰富和发展学校航空国防学科和专业建设的理论体系和基础研究能力,进而促进航空国防科技创新驱动战略的持续性发展。以航空国防特色学科引领、带动、加强其他学科的建设发展,打造更多的高水平学科和特色学科,为全面建成“工科优势突出、航空特色鲜明、服务贡献彰显”的较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提供智力支持和平台保证。

(三)坚持以先进航空文化融入立德树人与校园文化建设的青春底色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19]。中国共产党航空文化是党团结带领广大航空人在航空工业建设史上形成的以航空报国精神为内核的先进文化形态,凝结了无数航空人忠诚、奉献、创新、逐梦的精神品质,是党和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文化资源,是建设新时代航空强国的坚实文化支撑。70 年来,昌航人始终以“航空报国”为己任,以先进航空文化融入立德树人与校园文化建设为抓手,通过举办各种形态的航空国防文化系列活动,打造了浓厚的航空国防特色校园氛围,塑造了鲜明的航空国防文化特色。立足于建校70 年的新契机新征程,昌航人要全面加强先进航空文化建设,推陈出新航空国防教育,充分发挥学校航空文化独特的价值魅力和育人作用,增强昌航人航空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深刻回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的根本问题。其一,构建“大思政课”格局,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将学校三次艰苦奋斗的创业历程所创造的杰出事迹、涌现的杰出人物、催生的杰出文化,融入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中,凝聚在航空报国精神的旗帜下,铸就以航空报国精神为核心的昌航独特航空文化体系,以更好地将先进航空文化融入“大思政课”建设,积极推进航空文化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更好地传承学校的特质航空文化,大力弘扬航空报国精神。其二,深化“大思政课”格局,创新学校航空文化教育的方式方法,推动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如在党团建设、班级建设、志愿服务等实践活动中凸显航空文化的渲染,积极营造团结自强、拼搏向上、奉献航空、忠诚报国的校园文化氛围,让学生能够走进航空文化、领略航空文化、传播航空文化,不断增强对学校航空文化和特质精神的认知度、认同感和自信心,从而激励一代代昌航学子赓续弘扬航空报国精神,努力争做建设航空强国和肩负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其三,升华“大思政课”格局,推动学校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强化航空文化与学校学科建设发展紧密结合,不断深化昌航文化的文化内涵、文化特色和文化底蕴,彰显昌航文化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努力营造航空特色鲜明、青春底色亮丽的昌航文化,铸就昌航先进航空文化融入立德树人和校园文化建设的生动局面,为学校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和加快建设成为“省内一流、国内知名、行业领先、国际影响”的特色鲜明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涵养。

结 语

70 周年是南昌航空大学发展史的一个重要里程碑。70 年来,南昌航空大学在坚持弘扬航空报国精神的奋斗征程中,充分展现了独特的办学历史,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彰显了丰厚的文化底蕴,积累了宝贵的办学经验,向我们生动呈现了一幅奔涌向前、波澜壮阔的昌航画卷。站在新时代新征程的历史起点,南昌航空大学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始终牢记“作示范、勇争先”的目标,践行“日新自强、知行合一”的校训,传承“忠诚奉献、逐梦蓝天”的航空报国精神,发扬“团结自强、拼搏向上”的昌航精神,强化学校航空特色,努力朝着2025 年全面建成“工科优势突出、航空特色鲜明、服务贡献彰显”的较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和建设“省内一流,国内知名,行业领先,国际影响”百年名校的远景目标奋勇前进,奋力奏响新时代南昌航空大学感恩奋进、接续奋斗的激扬乐章,为航空强省、航空强国建设贡献昌航人的无穷智慧和强大力量。

猜你喜欢
报国航空工业航空
李迪川:矢志不渝,逐梦报国
航空工业计量所60年发展史的回望与传承
“闪电航空”来啦
“闪电航空”来啦
坚守初心 治水报国
报国何时尽此心
淬火冷却介质在航空工业的应用
航空工业向阳:战略引领 砥砺前行
达美航空的重生之路
一战航空百年回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