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用实验动物疾病的预防及控制策略研究

2023-08-20 07:44孙晓红刘厚茹
南北桥 2023年15期
关键词:疾病预防控制教学

孙晓红 刘厚茹

[摘 要]教学用实验动物疾病的预防和控制是实验动物医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实验动物健康、动物实验结果、实验教学质量等都具有重要影响,因此加强实验动物疾病的预防及控制是生命科学等学科实验教学的重要保障。基于此,本文在分析教学用实验动物疾病危害性的基础上,分析目前教学用实验动物疾病的预防及控制原则,从完善管理政策、控制动物来源、优化动物饲养和实验环境、建立教学用实验动物健康档案、提高实验动物从业人员专业素质等方面,探索教学用实验动物疾病的预防及控制策略,促进实验动物教学和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

[关键词]实验动物;疾病预防;控制;教学

[中图分类号]Q95文献标志码:A

动物、设备、信息、试剂是生命科学研究的四要素,其中作为“活的精密仪器”和“生命试剂”的实验动物可谓居于四要素之首,不仅在生命科学研究的所有领域中具有广泛应用,而且为探索生命起源、揭开遗传奥秘、攻克医学难题、寻找新药、开发新的医疗器械等科学实验提供了基础条件和重要支撑。特别是近些年学校实验课程的逐渐增多,教学用实验动物的使用量不断增加,生物、医药、医学等专业教学用实验动物,除了承担着生命科学研究的任务,还承担着课程教学、人才培养的重任[1],因此加强对教学用实验动物疾病的预防及控制,不仅能够保障实验动物健康,也是保证动物实验结果和实验教学质量的必要前提。

1 教学用实验动物疾病的危害

教学用实验动物疾病会导致实验或教学活动中断,不仅会造成人力、物力和时间的极大浪费,还会使教学实验得出错误的结论,让实验教学对学生产生误导,甚至会让人畜共患病原引发人和动物的疾病,严重威胁师生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2]。教学用实验动物疾病的危害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1 造成极大的经济损失

一方面,教学用实验动物感染如鼠痘、兔出血热、犬瘟热等烈性传染病会让大量实验动物病亡,并且经过治疗活下来的实验动物很多也不能被实验室留用,甚至要重新购买、培育和建群,给学校和实验室造成极大的经济损失[3]。另一方面,因为教学用实验动物疾病而造成实验数据错误,不仅仅会浪费动物、实验材料,而且会因为实验数据错误让实验教学反复进行,浪费大量的人力、财力。

1.2 干扰动物实验教学的顺利进行

目前教学用实验动物常见的疾病主要有流行性出血热、淋巴细胞性脉络丛脑膜炎、沙门氏菌病、弓形虫病、鼠痘、仙台病毒、小鼠肝炎病毒(MHV)等,无论其病原体的种类是病毒、细菌或寄生物,即使大多数教学用实验动物感染后耐受而存活,也往往会成为隐性感染者,尽管可以继续生存、生长、繁衍,但是对于要求严谨的生物科学实验来讲,感染疾病的教学用实验动物在实验中仍然会对实验结果造成较大的影响,干扰动物实验结果的准确性、规律性。因此,教学用实验动物疾病,不仅会对学生造成错误的引导,而且会严重干扰动物实验教学秩序,打乱正常的教学安排。

1.3 危害实验动物和工作者的健康

尽管教学单位和实验室对于教学用实验动物的饲养、管理都非常严格,但是动物营养不良、维生素和矿物质缺乏症等营养性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循环系统疾病等内科疾病,以及细菌性疾病、病毒性疾病、寄生物疾病等传染性疾病,都会严重危害教学实验动物的健康,轻者会让实验动物成为带病群体而不能再用于实验教学,重者会让实验动物致残或死亡。另外,教学用实验动物疾病还会严重危害教师和学生的身体健康安全,在教师演示和学生实验操作的过程中,师生不可避免地要与各类实验动物亲密接触,极易造成病毒、细菌或寄生物的感染,甚至会造成实验动物和师生共患病原体,这不仅会严重阻碍动物的正常繁衍,影响实验结果的准确性,而且也可能传染给从事教学实验动物的饲养者、管理者和实验者,严重危害着相关工作人员的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

