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实践策略研究

2023-09-19 15:46施丽娟
当代家庭教育 2023年16期
关键词:协同育人小学音乐教学策略

施丽娟

摘 要:小学阶段正是学生进行音乐欣赏与感悟的关键学习阶段,在全新的发展理念下,教师要从传统的知识传授教学目标基础上强化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在追求高质量教学课堂的同时也要不断对课程内容进行深度优化,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审美意识,进而提升整体的音乐涵养。对此,文章以小学音乐课堂实践为载体,以核心素养基本要求为基础展开教学研究,首先分析了小学音乐课堂发展核心素养的意义,其次总结了小学音乐课堂核心素养培育的现状,明确了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音乐教学原则及情境,最后给出了小学音乐课堂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实践策略,旨在为一线的教学实践提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音乐;核心素养;协同育人;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2539(2023)16-0012-03

核心素养对于音乐课程的教学来说分为四个主要部分,分别是音乐课程的审美感悟、音乐素养的艺术表现、音乐伦理的文化理解以及音乐要素的创意实践,四个要素之间彼此相辅相成,使学生在开展音乐活动实践时,能够潜移默化地实现感知升级,促进学生基本技能和基本素养形成,使学生善于通过作品表达的形式来深度诠释自己的情感。在学生取得良好发展的同时,深度落实了课程思政的基础要求,满足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需要,促进了学生核心素养形成。

1.小学音乐课堂发展核心素养的意义

(1)提升小学生的审美能力

音乐是艺术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作用在于给人良好的审美感觉,但是对音乐的高质量欣赏并不是每个人都天然拥有的,而是在后续的氛围环境里不断被教育和熏陶出来的。在没经过系统化的教育之前,学生在家庭生活和社会实践中的音乐学习较多,通俗化的形式更加容易被学生接受,但是音乐作品的质量良莠不齐。在这样的背景下,保障音乐课程的教学实践水平,强化核心素养的教学是关键,通过基于核心素养的系统化教学能够显著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同时营造良好的高雅文化校园氛围。

(2)提升小学生的创造能力

艺术需要通过人的想象以及创造得到启发,欣赏艺术的过程是一项标准化的过程,核心素养背景下,需要应用基础理论知识、欣赏经验以及个人情感深度解读作品的核心内涵。音乐作品本身也是一种创造性和启发性的艺术作品,学生在欣赏音乐作品的同时往往也会产生相应的联想,在不断深度思考中领略艺术创作的核心内涵,显著提升艺术沉淀。

(3)提升小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

对小学音乐课程来说,既要有音乐欣赏,也要有良好的音乐表演,而表演活动是一项反复的溝通、练习以及组织协调的过程,表演者既要能够与团队进行良好的合作,同时也要让观众深度了解其所要表达的内容,而通过良好的人际交往以及团队的合作,能够深化这一核心素养培养。因此在校内为了更好激发学生的核心素养,需要在课内经常性地开展合唱比赛以及器乐训练等,强化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与相互分享。

2.小学音乐课堂核心素养培育的现状

(1)缺乏对培养音乐能力的重视

传统的标准化教学模式都是以说教式的听唱为主,没有充分地重视器乐演奏和乐理知识的教学,对作品的赏析大多都是以教师唱一句,而学生就跟着学一句的形式为主。在课程安排上,小学阶段就已经开始深化文化课的教学,但音乐课程的硬件条件及其设施显著不足,教师的教学任务压力较大。家长层面上,家长对音乐能力的培养以及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并没有科学的认识,片面地认为音乐课程作为非主流文化课程可以被弱化,导致学生上课也存在一定的偏见心理,整体的教学效能并不高,核心素养的落实水平大打折扣。

