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双减”政策下做好教育提质增效

2023-08-15 00:48王晓丽
考试周刊 2023年37期
关键词:双减家长心理

王晓丽

一、 引言

在“双减”大背景下,如何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作用,提升学生的学习效能,这对教师、学生来说都是一种巨大的挑战。如何利用“互联网+”“智慧校园”等现代信息技术,为课程设置、师资培养、评价目标等方面提供相关支持,是需要共同探讨的问题。因此,笔者就针对新时代教育体制改革及“双减”政策下如何提高学生的教学质量进行探讨。

二、 “双减”大背景下教育面临的问题

(一)教师层面的问题

1. 传统的讲授式教学使学生往往成为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学生课下进行大量的刷题训练,这种教学方式效能低下,学生也会感到知识枯燥乏味,从而失去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最终无法实现在有限的课堂内完成教学目标目的,提高教学效能,促进学生形成核心的素养目标更无从谈起。

2. 教师自身存在心理问题。教育行政部门应提高对中小学教师的关注度,尤其是教师心理动态监测。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如果教师身上出现各种心理问题而得不到及时解决,教师很有可能会将诸如此类心理情绪带到课堂,从而影响和谐的课堂氛围,降低教学质量,甚至于将负面的情绪传递给孩子们。

3. “双减”政策下教师面临减量不减质的压力。“双减”政策的实施,对老师来说是新的挑战,怎样利用课堂有限的时间完成教学任务并取得更好的教学效能,这对大部分一直遵循传统教学模式的老师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考验,因此教师身上的压力自然不小,这也使老师在教学上面临着诸多的焦虑和困惑。

4. 每个老师都会遇到学生学习成绩参差不齐和性格差异化的问题,那么作为老师也该正确处理这种不平衡。首先中小学阶段的学生,尤其是中学阶段的孩子,正是由幼稚向成熟转变的阶段,这个阶段孩子们都存在一定程度的逆反心理,抑或是出现很多天马行空的想法。那么作为孩子这个阶段的教育主体,教师应给予孩子正确解决和处理问题的办法和信心。

(二)家长层面的问题

1. 家长不能很好地与学校老师保持沟通

家长是孩子教育成长阶段的另一双翅膀,如果家校没有协同,那么校内减负,校外增负,学校与家庭教育就会成为“两张皮”,这样会更加重孩子的焦虑情绪和学习生活压力,进而严重影响到孩子身心健康发展。

2. 孩子面临着不和谐的家庭生活环境

有的父母经常将家庭矛盾暴露在孩子面前,或是当着孩子面吵架,有的甚至当着孩子面大打出手,完全不顾孩子的感受并未考虑到这样解决问题的方式会对孩子的心灵产生多大的伤害,这也是一些家庭普遍存在的现象。

3. 家长强制改变孩子的生活和学习习惯

目前很多家长对孩子的教育缺乏科学性,他们仍采用传统的强迫式教育方式,以爱的名义替孩子报名各种辅导班、各种艺术类培训班,甚至孩子在家里完全按照家长的安排做自己根本不喜欢的事,此类行为严重剥夺了孩子这个年龄段应有的生活和学习自由,所以教育改革也包括改变家长的教育观念。家长要给孩子以更多的时间和自由,让孩子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家庭活动,充分发现并调动起孩子们的兴趣爱好,让孩子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方式。

三、 教育提质增效的策略

随着“双减”政策的落地,各地中小学相继推出了一系列措施,尤其是教学方法的创新与探索,以求从根本上提升教学质量。那么,针对新时代下的教育改革,教育行政部门和全体教师以及家长应该从哪些方面共同发力,为孩子们的教育赋能发力?

(一)教育资源深度融合,师资力量扩能升级

1. 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管理层应帮助教师一起走出一条教育改革创新的新路子。比如,给教师提供必要的创新教学培训,构建以校为本、基于课堂、注重创新、精准测评的教师素养发展新机制,通过各种教育示范项目带动各地有效开展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教师和学校管理人员都要在信息化引领下探索新时代的教育新模式,落实应用、重视应用、强化应用,真正解决制约学校管理和教师个体化信息提升瓶颈,抓实抓好管理全环节和服务全领域的数字化应用。特别是,要在课堂教学上打造以数字技术为支持的高效互动课堂教学环境,加快5G技术赋能下的少儿编程、人工智能、虚拟教学环境、数字教材应用、本土数字生态圈构筑等,引领基础教育课堂创新变革。使得每个老师都能够通过这样的培训找到自己独特的高效授课模式,教师要夯实“三精三有”教学理念,在“精”“准”二字上下功夫,“精”主要针对做的量,是指少但有质量;“准”主要是指有针对性,结合教学目标有计划地选择教学要点和布置作业,各科老师要转变以往教学观念,要杜绝课堂随意课下补课的教学方式,充分利用好孩子们宝贵的课堂时间,争取能在课堂解决的问题绝不拖延到课后,这对教师的教育方式和高效的执行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应在学习上再下苦功,在学习中弥补自己以往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经验短板,更要在执行上铆足劲,努力比学赶超,奋勇争先。

