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与法治学情分析:困境与优化策略

2023-09-30 01:02沈忆来
中小学德育 2023年9期
关键词:学情贡献法治

沈忆来

摘 要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强调增强内容的针对性和现实性,要求教学注重与深化学情分析。针对学情分析套路化、概括化表述,缺乏对个体的关注和动态调整等实践问题,以班本化意识开展问卷调查、访谈等,综合采用多种活动式学情分析方法,通过学生的真实表达和家长反馈,准确把握成长问题;并根据学情动态调整教学活动,重视“长周期”学情素材积累,使其成为重要课程资源,优化教学,促进学生成长。

关 键 词 道德与法治;学情分析;实践困境;班本化;真实表达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2023)09-0061-04

①本文系浙江省名师名校长专项立项课题“基于儿童立场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学情研究”(项目编号:zx2022181)成果。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强调“以学生的真实生活为基础,增强内容的针对性和现实性”[1]。而学情分析作为教学设计的基本内容,正是了解学生生活,展开有针对性和现实性教学的重要基础。在常态教学实践中,教师一般都认可学情分析的重要性,但“学情分析”常见套路化、概括化的表述,缺乏对学生个体关注问题,并缺乏对学情分析本身的反思,学情分析机械化使用,无法实现动态调整等问题,从而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价值。针对学情分析的实际问题,我们立足学校和班级实际展开了策略的优化探索。

班级是学生主要的学习生活场域,是教师了解学情的“基本单位”。因此,道德与法治教师要建立“班本化”的学情意识,尤其可结合自身的班主任工作或是与班主任密切合作,立足日常的教育主题,如开学教育、主题班会、家校合作、心理健康教育等,收集信息、提炼主要问题,并通过来自家长的意见、反馈等互相引证信息,从而全面把握学情,多角度了解学生的真实成长问题。

例如,“学做快乐鸟”一课(二年级下册第2课)教学重在帮助学生实现四个学习目标:一能感受“快乐”的事情并能学着分享快乐;二能理解“不开心”是一种生活中常见的情绪,我们必须学会面对;三能够辩证看待快乐与不快樂,清楚不是所有的快乐都是对的,也不是所有的痛苦都要回避或者能回避;四能学会应对“不快乐”的方法。实践中,我们一般都能观察到,二年级学生生活经验尚有待丰富,在陌生环境中或感到有压力的时候,容易产生紧张情绪,心情变坏;喜欢与伙伴共同游戏、学习,容易激动、冲动,常为一点小事面红耳赤,情绪很不稳定。

根据教学目标和二年级学生的普遍情况,我们对二年级x班进行了班本化的学情调查:就产生不良情绪的经历、面对方式、内心感受等,邀请学生和家长分别填写问卷。学生组问卷设计了 5个简单的问题,包括“你有过不良情绪吗”“当你和同学发生矛盾时,你是否会大喊大叫发泄自己的情绪”“你成功控制情绪的频率是怎样的”“当你不高兴时,你希望你的朋友怎么对待你”“当你有情绪时,会想和谁说一说”;家长组问卷相应拓展,设计了8个问题,了解学生产生不良情绪时的真实应对状态,并就此进行了相关访谈。

结果显示,学生中91.4%曾有不开心的体验且能比较准确地表达自己的不良情绪;对于某些不良情绪的表达,74.4%学生不会采取过激行动;有不开心来临时,68%希望有人陪伴与关心,大多数人也能尝试控制自己的情绪。而家长卷中,对于“当您的孩子遇到一个对他来说有困难的问题,他情愿选择逃避”,有46.82%选择“有时会逃避”;“您的孩子有过不良情绪,但能较快恢复”,有57.14%选择“有时”,有23.81%选择“很少”。分析问卷发现,绝大多数学生都有过不良情绪,他们普遍认为如果有人陪伴与关心,不良情绪消退会更快。家长反馈则表明,许多学生会采用逃避方式面对困难,导致心绪不佳。

二年级学生表达能力有限,对情绪的识别和自己的应对情况认知比较浅显,因此,需要来自家长的反馈,以了解其情绪问题更深层次的表现。两者调查情况“互证”让情绪问题展现得更为丰富和深入:学生对自己的不良情绪感到烦躁,无措,甚至自厌。学会接纳“不良情绪”这一主要成长问题得以浮现,从而成为教学重点。同时,我们从中还发现了一些典型案例,并将其引入教学设计。学情分析只有聚焦班级学生,才能挖掘真实的生活事例、真实数据,从而可以“本班定制”去“套路化”,成为重要的教学基础和教学资源。

