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中医药创新发展的新路径探究

2023-08-20 21:40郭炫麟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3年14期
关键词:中华民族中医药发展

郭炫麟

(北京中医药大学管理学院,北京 100029)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伟大瑰宝,让中医药这个珍宝在新时代发出绚丽光彩,让中医药更好地为人民健康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是新时代的首要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医药工作的指示精神,就是新时代中医药创新发展的新路径——传承与创新。

1 中医药的内涵

中医药是中华各民族医药的统称,涵盖少数民族和汉族的医药[1]。中医药是中华民族历经数千年对病痛、健康及生命传承的综合认知,形成了自身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流传千年的技术方法,是经悠久历史验证的医药学经典系统。中医药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和重要组成部分,其集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于一体,将人文精神融入疾病治疗中,是科学精神与人文关怀相结合的典型形态,具有双重属性。

2 中医药的特性

中医药在中华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地融合自然科学发展观、中医药经验及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不断丰富完善中医药独特的理论体系,形成了中医药的鲜明特点。

第一是宏观性。中医认为自然与社会是不可分割的整体系统。中医强调自然和社会环境对人类健康和疾病的形成有巨大影响作用,认为精神与形体相互制约、融会贯通。形与神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是生命的基本表现形式,只有形神兼备,生命才更精彩。

第二是中和性。中医非常重视机体自身的“和谐观”,人的健康在于各功能体处于和谐状态,阴阳调和动态平衡。疾病的根本是在内外因素影响下,人的整体功能失去平衡。维护健康首先就是要让身体各部位达到平衡状态。人体的五脏六腑、经脉络脉、气血津液和谐共生,相互依存,发挥不同的功能,维持人体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共存的稳定状态,人才能形成“自和”的状态。

第三是个体性。中医诊疗讲究望、闻、问、切,即通过观察和问询来确定病痛个体的症状,再加入自己的医学经验,辨证论治以对症下药。这种辨证法是科学的方法观。中医在认识疾病和处理疾病的过程中,既强调辨证论治,又讲究辨证与辨病相结合,辨证与论治是诊治疾病过程中相互联系且不可分割的2个部分,综合个体差异化呈现出不同的症状对提高中医临床诊疗水平具有重要价值。

第四是预防性。中医强调“治未病”,早期干预,及时调理,防范疾病发生,提高健康水平。未病先防重在养生,人类通过健康的生活习惯、合理的饮食搭配、工作和休闲的结合,可达到防病作用。

3 中医药的历史发展

中华民族的祖先在长久的历史中,不断汲取人类历史的经验和技术来更新中医药的知识,随着中华民族在世界的不断发展壮大,中医药也逐步传播到世界各地。中医药历史源远流长,为中华民族的繁荣发展和绵延永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医药作为中华传统医学的代表,在世界范围内具有广泛的影响和应用。中医药的普及和国际化,促进了中外医学交流,推动了世界医学发展。在秦汉时期,中国的中医药技术就延伸到周边国家,如韩国、日本等国家的民族医学、医药深受中国的影响;明清时代中国预防天花的种痘技术传遍世界各地,为人类健康事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本草纲目》被翻译成各种文字形式传遍世界各地,达尔文称《本草纲目》是“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可见《本草纲目》的重要性和科学性。“青蒿素”的出现,使全球数百万人的生命被拯救。中医药在新型冠状病毒疫情中对缩短清除病毒的时间、缓解症状的效果是中医药参与疫情治疗手段的神奇见证。中华民族在历史的进程中经历的天灾、瘟疫和战乱,百姓能够转危为安,文明得以传承,人口不断增加,中医药功不可没。张伯礼院士说:“中医药是我们应对重大传染病的底气”,这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别的国家没有的。这些传承的方药和经验历经无数次疾病和传染病的检验、证明。现仍护佑着广大民众的健康生活,为世界人民抗击疫情、构建人类卫生事业共同体做出新的贡献。

4 中医药创新发展路径

4.1 挖掘中医药宝库精髓 激发中医药科研创新活力药学家屠呦呦教授是第一位获得科学类诺贝尔奖的中国人,屠呦呦教授发现的“青蒿素”拯救了数百万人的性命,“青蒿素”是中药和西药相结合研究的成果,且中医药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中医药学悠久的历史,医学药学的书籍多达一万多种,这些医学典籍需要专业人士沉下心来潜心研究[2]。

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收载药物达1892 种,方剂有11 096 首,对植物进行了科学的分类。在这创新的时代,吸取药典精华,并与临床实践相结合,这些经过古人验证的药方加入现代的先进技术,一定会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更多的贡献。

