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职院校美育融合教学研究

2023-08-07 12:08刘鲁宁
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23年1期
关键词:美育中华院校

刘鲁宁

(辽宁开放大学〔辽宁装备制造职业技术学院〕,辽宁沈阳 110034)

2017 年1 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办发〔2017〕5 号),对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提出了具体要求[1]。我国高等院校的四大职能包括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其中,大力推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文化传承与创新职能的应有之义。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教育也承担着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高职院校的美育教学既包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门课程,也包括各类艺术文化鉴赏课程和实践活动,是推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直接的窗口,因此将美育教学作为高职院校推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抓手,切合实际且能事半功倍。

一、高职院校美育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发展的必要性

2021 年4 月发布的《辽宁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指出,更好发挥高校在文化传承和创新中的作用,大力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广泛宣传时代楷模、道德模范等典型人物的先进事迹,践行新时代辽宁精神[2]。辽宁省高职院校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主要目标,旨在培养既有高等教育层面文化知识,又有一定专业技术和技能的高素质人才,其知识讲授以能用为度、实用为本。同时,高职院校也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高职院校培养学生要秉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充分考虑到学生进入社会后,需靠技术水平、业务能力和人文素养共同塑造职业形象,美育培育的人文素养能在相当程度上决定职场人的职业规划和发展前景。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学生进入职场后的发展有着或隐或显的影响。以人文社科类专业为主的高职院校,有的开设酒店管理、旅游服务、服装设计、文秘、烹饪等专业,传统饮食文化、服饰文化、传统文学等都是基础课程,对于后期技能掌握起到了固本培元的作用;而以理工科专业为主的高职院校,像机械设计、数控技术、汽车维修等专业,注重培养学生的实操能力和设计思维,文化浸润可以为其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如传统建筑文化可以影响学生在建筑、设计方面的审美思路,传统手工艺文化会给装备制造类专业的学生带来多方面的启迪和灵感。除此之外,爱国主义思想、工匠精神、传统哲学、中医文化等通识类文化课程,对任何专业的学生来说都是提升个人素养、增强审美能力、开拓文化视野的盛宴。高职院校已有的美育课程体系和实践活动,是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建设的主阵地之一。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在美育课程体系中的融合设计

要做好高职院校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广,就必然要从文化教育教学入手,做好顶层设计,完善文化教学课程体系。通过量化的课程体系设置和教学活动实施,保证所培养的人才具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结构,继而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内化为人格和精神[3]。“五育并举”中,美育是为了培养学生发现美、欣赏美、领悟美的能力,提升审美意识,增强个人修养。为华夏子孙开展美育,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入手是最便捷的途径。

(一)优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内容

一般来说,高职院校更加重视学生专业能力培养和技能掌握。学生在校时间有限,分配给美育类课程的课时和活动时间本身就不够充足。面临学时紧张的情况,我们要合理优化教学内容,根据学生专业特点选择教学重点。当前,常见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材包含的文化内容及分类大致如下:以服饰文化、饮食文化、建筑文化、中医药文化、科学技术等为代表的物质文化;以婚姻制度、宗法制度、科举制度、经济制度等为代表的制度文化;以传统文学、史学、哲学、宗教、伦理道德等为代表的精神文化等。显然,这些内容无法尽数在8个教学周内完成,教师需要提前进行内容的选择和设计。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某些特定的优秀传统文化天然地受到学生的偏爱。如饮食文化,教师讲到八大菜系的地域特色、满汉全席的渊源传统、各色酒水的历史典故等内容,会受到学生格外关注,高职院校的学生人生阅历尚不丰富,教师的文化教学为其打开一扇通往文化的窗,激发其高涨的学习热情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再如中医药文化,讲到阴阳五行、五脏六腑、子午流注等中医药理论知识和实际使用方法时,课堂上经常出现互动较多、解答时间不足等情况。尤其是近几年来,中医药在防治新冠病毒感染疫情工作中的重要性越来越被了解,大众对其认可度和接纳度与日俱增,学生的学习热情空前高涨。因此,在有限的教学时长里,教师要尽量满足学生实际需求,通过几个学期的反馈和统计,调查学生真实的学习意图。在众多优秀传统文化中选出可以作为通识内容的章节,进行课程设计,这些章节可以占到总课时的三分之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帮助学生了解、掌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实质和内涵,培育民族文化精神[4]。

(二)根据专业特色选择适配度高的文化内容开展教学

以辽宁装备制造职业技术学院为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美育中心开设的公选课,各学院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选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选择班级比较多的课程,除此之外,还有美术鉴赏、音乐鉴赏等鉴赏类课程供学生选择。因此,对于优秀传统文化教师来说,正式授课前,要做好选课情况调查。根据学生专业特点、职业需要和其他美育课程的选择情况,确定具体授课内容。这部分内容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专业的对接和职业能力的发展[5],教师要通过教研室活动集体论证,综合分析不同文化章节对不同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发展的作用,形成适应各学院或各专业群的文化内容。如面向文秘和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中国古代文学、文字学的内容就十分必要,学生处理文字相关工作时,对文学体裁、文字本源、字义演变的深刻理解可以帮助他们掌握语篇、文段、语意的精髓;面向装备制造类专业的学生时,可以侧重讲传统建筑文化、古代科技、工匠精神等内容,进而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和人文精神。

(三)美育鉴赏类课程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交融

除了优秀传统文化课程,美育课程体系还包含鉴赏类课程,这部分课程同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是有交叉的。美术鉴赏教学内容包括中国美术作品鉴赏和西方美术作品鉴赏;音乐鉴赏和舞蹈鉴赏也有类似的情况;书法鉴赏教学内容是在了解中国书法文化基础上,对名家作品进行鉴赏和赏析。因此,在设计文化课程和鉴赏课程内容时,要将美育课程作为一个整体予以设计和建构,整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内容,提炼和归纳各类课程中的文化因素,坚持统筹兼顾与典型培育相结合,坚持文化内容与专业技能相融合。引导学生熟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领悟文化内涵,将其内化为品鉴赏析艺术的能力和眼界,使文化和鉴赏两类课程互为补充,博采众长。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美育实践活动的融合设计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推广不能局限于教室,要在高职学生实践活动中予以体现。教师可以制作优秀传统文化与课程内容相结合的活动方案,将优秀传统文化实践活动纳入美育教学计划。找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日常教学和生活的切入点,建立学生课外活动记录制度,带领学生参与社区、乡村文化艺术活动等;懂得欣赏并学习优秀民间艺术,尤其是地域文化背景下的非遗技艺传承;推介高雅文艺演出,为学生创造条件,将高雅艺术演出引进校园;引导学生在校园内开展文学、戏剧、美术、摄影等创作比赛,突出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和办学理念。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可以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让更多学生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熏陶。

此外,美育教研室要创新提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力、影响力的模式,如借助大学生创新创业平台、“双创”孵化基地等,挑选“国潮”或其他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产品项目进行孵化,鼓励带有文化特色的项目参加创新创业大赛,扩大其影响力并借助平台进行宣传和推广,以产生良好的文化辐射效应。

猜你喜欢
美育中华院校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美育教师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