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我国志愿服务平台发展路径

2023-09-08 04:43吴若晗
国际公关 2023年14期
关键词:志愿服务媒体融合融媒体

摘要:当前我国的志愿服务事业发展遭遇瓶颈期,需要将“新时代、现代化、信息化”这些元素与传统的志愿服务工作相联系,促进志愿服务事业的转型。在此背景下,我们在苏州地区开展了社会调研工作。通过对苏州地区志愿服务现状的了解,我们对苏州地区志愿者群体的人物画像和参与动机有了全面的认知,并且基于志愿者的相关信息,对志愿服务信息平台的搭建提出了针对性建议。

关键词:志愿服务;媒体融合;融媒体

当前,我国的志愿服务事业仍处于不断发展之中。国家政策对志愿服务事业的支持与引导,促使志愿服务事业变得合理化、规范化,从而吸引大批民间群众投身于志愿服务事业,自发构建起众多志愿服务民间组织与活动团队。从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志愿服务活动的全民参与,到2022年疫情防控志愿者人数的 “井喷式”增长,志愿者在我国的社会公共服务事业中所占据的比重越来越大,在彰显大国风范、展示我国高度社会文明程度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1]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共中央高度重视志愿服务事业的建设,并对社会志愿服务工作进行全局部署。2016年7月,中共中央宣传部、民政部等八个部门联合印发了 《关于支持和发展志愿服务组织的意见》,明确指出:“伴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进程,我国志愿服务事业快速发展,志愿服务组织不断涌现,对促进志愿服务活动广泛开展,推进精神文明建设、推动社会治理创新、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从中不难看出我国政府对志愿服务事业发展的大力支持与高度重视。[2]

志愿服务事业的推进是一项任重道远的工作,志愿服务的深入开展需要完善志愿服务体系。志愿服务体系影响社会基层治理工作的开展,进而影响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成效,建立完善的志愿服务信息一体化平台则是当下的重要任务。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本次调研活动对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现状以及动机进行分析研究。此外,本调研以建立便利的志愿服务渠道、建设完善的志愿服务信息一体化平台为出发点,着重考察了当下志愿者与优质志愿组织的关联性,继而对新时代背景下我国志愿服务信息一体化平台的建设提出针对性建议,以此推动我国现代化志愿服务的良性发展。

如今,国内学者对于志愿服务平台建设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志愿服务组织新模式的探索、新型志愿组织平台的构建及其内部管理。有学者指出,志愿服务组织模式要以互联网化为核心,设计并建设 “志愿服务信息综合平台”,面向活动组织者、志愿者和系统管理员提供服务,优化其组织模式,并且认为该平台需具有易实现、系统功能丰富、服务多以及实用性高的特点。[3]另有学者提出,要通过建立互联互通的大数据库搭建双向供需平台,并通过志愿服务的督导评估体制对平台进行管理。同时,社区服务中志愿者招募难、公共资源有限、落实难等问题也是研究热点。可以通过四种方式建设志愿服务平台:(1)建设以政府为主导的实践平台;(2)通过企业项目化运作,建设信息一体化平台;(3)利用高校研发成果孵化智慧平台;(4)利用居民自治建设社区共同体。这四种平台建设分别根据政府主导力、企业资金链、高校技术人才支持、社区共同体的不同特点提出不同的管理模式。[4]

由此可以看出,影响志愿服务平台搭建的因素是多样的,既需要充分的技术条件,以信息共享技术支持志愿服务平台的日常运营,也需要社会多方的支持,對志愿服务平台实现有效管理。

当下对志愿服务平台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志愿服务平台的技术、业务模式构建以及网站内部管理上,对志愿平台内部的研究相对较少,如参与渠道是否便利、志愿平台宣传是否到位、志愿信息是否完整真实等,需要进行深入研究。虽然有学者提出要提高志愿服务平台的监管力度,完善志愿服务参与渠道,但是缺乏对问题的深度探讨,也并没有提出具体的解决方案。

因此,本次调研在国内外研究的基础上,对志愿活动参与渠道便利程度以及现有志愿平台信息系统的不足进行了调研,并对其进行数据分析,以此来深入研究现有志愿服务平台的缺陷和具体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对新时代志愿服务信息一体化平台的发展路径提出相关建议。

