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语文高效课堂构建策略

2023-09-27 09:21沈娇
教师博览·科研版 2023年9期
关键词:高效课堂初中语文核心素养

沈娇

[摘 要] 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初中语文教学迎来了改革的新浪潮。在此背景下,如何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已经成为长期困扰语文教师的难题之一。文章对基于核心素养视角下的初中语文高效课堂教学进行分析,希望为广大教师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 核心素养;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核心素养是当代语文教育的行动指南。新时代背景下,教师要摆脱旧思想的束缚,聚焦核心素养四个要点,在此基础上探索语文教学新路径,使语文教学目标从“以知识灌输与语言能力培养为主”向“以促进学生素养提升与能力发展为主”转变,提升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

一、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现状

(一)教学理念陈旧

部分教师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过于重视学生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过分强调分数、成绩的作用,忽视了语文学科的育人功能。尽管这样做会让学生的解题能力以及应试水平有所提升,但是对学生语文应用能力以及综合能力的培养非常不利。除此之外,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缺少与学生的深度交流和沟通,无法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和感受,导致教学内容无法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使课堂学习氛围枯燥无趣,严重影响教学效果。

(二)教学模式单一

部分教师依旧采用单一的教学模式,开展“灌输式”教学,这样做对学生兴趣的激发、主动性的调动作用不大。随着网络时代的发展,学生身上有着明显的时代特征,若依旧采用单一的教学模式,则无法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投入的精力和时间有限,学习效果也不佳。

(三)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课标中明确要求,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起着引导的作用。部分初中教师在教学中依旧主导着课堂教学,学生的主体地位被严重忽视,形成了教师讲、学生记的尴尬局面,学生课堂参与度较低,教师无法与学生进行互动,导致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

二、有效课堂与无效课堂

(一)概念

有效课堂是指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使用一定的策略完成教学目标,并获得最优化的预期效果。也就是说,在投入相同精力、时间的情况下,学生在教师的正确引导和启发下有所进步,这样的课堂教学无疑是很多教师一直追求的。然而,在日常课堂教学中,课堂教学效果往往与我们所预计的目标相差很远。评价课堂是否有效,并不是针对教师是否完成教学任务,而是基于学生在教师引导下是否学到了知识,掌握了多少知识点。有效课堂强调的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在适宜的教学氛围中,学生积极构建知识,充分挖掘自身的潜力,提升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无效课堂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投入相同精力、时间的情况下,学生对教学内容不感兴趣,不想学习或者学习后并没有得到知识和技能方面的提升。

(二)无效课堂形成的原因

1.教师备课不到位。在构建初中语文高效课堂之前,教师需要做好课前的备课工作,根据学生的学情进行教学设计,这也是构建高效课堂的基础条件之一。教师对学生的学情缺少充分考虑,导致很多教学环节是无效的,严重影响了高效课堂的构建。此外,初中语文教学趣味性不强。兴趣是学生的益友良师,学生只有对教学内容感兴趣,才会获取更大的学习收益。而教学缺少趣味性,会对教学效果产生影响。同时,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对重难点知识把握不足,导致在教学过程中浪费大量时间,降低了教学成效。

2.盲目追求形式上的完美。教师盲目追求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创新。在教学过程中,只要适合学生发展,能够培养他们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增强他们的能力,就是好的。教学环节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要根据学生的学情来确定。目前,一些教师为了过分追求某一教学环节的完美,导致整堂课成为无效课堂。除此之外,教育信息化改革成为当前一种潮流趋势,部分教师盲目地将现代信息技术运用到教学中,期望以此提升教学效果,但缺少现代信息技术运用能力,无法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应有的功能,导致教学效果不佳。

三、初中语文高效课堂构建策略

(一)革新教学理念,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

在新课标背景下,传统的教学观念已经无法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因此,教师有必要立足时代发展,围绕学生的核心素养,根据学生的学情,运用新思维、新方法来打造初中语文教学新局面。教师在教学中应积极与学生进行互动和沟通,要充分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兴趣,以此为构建高效课堂提供基础。此外,教师要不断强化自身的专业素养,对新课标进行深度研读,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在教学过程中灵活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教学质量。

(二)培养审美能力,提升语文课堂教学的“温度”

每个人都有着独特的思维及对事物的看法。作为初中语文教师,首要的任务就是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使他们积极表达自己的想法,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核心素养视角下,提升学生的审美修养是一个系统化的工程,需要从审美教育、鉴赏能力培养等方面入手。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教师可以运用信息手段,给学生创设一种视觉与听觉融合的教学氛围。在《涼州词》(王之涣)这首诗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收集与之相关的图片、具有特色的羌笛乐曲等教学素材,将其制作成课件分享给学生,让学生从壮美的画面和凄婉的乐曲声中,体悟到戍守边关的士兵对家乡深深的思念之情。可以说,古诗词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鉴赏这些内容,能够让学生掌握不同意象表达的情感,进而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使他们感受到男儿为了保家卫国,抛洒热血,胸怀激情。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使他们热血沸腾,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进一步提升语文课堂教学的“温度”。