(2)缺乏对音乐综合素养的测评

传统的教学活动中,综合评估教育质量好坏的关键核心都来自分数的高低,而对文化课程的考核来说,其有较为标准化的评估体系,通过规范化的纸面考试流程能够准确地描述出课程的教学现状以及学生的学习情况。而对音乐素养的考核过程来说,还没有建立起规范化的评估体系,课程考核与评估较为零散,学生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后考核没有得到定量的评估,往往也就弱化了整个音乐课程的学习效果,阻碍了核心素养的形成。

(3)学生对音乐学科定位认识不足

教学活动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推动教学课程不断向前发展的关键,如果学生对音乐课程的理解存在偏差,没有深刻体会到音乐课程学习的重要性,仅仅是将其作为课堂业余学习的调剂活动,对音乐学习的重视程度不够,将会导致其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程度进一步降低,也就难以对音乐知识有宏观性和全面性的认识。这不仅会导致思想意识上存在较大的懈怠,还会极大地削弱学生核心素养形成的效果。

3.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音乐教学原则及情境

(1)目的性

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音乐课程的实践活动应更加具有目的性,教师应依据教学课堂的实际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需求开展针对性的措施,为学生建立起培养核心素养的适宜渠道和路径,进而更好地落实核心素养和发展目标,以核心素养目的为导向,开展具体的指导性工作。

(2)服务性

基于核心素养的音乐课程教学,其根本目的要素就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其关键要素就是要服务于学生的终身。对此,每一位音乐教师都要有良好的价值定位和课程定位,在工作的开展中积极秉持服务性的原则作为学生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促进学生长远性进步。

(3)互动性

良好的互动性活动是开展音乐教学实践的关键所在,师生在不断互动过程中能够强化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教师能够实时把握住学生的学习进展和学习效果,学生能够实时地了解教师的教学规划和教学思路。双方能在不断交流互动中逐渐积累经验,进而系统性解决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促进核心素养教学的策略及方法优化。

(4)长期性

基于核心素养的音乐教学活动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是一项落实在课程改革的长期性任务,每一位音乐教师都要深度秉持长期性的发展原则开展课程更新,强化顶层设计的质量,深度明确好不同阶段里需要重点教学的内容难点及重点,进而分阶段和分步骤地开展内容探索,促进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综合提升。同时,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也要积极地深化氛围建设以及问题情境的营造,这是核心素养建设的关键基础,起到了综合、持久的发展促进作用。音乐课程知识点讲解的过程中往往涉及较为抽象的理解过程,整个过程中,情境是问题解决的场域,问题的提出是解决问题的前提,而问题的表征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起到问题转化的作用,通过不断交流与互动能够促进已有问题点延伸和延续。这些因素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发挥着彼此耦合的重要作用,有效地促进了音乐核心素养形成,其逻辑框架如图1所示。

4.小学音乐课堂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实践策略

(1)创新教学手段,落实核心素养

音乐的存在就是为了给予人的美的享受,因此音乐课程学习的过程中也要让学生有审美的熏陶,在开展课程教学的过程中,也需要实时关注学生审美能力以及欣赏能力的提升。以《彼得与狼》的教学赏析课为例,教师可以从学生基础的认知水平入手,积极地营造良好的课堂可视效果,通过多媒体介入的形式营造更为真实的音乐情境,强化学生的综合赏析效果,让学生能够更加深层次地领悟音乐课程的核心要义。在进行可视化的展示之后,学生结可以合着音乐背景深刻描绘出浪漫的森林景象,结合背景音乐跌宕起伏的节奏变化深刻理解了动物被猎杀时的情境,同时也深刻反思了人类破坏自然的行为。通过此类音乐欣赏能够显著激发学生的审美感知以及音乐文化理解,并通过可视化的情景再现更好地落实核心素养培养。

