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等院校教师培养与发展

2023-08-10 12:27吴玉辉王新伟
高教学刊 2023年38期
关键词:办学理念教师培养教师发展

吴玉辉 王新伟

摘  要:该文在我国高等教育“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对中国高等院校的发展及教师的培养进行初步探讨,论述教师在高等教育、思想创新、文化传承中的重要作用,阐释教师的培养和发展是高等院校发展的核心。因此,高等院校应重视教师的培养和发展工作,通过制定相关政策来调动和激发教师的积极性,为教师群体提供良好的教学、科研环境及发展空间,以更好地实现培育高素质创新人才的目标。从多个方面分析教师培养和发展的途径,以及世界高等教育理念对中国高校发展的启示与影响。通过借鉴国外一流高等院校的经验,我国高等院校应拓宽和发展高等教育经费的来源渠道,以及人才培养、引进机制和合作交流方式,并将先进的教育教学方式融入到高等教学体系当中。在当代世界高等教育先进理念的推动下,推进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创新,以适应未来世界高速发展对高等教育的期望和要求。

关键词:高等教育;“双一流”建设;教师发展;教师培养;办学理念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3)S2-0028-04

Abstract: In the context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Double First Class" construc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in China, this article has conducted a preliminary discussion o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universities and teachers' training, discussed the important role of teachers in higher education, ideological innovation, and cultural inheritance, and explained that the training and development of teachers is the core of the development of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Therefor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attach importance to the training and development of teachers, mobilize and stimulate their enthusiasm through formulating relevant policies, provide a good teaching and research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 space for the teacher community, in order to better achieve the goal of cultivating high-quality innovative talents.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approaches to teacher training and development from multiple perspectives, as well as the inspiration and impact of the world's higher education concepts o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universities. By drawing on the experience of foreign top universities, Chinese universities should broaden and develop the sources of higher education funding, as well as talent cultivation, introduction mechanisms, and cooperation and exchange methods, and integrate advanced education and teaching methods into the higher education system. Driven by the advanced concepts of contemporary world higher education, we will promote the reform and innovation of China's higher education to meet the expectations and requirements of the futur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world for higher education.

Keywords: higher education; "double first-class" construction; teacher development; teacher training; educational philosophy

中国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于2015年启动“双一流”建设高等教育改革计划,其核心要素是“一流的人才培养、一流的科研成果、一流的学术团队、一流的社会服务能力和一流的国际声誉”,這也是国际社会公认的一流大学评价标准。该计划旨在培养一批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提高中国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力。为了适应国家战略需求和社会发展变化,推动学科融合、专业融合育人这一重要举措,“双一流”建设很快成为高等教育界广泛关注的重要热点。目前,国内外高等教育都广泛关注如何为国家培养适应未来发展需要的优秀创新人才,而这一任务的完成则需要由具有更高能力和素养的教师群体来完成。这样中国高等学府的建设就应首先关注教师群体的培养和发展,只有教师在良好的环境中不断成长和发展,才能将知识文化和创新思想传授给学生,完成为国育才、实现学校发展的任务。

教师群体的培育和发展应是高等院校建设和发展的根基,“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教师能力、技能和思政培养也应该是高等院校建设和发展的重中之重。“养其根而俟其实,加其膏而希其光”,大学只有通过教师不断地加强自身知识储备、教学技能和道德修养,才能完成短期的教学任务,只有通过教师不断地提高自身修养,以身垂范才能实现长期的育人目标。高等院校教师是中国高等教育的承载者,他们的知识层次、技能水平和道德修养直接决定了所培养的优秀人才的素质。因此,加强对教师的培养已成为高等院校建设的首要任务。固本培元,中国高等教育才能更好地实现培育高素质创新人才的教育现代化目标[1-5]。

一  中国高校教师培养与发展现状

根据教育部门数据显示,2020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专任教师183.3万人,比上年增加9.3万人,增长5.3%。普通高校生师比为18.4∶1,其中,本科院校17.5∶1,比上年略有增加;高职(专科)院校20.3∶1,比上年增加1.04。教师学位比例构成持续提高,2020年,普通高校具有研究生学位的教师比例为75.8%,专任教师本科及以上学历比例为92.9%,比上年提高0.3个百分点,“双师型”教师比例为30.9%。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高校教师的学历和素质在不断提升,但是中国高校教师目前普遍受到项目申报和论文发表等业绩指标的压力。因此,在教师培养与发展过程中,容易出现职业理想不坚定、自我教学素养提高动力不足、职业倦怠等现象,这些都将严重影响高等院校的建设和教师个人的健康成长。所以,中国大学应制定相应的引导政策,通过不断奖励和适当惩戒来促进教师群体的教学热情,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增强青年教师的职业理想。并不断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促进教师群体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6]。因此,根据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双一流”建设要牢牢抓住人才培养这个关键,更加突出培养一流人才、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争创世界一流的导向。为了进一步具体落实党中央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决策部署,教育部提出了一系列措施,其中,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以及把教师培训和教师发展作为教育部工作部署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7]。