(三)提升思维能力,挖掘语文课堂教学的“深度”

思维能力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联想想象、分析比较、归纳判断等认知表现。语文课程具有一定的逻辑性,对学生的思想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在设计语文学习任务时,要围绕特定学习主题,确定具有内在逻辑关联的语文实践活动。教师要重新解读语文教学的含义,通过引入多个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作者的情感,进而找到文章的核心。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思维能力的培养不是短期就能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期的阅读积累、反思与实践。因此,教师要摆脱过去“宣读式”教学模式的影响,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进一步挖掘语文课堂教学的“深度”。例如,教师在讲解《背影》一文时,可以导入多个问题,由浅入深,逐步引导学生探索语文的独特魅力。课堂伊始,教师询问学生:作者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写出这篇文章的?文中哪几个自然段出现了背影?分别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每次均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文中哪一部分是最让你感动的?文章中的父亲具有什么样的性格特征?在作者眼中,父亲有必要为其送行吗?教师可以以文章为基础进行深度分析,当时作者家中小康光景不再,只剩破烂与不堪。年迈的父亲既不敢回首往事,也不敢展望前途,只能寄希望于儿孙。作者通过“背影”,表达自己对父亲的无限思念,让人感到父爱如山、父爱无言。教师通过对文章的深度分析,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使他们领悟到父爱的真谛,挖掘语文课堂教学的“深度”。

(四)开展实践活动,增加语文课堂教学的“厚度”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语文“教学建议”中指出:“创设真实而富有意义的学习情境,凸显语文学习的实践性。”传统的语文课堂侧重于阅读和背诵,学生缺乏语文学习的兴趣,注意力无法集中,容易分神。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不仅可以提升教學效果,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还可以将中国传统文化渗透给学生,为他们未来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例如,在教学综合性学习《君子自强不息》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设计如下三个环节:第一环节,“认识自强不息的内涵”。围绕主题“自强不息的精神内涵有哪些?如何理解自强不息的精神?”让学生通过小论坛的形式展开讨论交流,明确自强不息的广泛内涵,如刚毅坚韧、持之以恒、自信自立、勤思苦学、勇于开拓、努力奋进等。第二环节,“寻找自强不息的人物”。让学生深入生活实际,挖掘身边人、身边事,联系采访对象,确定采访提纲,实施采访计划,撰写采访稿。最后,以榜样说或故事会的形式分享交流。第三环节,“青少年当自强不息”。在一系列的实践活动实施后,当代青少年对“自强不息”这个词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在此基础上深入思考:青少年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接力奋斗中应该怎样做?在这一活动的组织实施中,促进了学生的理解能力、思维能力、沟通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多种能力的培养,增加了语文课堂教学的“厚度”。

(五)注重语言建构运用,提升语文课堂教学的“亮度”

语言是语文学科的构成基础,奠定了语文教学的核心地位。语文横跨多个领域,不仅涵盖历史、哲学,还涵盖多个理科学科,是多门学科语言的构建基础,学好语文尤为重要。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加强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够更有效地利用语言输入组织课堂,包括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让学生在真实的语言情境中理解语言、建构语言、运用语言,成为能熟练操作语文的“文字技工”,从全身心投入的语言学习中获得情感体验和心灵感悟,从而提升课堂教学的“亮度”。可以说,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不是教学生读书认字,而是使学生摆脱文字的束缚学习新的内容,领略语文课程新的含义,实现教书与育人的结合。比如,在教学《诫子书》时,教师要让学生了解这是一封家书,家书的内容是诸葛亮劝诫自己的儿子要勤学上进、宁静淡泊,要戒骄戒躁,对自身修养方面狠下功夫。教师以此为基础,举办一场以“天赋和努力谁更重要”为主题的辩论赛,通过这样的方式提升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促进他们思维的发展,培养他们的核心素养,进一步提升语文课堂教学的“亮度”。

四、结语

教师要以核心素养为导向,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积极转变教学思路,不仅要注重理论知识的支撑,还要积极投入教学实践中,探寻初中语文教学的新路径,运用新思维、新方法,打开初中语文教学新局面,以此优化课堂教学,真正做到“远看山有色,近听水亦有声”。

参考文献

[1]尹春晓.核心素养视角下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策略漫谈[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下旬刊),2021(9):226,252.

[2]李艳.语文核心素养视角下的农村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策略[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21(4):49-50.

[3]黄海花.核心素养视角下初中语文有效课堂的构建[J].新课程研究,2021(5):73-74.

[4]韦静.以跨学科融合教学提升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探索[J].广西教育,2022(35):60-62.

猜你喜欢
高效课堂初中语文核心素养
如何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例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微写作”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初探
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几点做法
新课标下书法高效课堂教学探究
影视资源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如何构建语文高效课堂
“1+1”微群阅读
提升教育智慧,打造高效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