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优化策略

2023-08-07 12:08杜天之
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23年1期
关键词:互联网+院校高职

杜天之

(辽宁开放大学〔辽宁装备制造职业技术学院〕,辽宁沈阳 110034)

一、高职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必要性

(一)有助于大学生实现自我价值

“互联网+”切实改变了人们的学习方式和工作习惯,也为高职院校学生创新创业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舞台和发展空间。高职学生正处于成长发展的关键期,多数学生期望通过创新创业实现人生梦想,体现自我价值。依托互联网信息技术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引导学生开展科学高效的学习训练,不仅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知识水平和专业技能,还能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辅助作用[1],提高学生创业能力,坚定其创业信心。

(二)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新常态下,高职学生面临的就业压力依然较大,尤其是受疫情影响,一些学生对未来发展不可避免地产生迷茫和困惑。基于此,高职院校可依托互联网技术,不断丰富学生创新创业模拟训练场景,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帮助学生坚定就业信心,获得成长动力。同时,通过系统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学,为学生提供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指导,使其深入理解和认知“互联网+”发展环境,对于学生未来就业和自身发展均有积极作用。

(三)有助于服务本地经济社会发展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发展阶段,“互联网+”背景下的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需要重新定位,包括教学目标、内容、方法、模式等[2]。统筹和完善创新创业教育,实现与“互联网+”的深入融合,有助于优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如此一来,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不仅适应了现代企业和市场环境对于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也为本地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必要的人力资源支持。当高职学生走出校门面向社会时,也会较快融入工作环境,从而为经济社会创新发展提供积极助力。

二、当前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理论研究起步较晚,缺乏强有力的理论支撑

与国外研究相比,我国在创新创业教育研究上起步相对较晚,现有的研究成果无法对教育实践起到强有力的理论支撑作用。我国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之所以高素质人才培养发力不足、质量较低,主要原因在于缺乏本土化理论研究支持,尤其是缺乏与教育教学密切相关的新理念、新模式、新方法。近年来,我国高职教育在国家政策引领下得到了快速发展,培育了大批专业技能人才,也进一步融入了地方经济社会建设,但具备创新创业素质素养的高质量人才数量依然不足。此外,在创新创业实践教学中,尽管我们积极借鉴了国外成功经验,做到了取长补短,但从整体上看,模仿依然占据主导地位[3]。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要想真正意义上与国际水平接轨,不仅要积极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更要紧密结合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实际情况,坚持理论与实践互相结合、互相促进的原则,开展系统性、针对性、全面性研究。

(二)创新创业认知滞后,缺乏有力的教育支出保障

近年来,尽管我国高职教育发展迅速,创新创业教育也得到快速发展,但对于什么是创新创业、为什么要创新创业、如何创新创业等一系列关键问题,很多高职学生的理解并不深刻;一些教师对于这些问题也无法做出详尽的阐述,且无法为学生提供高质量、高水平的专业指导。

创新创业认知上的不足,是当前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最突出的问题。抓好抓实创新创业教育,务必要坚持理念与认知先行,充分引导广大师生全面细致深入理解创新创业教育的科学内涵和时代特征,才能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在导致认知不足的原因中,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尤为突出。当前,还有一些高职院校存在以专业技能学习为主,不重视学生创新意识培育以及创业能力培养的问题[4]。可见,不论如何研究应用互联网技术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一旦忽略了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重要性、必要性的认知,创新创业教育便失去了赖以发展的动力之基和活力之源。

一些高职院校并未意识到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更新、模式及方法创新的必要性。从整体层面来看,虽然近年来创新创业教育得到了国家大力支持,也汇集了各方力量,但一些措施仍然停留在简单培训阶段,尤其是对一些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支持力度还有待增加。这种情况不仅极有可能挫伤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能动学习的积极性,也违背了大力发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初衷。

(三)保障机制有待健全,缺乏科学高效的资源整合措施

自从国家出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策以来,举国上下掀起了创新创业高潮,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也给予积极有力的回应。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我国经济社会加快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实施创新创业教育更是实现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生动实践。创新创业教育应立足长远,不仅要把握当下、精准施策,更要面向未来、科学谋划。从实施现状来看,一些高职院校理解不到位、认知不深刻,片面地将创新创业教育视为一种教育任务,虽然积极响应政府号召,教育过程也搞得有声有色,但实际效果却有待提升。其中的关键在于,相关保障机制不健全、不完善,缺乏足够大的资源整合利用力度。由此可见,在新发展阶段,推动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取得新进展、新突破,一定要落到实处。

问题的具体表现为,尽管创新创业教育在全国范围内得以展开,但大都各自为政,协同性不强,实施的方式方法也较为零碎[5]。与之相对应的是,缺乏相互衔接与配合的制度,上级部门往往只停留在方向性指引层面,而高职院校则负责具体落实执行,相互间的联合保障机制衔接不到位,有待于进一步补充完善。换言之,保障机制不仅包括政策指引,还应包括对创新创业教育发展什么、怎样发展的具体指导和有效监督。此外,资源整合力度不够,已成为创新创业教育特色不足、质量不高的重要原因。因此,高职院校有必要对上述问题加以重视和改进。

三、“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优化策略

(一)融合创新创业理论与实践,提升理论应用能力

通过前述分析可知,创新创业教育有较强的实践性,但具体教学实践活动的深化,离不开必要的理论支撑。因此,优化创新创业教育首要的一点就是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紧扣创新创业教育实质内涵和时代特征,尤其要兼顾地方实际发展需求,统筹考虑理论建设与实践发展。

