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百年红色文化魅力理论探讨

2023-09-09 14:13贾微晓刘匡洁
东吴学术 2023年3期
关键词:使命感政党魅力

贾微晓 刘匡洁

“魅力”是一个不可或缺的能力和资源,经济领域如此(例如充满魅力的产品、品牌和企业),政治领域更是如此(具有魅力的政治团体和领袖)。对于魅力的研究是一个新颖而又具有超强实用价值的领域。政党的魅力型建设,或者说建设魅力型政党是一种趋势。一百年来,党始终践行初心使命,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绘就了人类发展史上的壮美画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①《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第62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而在这百年画卷中,红色是其底色。红色文化是由无产阶级领导的通过革命手段最终要实现成共产主义这个过程中形成的文化,所以红色文化的“文化基因”——无产阶级领导、革命性、实现共产主义理想是非常明确的。②贾微晓:《论红色文化中的文化共同体思想——基于古斯塔夫·拉德布鲁赫〈社会主义文化论〉的思想角度》,《宁夏社会科学》2019年第5期。红色文化自产生之日起就在中华大地产生了巨大影响,这个影响也是中国共产党的红色文化魅力之所在。本文将从政党的“魅力型统治及改造”思想出发,进而对共产党红色文化魅力进行思考和分析,阐述党的红色文化魅力来源是无产阶级大众文化形象、革命文化形象和实现共产主义理想文化形象,而这三者最终形成了中国共产党百年红色文化魅力。

一、魅力型政党的核心和要素

魅力型治理的思想来自于马克斯·韦伯的《经济与社会》一书,该书阐明了政党“魅力型统治及改造”的相关思想。马克斯·韦伯是位西方思想家,书中的“魅力型统治及改造”原理虽然与中国的状况有所不同,但其中的思想是可以斟酌后拿来借鉴的。总结起来,马克斯·韦伯认为魅力型政党最关键的因素是有效性,有效性是政党魅力形成的根本。但是仅仅具有有效性也是远远不够的,政党在打造魅力型统治的时候要从外部和内部两方面着手,外部重点是制度和规则的树立,而内部是群体修养以及神圣信仰的形成,这些思想都体现着中国共产党百年红色文化魅力之所在。

(一)魅力型政党的核心是有效性

“魅力型统治及改造”的核心在于有效性。“魅力型的结构既不存在任命或罢免的形式或者依照章程办事的程序,也不存在着‘升迁发迹’或者‘晋级提拔’的形式或照章办事的程序,……他是否能得到服从和追随,取决于效果。”①[德]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林荣远译,第446页,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魅力型政党最关键因素在于效果,这也就是说,政党执政的效果是其魅力产生的第一要义。一个政党在管理国家的时候,如何实现各种政治、经济、社会的进步是其产生魅力的关键。这其中对进步的考核标准可能是多样的,但是对政党的考核要求中,唯一公认最核心的标准就是稳定,稳定这个标准就是有效性的直接表现。如果一个政党都无法将本国的政治稳定住,就是缺乏能力,一个没有能力的政党何谈魅力呢?正如亨廷顿在他的《变化中的政治秩序》开篇就阐述的观点:各国之间最重要的政治分野,不在于它们政府的形式,而在于它们政府的有效程度。②[美]塞缪尔·P.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王冠华等译,第1、350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21。诚然,一个国家行政制度和官僚体制是衡量政党能力的一个方面,但是这些都不是核心因素,每个国家的国情不同,适合每个国家的政治制度和官僚体制也不同,很难去用唯一的一套标准来框定所有的国家。亨廷顿认为就政治发展稳定程度而言,重要的不是政党的数量而是政党制度的力量和适应性。③[美]塞缪尔·P.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王冠华等译,第1、350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21。对于现代的世界来说,一党制和多党竞争制究竟孰优孰劣,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理论探讨,但是结果的衡量却只有一种,那就是政党统治是否有效、能不能保持稳定。

