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大血小板聚集率与急性脑梗死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神经缺损程度与预后的相关性*

2023-08-15 12:19仲婷婷张耀元王欢欢孙凡张淑娟薛茜邹玉安
贵州医科大学学报 2023年7期
关键词:血小板神经功能病例

仲婷婷, 张耀元, 王欢欢, 孙凡, 张淑娟, 薛茜**, 邹玉安

(1.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 神经内科, 河北 张家口 075000; 2.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 神经内科, 河北 承德 067000)

脑梗死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局部脑组织供血障碍,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性病变坏死,临床上迅速出现相应神经功能缺损的一类综合征,在血栓形成引起的脑梗死中血小板起着关键作用[1]。研究发现利用抗血小板药物治疗后,血小板的高反应性可能与基因多态性、糖尿病及肥胖等多种因素相关[2]。近年来血小板功能检测在临床血栓病防治研究和临床实践中取得了一些成绩[3-4],因此开展血小板功能检测不仅可以作为急性脑梗死的诊断依据,还可以对口服抗血小板药物的患者 进行疗效评价及监控,确保对脑梗死患者的预防及治疗,并达到远期疗效,同时还能尽可能的避免及减少相关的副作用,因此本研究采用全血连续血小板计数检测法对合并2型糖尿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血小板功能检测,观察最大血小板聚集率(max aggregation ratio,MAR)与无糖尿病脑梗死患者及正常健康人群的差别,对比MAR在此类患者用药前后的变化,评估其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空腹血糖(FBG)及糖化血红蛋白(HbAlc)的相关性。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12月—2021年12月在神经内科治疗的120例脑梗死患者作为病例组,并根据患者是否患有2型糖尿病再均分为合并糖尿病组(病例组)和未合并糖尿病组(参照组),纳入标准[5]:(1)首次出现急性脑梗死,发病时间不超过48 h的患者;(2)所有2型糖尿病合并急性脑梗死病例均符合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制定的《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年版)》中的糖尿病诊断标准,急性脑梗死符合1996年由中华神经科学会及中华外科学会制定的脑梗死诊断标准;(3)急性脑梗死患者需经头颅CT和(或)MRI和(或)头颈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或非创伤性血管成像(CTA)排除在脑梗死病因分型(TOAST)分型中的心源性栓塞及其它原因引发的缺血性卒中;(4)在过去3个月中没有在医院进行过抗血小板的治疗;(5)病例患者或家属对检查结果知情并同意纳入研究。排除标准[6]:(1)近半年内有患周围血管闭塞性疾病、急性心肌梗死、有严重创伤或重大手术者;(2)有各种急慢性感染、肿瘤、结缔组织疾病、溶血性贫血、甲状腺功能异常、肾功能不全失代偿者(血肌酐≥186 mmol/L)及心肺功能障碍者;(3)不能正常配合、具有神经性疾病等神经系统疾病的患者;(4)2型糖尿病患者经相关检查需排除其他慢性疾病;(5)无法按时随访者。选取60例同期健康体检者作为正常对照组。

1.2 治疗方法

所有急性脑梗死患者入院后均采用依达拉奉注射液(南京先声东元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50280, 20 mL∶30 mg)30 mg,溶入100 mL 0.9%氯化钠注射液静脉滴注,1次/d;丁苯酞注射液(石药集团恩必普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00041,丁苯酞25 mg与氯化钠0.9 g)100 mL,静脉滴注,1次/d;注射用血塞通(昆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Z20026438)0.5 g,溶入100 mL 0.9%氯化钠注射液静脉滴注,1次/d。阿司匹林肠溶片(拜耳医药保健有限公司,国药准字J20130078,)100 mg,口服,1片/d。病例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加用二甲双胍片治疗(中美上海施贵宝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23371 ,0.5 g),初始用药剂量为0.5 mg,一日1次,一周后根据血糖控制情况进行调整剂量。发病3个月后对病例组患者进行门诊随访,根据mRS评分将病例组患者分为预后良好、预后不良2个亚组, mRS评分判断标准[8]为≤2分为预后良好,mRS评分3~5分为预后不良,总分0~5分。

1.3 观察指标

(1)比较病例组、参照组发病48 h内及正常对照组正常体检时的FBG、HbAlc及MAR水平;采用日立7170A生化分析仪、PL-12血小板检测仪进行检测;(2)比较病例组患者在不同时间点(发病48 h、第7天及3个月)时的MAR水平变化;(3)比较病例组中不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患者发病48 h时的MAR水平,神经功能缺损程度[7]根据发病48 h内NIHSS评分进行评估,0~1分表示神经功能正常,2~4分表示轻度神经功能缺损,5~15分表示中度神经功能缺损,16~20分表示中重度神经功能缺损,21~42分表示重度神经功能缺损;(4)比较病例组中不同预后亚组患者发病48 h内MAR水平;(5)分析病例组患者MAR水平与FBG、HbAlc、NIHSS及mRS评分的相关性。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结果显示,3组受试者在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BMI)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1)。具有可比性。

