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健康时代背景下中医养生学教学改革思路探讨 *

2023-08-20 21:40曲婉莹杜文章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3年14期
关键词:养生学中医药大学贵州

曲婉莹 杜文章 丁 然 张 震 张 杰 曹 峰

(贵州中医药大学中医养生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

目前,国家对大健康产业发展高度重视,将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将大健康作为大战略。十八大以来,明确提出了坚持为人民健康服务,坚持预防为主,完善国民健康政策[1]。《“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发布实施,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提供了行动纲领。贵州发展大健康产业具有其独有的生态、气候、区位优势和特色资源,为发展特色健康产业,提供有力保障。

贵州中医药大学作为贵州省内惟一的中医类高等院校紧跟国家政策,一直以来重视并大力支持中医养生学科的发展。于2015年申请获批新建中医养生学院,是目前全国高等院校中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以“中医养生”命名的二级学院。学院于2018年获批招收、培养中医养生学的高等本科专业人才,意味着中医养生学的发展迈向了一个新的台阶。

学校开展中医养生学的教学工作已历时数年,从最初的全校公选课,到现在的任选课、限选课、必修课等多种课程性质;从最初的中医养生学课程,到如今有中医养生学、中医养生学导论、中医养生各家学说、中医运动养生等课程互为补充,中医养生的教学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但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许多问题,如何将丰富的养生理论与行之有效的养生方法传授给学生,使其能够服务社会,提高学生的应用拓展能力,是我们在教学中面临的重要问题。

1 中医养生学课程教学面临的问题

1.1 中医养生学专业人才培养的认知度有待提高作为新兴专业,贵州中医药大学是全国第二批招收中医养生学专业的大学,全国尚未有中医养生学专业的毕业生,由于无本科毕业生作为参考,中医养生学专业人才对本专业的定位以及认知有待提高,同时学生们的专业自信及对专业目标的设立方面也有待加强。

1.2 中医养生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体系及教学条件不够健全中医养生学的培养方案是在不断摸索中前进的,目前仍是以理论教学为主,而对于中医养生学这门实践学科而言,实践创新方面的探索应加强,养生实训室条件需要提升,养生实训内容有待丰富,同时应强化地区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

1.3 中医养生学专业人才培养与社会就业的紧密联系需要加强目前,中医养生学专业人才培养与社会就业联系相对缺乏,在与社会用人单位的联合、建立相应的联合培养机制、培养订单式人才方面应积极向发达地区高校学习,以有效提高学生就业率,保障学生的就业环境和就业条件。

2 中医养生学课程教学改革思路

鉴于目前中医养生学课程现状,以及开展教学改革的可能性和目的要求,中医养生学教研室全体教师经过反复讨论、研究论证,形成了比较明确的课程改革思路。

2.1 立足经典传承中医特色《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养生学的理论基础,历代养生家、医家不断丰富其内容,从不同角度挖掘其养生理论与养生方法,形成丰富多元化的养生理论。因此,中医养生学课程内容的设置,应讲求“溯源”,依托中医古籍资料,对传统养生理论与方法进行整理、归纳与发扬,使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中医传统养生学术思想和理论原则,领会中医学术特色与魅力[2]。

中医养生学教研室秉承这一特点,开设黄帝内经养生学概论课程,并从2020年开始,作为中医养生学的专业限选课,以此来帮助学生更好地挖掘传统经典中的养生知识,传承中医特色。中医养生各家学说作为中医养生学专业的基础课程,从先秦奠基期、秦汉成形期、魏晋隋唐的充实期以及宋金元发展时期到明清鼎盛时期均选择了代表性养生医家及著作,从不同时代背景到不同养生流派,向学生们很好地展示了养生的发展脉络,丰富了学生们对养生文化及养生内涵的认识,利于学生们在今后的学习中传承经典,守正创新。

2.2 因材施教细化课程体系随着国家对中医养生的重视,对大健康事业的推进,中医养生学在不断地发展壮大,从以往的本科课程,逐步推向研究生课程,以及部分的留学生课程。中医养生学教研室鉴于此,考虑需对课程重新定位,细化课程体系,调整内容,更好地因材施教[3]。

贵州中医药大学本科教育涵盖学科较多,针对非医学背景的学生中医养生学课程作为公选课时,定位为“养生观念的普及课程”,侧重于了解养生观念和常见的养生方法;针对医学专业背景的学生中医养生学作为必修或限选课时,定位为“养生实践应用提高课程”,教学过程中实践课时相对会增加,提高学生们动手创新能力;针对研究生时,课程定位为“养生文化及学术研究性课程”,重在开展文化及学术性研究,使学生能够掌握国内外研究动态,加强科研能力培养;同时,对于部分留学生,课程则为双语教学,以讲座及沙龙模式,深入简出地讲授中医养生文化和常见养生方法技术的操作推广体验,互动性操作性较强,突出趣味性及实践性。