一、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本文的调研思路详见图1。确定研究主题及方向后,团队主要采用文献分析法、介入式观察法、半结构访谈法、问卷调查等研究方法开展调研。

二、可行发展路径分析

根据问卷调查,我们发现,目前志愿者在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过程中,找到一个质量较高、经验较丰富的志愿服务组织的难度仍然不低。在被调查的志愿者中,超过七成的人认为找到较好的志愿服务组织不是容易的事情。

事实上,随着近年来我国志愿服务事业的发展,我国优秀的志愿服务组织数量是持续上升的。很多志愿服务组织的体量和活跃度都可以与国际上知名的志愿服务机构相媲美。然而,这些志愿服务组织多数是民间自发组织的,只在某一个地域范围内开展相关活动,因而实际影响力受到限制。而志愿服务组织这种公益性的项目,又不能通过诸如广告之类的传统商业营销的方式来进行宣传推广,因此这些组织很难在达到一定规模后继续扩张。我们认为,目前我国志愿服务事业发展的核心问题,不是继续发展志愿服务组织的体量和规模,而是要注重发展志愿者与优秀志愿服务组织之间的联系,即为志愿者找到这些优秀志愿服务组织提供可行、高效、安全的渠道。如果这个渠道能够搭建好,那么将更加有利于在全社会营造文明实践的氛围,推动志愿服务事业供需两端的匹配互联。

在被调研的志愿者中,选择通过志愿服务信息一体化平台 (包括各类App、公众号或者小程序)来找寻志愿服务活动的志愿者不到四分之一,更多的人还是选择通过相对传统的方式来获取志愿服务活动的招募信息。这些传统方式存在固有的弊端,长期来看会限制新时代志愿服务事业的持续发展。学生更多会通过学校推荐的方式获取信息,但是这种方式不适合其他职业人群。网络获取的方式存在很高的信息成本和时间成本,尤其是当下互联网信息爆炸的现状,个人想要筛选出高质量的志愿服务活动的难度较大,成本较高。而传统的朋友推荐、社区号召等方式,只能做到点对点的信息传递,无法提供一个中心化的、全面性的志愿活动招募信息网,因而不能让志愿者找到最符合自己期望的志愿服务工作。因此,我们认为,目前志愿服务信息一体化平台的推广力度不够大,由于其可以解决传统方式下的这些弊端,在未来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和价值。

我国目前的志愿服务信息一体化平台的建设仍处于探索阶段。根据调查结果,目前苏州地区志愿者对这类平台的了解和使用程度仍然较低。虽然苏州地区经济水平和生活质量高,居民普遍受教育水平高,志愿者的基数也很庞大,但是传统的志愿服务模式仍然处于主导地位。我们认为,短期内这并不会对苏州的志愿服务事业发展造成太大的影响,但是长期来看,如果不主动改进,那么苏州的志愿服务事业发展就会遇到上升瓶颈。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志愿者基数增长受限,无法继续在潜在志愿者中挖掘;第二,志愿者群体内缺乏对长期志愿观念的认可,更多的人只做到浅尝辄止,甚至是带着功利性的目的来做志愿服务,这不利于苏州地区志愿服务事业优良风尚的培养,也不利于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的开展。

发展志愿服务信息一体化平台的必要性还体现在志愿者端,集中体现在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活动获得的体验和参与后的收获上。我们发现如果志愿服务活动能够契合志愿者的某些动机,并且提供相关精神与物质激励,那么将有助于长期志愿者的培養。因此,在搭建志愿服务信息一体化平台过程中,我们也将志愿者的体验和期望考虑进去,作为搭建平台的一个重要参考因素。

总的来说,志愿者对于志愿服务信息一体化平台的便捷性和信赖度要求较高。志愿服务信息平台应该实现志愿信息传送的及时性,从而大幅减少志愿者找寻志愿服务活动招募信息的成本。此外,志愿服务信息平台还要负责对志愿服务组织进行甄别和筛选,让优质的志愿服务组织有更多的影响力,从而达成志愿者与志愿组织之间的有机关联。

在权威性上,志愿服务信息一体化平台需要实现两个功能。第一,必须保证所提供信息的可靠性。在志愿服务活动的招募信息中,应该全面而翔实地给出志愿服务活动的组织者情况、活动具体策划、活动核心内容、活动时间地点、负责人联系方式等信息。第二,志愿服务信息一体化平台自己定制的相关志愿服务证明和证书需要具有权威性,最好可以与国内外知名的大型志愿服务组织或国际机构合作,推出相关联名志愿服务证明证书,以增强证明的权威性。