(二)魅力型政党要“外部”和“内部”同时兼备

政党的魅力打造要“外部”和“内部”同时兼备。政党有效性的表现往往是外部性的,例如制度改革是对外界适应条件的调整,这些“理性”要素不可缺少,缺少这些就失去了政党赖以生存的第一要义——有效性。但是“理性”要素未必就能和“魅力”直接挂钩,魅力的来源有时是感性的,魅力最直接的来源就是信仰,无论是宗教、价值观还是生活理念,信仰的力量往往比“理性”高出不知道多少倍。所以魅力型政党的塑造,切不可失去“感性”因素。“魅力可能是而且实际上不言而喻地一般也是各自在质上特别的,此时,它的体现者的使命和权力在质上的限制,是由内部产生,而不是由外部的制度所强加。”④[德]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林荣远译,第446页,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魅力型政党的魅力绝不是仅仅来自于外部的制度强加。一个没有魅力的人再有权势只能是威慑让人惧怕,但绝谈不上令人信服和受人敬仰。这样看来,魅力也是由内部产生的,一个由内部产生的自然流露品质所形成的敬仰不知道要比威慑带来的惧怕有多受人爱戴。

(三)魅力型政党不可丢失“个体修养”和“神圣形象”

政党的魅力不可丢失“个体修养”和“神圣形象”。“倘若他们承认他,只要他善于通过‘考验’保持住这种承认,他就是他们的统治者。但是他不是按照选举的方式,从他们的意志中引申出他的权力,而是相反;对有魅力品质的人的承认,是他对他们负有使命的人的义务。”①[德]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林荣远译,第446、459、446、453页,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政党的魅力来源有时来自于政党自身的品质,而不仅仅是选举或者是其他“合法”性的延伸。这也就表明了政党魅力的打造决不能忽视“个体”品质及形象的塑造。“两种统治结构的外在形式,也往往相同得直至完全一致。一位好战王公与他的随从一起就餐,究竟具有‘世袭制的’性质,还是具有‘魅力型的’性质,从表面上是看不出来的——两者取决于浸透共同体灵魂的‘精神’,也就是说,取决于统治者的地位所赖以存在的根基:由传统神圣化的权威或者个人的英雄信仰。而且从前者到后者,道路是畅行无阻的。”②[德]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林荣远译,第446、459、446、453页,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魅力型的权威来自于神圣化的信仰,魅力本身就不是一个可以衡量的客观事物,更多的是一种价值观上的感受,如果形成超强的魅力势必要打造不同于世俗的神圣色彩,或者是不同于一般的优越,就这点上来看并不是虚浮或者夸张。政治需要权威,权威除了那些“合法”的制度外,超越一般的神圣形象也不可缺失,尤其是在宗教国家或者传统思想深厚的国家中,这点就显得特别重要,因为这些国家的人们对于“合法”的制度可能只是理性地接受,形成信仰却必须要有超出一般的形象出现。

二、魅力型政党的建设途径

魅力型政党的建设要在实践中树立,魅力建设最终的目标是要解决革命和传统两大主题。所以革命和传统都是极易树立“信仰”的关键,但是两者之间的平衡是考验政党魅力建设水平的核心。

(一)魅力型政党的建设要在实践中树立

魅力型政党的建设要在实践中树立。“魅力型的英雄引申出的他的权威,不像一种官职的‘权限’从制度和章程中派生出来,也不像世袭的权力从传统的习俗或者封建忠诚的承诺中派生出它的‘权限’,而是只有在生活中通过考验他的力量,才能获得和保持他的权威。”③[德]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林荣远译,第446、459、446、453页,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一个政党不能脱离官僚制度那一套,官僚制度是政党合法性和权威来源,当然也不能脱离传统的习俗那一套,否则就会脱离群众没有支持的基础。这也就表明了政党魅力的来源不能仅仅是通过官僚制度那一套来硬塑造,当然也不能是仅仅简单来自于传统的习俗或者封建忠诚那一套,或许形成魅力的初期和基础中有这方面的因素,但是仅仅有这些因素绝不可能形成完整和稳定的魅力。魅力的来源还必须是来自于现实中的实践,只有在现实实践中经过考验的魅力才是魅力的最终定位。这也就说明政党必须在时代的变迁和进步中通过实践来提高自己,通过实践来塑造自己,通过实践的效果来提高自己的魅力和威望。