信息收集方式是影响学情分析的重要因素。道德与法治教师要站在不同年段学生的视角,理解学生的表达特点、偏好,运用适合学生特点的学情分析方法,鼓励学生的真实表达。

以一年级上册第2课“拉拉手 交朋友”为例,这一内容属入学教育主题,特别强调立足低年段学生特点展开教学。一年级学生刚入学,识字量参差不齐,表达能力有限。因此,我们打破静态学情分析的常规方法,采用了“活动式”学情分析方法。具体而言,结合学校开学教育的重要内容“幼小衔接”教育活动,与幼小衔接周课程进行融合,设计了交友主题活动“手拉手,好朋友”:请同学们挑选自己喜欢的一张照片,用画一画,贴一贴的方式做成代表自己的小人。学生画的小人放在板贴上,在每天的小结时间,道德与法治教师会指着活动墙问2-3个问题:你能叫出同学的名字吗?你今天和谁成了好朋友?你喜欢他/她什么?你是怎么和他/她相处的?你还想认识谁?已经相互认识成为好朋友的学生可以组队并告诉教师,将他们的小人移下来,这代表他们已经相互认识、愉快相处。在此过程中,教师记录学生的交友情况,尤其注意记录学生讲述的认识同学过程中有趣的事情。对于一直没能从板贴上取下小人的学生,教师会及时关注,并通过问一问“今天打算认识谁”督促帮助学生勇敢认识新同伴。

这一“活动式”学情分析方法在一年级统一使用,结果发现,不同班级出现了不同的状况。有班级学生组队以2个为主,有的班级则是三五成群;一些班级则出现1至2位比较特别的学生,一直没能交到朋友。而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更表现出丰富的个性特点:有学生交朋友特别有方法,在课间玩耍时会主动提出玩的方法,安排同学角色;会关注同学,主动表现自己的友好;他们善于表达,能绘声绘色地向老师“讲故事”“求表扬”。同时,有个别学生因为“爱计较”,尤其是生活小事上过于在意自己的感受,比如被同学不小心擦碰一下不开心,和同桌有点小摩擦就闷闷不乐,同学们感觉与他们相处不愉快而不太受欢迎。而“刺儿头”学生大多表现为与同学玩游戏时,经常不遵守规则,而且不能接受同学、老师的不同想法,甚至不能接受批评,还会用比较激烈的方式表达自己的不满,这导致同学们对其敬而远之,交友遇到很大的困难。这些都成为学生真实的“学情表达”,也成为后续教学的重要课程资源和教学素材。基于实际学情分析的教学兼顾群体和个体,给予学生更多的理解、关怀和鼓励,从而引导学生更好地实现“适应”。

在此过程中,学生参与热情极高,每天都饶有兴趣地在活动墙边逗留、交流,和老师“谈看法”。教师由此收集、记录了许多真实生动的“故事”,在互动中深入“认识”了入学新生。在此基础上,提炼学生交友的共性问题,并着重分析“特别”学生表现出的典型问题,从而全面把握“入学教育”的相关学情。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将引导学生聚焦问题,尝试寻找解决方法,认识更多同伴。总体而言,对于低年级学生可采用活动、语言、图示、语音等方式,使其乐于、易于描绘生活中遇见的“事件”“想法”“疑问”。中高年级学生学习力、思维力发展迅速,可采用问卷、访谈等多元开放的方式,重在为学生创设更多“自我表达”的机会。如此,学情分析更易捕捉群体或个体特有事件、典型问题,从而使教学更具针对性、现实性。

学生是发展中的学生,学情分析理应也是动态调整的。立足课标强调针对性、现实性的要求,道德与法治教师要走出学情分析的单向式叙写和使用惯性,根据教学情况进一步拓展学情分析,从而动态调整教学活动,实现教学目标与学情分析的“联动”,使其相辅相成,引领学生深入反思成长问题,实现更好的成长。

例如,在“我的家庭贡献与责任”(四年级上册)一课教学中,教师对学生已经比较熟悉,便以平时观察和日常家校沟通为基本学情,围绕学习目标设计了简单的学情调查问题:“你能回忆起在你家里、家人之间相互陪伴、相互关心、相互支持的事情吗”,并以“在我家中”为导语,鼓励学生作出反思、表达。结果分析显示,学生的表达多是家人对自己的悉心照顾,很少有自觉对家人的付出。由此,教师初步设计了如下教学目标:

1.通过情境交流、诗歌欣赏,听故事等活动,回顾自己为家庭做贡献的经历,体会作为家庭一份子的重要性;2.通过情境表演、好点子、家庭任务袋活动,有为家庭做贡献的意识与行动,能够以多种方式为家庭做贡献;3.通过交流讨论培养关心家人的意识和为家庭做贡献的情感。