2. 在目前教育城域网环境下,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管理层应充分发挥线上线下教育新模式,支持教育高质量发展。充分利用城区学校优质资源、教育教学资源,以县城学校带动农村学校、骨干教师带动其他教师,探索出一条“互联网+教育”的新路子,要在新时代新教育体制下做好“教育价值链”的延链补链,充分发挥各区域优质教育资源的“传、帮、带”作用,使优质教育资源在互联网模式下互通互享。如针对农村教学点教师老龄化现象,建立农村教学点课堂教学共同体;针对“音”“美”“体”专业教师不足问题,实施城乡“音”“美”“体”教学共同体;开展城乡“音”“美”“体”同步课堂教学和远程教学经验交流及问题研讨,弥补城乡教师专业素质不足短板,发挥各学科教师的示范帮扶带动作用,适时开展校内“名师课堂”同步教学,提高各学科老师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

3. 教师良好的教学方法和风格形成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经历长时间、系统的学习训练。“双减”政策的出台,对教师既是挑战,也是一种激励,在新的起点上,教师必须要提高站位,养成良好的思考问题的习惯,准确理解学科育人的本质,更好地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整体感知,使学生实现深度学习,有效完成教书育人的使命。教师要深入理解知识,言简意赅地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减少学生的理解障碍,降低学生认知负担,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快速掌握知识的运用之道。一线教师要深入研究课程标准,促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转变,优化教学设计,调整教学重难点,重塑教学流程,不仅要关注知识内容的增减,还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全面成长,启发学生思考,满足学生的好奇心,以适应学生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进行情景式教学,注重启发引导,通过探究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提升学生学以致用、知行合一能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传统教学难以达到的效果。

4. 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管理层应针对教师建立严密的心理问题监测和咨询体系,可在教师办公区设置信箱,老师可以把自己遇到的问题以信件的方式投到信箱,学校管理部门定期对信箱内信件进行分门别类汇总,针对教师遇到的各类心理困惑及时制定解决对策,定期开展教师心理问题分析会。这样可以对老师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提前建立救助预案并及时给予帮助,使每一位老师都能以积极健康向上的心态全力投入到教育事业当中。

(二)老师必须做好与学生、家长的有效沟通

1. 首先在“双减”政策下,学生在校外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那么家长科学合理安排学生的校外学习就需要学校老师提供更多合理化的建议,并针对家长出现的一些困惑和问题给予帮助,从而发挥教师在教育价值链中的最大值。教师要与学生家长保持高效便捷的交流沟通。如使用钉钉家长群和微信群等,这样学校老师可以及时掌握学生在家里的学习生活动态,并能在第一时间给予家长合理建议。有时候一些家长也会由于自身家庭问题不善于与学校老师进行更多的交流沟通,有的家长甚至觉得教育是学校的事,对老师的建议和帮助不理不睬,面对这样的情况,老师应当想出一条行之有效的交流沟通办法,更多的是要多一些耐心,多给家长一些情绪延缓释放的空间。比如,老师可以针对此类家长进行适当的上门家访,实地面对面进行沟通交流,找到与家长沟通的切入点并给予宽慰,同时提供一些正确解决问题的办法,在心理上与家长拉近距离才是更好沟通的基础。

2. 对部分有厌学情绪甚至调皮的学生,老师要及时给予鼓励和心理疏导,决不能有放弃学生的想法,老师一定要秉持一碗水绝对端平的态度,在教育疏导方式上想好主意出新点子。如可以鼓励班级内的每位同学每天轮流当班干部,实行一人一天轮流负责制,用班费或者学校活动经费每月对当天表现优秀的班干部给予适当的奖励。这样做会让所有的孩子们都能在实践当中得到很好的锻炼机会,培养他们的团队组织和协调能力、责任担当意识,关键是能给叛逆期的学生给予极大的鼓励和正确的思想引导,会让他们觉得原来我也能行,这样可以增加他们对学习和生活的自信心。

3. 老师和学生之间建立良好的交流和反馈机制,才是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高效途径。首先,中小学生会普遍存在和老师交流的障碍,一个原因是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们普遍胆子比较小,有的害怕和老师交流,会展现出一定的自卑感,他们总是和老师保持着一定的距离,甚至有的学生会感觉自己不太喜欢某个老师。其实遇到“不喜欢”的老师是很普遍的事情,只是有的学生睁眼闭眼,得过且过,有的却因为这种“不喜欢”而芒刺在背,甚至严重影响到自己的生活和学习。这也是一种比较典型的学生心理问题,这也和老师在平时教学中的洞察力有很大关系,有的老师洞察力较高,也能体察学生细腻的心理,有的老师诚然有着丰富的知识,但在课业繁重之下,却不懂得如何处理与学生的关系。我觉得遇到这样的问题,无意义的不采取行动只会更加煎熬,只会放大学生的负面情绪,倒不如主动出击,试着解决问题。作为中小学阶段的老师,要善于和孩子以朋友的方式交流互动、倾听孩子们内心世界真实的想法,这样他们才会感觉到交流更轻松,或者向老师表达出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当学生在家里遇到各种不开心时,自然而然也会把老师作为第一倾诉对象,这样老师才可以更加精准地掌握孩子们真实存在的问题,并能及时将各种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充分关注孩子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如果老师和家长一样都一味地追求孩子的考试成绩而忽略学生的身心健康,那根本不符合新时代下的教育理念,教师在学校可以加强学生的体质锻炼,组织学生参加足球、拔河等各项课外活动,让孩子的身体锻炼课程成为学校教育的常态,这样孩子肥胖率、近视率等都会得到很大程度的下降,同时也能很好地缓解学生的焦虑情绪。