二  中国高等院校教师培养与发展策略

(一)  大学建设的前期总体设计

大学建设应以提供好的政策、人文、教学、科研、服务和监督环境为前提,环境对人才的培育、成长和发展至关重要。在此基础上需要进行长期的理念创新,用先进的策略和措施来支撑,进而充分调动教师群体的积极性,形成一致向前的教育共同体。正如《道德经》所说:“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 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高等学校的管理层更应该是好的设计师,只有前期进行了高瞻远瞩、目标远大、深谋远虑的总体设计,才能在先进理念的引领下,通过发展策略的实施,不断进步,最终实现一流大学、一流学科的建设。与此同时,大学更要注重精神、思想、文化的内在融合建设,大学首先要具有自己的内在精神,志存高远,才能不断激励整个教育群体奋发图强。其次,大学需要进行思想上的解放和创新,只有思想上的提升才能开拓、进取,培养出有思想的人,才能推动社会的发展。比如:对中国近代影响深远的郑观应、唐廷枢等人,都是先进思想的践行者,再如,美国斯坦福大学对硅谷的孕育、促进、激励和人才培养等方面所起到的巨大作用。最后,大学要营造良好的文化、教学和科研环境和氛围,这样才能促进高等学校回归教学,实现致以良知、行以明德、止于至善的最终育人目标。

因此,中国大学应当将对教师的培养纳入学校长期发展规划,为教师群体搭建稳定良好的培养和发展平台,加大师资建设力度,为建设高等院校的教师队伍梯队奠定坚实的基础,通过激励专家型教师不断提高,专家型教师带动中青年教师,激发中青年教师的创新活力,进而形成良好的教学风气。要充分利用假期和线上教师继续教育发展平台,鼓励和组织教师参加各种教学技能培训和学习,选派优秀教师到其他高校进修、交流,访学,吸取先进的教学理念[8]。同时,采用以评促教制度,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素养提高,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保障基础教育教学质量。通过比赛促教,帮助青年教师尽快提高教学能力,为青年教师提供展示自己教学能力的舞台,检验学校青年教师团体培养的工作效果。

(二)  激励教师进行自我培养与提高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明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培养。同样教师群体更需要被激励、唤醒和鼓舞,这对于一个大学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因为,教师是帮助别人成功的人,除了应具备基本的专业技能、知识储备、较高的道德水平和思想政治觉悟外,还应具备乐于助人的爱心,启人心智的慧心,不厌其烦的耐心,包容仁爱的慈心,平等对待学生、做学生良师益友的敬畏之心。教师只有具备了这样“五心”,才能更好地通过教学理念、教学技能和教学手段,将教学内容和自身的学术修养、素养和学养进行外化,达成教书育人的目的。也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影响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学生传递正能量,为国家培养英才。如果说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那么学校建设应该“以教师的培养和发展为核心”。能否激发、唤醒和维持教师的教学和科研兴趣和热情则应是一所大学内涵建设的基础。

那么如何激励、唤醒、鼓舞教师呢?大学应在重视并回归教学的同时,把教师的培养和发展放在第一位,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社会是一个整体,相互影响,中国的高等学府只有先有了良师,才能培养出优秀人才,知识、文化和素质才能得以传承。因此,优秀教师的培養和发展至关重要,这就需要高等学校在建设过程中,充分考虑如何制定相关的政策和规章制度来调动和激发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和热情,培植良好的教学环境,使教师获得教学上的收获感、成就感和幸福感,进而进入到一个良性循环之中。“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高等院校的管理政策制定和实施应落到实处,力争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要从上到下切实贯彻学校的办学理念,形成高等学校教学理念的一致贯穿性。只有这样才能促使作为教学工作主体的教师能够具有进步和发展的积极热情,全身心投入到教学工作中,从而为学校培育更多的优质人才,进而提升学校的教学质量和长期的影响力。

教师也要给自己提出更高的教学技能、学术水平、思想政治和道德修养要求。电影《一代宗师》中有一句台词,“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教师只有通过不断学习、反思,经过“信念关”“师德关”“教学关”“学术关”“实践关”[8],以及“发展关”的磨练才能不断提升自己而“见自己”。“毋持久安,毋惟初难”,砥砺前行,不断突破、发展创新才能登高望远、博采众长而“见天地”。最终实现,高屋建瓴,为天地立心,传世之所学,和尘同光而“见众生”。通过不断精进业务能力和思想修养水平,适应新时代对教育工作者的挑战和要求。

