侘寂美学对日本现代产品设计的影响及启示

2023-09-22 01:09马熙逵山东财经大学艺术学院
时尚设计与工程 2023年4期
关键词:造物产品设计美学

马熙逵 山东财经大学艺术学院

张言乐 山东瑞博广告有限公司

0 前言

“侘寂”(わびさび)是日本文化的一颗明珠,同时也是影响现代日本设计的传统审美要素之一。它与“物哀”(物の哀れ)、“幽玄”(ゆうげん)、“雅”(みやび)、“粋”(いき)、“渋”(しぶ)等审美意识构成日本独具特色的美学体系。日本现代设计既遵循国际风格的发展要求又紧拽传统,在世界设计领域独树一帜。侘寂美学不仅是日本传统造物思想与工匠精神的重要组成,而且在与现代主义设计的融合中,逐渐形成一种新的阐释与风格,对现代日本设计领域影响巨大。

1 侘寂美学溯源及其对日本传统造物的影响

“侘寂”源于禅宗,也被称为“事物的禅”,早期常与茶艺、修道相关,是通过心灵相互传达的美学体验。日文中的“侘”(わび)与“寂”(さび)原本各具不同的含义,“寂”原指“孤寂”“清瘦”或“凋零”,“侘”原指“出世离群”“刻苦简淡地于大自然独居”,大约在公元14世纪左右,这2个字才逐渐透过简朴取得新的意义,成为纯粹之美的基础[1]。侘寂美学强调一种接受短暂和不完美的心理体验,其审美包涵“无常”“残缺”“质朴”“苦涩”“寂静”“谦逊”等意义,贯穿于日本的艺术和设计审美之中。“侘”与“寂”的精神在萌芽阶段是混同的,二者的意义既分离又暧昧,“侘”更偏向于“幽玄”,“寂”则以风雅为基调[2]。

“侘寂”与日本茶道(如图1 所示)有着深厚渊源。在15 世纪,茶师村田珠光(Murata Juhikaru,1422—1502)在日本传统书院式茶道的基础上做出改良,以茶为中心的礼仪、器物及环境等因素都被赋予了禅趣。至日本安土、桃山时代,茶师千利休(Sen no Rikyu,1522—1591)继承与发扬了这种茶道美学,延伸出“侘び茶”的思想,平淡简朴的器物幻化出“简素”“脱俗”“清静”与“谦卑”的寓意,并形成与禅宗思想密不可分的“和、敬、清、寂”的美学原则,主客谐和、参禅悟道、清心寡欲及诗意栖居等精神理念融入茶道宗旨。此时,“侘”衍生出深藏于贫乏之下而难以言表的静谧与喜悦,“寂”逐渐演化为一种超脱生命悲哀而进入平和精神境界的生活态度。

图1 日本茶道

“侘寂”美学不仅在日本茶道中得以发展,其审美理念对民众生活与艺术在各个领域都产生影响。日本江户时代,俳谐艺术进一步拓展了“侘寂”的文化内涵,“寂”所衍生出的风雅美被强化,缘物自然的风物之美丰富了“寂”的内涵,进一步影响了人们的思维模式与情感。“侘茶”的“侘”与俳谐中的“寂”内容相通,又各具独特的情感叙事,二者合璧形成了广泛而深刻的美学状态,对日本传统造物思想有着深远影响[3]。

2 侘寂美学在现代产品设计中的表现形式

作为一种古朴的美学形式,“侘寂”倡导事物的禅意气质,透过“简朴”“古雅”“缺憾”等意味发挥材质原生与自然的美感,在视觉与功能的平衡中探寻禅意的本质。这种审美意识的形成与日本的地理、人文、社会等条件相适应,是“物哀”与“幽玄”的精神延续。侘寂美学不仅对日本传统造物思想有着深远影响,同时在与现代主义设计的融合中,形成独具民族特色而又富有创造性的表现形式。

2.1 简素与朴实之美

“侘寂”所提倡的简素、朴实与包豪斯现代主义的简约、实用不谋而合。日本设计的现代化几乎是传统的延伸,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对现代设计有着积极影响。日本设计在体现“少即是多”时,除视觉上的简化与素雅外,更多体现了一种精神层面的相谐意义。同样是1960 年的产品设计,德国设计师迪特·拉姆斯(Dieter Rams,1932—)的“椅子601”强调的是简约主义的冷静与次序感,而日本设计师柳宗理(Sori Yanagi,1915—2011)设计的“蝴蝶凳”(如图2所示)则展现了日式造物的温润与和谐[4]。“侘寂”在现代设计中的简素、朴实更倾向于意识空间的拓展,“少”与“多”、“空”与“有”的取舍是闲逸与禅境的美感增益。