中医典籍《黄帝内经》从患者的生理、病理及治疗的原则、方法入手,建立了中医学思维模式,形成了中医药的理论体系框架。

《神农本草经》《针灸甲乙经》《伤寒杂病论》等医学典籍的形成,体现了先哲们对中医药事业的追求,是中华民族文明智慧在中医药的具体体现。

清代吴其濬编撰的《植物名实图考》为医药、农林以及园艺等方面提供了宝贵的史料,是中国古代一部科学价值比较高的植物学专著,对《本草纲目》做了重要订正和补充,在现代仍有极高的参考价值,为后人研究提供了宝贵的材料,对中医药的研究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从医学宝典入手,探索中西医药学汇通融合的实操路径是新时代中医药事业开拓创新的发展通道,传承需要对历史文化经典的了解和掌握,只有传承优秀的文化遗产,才能创新出符合人民健康事业发展的大道。

加快中医药的科研实践,利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建立重点实验室平台,开展疑难病证的突破创新研究。用现代科学技术深入研究中医药理论与临床应用,加大对中医药科研的投入力度。构建多学科交叉的大型科技平台,实现中医药资源产业、工业、健康服务业三业融合,完善中医药产业链,提高中医药资源利用水平,提高中医药工业生产工艺和工业化技术水平,推动中医药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实现中医药制造工艺科技化和数字化,为人类的健康事业做出贡献[3]。

4.2 加强中医药标准体系建设 形成中医药发展新理念加快制定中医药的标准化体系,乡村振兴的新农村中规划种植药材。药材的批量化生产、标准化建设,既可以控制药材的品质,也可以利用规模化生产带动乡村旅游。药材产业迎来了振兴发展的难得机遇,市场规模扩大,前景可观。中国四大药都建设了规模化标准药材种植的基地,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带动了当地药材产业的发展。

培养全民健康意识,在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发挥中医药的便捷性,让人类的自然观念、中医药治未病理念和天然健康理念相融相通。这些新理念的形成有利于中医药的发展,是对推动中医药发展实践的理论总结。坚守传统中医大道,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提倡环保中医理念,简化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强调人文中医理念,中医更注重提供人性化的服务;重视科技中医理念,人工智能助力中医药开启现代化发展新篇章。挖掘、运用、传播中医精髓文化,建立中医临床规范化、治疗个体化的作用机制,开展疑难重症治疗的研究等是发挥中医药独特优势及践行中医药新理念的生动体现。中医药承载着中华文明的精髓,在现代科学技术的加持下,中医药以传统为基础,融合创新思维,发掘现代科学技术的奥秘,在独特的中医药治疗优势和现代医学观念的碰撞下,孕育中医药创新发展新理念。

4.3 加快中医人才培养及中医技术传承祖先留下的宝贵财富,真正传承的关键是培养出优秀的中医人才,这样才能让中医药在新时代发挥出最优作用。在对高层次中医药人才培养时,医教协同十分重要,着力培养大量对中医药文化有深切认同、对中医药事业有深厚感情的卓越人才;强化中医药科学思维培养,发挥中医药院校作用,多学科合作要建立在坚持中医思维的基础上,探索建立符合我国中医药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中医药院校教育要尽快和市场接轨,实践出真知,专业经典课程要加大量化,建立中医药经典的等级考试模式。各部门要高度重视中医师承教育,充分认识到这项工作的重要性,积极推进职业教育与中医药教育相结合。中医师承教育独具特色,是中医药人才培养的关键。建立名师工作室学习制度,发挥名老中医专家传带作用,加强中医药人才梯度建设,把中医药的宝贵财富传承下去[4],让广大人民群众继续受益。

5 结语

新时代发展中医药的创新路径是传承和创新,传承是中医药发展的基础,创新是中医药事繁荣发展的动力。中医药事业的蓬勃发展是关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事,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5]。我们要从中华民族文化中找到文化自信,中医药学是我们找到根文化的有力源泉。中西医结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卫生健康发展规划形式。新时代打造中医药和西医药协调发展、相互补充的新格局,特别是发挥中医药的原创优势,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中医药文化,促进中医药的传承创新与发展,更好地保障人民健康,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发挥中医药在重大疾病中的协同作用、在未病先防中的主导作用、在疾病康复治疗中的核心作用,不断彰显中医药简便易廉的独特优势,不断发挥中医药作为中华文明宝库“钥匙”的独特作用,为健康中国建设注入源源不断的中医药动力。

猜你喜欢
中华民族中医药发展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中医药在恶性肿瘤防治中的应用
中医药在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中的应用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从《中医药法》看直销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