(三)  区域合作与交流

目前国内很多高校都在开展联合办学(国内国外2+2模式,如苏州的西交利物浦大学等高校)、交流访问、学科交叉融合和国际工程认证等工作,其目的就是为了进一步吸收和借鉴不同国家和地区优秀的文化和教育理念。同时也为了我国高等院校培养的毕业生具有国际视野,毕业后能够与国际接轨。当今世界是紧密联系、快速发展的人类共同体,因此,大学的建设应该是在国家方针政策大方向正确的前提下,采取相对开放和自由的态度,加强与国际交流及接轨,才能博采众长、兼容并蓄而跟上时代进步的发展趋势。

区域合作与交流对教师培养和发展至关重要,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表示,中国高校可以通过国际合作与交流推进“双一流”建设,依托国家公派留学助力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和国际化人才培养。同时支持组建国际高校联盟,参与国际学术组织,推进跨学科交叉融合和跨领域、跨国界的科研合作。以上这些举措都可以促进高等院校教师队伍的建设,加快专业型、专家型、双师型教师团队的培育和成长。通过区域间和产学研的交流与合作,可以促进形成教师间的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相互交流的文化环境,使学校不仅成为学生发展的场所,也是一个促进教师群体不断成长和提高的发展共同体。

(四)  国家政策及社会团体对大学建设的促进作用

国家教育政策对高校教师培养和发展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2021年1月8日,教育部门等六部门印发了《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指导意见》,指出高校要健全教师发展体系,完善教师发展培训制度、保障制度、激励制度和督导制度,营造有利于教师可持续发展的良性环境。

同时加强地区政策和社会团体对大学建设的促进作用。以中国澳门当地大学为例,澳门科技大学是我国政府在澳门回归祖国之后批准创办的第一所国际化综合性研究型大学,主要以政府扶植,社会办学。在办学理念、策略、多元文化融合、柔性引进人才灵活度等很多方面都值得我国其他高等院校学习和借鉴。2020年12月,广东珠海市政府公布,澳科大将设立澳门科技大学珠海分校区,2021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总体方案》中提出,以高标准建设澳科大产学研示范基地,这就为澳门科技大学完善解决了资源和地理等方面的发展瓶颈。这样,澳门科技大学灵活依托国家政府、社会力量、特区社团、大湾区域、及其他高校和相关企业优势,有效整合了资源,快速引进海内外优秀人才,为迅速步入国际知名学府奠定了基础。同样在澳门的另一所大学——澳门大学则是一所公立院校,是我国澳门特区政府重点打造的国际知名大学,这样两所大学依托着国家政策、地理优势及经济基础,成功为澳门地区注入了各具特色的教育资源、文化活力及国际影响力。地方企业对高校教师培养和发展的作用也是至关重要并且是多方面的,正如我国教育部目前所推进的创新创业,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等,都是及时调整社会人才培养工作,同时提高教师的社会实践能力和育人技能。促进高校要立足于一流教师队伍建设,遵循教育规律和教师培养和发展规律,在调结构、重培养、促成长上下功夫求实效,不断优化和完善人才培育体系,夯实教师发展支持服务体系,积极推动新时代高校内涵式高质量发展。

(五)  世界高等教育理念的影响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步,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关注以人类命运为共同体的普世价值理念,而世界高等教育关注的是世界范围内以文化、科技为核心展开的国家间可以互认的广泛教育认证。在这样的全球背景下,为了融入世界共同体,我国的高等教育理念就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因此,也就给教师群体带来了新挑战、新要求和新机遇。

目前,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和地区都非常重视国民教育。美国将教育作为国家之本,尤其將高等教育作为政治架构的一个组织部分。2006年,美国政府公布的《美国竞争力计划》明确提出,培养具有STEAM素养的人才是教育的目标之一,也是全球竞争力的关键。STEAM教育是一种以信息技术为载体,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主要目标,注重“在做中学,在学中做”的理念,强调教育的互动性、创造性、开拓性,蕴含着多学科融合、知识多维性和学科融合教学的思想。并且,现在中国高等教育界盛行的OBE(输出为导向)教育理念、PBL教学法、工程认证等都源自欧美发达国家。新型成熟的教学方法,如伙伴学习法、World Coffee谈论组、翻转课堂等也均源于西方国家。美国教育学家布鲁姆提出,美国的高等教育是具有一定政治意义的,应该将高等教育作为完成理性教育发展的重要途径[9]。因此,世界高等教育理念对中国的启示与影响如下。

