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革-兼容:农村集体建筑文化诠释与传承
——以山西雁北地区农村人民剧场为例

2023-08-25 10:21北京建筑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北京100044
中国文化遗产 2023年4期
关键词:雁北剧场集体

梁 啸(北京建筑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北京 100044)

田 林(中国艺术研究院 北京 100012)

人民公社建设时期,乡村农民个体家庭加入公社与生产大队之后,迸发出强大的集体建设力量,在村落与农田中大规模修建农村集体建筑与设施。雁北地区是新中国成立后在山西北部区域设立的行政区划,同时它也是历史地理概念,一般指“明代所修雁门关及关隘所在的内长城以北,外长城以南的山西境内的广大地区。”[1]1949年设立雁北专署,辖区属县习称“雁北十三县”①雁北十三县:灵丘、广灵、浑源、应县、山阴、怀仁、大同、阳高、天镇、左云、右玉、平鲁、朔县。。1993年撤销,辖县分属大同、朔州两市。自20世纪60年代起,雁北各公社大队建设逐步展开,诸多农村新型公共建筑始建,例如公社大队办公地、供销合作社、牲畜饲养处、文化站、农民夜校、礼堂及人民剧场等。这些建筑或是沿人民剧场周围分布,或是成排矗立于村镇街道两侧。工程多由公社和生产大队组织社员集体劳动,不同于传统建筑风貌,这些集体建筑与设施给农村带来崭新的时代气象。人民剧场连同附属广场,从占地面积到建筑体量皆属多数村落中的最大建筑,所以也就成为展示农村时代风尚与集体文化的典型建筑。20世纪八九十年代,随着农村经济形势好转,人民剧场继续新建,直至现今农村公益事业“一事一议”支持项目依然有新建或修缮工程。人民剧场的始建、废用、修缮与再新建,贯穿于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不同阶段,从“影剧院”“戏台”“舞台”“梨园”“活动中心”等剧场的别称中可以感受到文化主题的时代变迁。公共设施工程是社员村民在人民公社时期的集体回忆,其所拥有的时代语言应辅以诠释,蕴含的集体主义精神须加以传承。

一、人民剧场选址

雁北村落主要形成于明代,明廷移民于雁北之地(大同镇)用以实边,杂姓聚落居多,所以寺观成为主要节俗的文化空间。雁北村落多龙王、关帝庙宇,在其山门相对之地均建有乐楼(戏台),戏曲社火多在此进行。20世纪60年代初期随着乡村文化变革,部分公社驻地村庄率先兴建人民剧场。在兼有乐楼与人民剧场的村镇中,两者存在两种时空关系,即“分置”与“叠压”。“分置”(图1)是指两者分别处于“旧村”与“新村”的空间中心,传统文脉与集体文化共同影响着村落空间肌理的形成。例如原大同县安留庄村(图1-a)乐楼位于村中东部,人民剧场选址在旧村北缘,由此带动了新村向北发展;又如浑源县贾庄村(图1-b)剧场与乐楼分别处于村落东西两侧,乐楼处于本村主要街巷与通往邻村干道的交汇之处;人民剧场选址在旧村东缘,随后新村建设围绕人民剧场全面扩展。应县大营村(图1-c)与新荣区八墩村(图1-d)也皆是乐楼处于旧村空间中心,人民剧场选址于旧村边缘,并逐渐带动新村发展。“叠压”是人民剧场在时间与空间两个维度叠压于乐楼的台前空地(图2)。虽然剧场选址重叠于乐楼,但两者建筑单体具体关系多样:有人民剧场后墙遮挡乐楼于前(图2-a/b);有两者并列于街边一侧,相隔一条小道(图2-c);有两者互相对望,分处于广场的南北两端(图2-d);还有乐楼的木梁垂花柱等木构拆除后成为剧场顶棚梁架的一部分。乡土文化在变革中发展,村落传统文脉空间亦在传承。“分置”与“叠压”虽空间位置相异,但凝聚乡村治理与营造文化的功能是一致的。文化信仰空间在村落中的重要位置并未发生变化,人民剧场是对寺庙乐楼在文化内容与空间位置的变革和兼容。

图1 雁北农村乐楼与人民剧场时空分置示意图② 图1与图2 示意图中“○”指乐楼,“☆”指人民剧场。(作者自绘)

图2 雁北农村乐楼与人民剧场时空叠压示意图(作者自绘)