这一目标设计意在通过活动唤起学生对家庭生活回忆,感受自己作为家庭成员为家庭做贡献时的情感,并能体会其意义。试教发现,班级学生大多数缺乏对自觉家庭贡献的具体认知,在表达中不确定自己是否有家庭贡献,甚至觉得自己还会帮倒忙,对什么是家庭贡献的表现认知比较模糊。由此,教师又对学生做了主题访谈:“你觉得你家贡献多的人是谁?你对家庭的贡献是什么?”着重激发学生反思对于自己家庭贡献的认知情况,并由此相应调整了教学目标:1.通过家庭评选活动、家庭留言条等活动,让学生感受家长对自己的家庭贡献的认同,从而激发积极为家庭做贡献的意识与行动,能够以多种方式为家庭做贡献;2.通过交流分享,进一步感受到因为爱让我们愿意为家庭做贡献,初步培养主动为家庭做贡献的责任意识。

二次教学基于学情分析反映的认知共性问题,量身定制了学习活动“家庭评选活动”“家庭留言条”。定制活动是指向学生“自己对家庭贡献认知模糊,觉得自己对家庭贡献可有可无,比不上家人”的认知现状计,意在提升对家庭贡献与责任的价值感知。课堂上,通过“送你一朵小红花”,让学生将小红花送给为家庭做出重要贡献的家人。学生大多将小红花送给了父母和长辈,献给自己的极少,甚至有班级出现了学生获“0”朵的情况。这一生成式真实情境引发了学生的反思,产生了要对家庭作出贡献的想法。由此,责任意识得以激发。

道德与法治育人目标很难通过一堂课达成,德性的养成需要经历较长时间的实践感受。因此,学情分析本质上是对学生发展性学习情况的评估,应包括学习的起点、过程与结果,同时,为教学效果提供相对客观的评判依据。这有助于教师关注学生群体与个体的长效发展情况,各年段学生共性的学习特征、生活经验的发展趋势、困惑生长点,以及同一年段不同学生对于共同话题的差异性体验,个体认知的变化轨迹能得以清晰呈现。较长周期的学情素材的积累,将成为道德与法治重要的教学资源。

当前,道德与法治授课教师以语文教师、班主任居多,他们对于促进学生道德发展具有天然优势:持续关注学生的机会多、载体多,更有助于促进学生持续性发展。在教学中,我们将常用的工具载体做小小改变,就可以成为长周期学情关注的有效工具。例如,班级常用的家校联系本可增加亲子互动设计“我的生活圈”,引導学生每天花一点时间与家长交流学校、家庭生活。教师就能从中发现和积累很多新鲜、典型的事件,不仅为学情分析提供依据,也能成为真实的教学素材。中高年级还可以继续沿用,让学生记录“我的生活圈”。同时,教研组利用跨年段联合教研,以同主题课例研讨方式,探索比对衔接学情分析的研究方式。

例如,我们在低年级采用的家校沟通方式“我的生活圈”,鼓励学生每天与家长交流自己的学校生活,并请家长帮助记录。从学生口述到后来的自己记录,学生和家长都养成了每天互相关心、对话沟通的习惯。教师则根据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选择留档,根据记录内容,按照教材版块进行分类整理并做成电子文档。这些真实生动的成长事件形成了道德与法治优质的课程资源。

以“奖励自己一下”一课中,由于这是二年级下册最后一课,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既要引导学生回望一、二年级的学习与成长,又要对即将来临的三年级有新的规划和展望。因此,我们将本课主题定为“总结与规划”。对于二年级学生的“学”来说,这一主题具有一定难度;对于教师的“教”而言,如何处理成长中细碎、细节的内容同样有难度,而“长周期”积累学情素材就可在此时发挥作用。从课题组班主任提供的班级亲子互动“我的生活圈”的部分素材为例(见右表):

这位道德与法治教师对两年间学生的成长记录进行了归类整理,着重总结了学生在学习、劳动、规则等多方面的成长事例。教师将这些学情素材改编制作了小绘本《我的六班我的成长》,图文并茂地呈现班级日常生活情境。小绘本展现的生活素材真实生动且具有独特性,即属于班级学生独有,绘本中有本班同学的姓名,学生们翻看时看到熟悉的同学有着相似的经历,甚至是相关联的事件,从而热情高涨、积极相互交流。由此,激发了学生回忆的具象化表达,为“回望”生活总结成长搭建了一座“时空桥”。有了真实可感的成长经历总结,学生满怀激情,对未来展开了美好的规划展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3.

责任编辑 毛伟娜

猜你喜欢
学情贡献法治
中国共产党百年伟大贡献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针对学情,实干巧干
为加快“三个努力建成”作出人大新贡献
作业批改中如何了解学情
立足学情以点带面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贡献榜
海洋贡献2500亿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