图2 蝴蝶凳

2.2 幽玄与风雅之感

“侘”与“寂”所体现出的幽玄与风雅源于禅宗精神,它们渗透于日本艺术,是枯淡、素朴和孤绝等感受的体现。在用禅意诠释生活的探索中,幽玄与风雅常常成为日本产品设计师“偏爱”的表现形式,从仓俣史朗(Shiro Kuramata,1934—1991)的玻璃椅(如图3 所示)到黑川雅之(Masayuki Kurokawa,1937—)的OHM铁壶系列(如图4 所示)。幽玄与风雅和谐地融入现代产品设计,既保留了传统朴实的素美精神,又大胆融入现代工艺形式与材料,树立了日式产品设计新的美学范式。

图3 玻璃椅

图4 OHM铁壶系列

2.3 原初与无常之态

日本学者铃木大拙(Suzuki Teitaro Daisetz,1870—1966)认为,“‘侘’和‘寂’可以定义成一种对贫乏的积极的审美情趣”[5],“侘寂”透过“残缺”“质朴”与“凋零”,反映事物原初之美与无常之态。不论是产品设计、包装设计还是空间设计等领域,日本设计都很好地继承了“侘寂”所追寻的原初与无常之美。尤其在绿色设计以及可持续设计领域,原初与无常的审美观与之紧密契合,对未来设计也有着积极影响。小松诚(Makoto Komatsu,1943—)的褶皱挂钟、佐藤卓(Taku Satoh,1955—)的“チョコ纳豆”包装(如图5 所示)等优秀作品都体现出日本产品设计对材料的独到解读,事物原初与无常之态透过“清贫”发挥出一种无言的华丽,形成更有效而持久的设计影响力。

3 日本侘寂美学对我国现代产品设计的启示

3.1 民族文化为本的传统工艺与现代生产结合

日本产品设计在重视新材料、工艺、技术融入的同时,葆有民族传统美学基因,在变革中形成新的表达形式,影响世界产品设计的发展。融入侘寂美学的日本产品设计并非是极简主义的“减法之美”,它更倾向于“智慧的美”,融合“残缺”“空寂”“净素”“原初”等美感因素,在简素的基础上给予人们更多的体悟余地,更注重用户的心理感受与情感体验。介于对设计品质的进一步追求,我国现代产品设计应持续以民族文化为本,深耕传统优秀文化内容,并不断纯化、精炼,形成设计、传播与购买等多途径的审美介入。

3.2 深入发掘传统优秀文化价值与创造性转化

侘寂美学的现代应用与转化并非简单的符号挪用,而是审美的一种导向,在追求简约中激发更深层次的精神美学,在朴实与简素中还原商品价值的真实意义,在无形之中形成侘寂之美的产品精神,在世界设计领域形成独具民族特色的设计风格,延伸了日本设计的全球影响力。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文化自信关乎于民族精神的独立性。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中华美学思想有着自身独有而博大的体系、内容,“致中和”“天人合一”“道器”“阴阳五行”等思想无不促进着我国传统技艺独特造物理念的形成[6]。我国现代产品设计发展应在“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的发展诉求下,基于中华美学丰富的文化滋养创造出多元而优良的产品,将设计逐渐演化为一种生活哲学,共同推动人类文明的繁荣和发展。

3.3 工匠精神的弘扬与文化品牌的塑造

对于侘寂美学“素”的追求,反映出日本现代产品设计对于工匠精神的恪守与奉行,传统造物思想所带来的品味与价值引起诸多设计师的关注,田中一光、原研哉、深泽直人及杉木贵志等也因此成为世界一流设计师。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极为推崇匠人的造物之功,《周礼·考工记》中甚至将工匠与圣人等而视之,但伴随社会变迁与发展,为了获取短期利益,一些现代企业往往在设计上做出短视行为。优秀的工业产品设计不仅需要优良的科技条件支撑,同时需要传统工匠精神的回归,以确保产品的内在价值与生生不息的文化赋能。

4 结束语

侘寂美学源于禅宗精神,其与“物哀”“幽玄”等审美要素紧密相连,对日本传统造物思想有着深远影响。日本设计从萌芽到成熟伴随现代工业材料的进步,以“侘寂”为精神核心的设计探索造就了日本设计独到的民族风格,钢铁、混凝土、玻璃及塑料等现代工业材料衍生出一种日式的生活哲学。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对日本文化的形成和促进有着诸多影响,我国现代产品设计应在“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的发展诉求下,学习日本传统美学思想融合于现代产品设计所取得的成就,以民族文化为本,重视传统工艺与现代生产结合,基于文化自信探索中华美学思想的创造性转化路径,探索现代产品设计更广泛而深刻的美学意义。

猜你喜欢
造物产品设计美学
仝仺美学馆
智能产品设计
盘中的意式美学
《冷·暖》
《教堂之夜》
“与造物游”: 第二届晚明艺术史学术研讨会召开
造物新语——重组材料与构造
造物美学
以木造物
纯白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