(2)善用多元材料,开阔学生视野

在新课标的指引下,落实核心素养的关键在于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在保证学生基础认知的前提下,不断开阔学生的视野,促进学生审美能力提升。小学音乐教材在素材的集成中涉及较多的人文精神,教师应深化教材中人文素材的应用,锤炼学生的审美品格。同时在素材讲解的过程中,还要深刻地让学生了解到素材编撰背后所发生的情境,使学生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在完全了解素材的背景下促进学生审美能力提升。同时在教学中也要清晰认识到,审美能力的锤炼应是多元化和多维度的,要积极地拓展学生的学习面,实现以点带面的效果。例如,在教学《保卫黄河》作品时,引导学生理解歌曲中卡农表现方法和二部、三部轮唱所展现出黄河的气魄,并通过引导学生讲述歌曲中表达的情感,判断学生对红色音乐的认知程度。在学习和欣赏的过程中还要引导学生正确的区分节奏和音调,使学生在欣赏的过程里不断深化审美能力,落实音乐学科的综合素养培养。

(3)注意组织实践,深化情感表达

如何引导学生对音乐课产生学习兴趣是教学工作里的核心难点,教师要在良好的愉悦氛围中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且深度强化学生参与到课堂里的学习热情。因此,课堂的组织实践是关键,要结合着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实践,通过小组合作、小组辩论以及课堂演绎等形式满足学生多元化的需求,强化学生的课堂互动性,使学生深刻体会音乐的情感。例如,在欣赏《渔舟唱晚》《匈牙利舞曲》后,可以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自主进行讨论,通过不同的组内分工对不同的演奏形式进行探讨,组内可以完全结合自己喜欢的作品进行DIY创作,最终在班级内对所学的内容进行效果展示,各个小组进行总结性的投票,选出最佳的小组。小组成员在不断探索编撰的过程中,能够加深对音乐作品的理解,深化对作品核心情感内涵的思考,小组之间互评也能加深小组成员之间的交流与学习,对深化核心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4)鼓励学生创作,激发自创意识

音乐课程中通过有效利用乐器能够显著提升学生的创造能力,乐器中强烈的节奏感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使音乐课程的趣味性显著提升,此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积极开展自主创作,深化对“乐器教学”的理解,并且在DIY展示中,教师也可以提供给一些专业化的指导,使自主创作的效果得到极大的提升。例如,在学习《雨的节奏》时,可以为学生准备铃鼓、哑铃、沙锤三种乐器,但实际进行效果展示时,可能会存在硬件不足的情况,此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挖掘身边的硬件资源,让学生利用身边的物品参与到演奏中,进而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发现自己可以深度参与到实践活动时,会展现出极强的参与兴趣,立刻会寻找到周边能够发声的物品,其中尺子、水瓶以及铅笔盒等都会成为学生开展实践的关键工具,甚至是衣服的拉链都可以成为发声的重要物品。在课堂内通过教师的专业化指导,学生能够对各式各样的乐器进行深度的划分,确保整个演奏过程流畅及合理,这样的自主创作形式为学生学习兴趣的提升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能使课程教学的预期成效显著提升,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5.结语

音樂课程中,强化学生的核心素养是开展教学的关键,如何科学地提升学生的审美意识、艺术表现、创意实践以及文化理解能力是开展教学改革的关键。对此,教师要积极地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基础上促使学生深刻感受到音乐学习的魅力。

参考文献

[1]郑继红.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小学音乐教学实践[J].教育界,2022(34).

[2]陈静.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小学音乐教学模式实践[J].家长,2022(09).

[3]王华.核心素养下小学音乐高效课堂的实施[J].河南教育(教师教育),2022(11).

[4]梅译文.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改革[J].吉林教育,2023(03).

*本文系福建省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基础教育研究专项)“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音乐课程思政育人模式构建研究”(项目编号:JSZJ22170)的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协同育人小学音乐教学策略
低年级写话教学策略
谈以生为本的群文阅读教学策略
写话教学策略初探
浅谈复习课的有效教学策略
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的作用研究
专业教师与思想政治教师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协同育人视角下高校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
提高小学音乐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策略
开启学生智慧,构建快乐课堂
如何走出小学音乐教学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