1.聚焦课程建设,设置专门课程。针对一些高职学生理论基础不扎实、理论知识相对欠缺等实际问题,有必要开设以基础理论学习为重点的专门课程,潜移默化、加强引导,不断加深学生对相关理论的系统理解。

2.营造学习氛围,加强专题指导。为进一步营造创新创业教育理论知识学习氛围,快速提升理论课堂教学实效,高职院校除安排必要的课程外,还应聘请相关领域专家教授,加强学生课业辅导、开设专题培训班,以开阔学生的视野。

3.理论结合实践,开辟第二课堂。创新创业教育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务必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如高职院校与当地企业合作办学,开辟第二课堂,充分发挥校企双方资源优势,不断丰富学生创新创业知识的应用与实践体验,提升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的能力。

4.加强教学研究,提升理论建设水平。高职院校应立足本校办学实际,引导广大教师积极开展教研教改活动,加强科研工作,不断提升高职教育理论建设水平。

5.创新教学方式,丰富实践体验。积极鼓励学生走出去,尝试参与各项创新创业活动。如鼓励学生参加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将理论知识与实践运用结合起来。参与类似的有影响力的赛事活动,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且在与其他院校优秀学子同场竞技过程中,参赛学生的专业能力获得了提升,对于如何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也有了更为深切的感悟和理解。学生的实践经验越丰富,对于其提升创新创业能力越有帮助。

(二)树立职业教育新发展理念,构建创新创业协同管理生态圈

自“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策提出以来,社会对创新创业人才的需求持续增加[6]。对于创新创业教育而言,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立足实际,注重弘扬新理念。所谓立足实际,就是在思想意识上全面深刻认知“互联网+”时代,充分认识到“互联网+”对创新创业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弘扬新理念,则是以创新创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为目标,聚焦时代需求,注重资源整合及有效利用,构建包括政府、企业及高职院校在内的一体化协同管理新模式。

高职院校要充分把握“互联网+”时代对职业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在“互联网+”背景下,无论是市场还是现代企业,都对高素质优秀人才提出了更严格的具体要求。对于育人主体而言,既要注重整体环境所需的专业技能培养,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这是因为,相比于传统教育理念下以学生专业基础知识及相关技能熟练程度为主的培养思路,“互联网+”时代,高职学生要面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企业也对创新创业人才提出了更多迫切需求。高职院校必须立足实际,一方面充分反思现代企业人才需求的特点,仔细研判本地企业人才需求现状,据此制定有针对性的教育培养计划,灵活设置相关课程,补齐育人短板,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另一方面要注重教育资源的整合利用,加强政府、企业、高职院校协同管理,打造全新的人才培养管理模式[7]。对于政府而言,要统筹全局、完善政策,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不断优化创新创业环境,对于好的创业项目,在场地租赁、政策扶持、咨询服务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对于企业和高职院校而言,要建立深度校企合作关系,形成合力,积极助推创业成果转化。

(三)搭建网络教学实践平台,建立一体多面的咨询培训共同体

快速发展的移动互联网技术,为创新创业教育向现代化发展提供了更多可能和更大机遇。鉴于企业和市场人才需求的新特点,高职院校要积极建设网络教学实践平台。以平台建设为契机,不断丰富平台承载功能,多方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工作实践能力、学习提升能力及创新创业能力,使之快速成长为具备综合能力和优秀素养,切实满足企业及市场需求,为提升行业竞争力提供积极助益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8]。

高职院校建设网络平台,要积极引入“互联网+”技术,设置并完善线上开放课程,为学生提供随时随地学习的机会。依托平台建设,融入创新创业课程,开展理论知识学习及模拟项目实践,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拓宽学生视野,激发他们的创新创业热情。与此同时,高职院校要兼顾线下创新创业实训基地建设。实践中,可从如下方面开展设计和优化:

1.在设计及开发过程中,注重对学生进行科学的创新创业指导。在充分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和创业意愿基础上,完善和提升平台指导功能,满足广大学生的学习需求。高职院校提供的科学指导的范畴和内容,应涵盖对创业项目前景的分析及可实施性的具体指导。对学生感兴趣的创新创业项目,要给予专业化和前瞻性指导,详细分析创新创业市场环境,帮助学生开阔视野;同时要立足于学生的需求,提供必要的理论指导和咨询服务,提高学生创新创业成功率。

2.注重自身服务功能建设和优化。高职院校要为有创新创业意愿的学生提供专业的政策咨询服务、创业管理咨询服务及相关法律法规咨询服务;为更好地满足广大学生需求,高职院校可以成立专门的指导教师团队,负责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帮助他们纾困解惑,增强创新创业的信心。

3.注重信息共享功能的建设和完善。创新创业实训平台并非仅强调模拟性,还要立足实践,加强与社会相关企业及科研单位的深度合作,不断优化平台的实践功能。

四、结束语

在“互联网+”时代推动创新创业教育高质量发展,非一日一时之功可以实现。对于这项需付出长期坚持和努力的重要工作,高职院校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与使命,相关职能部门应立足时代发展要求给予政策性、制度性支持。为有效推动创新创业教育补齐短板,加快发展步伐,满足“互联网+”时代提出的新要求,高职院校应立足实际需求,针对教学实践中暴露的一系列问题,认真研判、科学应对,以优化改善为目标,充分利用“互联网+”时代的有利发展时机,完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培养更多高质量复合型专业人才。

猜你喜欢
互联网+院校高职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关于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