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既有校园灰空间改造研究
——以云南开放大学为例

2023-10-08 08:55刘兴邦马晓潇
云南开放大学学报 2023年3期
关键词:校园图书馆空间

彭 滔,刘兴邦,杨 英,马晓潇

(1.云南开放大学,云南 昆明 650500;2.云南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

一、灰空间多维解读

(一)灰空间的概念

“灰空间”根据“利休灰”的日本艺术思想转化而来。其概念最早的提出者是日本建筑师黑川纪章,其本质内涵是一种存在于建筑与外部环境之间的过渡空间,一般用来指处于室内与室外、私密与开放、封闭与开敞之间的模糊不清的空间,即为位于两个极端空间的结合点。[1]很多类似的灰空间概念也由黑川纪章提出,“转换空间”“媒介空间”“过渡空间”,也均含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暧昧、难以定义其地位的意味。但是“灰空间”的特殊性质最早是由阿尔多·凡·艾克发现的,他认为:“建筑应是能兼顾内外空间的创造……我们可以把灰空间介于极端的两者之间,一方面对两者赋予同样的关注,另一方面也可以缓冲彼此的对立性”。[2]

“灰空间”的含义表达与其性质和不同层级的理解有关。

1.灰空间的内涵

建筑的内部空间是由实体天花板、地板以及墙壁所限定的“虚空”;建筑的外部空间是由实体构件和周围环境所形成的“虚空”。芦原义信在《外部空间设计》中关于积极空间与消极空间有相似的看法,即建筑的内外空间并重,内部空间与外部空间相互渗透交融,相互调和,[3]产生一种无法明辨属于内还是属于外的一种暧昧现象,这种空间现象就是介于内外之外的第三种性质的空间——灰空间。

灰空间是一种存在于内外之间的第三空间领域,与室内外空间均存在紧密联系,这种紧密联系的存在有赖于顶界面的存在和侧界面即墙壁等的不完整或者缺失,是介乎于内外之间的状态。

2.灰空间的外延

广义建筑空间观认为“建筑领域是人的全部物理环境”,建筑空间的层次由个体层次组合扩展到群体层次,再由群体层次扩展到城市层面,最后一直扩展到人的全部物理环境。将灰空间处于广义建筑学空间体系下,并非仅指的是建筑的内外部空间的融合与过渡,而是各个层级之间的,相对的内外部空间的融合与过渡。[4]基于广义建筑学的空间观,灰空间的概念已产生了延伸,由单纯的建筑空间的层次延伸到整体环境的层次,从而转变为相对的交融渗透关系。

建筑空间与城市空间正在互相渗透和交融,这种相互的渗透和交融已经成为一种发展趋势,并在现代城市空间体系中起着重要作用。建筑空间正在接纳和承担着城市职能,灰空间由于处于一种暧昧的、模糊不清的内外空间的部分中,具备内外的双重属性,故承担着双重职能,促进内外空间的相互融合,相互渗透,形成有机的、动态连续的空间环境。

(二)灰空间的作用

1.灰空间与行为

人是空间的使用者,也是设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人的行为活动是我们研究的对象。基于人的行为活动,灰空间提供的无明确界定边界的模糊性的空间场所更有利于引导人的行为,同时有利于交流的产生。

空间的限定性由空间的封闭程度所决定,实体空间的由天花、地板与墙壁所限定的封闭内向的空间具有较大的限定性,缺乏不定性的动态因素,不利于活动和交往;虚体空间往往过于开敞,限定性较弱,不利于停留,也不能为交往活动提供一个舒适的空间。[5]灰空间兼具实体空间和虚体空间的特性,限定性和开敞程度适宜,有利于人的停留与活动的发生,结合良好的空间品质即可塑造一个舒适的交往活动的环境,促进交往活动的深化。

