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断学课程思政资源库建设 *

2023-08-20 21:40于晓飞魏晓露王科军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3年14期
关键词:诊断学医德中医药

刘 莹 于晓飞 魏晓露 王科军

(滨州医学院中西医结合学院,山东 烟台 264003)

2016 年12 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课程思政”概念,指出“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在此之前,对于中医本科教学,虽然没有明确“课程思政”这一理念,但在各门课授课过程中,或多或少都涉及“思政”元素,例如:孙思邈《大医精诚》体现古人的医德修养;张仲景《伤寒论》自序中,愤愦地训斥了当时一些不良的社会风气和医师不专研医术的恶劣作风,“当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但竞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务”,以及提出刻苦钻研的治学精神“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李时珍为寻求真相,解除疑虑,以防贻误后学,编撰《本草纲目》,反映了他严谨的治学态度。这些都是中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常常举的例子,因为中医课程有着先天的“思政”优势,多数中医教师在“课程思政”概念形成之前,就已经把其融入中医课堂了。

中医诊断学是中医类课程中的核心课,也是一门桥梁学科,一方面连接着中医基础理论,另一方面连接着临床治疗,医学生必须掌握好该课程。中医诊断学一般开设于大学第二学期,这一阶段学生对中医的学习和接受还处于萌芽阶段,且从年龄和经历来说,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还没有成熟,因此,这是一个将中医诊断学专业课程与政治理论课融合成“思政课程”比较好的时机,且能收到比较满意的教学效果。为更好地实施中医诊断学“课程思政”教学,首先要建设一个有丰富的内容、明确的目标、多样的形式以及完美的结合点的中医诊断学思政资源库。这样可以使中医诊断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进程更快、更好地向前推进。

1 医德培育资源

“医,仁术也”,我们培养医学生首先要进行医德的养成,其重要性甚至高于专业技术本身。“医德医风”现在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古人皆知的“大医精诚”在现代社会却被当成了反面教材。因此,从入行开始,医德的培育就是我们需要强调的。在中医诊断学教学中,“医德培育”应贯穿始终,如在中医诊断学四诊教学中,问诊时,我们要强调医患沟通技巧与态度问题,要培养学生“同理心”和“专业性”。一方面需要有亲切和蔼的态度,换位思考,“如果你是患者,你想得到怎样的对待”。在这一思政点上,我们可以引入孙思邈《大医精诚》“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见彼苦恼,若己有之”。在教学设计上,我们可以组织学生有仪式感地朗诵《大医精诚》部分内容或全篇,引发学生的职业神圣感及使命感。另一方面,我们要强调,对待患者需要有极专业的态度,切忌惊讶、悲观的语言及大起大落的情绪[2]。在教学设计上,可以找一些互联网上关于医疗过程的记录片,尤其可以收集一些有关面临生死,医生一边要积极抢救起死回生,一边要向家属交代病情的情景。观看后进行讨论,引发学生对“专业性”表述的思考。在切诊教学中,强调人文主义关怀,冬天切按患者时要确保医生的手或者检查器械的温度合适,同时牢记保护患者隐私的必要性。在教学设计上,学生观看正反2个临床模拟诊查情景,引导学生体会“孰是孰非”,给学生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在闻诊教学中,关于嗅气味内容,要引导学生,无论在临床上见到怎样的患者,闻到多难闻气味,也不能表现出歧视、厌恶、排斥等情绪或言语,做到“不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蚩,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的修养,做到不嫌弃脏臭,遇“有患疮痍下痢,臭秽不可瞻视,人所恶见者”,依然全心救治。在教学设计上,可以讲述《温疫论》作者吴鞠通在大疫期间,为寻求疾病之因,不顾个人生死,亲自到疫区深入观察的典故。这种“苟利患者生死矣,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医德修养,值得我们学习。还可以引出目前阶段我国无数可歌可泣的抗疫故事。

除引用事例外,可以设计模拟门诊,学生亲身体验医生与患者的角色扮演,完成接诊过程。在特定的角色里,体会“同理心”,使学生更真切地体会到“患者”的诉求和渴望,更好地完成临床接诊工作,这是大医之“诚”的医德教育。