(二)魅力型政党的建设要有使命感

政党的魅力还来自于宏大的使命感,充满使命感的政党其格局和理想都是非凡的,而这种使命感绝非那种合理的官僚体制的法律和规章所能表现出来的,使命感一般都会因为具有革命性质而增强其效果。这也就是说使命感的形象一般是通过革命的理想和手段建立起来的。“在政治领域也好,在宗教领域也好,都有一些传统的、习以为常的日常需求,建立在习惯、尊重传统、孝敬父母和祖先及个人的仆人忠诚之上的父权家长制的结构,就为这种日常需求服务,这同魅力的革命作用形成对照。”④[德]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林荣远译,第446、459、446、453页,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革命的魅力性不言而喻,但是革命的目标、途径和未来是政党必须要深思熟虑的。具体来说,为什么革命、怎样革命、革命之后的未来会怎样?是要有明确的计划和思考的,不然革命巨大的威力不仅不会带来进步,反而会带来倒退,革命的“魅力性”也就不复存在了。而革命的问题还不仅仅如此,因为革命是一种巨大的变革,不仅会带来新的时代,而且还会改变原有的状态,但原有的状态例如传统和习惯也不是容易改变的。所以革命本身也是一把双刃剑,革命会带来使命感从而增加魅力形象,但是也会因为“革命对传统的破坏”丧失魅力。

(三)魅力型政党的建设要平衡“革命和传统”

革命与传统两者之间的平衡是考验政党魅力建设水平的核心。建设魅力型政党的矛盾性在于革命创新性与保持传统性,因为一方面完全脱离传统是极为冒险的做法,人民大众是传统的捍卫者,人民大众的某些评判标准也来自于传统的意识,盲目激进的消解传统无异于自取灭亡。但是另一方面,又不能完全停留在传统不动,一个政党必须是能领导这个国家的人民不断突破和发展的,发展就需要实践和改革,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从传统意识中解脱出来。所以如何保持传统和突破传统看起来倒是一个二律背反的现象了,但是这种情况确实是考验一个政党能力的重要方面,这理所当然也是一个政党魅力之所在。传统文化往往是革命“使命”感的阻碍力量。“可能根据其意向和内容,可能针对某一种以地域、伦理、社会、政治、职业或者其他任何方面为界限的人的群体,而且在一般情况下也如此:这时,这个群体的范围就是它的界限。”①[德]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林荣远译,第446、451页,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一个政党的魅力性不能脱离他所在的群体,而群体意识又带有鲜明的地区特色,这个特色很大程度上就是传统。这也就是说,政党的魅力打造不能脱离传统,脱离传统首先要冒着人民群众全面反对的危险。传统是一个地区甚至是民族的根,它影响着人们的道德、价值观、生活方式、人际关系,从而构成了人们的生活。基于传统上的行为才有“魅力”的可能,改变传统的危险就在于改变了人们赖以生存的习惯和一切,政党去改变传统无疑是冒着自掘坟墓的危险。“不难理解:两者力量都不是建立在有计划和有的放矢制定的规则及其知识之上的,而是建立在信仰和献身之上的,即相信具体人员的权威是特殊的、绝对的或者相对的、对于被统治者来说无论如何是有效的神圣性,同时献身于对待他们的孝敬关系和孝敬义务之上的。在这两种力量中,孝敬关系和义务本身都总是具有某种宗教的庄严。”②[德]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林荣远译,第446、451页,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革命具有信仰性,容易产生魅力,但是传统同样是信仰的重要来源,有时民间的信仰主要就来自于传统。这说明政党一方面要树立不断革命,引导国家走向美好未来的形象,另一方面还要不能破坏另一种信仰——传统。

三、共产党百年红色文化魅力理论探讨

魅力型政党的建设要在实践中树立,魅力型政党的建设不是一朝一夕的,能在实践中长期保持魅力必然要形成一些独特的文化,当然这些魅力的文化形象建设不能脱离有效性这一大原则,同时还要从“外部”和“内部”两个方面处理好“个体修养与神圣形象”“实践性与有效性”“革命与传统”的关系,因此本文认为共产党红色文化的魅力来自于无产阶级大众文化形象、革命文化形象以及实现共产主义理想文化形象这三个方面。而这三个方面的具体体现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敢于开拓创新实干、富有理想胸怀远大。