2.灰空间与环境

连接和度量“公共”与“私密”空间是灰空间作为第三区域空间的作用。在空间极轴两端的“公共”与“私密”之间存在着广泛而丰富的半公共半私密的区间,灰空间以自身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调节公共与私密的尺度,承认其存在并在之间架设连接的桥梁。[6]通过流线和界面的变化和组合,可以调节空间的开敞程度与空间在极轴上所处的位置和空间属性,以此满足环境的不同需求,从而连接环境与空间,赋予环境以整体和连续性。[7]

3.促进人与自然的交流

人与自然相互限制又相互影响,人的活动受制于自然又反作用于自然,环境与行为之间也相互制约相互影响。在20世纪功能主义、理性主义的思想流派的引导下,空间功能被限定,情感被排除在外,人的多层次的需求以及情感表达被遏制,空间使用的多重性与多变性也相应地被抹杀。

在哲学层面上讲,“灰”也是一种思维模式,是介于绝对事物之间的相对认知。灰空间的发展和创造无法用数据去表征,始终维持不稳定的特质。在满足人们对于不同空间和不同场景的需要方面,灰空间以其以不同层级的不同程度的空间层次满足人的复杂的感受需求,以多样性的空间提供丰富的空间感受。灰空间以自身的暧昧性调节公共空间与私密空间的尺度来塑造不同的场所去引导人们的不同的活动,人们的不同的活动又反过来影响空间。

灰空间以“灰”为媒介,基于“灰空间”的暧昧性和不确定性影响其空间属性,调节空间关系,引导空间活动,建造以人为本的,丰富人体感受的空间,从而摆脱功能至上的思想束缚,注重空间的精神与情感内核,确定其存在价值。[8]

二、研究大学既有校园灰空间的必要性

(一)大学校园整体空间发展现状

从1840年至建国初期,在西方建筑思想的引导下,结合我国的传统儒家教育理念,大学应运而生。从校园整体空间规划到单体建筑的设计表达都沁透设计师的心血。

历经百年,大学校园空间与师生的磨合交融,自然、环境、建筑、人和谐共生,形成独特文化气息和景观氛围的场所精神。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的建设迎来了新的发展目标,树立了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和教育精神,以多维度的视野思考和处理学校空间的建设问题。在空间的设计上包容中西方文化的精神内涵且与周围环境和谐共生,在整体氛围的营造中以开放空间为物质载体,文化意识为精神载体,具有丰富文脉特色的场所精神和有机统一的校园氛围。[9]

(二)大学校园中的灰空间重要性及需求分析

灰空间作为室内外的结合部分,介于室内与室外之间,集二者的特点于一身但又不同于二者。其具有顶部与底部的围护构架,侧面的围护却并不完整,不完全封闭的空间环境使其成为内外的中介。灰空间存在于大学校园的各个部分,在入口广场、会议室外走廊、教学楼前厅空间、体育馆廊下空间、图书馆檐下空间、餐厅等,都存在丰富的灰空间,灰空间丰富了建筑的空间层次,也构成师生学习生活的重要空间。

1.灰空间的重要性

作为第三空间的灰空间起到沟通室内外以及融合环境的作用,同时也有助于交往活动的产生,其空间品质的优劣直接影响到校园整体空间品质,影响使用者的生活与学习。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与普及,校园主体人群数量不断增长。在空间资源有限使用人数又不断增加的情况下,对空间资源的分配策略的调整是行之有效的方法。策略之一就是对空间属性进行合理的分配布置,在人均分配不足的情况下,将灰空间作为联系室内外的媒介植入,通过外延室内空间和引入室外空间拓展使用空间,并将对校园空间的资源分配模式从原有的个体分配转变为群体分配,在此基础上促进人们之间的交往活动。

2.灰空间需求分析

(1)在校学生需求

在校园内进行的大学生行为主要有:上下课讨论、兴趣活动及专业学习作业完成,因此对于空间的需求不仅限于教室之内,更多的在于教室之外。现有的校园空间中常被学生用作交流活动的空间是图书馆,但是受空间属性的限定,大多图书馆对于使用人群有静默要求,因此很难满足师生其他类型的交流活动需求;[10]另外大学不同专业的使用人群对于空间的需求也不同,因此单一属性的空间是难以满足的。灰空间的暧昧性可以很好的提供学生课堂之外的不同交流场所,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交流积极性以及学习的主动性。

