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模型建构思维培养的暗箱课教学设计

2023-09-29 10:24孙静妮
教师博览 2023年9期
关键词:暗箱建构电路

孙静妮

(无锡市扬名中心小学,江苏 无锡 214023)

模型建构作为一种认识手段和思维方式,是学生根据研究问题和情境,在对客观事物抽象和概括的基础上构建易于研究的、能反映事物本质特征和共同属性的理想模型、理想过程、理想实验和科学概念的过程。科学建模是最重要的科学实践,是始终贯穿其他活动的核心。《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 年版)》把模型建构能力作为科学思维素养的核心要素之一,在课程总目标提出“能基于经验事实抽象概括出理想模型,具有初步的模型理解和模型建构能力”。如何设计有意义的科学建模,帮助学生形成初步的科学建模思维能力,成为科学教育工作者研究的新课题。

在科研领域有一种研究叫解暗箱,是对难以观察内部状况的系统(也就是暗箱),在不打开的前提下,通过感知外部信息,间接推断内在性质的一种科学探究方法。从工程技术到社会领域,从无生命到有生命,从宏观世界到微观世界,解暗箱都是一种必不可少的研究方法。一般说来,解暗箱可以分为确认暗箱、考察暗箱和阐明暗箱三个步骤(见图1):先给暗箱一系列刺激(输入),再通过观察暗箱的反应(输出),找到输入和输出之间的规律,最后将其用最简、最佳的模型描述出来。可以看出,这是一种“由表及里”的逻辑思维方法,其中最突出的就是“模型验证”。建立理想的暗箱模型,既是科学研究的过程,也是思维能力的培养过程。

图1 解暗箱的过程

图2 “探测暗盒里的电路”教学流程图

小学科学涉及许多解暗箱的探究活动。学生日常接触到的暗箱通常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用来帮助学生获得科学知识、理解科学思想、学习科学方法的模型暗箱;第二类是像黑洞、地球、人体这样的自然暗箱;第三类是像机器人、雷达、电线网络这样的实用暗箱。解暗箱过程充满挑战,让人兴趣高涨,不仅能培养学生基本的思维能力,还能优化学生的科学品质,发展学生的科学核心素养。

表1 2017年苏教版教材各年段暗箱课单元主题及课标“模型建构”学段目标

课标对学生的模型建构能力提出了明确的学段目标,主要包括“以经验事实为基础,对客观事物进行抽象和概括,进而建构模型”和“运用模型分析,解释现象和数据,描述系统的结构、关系及变化过程”两个方面。以下结合不同类型暗箱的教学实践,阐述怎样在解暗箱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科学建模思维。

一、明确暗箱

首先,结合真实的生活情境,在观察和思考中提出问题,发现暗箱。引导学生明确研究的具体目标和范围,并确定一组输入和输出,也就是找到输入的可控制变量与相应输出的可观察变量。生活中我们会利用声音来检测物体的好坏,比如拍拍西瓜听听是否熟了,敲敲瓷碗看看是否坏了,等等。暗箱对学生充满诱惑力,能勾起他们无限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同时,解密暗箱也需要他们去思考怎样在内外互动中考察事物,从而让他们的思维更合乎逻辑和客观事实。

模型暗箱是一种用来辅助教学的暗箱,其作用就是给学生创设一个与科学家研究事物相似的情境,让学生去探索某种结构的秘密,掌握一种根据外部线索认识事物的科学方法。在低年段学解模型暗箱,有助于学生掌握“相关性”,为解自然暗箱、实用暗箱做好准备。比如低年级“暗箱里的秘密”一课,模型暗箱的结构相对简单,由一个活动的玻璃球和一个固定在一角的障碍物组成。这里解暗箱的重点活动是“滚小球”,主要是通过直接感知来判断盒子里障碍物的位置。教师可以利用几个关键问题来进行“滚小球”的要诀指导:

1.还是上下晃动吗?(平放,慢慢倾斜盒子,让小球沿着盒边滚起来,要一条边一条边依次试)

2.动作快一点还是慢一点?(慢一点,快了听不清楚)

3.怎么能更清楚地听到小球滚动的声音?(把耳朵凑近了听,保持安静)

4.怎么去感受小球碰到泡沫块时的变化?(还可以用手摸着盒子的边来感受滚动、撞击的变化)

“有诸内,必形诸外”,这说的就是内与外的相关性,一定的内部状态必定释放出一定的外部信息。滚、倾、听、摸是四个获取暗盒内部信息的外部动作,每一次“滚小球”既是一次内部信息的获取和一段感性经验的积累,又是一次对暗盒结构的检验。因此,这个活动的关键是动手之余的“思维参与”。教师在关注学生动手做的同时,更要引导学生依据变化的信息,钻研内外合乎逻辑的关联,鼓励他们合理地去想象和判断。

二、考察暗箱

在明确暗箱后,通过直接观测或主动实验考察暗箱。考察中变换条件,观察暗箱的反应,对输入和输出进行记录,从而获取内部功能和结构的大量信息,以此作为揭示暗箱的根据。比如,最初人们从火山喷发和温泉等自然现象中,了解到地球内部是炽热的。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地球科学家通过地震考察法认识到地球内部是不均匀的,建立了地球圈层理论,把地球分为地核、地幔和地壳三个圈层。解暗箱更大的挑战是通过繁杂的表面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核心,这需要学生进行严密的推理论证,学会全面、深刻、完整地思考。