(一)平衡“革命与传统”——无产阶级大众文化魅力

“大众”是个一般和普遍性术语,社会主义社会的“大众”和资产阶级社会的“大众”应该被严格区别③[苏]尼·瓦·贡恰连科:《精神文化—进步的源泉和动力》,王文郁等译,第154、214页,北京:求实出版社,1988。,“资本主义社会制度下的无产阶级意识形态是和统治阶级对立的,而社会主义社会制度下的无产阶级意识是与统治阶级一致的。”④[苏]尼·瓦·贡恰连科:《精神文化—进步的源泉和动力》,王文郁等译,第154、214页,北京:求实出版社,1988。所以社会主义无产阶级大众就是一种无阶级的、和谐的、无对抗意识的群体。如果从民族属性来看无产阶级大众,情况可能更为复杂。社会主义文化大师拉德布鲁赫认为在社会主义文化共同体当中需要仔细研究民族传统文化。拉氏认为社会主义文化并不是去否定或者消除民族文化,但是要将社会主义的使命感融入到民族文化中。他在《社会主义文化论》中说道:“如同人要获得个性一样,民众为了获得民族性,也需要在人和民众之上设定一个使命。”⑤[德]古斯塔夫·拉德布鲁赫:《社会主义文化论》,米健译,第9页,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拉氏认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社会主义文化理想是最崇高的,也是形成社会主义文化共同体最重要的条件,不同国家的民族文化诚然都可以保持原有的特色,但是最终都需要和社会主义文化融合并且同时发展。从这个角度来看,无产阶级大众文化融合了属于本民族特征的传统文化,但是这个本民族的传统文化要以社会主义发展为大方向,将社会主义的使命融入到民族文化中。

马克思曾说:“共产党人同其他无产阶级政党不同的地方只是:在无产者不同的民族的斗争中,共产党人强调和坚持整个无产阶级共同的不分民族的利益。”①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413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中国共产党的红色文化魅力是建立在无产阶级大众文化之上的,这是由共产党的性质和目标决定的,脱离了无产阶级大众等于直接改变了党的性质和目标。而无产阶级大众文化的形象不仅包括阶级性的“革命”形象,还要包含民族性的“传统”形象,也就是说中国共产党的魅力形象建设一方面要体现共产党的大众形象,另一方面还要体现中华民族的大众形象,二者缺一不可。而这两个方面还要融合到“个体修养与神圣形象”的塑造当中,“神圣形象”一方面必须是无产阶级的形象,另一方面也必须是中国民族文化的形象,而其中的个体修养是必要的补充条件,个体修养的缺失无疑会让“神圣形象”大打折扣。所以无产阶级大众文化形象的树立以无产阶级大众文化、中华民族大众文化以及个体修养三位一体为基础。中国的红色文化自产生开始到今天已经走过了百年的历史,这个百年历史也是中华民族从落后挨打到自强自信地站在世界民族之林的历史,中国红色文化中的无产阶级大众文化秉持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基因和马克思主义的先进性,因而在中华大地上产生了持久的魅力。

无产阶级大众文化的魅力核心是群众路线。习近平总书记说:“我们要始终把人民立场作为根本立场,把为人民谋幸福作为根本使命,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贯彻群众路线,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凝聚起众志成城的磅礴力量,团结带领人民共同创造历史伟业。”②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第136页,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共产党始终坚持的根本宗旨,群众路线是贯彻党的政治路线、思想路线、组织路线的根本工作路线,党的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纵观世界上的各种政党,没有任何一个能像中国共产党这样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近百年始终与人民风雨同舟、生死与共,始终同人民群众保持着血肉联系。从这点来说,红色文化中的无产阶级大众文化魅力是共产党最接地气的魅力。

(二)革命文化的“实践”魅力

“革命”原本用于君主制朝代之变革,清末“革命”词义更加扩大,泛指重大革新。诚然,任何一种重大创新都会带来牺牲,例如我们所说的技术革命,一批老旧产业和工人被淘汰造成失业,难道不也是一种“牺牲”吗?熊彼特所说的“创新的破坏”早已阐明了“创新”的破坏性,创新的本质就是破坏旧有的东西,这个东西是“物质”,也可能是“意识”,是生产力,也可能是生产关系。革命文化从创新的角度来看就是创新文化,这个创新文化是在革命者的带领下发展起来的。所以革命者领导的革命文化,其本源是一种政治文化,革命文化中的意识形态同样也是政治的,革命文化本质上就是一种具有斗争精神的集体“创新”强文化。