二、人民剧场风貌文化诠释

人民公社时期的农村集体建筑装饰时代风格鲜明,延续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革命老区的建筑实践。雁北人民剧场平面多呈矩形,立面矩形台口两侧常做类似传统“八字墙”的影壁布置,有围合空间营造氛围之用。此种建筑设计兼容了本地民居营建艺术,雁北村庄常用过街影壁来营造公共空间,民居大院亦在大门两侧或门前设照壁营造引导空间。早期人民剧场顶棚多由木梁与锚杆加固的三角形桁架和传统木构梁架结构支撑(图3)。剧场建筑文化通过装饰女儿墙、台口两侧墙体、书刻标语与传统纹样等直接表达(图4)。剧场正立面女儿墙普遍流行“梅花”(图4-a)、“平弧”(图4-c)、“凸字”(图4-d)、“山峰”(图4-h)四类造型。墙面中心为红五角星,左右辅之以“齿轮麦穗”(图4-b)、“三横光芒”(图4-j)或“胜利红旗”(图4-g)。有大队用“斧头镰刀钢枪”图案诠释“工农兵”的时代主题(图4-h)。红星之下是剧场名称,常用表达文化建设与生活美好的词汇,如“百花”“弘艺”“康乐”“星光”“新星”“光明”“庆丰”“富明”“安乐”“亲和” “腾飞”。在字形上常使用简化汉字结构,如二简字③“二简字”指1977-1986年经国务院批准,由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制定《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午(舞)台”(图4-i),近义字“花町(疃)”或异体字“剧㘯(场)”(图4-f),各类汉字简化方式成为书写在剧场之上的历史文献。

图3 雁北地区人民剧场钢木梁架结构示意图(作者自绘)

图4 雁北地区人民剧场建筑风貌举例(作者自摄)

剧场台口两侧八字墙与最外侧墙体装饰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多使用传统装修“漏窗”的形式,有圆形(图4-b)、矩形两类。矩形漏窗砖砌水泥“槅心”:有四叶花(图4-d)、菱形、龟背、拐子等图案。20世纪70年代末墙上多用鹿、鹤、龙、凤、虎、熊猫等图案的油饰彩绘或贴片瓷砖,如同地方炕画艺术般色彩鲜明(图4-l)。水刷石饰面是“平弧”女儿墙剧场立面常用的装饰方法,通过红、绿与灰等简单色彩组成几何造型饰满整个立面。剧场侧立面与背立面造型变化主要通过顶部花墙体现,其做法与当地民居院墙相似。例如应县部分乡村民居砌封火山墙,当地人民剧场的背立面亦砌筑山墙,与正立面女儿墙相呼应。

注脚时代的标语文字书刻在建筑之上,如有毛泽东诗词:“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图4-a);有关于文化生产建设的“团结紧张,严肃活泼”“推陈出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百花齐放”“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等时代语言。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开拓进取,务实求真”“龙飞凤舞”“益寿延年,松鹤长春”“浓妆艳抹唱古今,好戏连台庆丰收”“和声奏出丰收曲,明月听来幸福歌”等祝福生产生活的寄语成为剧场主题。

剧场装饰出自大队社员的集体审美,在口述回忆中很多大队都是当地教师或绘画能手来设计纹样与撰写书体,所以剧场装饰文化扎根于乡土,本地传统民居的装饰纹样在剧场上有所体现。如方胜纹、重环纹、盘长纹(图4-f),此三种造型纹样多用于雁北民居窗棂、卡子花及内檐隔扇之上,有祝愿生活圆满绵长之意。雁北百姓将这些构图简单、本地流行且寓意吉祥的纹样装饰于人民剧场之上,在乡村文化变革中兼容传统,体现了雁北百姓视觉与精神上的审美选择。