其次,学校可以在教室设置学生信箱,鼓励每个孩子们把自己遇到的各种疑惑焦虑反馈到信箱,老师一定要拿出百分之百的认真态度仔细阅读孩子们的信件,假如有的同学在信件中反馈的是比较私密的个人问题,老师也要充分尊重孩子的隐私,一定要找恰当的机会单独和孩子进行交流。另外定期将统计的学生心理问题融合在班会和课外活动中,争取在轻松的环境当中解决孩子们的各种问题,这样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我的教学中我也经常鼓励孩子们踊跃表达自己的内心想法,鼓励他们给我写便条等,其中有一个同学的便条上这样写到:“现在网络发达的时代,我总会受到很多外界的影响,心理变得很浮躁,尝试了很多办法但还是静不下心来”。面对孩子的这个问题,我会尝试给孩子分享一些相关的案例,指出这个问题的普遍性,给学生正确的解决办法。比如,努力让他更踏实地学习生活,这样会逐渐摒弃浮躁心理,但踏实是比较具体的一个词语,踏实对应的就是浮躁,如果单纯这样给孩子解答的话孩子们很难理解,为此笔者进行了一系列的举例:假如,你听一节课,有时候会把精力集中在做笔记上,有时候会分神,总之一节课下来,你感觉自己记住的东西寥寥无几,这就是不踏实。再举个例子,你想做一张卷子,但就是会忍不住去看答案,或者做到难处就作罢,这也是不踏实。踏实其实是个抽象词,但是只要付诸行动的话就会变得很具体,所以我会告诉同学在平时的生活学习习惯中努力做好每一件事情,但是一定要放平心态,不必过于焦虑,即便发现自己有浮躁的心理,及时调整心态也能恢复正常。

(三)家长要发挥好孩子校外老师的作用,为孩子创造良好的校外生活和学习环境

1. 首先家长要正确理解“双减”政策的真正内涵,不是在学校以外就放任不管孩子,这个时候家长应主动承担起学生校外老师的主体责任,充分合理安排好孩子们的校外生活学习,要保持孩子学校以外的学习生活与校内高度衔接,要主动与学校各科老师之间建立便捷高效的沟通。如遇到孩子学习上解决不了的问题或者孩子心理情绪出现变化时,要第一时间与学校老师沟通,进而找到合适的解决问题的办法。

2. 家长要正确处理好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只有建立融洽的家庭关系,才能为孩子营造和谐的家庭成长环境。孩子的家庭生活环境会直接影响到他们身心健康,孩子家长应充分认识到家庭环境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同时多向其他一些家庭环境和谐融洽的父母学习请教,从他们那里感受并找到创建和谐家庭的方法。当然,作为优质的家庭环境成员,也要毫不吝啬地善于帮助那些有问题家庭,比如,给他们分享一些良好环境下培养孩子的成功案例,或者针对对方家庭现有的矛盾给出好的处理建议,还可以邀请对方家长和孩子上门做客,让对方家长和孩子们在自己家里感受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通过这种方式直观地建立起矛盾家庭正确处理问题的信心。这样的方法可以起到很好的示范带动帮扶作用,也可以深层次达到家庭和家庭之间“教育价值链”的优势互补。

3. 与孩子平等沟通,夯实平等的交流基础。从侧面事例分析并告诉孩子这样的错误会对他以后有什么影响,对他未来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鼓励孩子不要因为犯了什么错误而灰心丧气,要正确面对并学会承担。假如孩子犯了错,可以罚孩子们自己洗衣服、打扫一天的家庭卫生等。如果某些方面表现优秀也要给予他们充分肯定赞赏,可以给孩子奖励一个他们一直渴望的小礼物,甚至是一个简单的吻、一次温暖的拥抱,这些都会激发起孩子们更上一层楼,努力做更优秀自己的决心。比如,孩子在学校和生活当中帮助了别人,要充分肯定孩子这种乐于助人的做法并鼓励孩子今后要继续保持,让孩子多跟同学朋友分享自己喜欢的东西,这样会对孩子们以后的人际交流产生莫大的帮助。

猜你喜欢
双减家长心理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家长日常行为规范
我心中的好家长
心理感受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家长请吃药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