共产党的魅力也来自于红色文化的革命意识和革命精神,这是共产党自建立伊始就带有的基因,也是共产党最为鲜明的特征。革命就是创新,革命就是实践,只有不断通过革命这个实践过程才能把伟大的社会主义理想完成。此外上文说到革命具有信仰性,信仰容易产生魅力,所以革命者本身就是“信仰”最好的承载者,如果一个通过革命起家的政党丢失了“革命”这个核心竞争力,那么就会失去其最大的魅力。革命的魅力不单单在于革命者本身,还在革命的建设性效果,因为通过革命的“创新”实践最终能形成国家的发展,有效性的原则也会得到落实,所以革命不仅是有效性的手段,也是共产党立足的根本,从这个角度来说革命文化的形象是共产党最鲜明的魅力。

中国共产党的革命文化指引全国人民实现了从几千年封建专制向共和民主的伟大飞跃。在新中国成立70多年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的革命文化为新中国国家地位的确立、社会主义建设和探索取得基础性建设重大成就以及改革开放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提供了强大的力量和保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伟大的革命实践产生伟大的革命精神。伟大的革命实践和革命精神形成了伟大的革命文化,中国共产党的革命文化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实践中经过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不懈奋斗、艰苦实践所形成的独特文化。共产党取得的成就也凸显了共产党红色文化中革命文化的伟大“实践”魅力。

(三)“神圣的使命感”——实现共产主义伟大理想的魅力

社会主义乃至共产主义是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实现共产主义理想也是全人类最高的理想。这样的理想和信念是其他政党所不具备的,从而也就构成了魅力其本身。共产党的社会主义文化形象无疑给予了人们一个清晰而又坚定的目标,这样的形象既不同于世俗的伟大形象,也代表着一种大同、互助、平等这样崇高的理想信念,所以社会主义文化形象是共产党最为神圣的形象,这个神圣的形象自带使命感,能形成超强的不同于世俗的神圣色彩魅力。

一个政党必须有伟大的理想使命感,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怀有伟大理想和使命感。“革命理想高于天。没有一大批具有坚定共产主义理想的中华儿女,就没有中国共产党,也就没有新中国,更没有今天我国的发展进步。要把我国发展得更好,离不开理想信念的力量。”①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第4页,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对共产主义的信仰,始终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这种信仰也是共产党的政治灵魂和精神支柱。共产党的使命感还来自于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这个使命感同样鼓舞着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前赴后继为之奋斗。为什么中国共产党在腥风血雨中能够一次次绝境重生,在攻坚克难中能够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核心就在于不管是处于顺境还是逆境,也不管是在革命、建设、改革时期,中国共产党始终胸怀远大理想。正是这种信仰的伟大、理想的伟大、使命的伟大、宗旨的伟大,最终形成了共产党红色文化中实现共产主义伟大理想的使命魅力。

四、结语

中华民族是世界上古老而伟大的民族,创造了绵延五千多年的灿烂文明,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②《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第3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而近代中国同样为世界创造一个更加不平凡的文化,那就是红色文化。中国的红色文化自产生开始到今天已经实实在在走过了百年的历史,这个百年历史也是中华民族从落后挨打到自强自信地站在世界民族之林的历史。百年红色文化体现着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懈奋斗、艰苦实践,实现共产主义使命感的伟大魅力,这个红色文化正是中华民族的“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历史缩影。党的百年奋斗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的前途命运,开辟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展示了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影响了世界历史的进程、锻造了走在时代前列的中国共产党。党的百年奋斗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红色文化,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最为显著的文化标识,也是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充满无穷魅力的治理表现。

猜你喜欢
使命感政党魅力
中小学教师感知使命感对践行使命感的作用机制研究
“带领人民过上好日子的政党”
独特魅力——MINI JOHN COOPER WORKS CLUBMAN
《东方欲晓》的魅力
深刻理解和把握新型政党制度的“三个新”
美国青年华人热议十九大:激发强烈使命感
工作使命感:一个正在复苏的研究课题*
被注入东方魅力的配饰
民主党派政党认同的有效构建
俄罗斯政党的最新变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