三、人民剧场价值分析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用好红色资源,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以人民剧场为代表的农村集体建筑是集体主义精神在人民公社时期的集中体现,是乡村社会变革的历史见证与兼容传统的新乡土建筑。以人民剧场为例,概括起来农村集体建筑拥有生活功能、红色教育、集体记忆三方面价值。首先,人民剧场等集体建筑依然是现今农村修缮与新建的公益事业,是乡村文化振兴的使用与展示空间。文艺汇演、基层选举、晒粮扬谷、集镇市场、防灾演练等都在剧场及附属广场进行,承担着乡村治理与经济文化生活的功能。其次,人民剧场及其他农村集体建筑因其拥有风格明显区别于传统与当今的设计,在建筑技术与装饰艺术方面兼具红色与乡土的文化特征,体现了鲜明的时代政治文化、历史风格。围绕人民剧场空间形成的集体建筑群所营造的时代氛围是传承集体主义精神的重要环境。第三,人民剧场和其他集体建筑设施是人民公社时期全体社员村民的集体记忆,记忆中饱有的集体精神是这一阶段农村建设与发展的宝贵财富。农村集体建筑是红色建筑文化的时代赓续与地域拓展,是集体主义的农村实践,融合了“多元文化交融的特征和地域性关照”[2],这样的红色与乡土的建筑实践被人民公社时期各地集体建筑营造所传承,是对村落风貌的新变革,亦是对传统装饰文化的兼容。

四、农村集体建筑文化传承

农村集体建筑因距今年代较近,所以具有建筑口述的收集条件。集体建筑建设的亲历者很多还在本村生活,当年的年轻社员也已是花甲之年。在对人民剧场调查中,村民都愿意围前述说当年的往事,能清晰回忆起参与的工种、工分的计算等,“通过采访口述者获得了历史的现场感”[3],能强烈感受到讲述者对于当年出工劳动所饱含的骄傲与难忘。这些口述者童年时都经历了新中国成立前的传统村庄生活,是传统与时代的记忆承载者和见证者。农村集体建筑是我国乡村基层凝聚农民力量并在全国农村实施的公共工程,除公社大队中各职能公共建筑之外,还包括有高灌渠、提水站等农田灌溉设施等,其工程设计、材料运输、组织建设等各环节都是回顾人民公社新型农村建设的重要视角。建筑口述是带有人文温度的关于集体精神与情感的凝练记录,可以更好地对农村集体建筑过往做历史追忆、风貌定格与精神传承。

时代风貌是乡村集体建筑文化的直接表达,现今亟待保护这些建筑的装饰造型与图样。例如雁北人民剧场的红五角星、麦穗齿轮、红旗和时代标语等,这些造型装饰同时也是其他农村集体建筑和农田水利设施的时代语言。在修缮中需要参考口述回忆,对人民公社时期的建筑语言做保护,对标语文字、建筑名匾、书刻对联、雕塑造型等有必要做数字化扫描存档;对建筑所使用的传统装饰文化做记录;对建筑立面色彩要以原装饰材料为分析依据,切勿使用统一涂料不做区分的粉刷整体墙面;贴面瓷砖与墙绘等20世纪90年代后流行的乡村装饰风格不建议使用在早期集体建筑之上。

农村集体文化源于集体建筑群营造的时代氛围。如雁北农村中常以人民剧场为空间中心,周围常建有大队办公、供销社、卫生所、学校等,这些建筑的装饰内容共同营造出集体化农村氛围。这样的广场与公共建筑的布局组合在原雁北行署驻地大同市及临近的河北地区张家口、石家庄的城市广场同样可以看到。现今这些大型建筑多成为各地市博物馆与文化展览馆。由此观之,从城镇到农村,时代公共空间的文化塑造是一以贯之的。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要重视与传承好集体建筑营造的环境氛围。

五、结语

农村集体建筑由村民共建、共有与共享。乡村的日常生活与集体建筑之间紧密关联:春季复苏,人民剧场前冬雪渐融,广场上的集市在年后逐渐热闹,到供销社购买今春的育种;夏季避暑,乒乓球台摆在舞台之内,定期的文艺演出进入村里在广场举办;秋收忙碌,广场上成捆待收购的玉茭和在村大队部磨面坊排队等待的村民;冬季农闲,晌午恰是在大队部墙根晒阳下棋的时候;过年守岁,煤炭旺火垒在广场空地,村部前的元宵社火表演。周而复始,在一年四季之中农村集体建筑已融入乡土之中,集体主义精神与传统乡村的文脉相互兼容,这对于游子而言皆已是乡愁。

猜你喜欢
雁北剧场集体
怀念雁北
我为集体献一计
大雁北飞又南归——寻访原红一军团供给部科员蓝勇的人生足迹
警犬集体过生日
论《日出》的剧场性
动物集体卖萌搞笑秀
QQ群在线集体备课的探讨
Effect of Hydrogen Reduction of Silver Ions on the Performance and Structure of New Solid Polymer Electrolyte PEI/Pebax2533/AgBF4Composite Membranes*
开心剧场
24节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