2 教学用实验动物疾病的预防及控制策略

2.1 完善教学用实验动物疾病预防及控制制度

相对于普通动物而言,实验动物的风险系数往往更高,如果放任其流向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将会极大地威胁人类生命健康安全、生物安全和生态安全。但是目前我国关于教学用实验动物疾病预防及控制的法律法规政策仍不完善,缺乏对于教学用实验动物的购买、饲养、管理、防疫控制等环节的法律监管,让教学用实验动物疾病预防及控制存在着严重的法律制度漏洞。因此,从法律法规的角度思考实验动物疾病预防及控制的法治化解决方案,乃是教学用实验动物管理法治的题中之义。当前高校等研究机构对实验动物的管理普遍存在着漏洞,在教学用实验动物的生产、运输、使用以及实验后活体、尸体和废弃物处理等多个环节如果处置不当,极易引发健康和环境风险,甚至危及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鉴于此,必须切实完善有关法律制度,将教学用实验后动物疾病的防疫和控制纳入法治轨道。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检疫法》《实验动物管理条例》《关于善待实验动物的指导性意见》等相关法律法规的基础上,针对实验动物疾病防疫和控制的特点,加強国家层面的相关立法,理顺行政管理体制,明确主体责任,坚持风险预防原则,提升生物安全水平[4]。

另外,教学实验单位也需要根据教学实验内容、专业特色、实验动物特点,制定相关的实验动物防疫和管理条例,以提高教学单位的实验动物管理水平。比如,滨州医学院为加强实验动物质量管理,建立和完善实验动物质量监控体系,保证实验教学和动物实验质量,根据《实验动物管理条例》和《山东省实施〈实验动物质量管理办法〉细则》等法律、法规,结合学校实验教学实际,制定了《滨州医学院实验动物管理暂行办法》,实行预防为主、防检结合、全面控制和重点扑灭的防疫控制方针,为学校教学用实验动物的防疫和控制提供了制度保障。在动物采购方面,实验单位采购的常用实验动物需要源于国家认可的实验动物生产单位,其具有实验动物生产许可证和实验动物质量合格证,并且从市场购入的普通家畜、家禽等实验用动物,须按规定程序进行免疫或检疫,经3~7天隔离观察,确认动物健康后方可用于动物实验。从事教学用实验动物供应和动物实验的部门或个人,应遵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及学校有关规定,做好动物防疫和检疫工作,严防动物疫病的发生和蔓延。在动物饲养和实验过程中,如果教学用实验动物发生重大疫情,应立即上报主管部门,紧急启动应急预案并采取适当控制措施,并对于发现患病或死亡的动物应及时查明原因,详细记录病历,并根据疾病性质妥善处理动物尸体。

2.2 建立实验动物疾病预防与控制体系

一方面,科学规范硬件管理。一是加强教学用实验动物的来源管理,选用生物安全度高、来源渠道正规的实验动物。同时,要做好实验前的动物监测和有效控制,确保教学用实验动物无异常、无疾病,以保证动物实验教学的顺利进行。二是配备科学完善的实验动物疾病防护设施用具。在实验动物饲养、管理和实验等环节中,需要配备必要的防护设备,以有效避免因实验动物疾病而造成的生物安全事故。比如,在实验动物的饲养场所中配备隔离、通风、消毒、空气过滤等设备,在动物实验室配备一次性的手套、口罩、工作服、医疗箱等防护装备,并定时检查和维护,以防止实验动物疾病的产生和传播。三是科学防治实验动物疾病,合理处理废弃污染物。加强对实验动物在饲养和实验过程中所产生的粪便排泄物以及皮屑、毛发等致敏源的管理,并消灭实验室内的蚊蝇、蟑螂、鼠蚁等动物疾病的传播载体,营造一个干净卫生的实验环境。

另一方面,健全提高软件建设。一是完善实验室管理制度,提高实验动物工作人员安全意识,培养师生严谨的实验态度,规范的实验操作流程,避免因为实验人员安全意识淡薄、实验操作不规范而造成实验动物疾病的产生和传播。二是建立健全教学用实验动物疾病应急机制,做好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有效预防、控制和及时扑灭各类教学用实验动物疾病,最大限度地减轻实验动物疾病对实验动物和实验人员的身体健康造成的危害,降低因为实验动物疾病而造成的经济损失,保证动物实验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以及生命科学的稳定发展[5]。

2.3 建立教学用实验动物健康档案

教学用实验动物健康档案的建立,不仅可以完整记录动物实验的方法、科研成果、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等内容,还可以加强对教学用实验动物健康情况的监管,为教学用实验动物疾病的防疫和控制提供理论指导、数据参考。

一方面,对于所有用于教学的实验动物都必须按品系、品种建立个体健康档案,这对于教学用实验动物的健康管理是十分有效的,尤其是犬、猫、非人灵长类等寿命较长的、大型的实验动物。根据教学用实验动物的物种、实验用途等,建立实验动物个体健康档案,其健康档案信息至少应该包括动物身份识别、来源、合格证明、进入教学实验室的日期、隔离与检疫记录、饲育或实验期间的健康监测或病历记录,微生物、寄生物等监测记录,治疗与免疫记录,以及离开教学实验机构的日期与接收者,或死亡尸体处置记录。