2 医术培养资源

在中医诊断学教学中,要强调扎实的理论基础和高超的诊疗水平的重要性,只有诊断正确,才有可能治愈疾病。如果没有过硬的诊断技术,药性掌握的再好,都有可能成为害人的工具。因此,必须培养学生精湛的诊疗技术。在四诊教学中,古代医家勤学苦练的案例不胜枚举。教学设计举例: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是在仔细研究《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等大量古医籍的基础上,“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并结合自己多年的临床实践经验编撰而成的。引导学生思考勤奋、继承、实践与创新在医学道路上的重要性。孙思邈不但是第一位提出医德思想的医家,也是勤学苦练、善于总结、精益求精的一代良医,强调医生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他“涉猎群书”,不仅医学知识丰富,而且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全能人才,在百岁高龄还“未尝释卷”,不断地学习。这些古代医家的医学之路,能够唤起学生专研医术、锐意进取、追求精湛医术的职业精神,在继承中发展中医。

中医诊断学教学过程中,运用实际操作能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诊查过程、掌握诊查要领。例如望诊、切诊教学设计中,两两一组,互相望面、舌等内容,互相诊脉,在不断的练习和教师的指导、纠正过程中精进学生的望诊、切诊水平,这是大医之“精”的医德教育。

3 传统文化继承资源

中医学起源于中国古代哲学和文学,是在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的基础上形成、发展、完善起来的。中医学本身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蕴含着相当丰富的文化内涵。古代经典文学著作《诗经》《山海经》《周礼》《礼记》《史记》《中藏经》等包含大量的关于中医诊断学的内容。在讲授中医诊断学发展简史时,我们可以引用这些经典著作,将其中思想内涵和精神实质潜移默化地传达给学生。例如:《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集,其中也包含了中医对疾病的认识和诊断的内容,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在业余时间阅读《诗经》体会传统文学的魅力。

中华传统文化中儒家的“仁、义、礼、智、信”五德在中医传承和发展中有着深远的影响,在医德的培养中十分重要。《论语》《大学》《中庸》体现了仁爱之术;而老子的“清净”“无为”的思想,正是养生、“治未病”的良好例子。在学习专业课的同时,鼓励学生涉猎古代文学作品,提升学生文化修养。“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的司外揣内、见微知著、以常达变、因发知受等内容,正是我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另一种说法。在教学设计上,可以结合正反2个方面的事例,倡导学生关心、爱护自然环境,保护动植物,节约自然资源,这也是德育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在“病历书写”的讲授时,教学设计可引用淳于意首创“诊籍”的典故。目前的病历书写格式正是在古代“诊籍”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通过古今病历对比,掌握病历书写要领,体现对传统的继承和发展。同时,也包含着古代医生对于医疗行为的细心和专注;无论贵贱,一视同仁;热心教育,精心传授的优良品质。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是“仁、和、精、诚”[3],从哲学思想的“仁义道德”“以和为贵”“精勤不倦”“诚实守信”融入中医学的“医者仁心”“以和(平)为度”“医精于勤”“医德贵诚”,这些都是可以与中医诊断学教学相结合的有关中华传统文化的内容。

2012年北京全面启动了“中医药文化进校园”工作,该项目针对的主要是中小学生。其主要目的不是单纯地讲中医知识,而是让学生从小接收中医药文化教育。我们可以组织中医专业大学生,深入中小学课外学习,让其以老师的身份准备相关课程。在传播中医药文化的同时,也加深自己的中医文化素养,以此培养他们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弘扬者和推动者的责任感[4]。

4 树立中医自信资源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中医属于中华传统文化之一。对于中医人来说,“中医自信”也关系到中医的传承和发展。目前仍然有“学中医不信中医”,甚至“诋毁中医”的情况出现,这就是“文化自信”“中医自信”出现了问题。在课堂教学中,需要用大量的经验、实事来树立中医生的专业自信心。在四诊讲解中,引入扁鹊善于运用四诊,尤其是脉诊和望诊进行诊病,通过《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的2则医案“望而知之谓之神”“诊脉决死生”,树立学生对中医诊断疾病准确性和便捷性的信心,鼓舞学生学习中医的坚定信念。关于脉诊著作《脉经》也曾被翻译成多国文字,传到日本、朝鲜、欧洲等国家,被世界医学界认可。在“六经辨证”的讲授中,《伤寒杂病论》受到日本医学界的高度推崇,很多日本医家毕生研究《伤寒论》,运用伤寒方治疗疾病;《肘后备急方》最早的提出黄疸病的诊断方法,屠呦呦受此书启发,研制出青蒿素而获得诺贝尔医学奖的实例。这些都是能够引导学生树立专业自信、中医自信,增强学生对中医诊断学及中医学认同感、自豪感的优秀资源。