1)加强对高等院校教师和大学生、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高等院校只有为国家培养具有高度爱国情怀的国家建设接班人,才能信念坚定、道德高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国家建设作贡献。

2)加大对教育和科研的投入资金的力度。从2000年之后,我国开始加大对教育资源的投放力度,我国高等教育实现了大规模扩张,在数量上、质量上和层次上都取得了巨大进步。

3)拓宽高等教育经费渠道。随着世界高等教育的广泛推行,我国对于高等教育的投资也开始践行多元化渠道。高等院校也可以借鉴澳门地区大学的办学特点,通过联合办学、校企合作、专利转化、创新创业、联合办企来丰富高校资金的来源,进而拓展学校钱脉、人脉、学脉。

4)我国教育理念正在当代世界高等教育理念推动下进行着创新。中国现在的教育理念是对学生“知识、技能、素养”的培养,但是伴随着人工智能、新一代信息技术、泛在化教育的发展。中国教育未来的发展趋势应是以“兴趣”为驱动,“能力”为输出,“智慧”为内涵的融合式教育模式,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综合素质。我国自2015年起,開始大力推进虚拟仿真实验建设和教学应用,同时也在大力倡导智慧教学的改革和实施,力图通过新型教学理念和技术策略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创新能力和思辨智慧。国内外教育界普遍的主流思想就将沉浸式、研究式、体悟式学习作为启迪学生潜在能力和智慧的一种手段,以期通过科学教学方式融合先进的教学理念,满足培养高等创新人才以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我国高等院校的教师要终生学习,不断积累,才能适应快速发展的科学技术、知识水平和教学理念。

(六)  中国传统文化底蕴的激励和影响作用

中国的高等学府,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天津大学和南开大学等知名学府都积淀着深厚的中华文化底蕴,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无数名仁志士为我国老牌名校做出过贡献和影响,如:周恩来、蔡元培、陶行知、朱自清、李大钊和张太雷等。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髓也深刻融入了这些高等学校的办学理念之中,代表性的如清华的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南开大学的校训:“允公允能,日新月异”,北京师范大学校训:“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等,这些校训都彰显了中华文化的优秀底蕴对大学建设的激励作用,以及对教师群体的深远影响。在中华民族崛起和富民强国进程中,应该进一步发掘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部分对教师和学生进行思政教育。

三  结束语

教育是国家兴盛的关键,国家的发展离不开教育,而高等教育是教育中最为璀璨的部分。当今世界,各个国家国力之间的竞争表面上是经济、文化、政治和军事竞争,而其深层次的是人才储备的竞争,只有丰富、培养和储备人才,使知识、文化、精神和智慧创新长久传承才能使一个国家和民族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并具有持续的发展动力。因此,为国家培养人才的重任必将落到教师群体和中国各高等院校身上。随着中国高速发展,可以预见,在未来的二三十年里,中国的高等教育会攀升到下一个新高度。

参考文献:

[1] 吴玉辉,高迪.“阶度”指标在人工智能教育中的应用展望[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6):82-86.

[2] 刘丽,赵达.高校青年教师培养与发展问题探究[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2015(2):143-144.

[3] 李昱,宗晓琴,练雪梅,等.高等院校教师教育教学水平发展与学生应用技能培养协同促进模式的构建[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8(2):35-36.

[4] 周云峰.学校本位教师发展是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培养的有效策略[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6(25):56-57.

[5] 高一鹏,田昀鑫,刘水.“四新”背景下高校一流学科专业建设的思考[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22(43):135-139.

[6] 郭常勇.关于技师学院青年教师培养与发展的几点建议[J].职业,2017(16):58-59.

[7] 教育部办公厅.怀进鹏同志在新一轮“双一流”建设推进会上的讲话.教育部通报[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01/s7048/202205/t20220525_630371.html?eqid=81533800000001d6000000 066426583d.

[8] 郭艳梅,刘向君,黄健全,等.地方高校青年教师培养及发展研究与实践[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21:18-20,24.

[9] 张浩.当代世界高等教育理念及对中国的影响[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20(12):71-72.

猜你喜欢
办学理念教师培养教师发展
试论当前幼儿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让心理健康教育成为弘扬正能量的第一课堂
树立办学新理念 推动职业教育科学发展
中职学校突出特色改革教学模式初探
教师发展自律动力问题探讨
高校教育管理者在青年外语教师培养中的责任
民办本科院校教师发展现状、分析与对策
中国—东盟背景下广西地区大学英语教师教育与发展的问题和对策
浅谈高等职业院校“双能型”教师概念及内涵
教师四重境界抵达之法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