总的来说,在搭建志愿信息平台时,应该遵循先实现基本功能、再创造附加功能的原则。基本功能要满足便捷性、可信性和权威性的需求,从而提高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效率和体验。而后续的附加功能,如志愿社群的社交功能、爱心义卖功能等,则是为了增强志愿服务活动的内涵和趣味性,是对志愿服务事业的横向拓展,是平台搭建后期可以考虑的发展方向。

三、建议与结论

在对调研结果进行分析后,我们对志愿服务信息一体化平台的搭建与发展给出以下几个建议与结论。

(一)综合各类志愿群体特征

在平台搭建的过程中,一定要充分考虑各类志愿群体的特征,让平台能够吸引各类志愿者,并且满足他们的需求。本质上,就是要做到以平台使用者为核心。例如,老年群体对电子软件的使用熟练度低,就应该专门为老年人开发关怀版,删减复杂花哨的内容,只保留最为关键的功能和最直观的信息。此外,志愿服务活动的招募页面应该加入相关智能筛选模块,根据志愿者填入的个人信息 (性别、学历、年龄等)智能识别和推荐最适合这类群体的志愿服务活动,从而实现志愿服务活动的智能推广。

(二)充分考虑志愿者的动机

平台应该始终关注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动机。这样做的目的在于,只要平台能够一直把握志愿者想要什么,想通过志愿服务活动获得什么,那么平台就可以持续性地向志愿者推广这一类型的活动。这样做的好处是:志愿者可以通过信息平台获取自己想要的信息、参与自己想要参加的活动,从而达到自己的目的;志愿服务组织可以找到最合适的志愿者;平台可以保持平台使用者的活跃度,让志愿者成为平台的黏性用户,从而为平台后续实现盈利打下基础;从整个社会的角度,这种做法有助于长期志愿者的培养,让志愿者主观上产生持续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动力,这有助于新时代文明实践事业的推进。

(三)匹配志愿者对平台的实际需求

志愿服务信息一体化平台的功能开发和延展必须基于志愿者对志愿服务信息平台的实际需求,不能本末倒置,要把握主次。目前来看,现阶段的志愿服务信息平台还需先把基础板块的功能做好做精。必须先实现志愿服务活动招募信息的精准度、便捷性和相关志愿服务证明的权威性,真正降低使用者的信息成本,才能有效引流,让更多的志愿者愿意使用该平台,同时吸引更多优质的志愿服务组织入驻。平台在拥有一定的用户基础和流量基础后,可以考虑后续附加功能和长期盈利模式的开发。

四、结束语

平台的发展虽然是多元化的,但是一定要满足用户的实际需求,并且能够全方位为用户服务。对于志愿服务信息平台而言,一定要有足够的实用性与便利性,在服务好平台内的志愿者的情况下,吸引更多的人投入志愿服务事业,并以此作为完成商业化任务的前提,利用慈善商业模式做到用户本位。作为线上平台,还应该顺应融媒体发展趋势,多平台联动,搭建起真正属于志愿服务群体的网络一体化系统。

参考文献:

[1] 王敏.中国志愿服务事业的崛起与发展[J].理论学刊,2008(12): 82-85.

[2] 杨雪原.我国志愿服务中的政府行为研究[D].郑州:河南大学,2018.

[3] 陈坤.走好中国特色志愿服务之路[J].当代广西,2022(08):16.

[4] 魏樊樊,郝娟.大学生志愿服务动机与行为的关系研究[J].陕西行政学院学报,2022,36(02):119-124.

课题项目: 本文是2022年苏州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省级重点科研项目,受“苏州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 (Undergraduate Training Program for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Soochow University) 资助。项目名称是 《云端“智”愿——志愿服务智慧业态的新媒体构建》,项目编号:202210285085T。

作者简介: 吴若晗,女,回族,安徽宣城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融媒体发展。

猜你喜欢
志愿服务媒体融合融媒体
融媒体时代领导者媒介形象重构与认同
地方广电媒体融合发展中的困境和出路
浅谈电视新闻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