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电路故障检修这样综合性强、复杂度高的暗箱问题,电学元件被封闭在盒子内,不能直接观察到元件的组成情况,而盒外有接线柱,需要通过外部检测来判断其电路的组成。学生解电路暗箱不仅要熟悉常用的电学元件,还要熟悉检测器接入不同元件可能出现的反应,然后将观测到的现象进行因果分析和推理,并通过不断的改进反向推导出暗箱内部的结构。

比如,教学“探测暗盒里的电路”一课,我们发现,即使对于小学高年级学生而言,“简单电路”依旧是很难理解的概念,而内部不可见的电路暗箱就更难把握了。这就需要教师抓住学生认知障碍的核心,根据电路各组成部分的特性及检测结果,引导学生画出内部电路的推测图,再根据电路图制作一个电路“明盒”来验证,最后对暗盒的内部结构和功能做出基于事实的解释。这里学生经历的是“检测—猜测—验证”的思维过程。

利用检测器检验暗箱电路,一般会有不亮、变亮、变暗、不变四种情况,后三种情况需要进行比较才能发现,因此需要学生始终保持严谨的研究态度。同时,暗箱中的电路多是链状的,接线柱之间可能为电学元件、导线或者断路,接线柱越多,可能性就越多,暗箱就越复杂。因此,解决电路暗箱问题,着重培养的是学生分析问题的全面性和推理的严密性,如探究中的有序观察、有序思考、有序操作、有序记录、有序表达等。教师要采用“由果求因”的逆向思维方法,引导学生系统、全面分析问题,有序思考解决问题,思维从无序向有序、从散状向结构化发展。

三、阐明暗箱

接着,对观测的数据进行“去伪存真”的分析,建立阐明暗箱输入输出间规律的最简模型,对暗箱做出推测。然后输入新信息检验模型的真实度,根据检验的结果修正、确定模型,并对暗箱的未来表现做出某种预测。比如,关于岩石圈的运动问题,不同时期的地质学家建立了多种模型,如魏格纳的大陆漂移说,赫斯的海底扩张学说,勒皮雄与麦肯齐、摩根等人的板块构造学说。认识岩石圈内在规律的过程,就是不断收集信息、修正岩石圈运动模型的过程。模拟一个暗箱系统来探索暗箱里的秘密,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这种模拟求解是基于经验推理的更进一步探究。

人体是一个我们既熟悉又陌生的暗箱,中医靠望、闻、问、切“四诊法”,从可知的“外在征象”来破译未知的“内在脏腑”。长久以来,人们对于生命现象的认识都建立在观察的基础之上,是以周围世界中一些最常见的事物作为参照来认识自己的。人体和很多自然事物一样,以系统的形式存在,其内在结构与外在功能是统一的。一定的结构必然有与之相对应的功能存在,且任何功能都需要一定的结构来完成。因此,对于人体这个特殊的暗箱,其结构与功能相统一,教师应引导学生从外在变化推测内在状态。比如中年级“关节”一课,重点是了解关节的运动特点及原理,理解结构与功能的统一性。考虑到学生已有经验和学习背景,教师可以以肩关节(球窝关节)这一典型关节类型为突破口,从相似性的角度出发,抓住结构与功能的逻辑关系加以推理检验,通过“猜—看—拼—比”四个活动来“解暗箱”:

1.猜:猜测肩关节的连接方式,并交流。(用图示展现思维过程,暴露前概念)

2.看:观察相似动物的肩关节面。(类比结构,感知接触面形状)

3.拼:用造型泥塑组合拼装球窝、旋转和铰链关节。(认识关节类型,理解连接方式决定活动方式)

4.比:比较髋关节和肩关节的不同,寻找深、浅球窝在灵活度和功能方面的差异。(理解结构与功能的统一关系,形成科学概念)

同结构的事物功能相类,功能相同的事物结构相类,因此解开人体暗箱的关键是找到具有“同构性”的事物。这里的图画(自画像)、图示(结构图)、实物(类似动物的相应结构)、手势或泥塑(抽象的替代结构)等,都是学生解暗箱时建构的生命模型,它们与人体的某一部分有着相同或相似的结构与功能。当然,这些“生命模型”并不直接等同于要解开的人体暗箱,而是对人体未知现象给出相应的形象化的解释,为学生深刻理解“结构功能统一律”提供一种逻辑框架。基于这种相互联系、彼此作用、动态发展的生命观,用建模类比的逻辑思维方法来解暗箱,对于学生发展辩证思维,特别是透过现象深入认识本质、总结规律,从变化发展的视角认识事物,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猜你喜欢
暗箱建构电路
电路的保护
王加华
消解、建构以及新的可能——阿来文学创作论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解读电路
巧用立创EDA软件和Altium Designer软件设计电路
基于MATLAB模拟混沌电路
探索管理层与企业社会责任履行契合的“暗箱”
建构游戏玩不够
“解暗箱”方法实施中的问题及相应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