表1 三组受试者一般资料比较

2.2 MAR、FBG及HbAlc水平

结果显示,3组受试者MAR、FBG及HbAlc水平比较,病例组>参照组>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3组受试者MAR、FBG及HbAlc水平比较

2.3 病例组MAR比较

结果显示,病例组不同时间点MAR比较,发病48 h>发病第7天>发病3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病例组不同时点MAR比较

2.4 病例组不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患者的MAR比较

结果显示,病例组不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患者的MAR比较,轻度<中度<中重度<重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病例组不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患者的MAR比较

2.5 病例组不同预后患者的MAR比较

结果显示,病例组不同预后患者的MAR比较,预后良好患者低于预后不良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5 病例组不同预后患者的MAR比较

2.6 病例组MAR与FBG、HbAlc及NIH SS、mRS评分的相关性

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病例组MAR水平与FBG、HbAlc及NIHSS、mRS评分均呈显著正相关(r=0.276、0.186、0.458及0.427,P<0.05)。见表6。

表6 病例组MAR与FBG、HbAlc及NIH SS、mRS评分的相关性

3 讨论

糖尿病是目前临床上十分常见,也是发病较为广泛的一种多发疾病,极易引发各种常见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预后效果并损害其身心健康,2型糖尿病最常发生且较严重的并发症为急性脑梗死,其发生脑卒中的风险是不患糖尿病患者2~4倍[9],患者血管极易变得狭窄甚至发生闭塞,从而引起血管的自我调节能力失去作用,血液成分发生变化,最终处在高度凝结状态,引发患者致死或者自残[10],另外还可以引发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狭窄,造成大脑神经损坏,引起大脑微循环失调,进而使脑部神经受到伤害,提高脑梗死的风险[11]。有研究表明,急性脑梗死的发生和发展与血小板的异常聚集和活化密切相关,因此可通过研究控制血小板聚集来控制病情是目前一个主要的手段[12]。血小板的聚集是指血小板具有相互黏附的特性[13],正常血液循环中,血小板是分散分布的,当有血管破裂出血的时候,凝血酶和胶原等诱导剂与血小板膜受体的结合,从而使血小板发生聚集,相互黏附在一起,形成血小板血栓,从而起到止血作用。在临床上,血小板聚集可以反映机体血小板的功能。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体内易造成动脉粥样硬化,血小板活性增强,释放出可以促进凝血的相关因子;当患者身体出现突发性失血后,由于肾上腺素能够诱导血小板在破裂的动脉粥样中出现硬化,从而使本身对血小板聚集抑制能较差的患者大概率出现梗死的现象[14]。MAR是血小板功能的一个重要指标,当MAR升高时,血小板容易聚集形成血栓,因此MAR数值越高患者形成血栓的可能就越大[15]。本研究通过对病例组、参照组以及正常对照组进行研究及分析,结果表明在发病48 h内病例组测得的检测指标MAR、FBG和HbAlc的数值相较于参照组有明显的增高,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参照组的MAR水平也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并且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参照组发病48 h内的FBG和HbAlc明显升高,同时病例组患者的FBG和HbAlc检测数据也明显升高。通过Pearson相关性分析的结果显示,病例组患者的MAR与FBG和HbAlc均表现为显著正相关(P<0.05),可能与胰岛素功能有关的部分受体存在于人类的血小板表面,当血小板上的胰岛素受体与胰岛B细胞分泌产生的胰岛素特异性结合后,可以激活血小板表面的胰岛素受体,从而使血小板的活性大大降低有关[16]。而2型糖尿病患者的主要病因是由于细胞内的胰岛素受体对胰岛素的敏感度大大降低,使相关信号通路的传导增加,无法激活血小板上的胰岛素受体并降低血小板活性,从而促进了血小板活化,诱发机体易形成血栓[17]。本研究还发现伴随着治疗时间的推移,2型糖尿病合并急性脑梗死患者病情在逐渐得到好转后,其MAR也在逐渐降低(P<0.05),病例组不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MAR存在差异(P<0.05),预后不良亚组的MAR显著高于预后良好亚组(P<0.05)。进一步通过Pearson相关性分析得出病例组患者的MAR水平与NIHSS和mRS评分均表现为显著正相关(P<0.05),提示2型糖尿病合并急性脑梗死患者的MAR与脑梗死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密切相关。

综上所述,MAR对2型糖尿病合并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和预后存在密切关系相关,可在临床诊断以及预后方面为临床医生提供治疗依据。

猜你喜欢
血小板神经功能病例
间歇性低氧干预对脑缺血大鼠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
重组人促血小板生成素对化疗所致血小板减少症的防治效果
“病例”和“病历”
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血小板总数和血小板平均体积的相关探讨
一例犬中毒急诊病例的诊治
不同程度神经功能缺损的脑梗死患者血尿酸与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辛伐他汀对脑出血大鼠神经功能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探讨
妊娠期甲亢合并胎儿甲状腺肿大一例报告
Meckel憩室并存异位胰腺和胃黏膜并出血一例
针刺改善血管性痴呆神经功能缺损和日常生活能力2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