5 弘扬爱国精神和社会责任感资源

高等教育培养的大方向是服务人民、奉献社会,培养爱国爱民精神。因此人生观教育是中医教育中的重要内容,可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价值观、人生观[5]。截至2018年7月,中医药已传播到183个国家和地区,但是很多都不是原汁原味的了,近几年在国外中医药“去中国化”、整体淡化中医药影响力趋势明显[6],如何培养学生振兴民族医药的使命感,也是课程思政中需要融入的内容。“全民健康”理念已被提上国家战略层面[7],作为中医人,我们需要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以服务大众、服务健康为使命。因此,在中医诊断学教学中,我们要不断地培养学生的“大爱”精神,爱祖国、爱社会、爱人民。在四诊合参、辨证论治的教学设计中,引用目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背景下,采用中医诊断方法,根据患者不同证候表现对症治疗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可以具体分析各省市的中医诊疗方案,使学生了解根据地理环境的不同采取的方药或方法可能不同,强化中医诊疗“因人、因地、因时治宜”的思想。同时,可以将疫情期间我国抗疫政策和实施与国外相对比,引发学生深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正确性,激发学生爱国、爱党情怀。

6 中医诊断学课程思政资源库的评价

该资源库的评价包括学生评价、督导专家评价和教师自我评价3 个方面[8]。学生评价,采用问卷和实践的方式。问卷包括思政资源内容、吸引力、受启发度等;实践采用模拟诊查或比赛的形式,从人文、专业技能等方面进行学生互评和教师评分,评分内容包括语言、动作、交流、应变、爱患意识、知识掌握熟练程度等。督导专家评价,以资源与专业课内容的融合度、相关性,采用的方式,学生的接受程度等方面为主。教师自评,通过课堂参与度、学生精力集中度、课后反馈以及学生实践评分等方面进行评价。

7 结语

课程思政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9],是中医类高校培育德才兼备中医人的重要手段。中医诊断学课程思政资源库的建设,对于有针对性的课程思政课是非常有必要的。将医德、医术、文化传承、文化自信、爱国爱党、社会责任等“思政”内容自然地融入中医诊断学教学的各知识点和各环节中。采用不同的形式,收集更多的资料,使学生更顺畅、更合理、更深入地接受,是我们下一步要完善的内容。

另外,需要强调的是,课程思政的主体包括学生和教师2个方面,其中教师占主导地位,良好的师德修养、扎实的专业知识、科学的教学方法对课程思政教学效果有很大影响。教师本身的综合素质决定了课程思政资源内容的选择、理解、输出方式是否合理[10]。教师本身也是课程思政的受益者和践行者,培养出具有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优良的人文素养、创新精神,满满的文化自信、中医自信,深沉浓厚的家国情怀的新型中医药人才是中医教师的毕生心愿和信念。

同时,我们要将现代科技、信息化技术与中医教育教学相结合,将目前的一些跟医疗有关的热点话题、前沿知识、新方法、新技能,利用网络资源、计算机技术、现代化信息手段提供给学生。学生利用零散的时间拓宽眼界,同时也能够激发学生对医学前沿科技的兴趣,提高医学专业素养。这也是不断加强中医药专业学生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也是使学生更好地弘扬中医药、展现中医药文化自信的实力保障[11]。

猜你喜欢
诊断学医德中医药
《全身 CT 血管成像诊断学》出版
中医药在恶性肿瘤防治中的应用
中医药在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中的应用
从《中医药法》看直销
中医药立法:不是“管”而是“促”
孙思邈医德思想发微
基于现代网络通讯工具的中医诊断学教学实践与探索
诊断学教学中融入医患沟通技能的培养
《内经》诊法教学内容简析及与中医诊断学的衔接
医学研究生医德教育问题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