2.3 优化内容促进课程分化随着中医养生学内容的不断丰富,一门中医养生学课程难以完全体现中医养生的精髓。根据中医养生学内涵特色,教研室对教学内容进行了分化。近2 年申请了学校的公选课,将中医养生学课程分化为儿童养生调摄、中医养生简史、中医四季养生学、中医药茶防病理论与实践、精神养生、书法鉴赏、森林康养理论与实践等,从因人养生、因时养生、精神养生、雅趣养生、养生产业等不同的方面对中医养生进行阐述介绍,建立了课程群体,丰富了课程体系,深受学生们的喜爱。拟在未来的教学过程中,建设更多的课程,使教学内容不断优化,促进课程内容的合理分化,逐步完善中医养生学体系。在完善课程体系的同时,也在不断地完善教学实训室的条件,以保证课程的顺利开展进行。

2.4 多元发展拓宽教学途径传统的养生教学主要是教师课堂讲授,学生参与互动较少,随着多平台的建设开放,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升教学效果,加深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并加强记忆,取得更理想的教学效果[4]。同时,中医养生学的教学立足于本校,也希望能够惠及更多的学生以及社会群体,将中医养生推广出去,走出校门,走向世界。贵州中医药大学中医养生学院已经拥有国家级一流精品课程中医药膳学、中医养生学课程。在学院领导的带领下,亦正在积极申请世界级一流课程,希望能够打造成精品在线双语课程,为培养本校优秀人才及走向国际化贡献力量。

2.5 实践交流培养复合型人才中医养生学是一门实践医学,增加实践交流,扩展产学研合作是一种新型教育的模式,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科研单位等多种不同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以及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把以课堂传授书本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打造成与生产、科研实践结合的教育形式[5]。

中医养生学在培养方案设置中,除了医学生必备的医院实习外,还列入了康养基地的见习,从大一开始,不断地向学生们介绍学院合作的康养企业文化及知识,并在日常学习中,带领、鼓励学生去实地考察,更加深入地了解养生的外延,及早了解自己的专业,培养兴趣目标,提升专业素养。立足于贵州目前大力发展森林康养产业的现状,也希望未来有更多专业的优秀人才融入企业,为养生产业注入新鲜专业的力量[6]。

2021 年6 月,贵州省民政厅举行了“贵州省养老服务人才培训基地”授牌仪式,贵州中医药大学入选该人才培训基地,培训医养结合人才,扩大学校影响力,加强医养结合研究的合作与交流,为今后学生的就业提供保障。

2.6 融合特色突出培养民族医药优势立足于贵州本土,要融合地方特色,充分发挥贵州民族医药诊疗方法技术,依托贵州中医药大学的办学条件,建立具有民族医药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凸显出民族医药特色;加强学生对苗医、瑶医等民族医药技能的学习,以及各民族优秀饮食文化的开发利用,充分发挥其在养生保健中的作用,顺应贵州多民族的社会需求,突出培养民族医药优势,为民族医药的发展做出相应贡献[7]。

2.7 同向同行加强课程思政融合中医养生学人才的人文特色培养目标是具有良好思想品格与职业道德,具有较为广泛的人文、社会和科学知识,具备较为深厚的中华传统文化底蕴。在教学中,立足中医特色,以中医生命观为引入,发掘传统医学生命伦理和养生内容特色,通过学习历代著名养生医家的道德情怀、树立大医观念,在中医养生学教学中开展课程思政的实践和探索。深刻把握新时代“大健康”观的精神内涵,激发学生努力学习、刻苦钻研、学习榜样的热情和动力,落实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8,9]。

3 结语

中医养生学是一门以中医学理论为基础的新兴交叉学科,本专业的设置和建设是国家大健康战略和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客观需要,应抓住机遇,把握好人才培养定位[10]。专业学生的培养理念要融入于课程教学与改革的全周期中,才能更好地有的放矢。培养过程要立足中医经典,中西医结合并重,坚守养生实践,切实提高学生的养生技能,加强科研创新,先培养合格的中医学人才,再培养合格的“中医学+预防医学+健康服务与管理+营养学+康复医学等”的复合型中医养生专业人才,要时刻秉承服务“健康中国”国策、为人类健康事业发展做贡献的理念。

猜你喜欢
养生学中医药大学贵州
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肾病二科简介
古诗中的养生学
《江中中医药大学学报》简介
“健康中国2030”背景下传统体育养生学发展的路径抉择
贵州,有多美
沉醉贵州
多彩的贵州 多彩的茶
我与贵州茶一起
论《太一生水》的“生命生成论图式”特征
中医药大学本科生流行病学教学改革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