另一方面,为规范实验动物健康档案管理工作,提高实验动物健康档案管理水平,还必须制定教学用实验动物健康档案的管理制度,不仅要将引入动物合格证明材料、实验动物生产繁殖记录、实验动物质量检测记录、实验动物生产许可证明、实验动物使用许可证明等资料纳入实验动物健康管理体系,而且要设立专人具体负责相关工作,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化技术进行档案信息的管理,以加强教学用实验动物防疫工作的拓展和深化[6]。

2.4 建设高素质的实验动物人才队伍

动物实验教学是高校医学、生物制药等专业的必修课程,是学生掌握科学研究方法、学会实验技能、强化理论知识的有效途径,为保障动物实验教学的顺利进行,确保动物实验的安全,培养一支高素质、高专业技术水平的实验动物人才队伍是推动动物实验教学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确保教学用实验动物健康的首要条件[7]。

首先,严格筛选和把控实验动物从业人员从业资格。实验动物从业人员作为决定实验动物疾病的预防及控制工作质量的决定性因素。一方面要提高和严格把控从业人员的入职资格。从工作经验、专业素养、道德素养、关爱动物等多方面进行考核,确保实验动物从业人员具有各项基本实验操作技能,并具有认真负责、热爱动物、爱岗敬业等良好品质。另一方面,要加强从业资格培训和岗前培训。对于有意愿从事或将要入职的人员,需要通过培训获得岗位资格证书,并熟悉实验动物相关的法律法规,遵守实验动物福利伦理,掌握实验动物的疾病防疫知识,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确保正式进入教学用实验动物岗位的每一名工作人员都具备较高的专业素养和道德品质。

其次,开展多样化的教学用实验动物岗位人员培训。实验动物是医学科研和生命科学快速发展的重要支撑条件,伴随着生命科学技术和医学技术的发展,教学用实验动物疾病的防疫和控制也面临着新变化、新困难。因此,动物实验教学单位需要开展丰富多样且具有先进性的培训活动。一方面,要不断丰富和提升教学用动物实验岗位人员的专业素养,能得心应手地面对各类突发事件;另一方面,在學科交叉融合态势不断加快的背景下,开展多学科交叉的培训活动,全面提升教学用动物实验岗位人员的法律意识、饲养、管理、疾病预防、疾病治疗等综合素养,为教学用实验动物疾病的预防及控制工作培养一才多用的复合型人才。

最后,加强对于实验动物从业人员的考核监督。一方面,建立科学系统的考核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根据动物实验教学以及实验动物疾病防疫控制的要求,从法律意识、理论知识、专业技能、管理方法、职业道德等方面加强对教学用实验动物从业人员的考核,强化其对于教学用实验动物疾病预防控制的意识。另一方面,需要不定时对各单位实验动物从业人员基本知识、操作技能进行考查,为生命科学、生物医药等专业教学以及其行业发展提供支撑。

3 结语

综上所述,教学用实验动物疾病的防疫和控制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只有完善法律制度、建构系统科学的管理体系、建立实验动物健康档案、建设高素质的实验动物人才队伍,才能全面提高实验动物工作人员及师生的安全意识,规范实验动物饲养、管理和实验操作,营造实验动物干净卫生的生存和实验环境,进而有利于教学用实验动物疾病的有效防治,有利于实验动物相关人员的健康安全以及动物实验教学的高质开展。

参考文献

[1]李韵峰,马俊峰. 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兽医实验室的作用[J]. 畜牧业环境,2020(9):55.

[2]张乾昌. 实验室在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的作用和应用[J]. 中国畜禽种业,2021,17(5):47-48

[3]刘艳,王珑,赵赤鸿.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动物从业人员岗位培训机制的研究[J]. 实验动物科学,2016,33(1):54-58.

[4]刘艳薇. 灵长类实验动物质量及疾病预防控制[C]. 中国实验动物学会(Chinese Association for Laboratory Animal Sciences). 第九届中国实验动物科学年会(2010新疆)论文集. 2010:168.

[5]陈洪岩,夏长友,张永江. 实验动物疾病的预防、控制和治疗简况[J]. 畜牧兽医科技信息,2002(3):10-11.

[6]张玮,纳仁高娃. 医药院校教学实验室对于实验动物的安全防控探析[J]. 兽医导刊,2021(12):255.

[7]苗明三. 实验动物和动物实验技术[M].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7.

[作者简介]孙晓红,女,山东高密人,滨州医学院,助理实验师,硕士,研究方向:实验动物教学与研究。

刘厚茹,女,河北南皮人,滨州医学院,实验师,博士,研究方向:兽医学和实验动物教学与研究。

猜你喜欢
疾病预防控制教学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山羊疾病防治浅析
跨越式跳高的教学绝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