(2)学校教职工需求

在校教职工的活动主要为:课内外交流、科研以及休憩。作为学校的主要使用人群之一,他们对于空间体验也有一定要求,其中也包括对于灰空间的空间体验。教职工在课间以及休息时的活动区域主要为公共办公室以及工作室,长时间处于单一的空间中易产生疲劳感,不利于教职工的教学质量,不同属性的空间的植入有利于提高教职工的工作效率。教职工相对于学生更关注于灰空间的精神层面的体验,对于灰空间有一定的安全感与私密感要求,特别是午休时对于在校的休息空间的需求。

(3)校外人员需求

校外人员不属于校园的主要使用人群,对于校园空间的感知相对薄弱,相对于室内空间的需求,他们更多的渴求为室外空间与灰空间的使用(除图书馆外),并且对场所精神和空间内涵要求不高,因此设计主要关注于校内外人员的交流和沟通。

三、开放大学校园灰空间普遍存在的问题

经调查研究发现,校园内的灰空间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大多成为无人问津的剩余空间,以下是对具体问题的分析。

(一)空间利用率低

空间利用率低主要存在于校园规划的两种类型空间中,第一种是因为造型需求或者是功能排布需求导致存在的10m2左右的灰空间,位置的偏僻和空间的狭小导致这类空间难以得到有效的开发利用。另一种空间类型是大型公共建筑的一层空间,这类建筑的主要功能空间位于二楼,因此一楼的空间过大不利于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平面布局。

(二)功能利用单一

校园中常存在的单一性使用空间多为通道性廊向单一空间,此类空间大小一致,围合度相同,不利于空间多义化的理解和多种需求下行为的产生。但现行的廊向空间大多赋予其用于挂板类的展示功能,没有进行合理的区划划分和节点设计导致展示空间以及其相应的复合功能没有被有效开发,没有给予自发性的活动所需的合理的空间以至于若有自发性的活动会阻碍交通。而空间的吸引性往往由于功能的多样性所决定,因此单一的空间需要被进行开发和利用。

(三)空间灵活度低

灰空间作为内外空间的交界点,作为具有模糊性和暧昧性的空间,应具有更强的包容性,可包容多种行为的发生。人的行为不仅具有规律性还具有突发性和随机性,校园的灰空间应与人的行为的突发性和随机性相匹配,其功能设施应满足人们的随机性行为的需求。而校园中的灰空间可变性不强,空间较为规律,空间的灵活度不足。

(四)空间舒适度低

灰空间不同于内外空间的魅力在于为处于其中的使用者提供了即使处于遮蔽之下也可以和自然对话的机会,其核心是“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关注于人的心理状态以及人的感受。但是在校园中有一些灰空间因为建筑过于追求造型因素等而忽略了比例尺度,导致部分灰空间的进深方向尺度过大,因此产生阴暗的空间,绿化无法引入。这样的灰空间对于人的感受的忽略违背其设计核心,空间的人性化、领域感、归属感降低,即空间舒适度降低,缺失场所精神。

四、开放大学校园灰空间改造设计方案

本文针对云南开放大学图书馆、学生会堂和体育馆三处建筑部分空间进行灰空间的改造,并根据建筑性能、空间环境、所处位置采取不同的改造措施。

(一)图书馆二层灰空间改造设计

云南开放大学图书馆位于校园东侧,整体呈弧形。因前期规划问题及空间尺度不适宜导致图书馆二层室外灰空间部分未得到有效的开发利用,现对图书馆二层灰空间现状进行分析,针对问题采取适当的策略对空间进行改造,结合空间改造总结其意义。

1.图书馆二层现状分析

对图书馆二层灰空间的现场调研及测绘,总结出现存的主要的问题:

(1)空间狭长,无法对空间进行有效利用。图书馆的弧状平面布局使得外二层外部的空间呈弧状长条形,相较于方正规整的空间,线性空间及弧状空间赋予空间更富趣味性,但也导致平面空间更难布置(图1,2)。

图1 图书馆灰空间区域现状1

图2 图书馆灰空间区域现状2

(2)无任何吸引学生聚集的措施。就现状而言,二层室外空间无任何服务设施,对于学生的停留及提供良好的交流交往空间存在一定的不足。

(3)位于学校的中心位置,人流穿行较多。场所的特殊位置及群体的特性迫使该空间成为动态的交通空间,而非静态的交流交往空间,即已失去作为灰空间应有的特质。

(4)面朝东向,有良好的自然防晒措施。

(5)作为灰空间,失去其相较于室内外空间的魅力点,对图书馆后场地利用不够,主要种植绿藤等一系列藤蔓植物,建筑后留有一条5米宽的消防车道,地面主要铺设雨水渗透砖,建筑后墙并没有进行利用,为建筑的素墙面。

2.图书馆二层改造策略

针对图书馆二层灰空间现状,结合周边环境及使用者心理预期,对图书馆二层灰空间提出改造策略。

(1)改造策略一

明确交通流线,“点——线”结合。图书馆二层的空间作为交通空间的使用已经固化在使用者内心,在保留原有路径的同时,对路径形式做出演化,并植入区段用作交往交流的“点”状空间,丰富路径的整体趣味性及使用者心理上的空间感受。空间灵活多变,融入“灰”的思想。“灰”的思想较为模糊不确定。在这片狭长的空间进行平面布置,会不自觉地给灰空间以定义,使场所失去两个极值之间摇摆不定的属性。空间的平面布局以“流动空间”“全面空间”的形式展开,给予场所更多可能性,赋予空间以场所精神。结合周边环境,促进交流交往。图书馆面朝东向,有良好的视野与景观环境。灰空间作为室内与室外之间的媒介空间,一方面与室内空间产生联系,另一方面可以将其延展到室外空间,促进灰空间内使用者交流交往的深入进行。对图书馆后场地进行改造利用,通过休闲阶梯与行走阶梯的配合,在休闲阶梯中插入树池,形成树荫,降低下垫面的温度,从而增加使用的舒适性。设置挑台,能够改善人的视线交流,也可以为喜欢户外看书的同学提供遮阳的休息场所。由于图书馆位于中心位置,人流大多穿行于此,在图书馆下设置展览位置,使其成为学术交流探讨的交流空间,更加有利于人流的集中与交流。

(2)改造策略二

由于原有空间整体性质为廊空间,而其首要功能是交通功能,若截面较窄时,则基本上只发生动态活动,此时的廊空间更像是一个通道;原有空间界面宽度较宽,其廊空间的通道感不强,在保留原有必要的通行走道的情况下,在廊空间的边界可产生静态交往活动空间。故保留必要的通行走道,通过隔板丰富空间,且保留休息区私密性。邻近人流入口休息区用隔板分离,留出原有的人流通道,便于上下学生迅速通行,端部结合图书馆内部的展览活动,制作外廊展览,同时适当摆放座椅以供学生交流讨论。

综合策略一和策略二的整体优劣来看,策略一对于灰空间的利用率更高,与环境结合更好,也有较高的灵活性和舒适性,对以人为本的思想也贯彻得更为透彻,因此采用策略一的成果。

(二)学生会堂一层空间改造设计

云南开放大学学生会堂位于校园南侧,方形平面(图3,4)。会堂内部的起坡使得会堂起坡末端下一层空间形成灰空间,但密排的柱网及阴暗的环境使得空间品质降级,没有充分得以利用。

图3 学生会堂灰空间区域现状1

图4 学生会堂灰空间区域现状2

1.学生会堂一层现状分析

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取代土地、资本成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与之相应的,人力资本尤其是知识型员工,成为企业最重要的资源和财富,是现代企业构筑核心竞争优势的基础。知识型员工利用其掌握的知识能够帮助企业在残酷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应对新挑战,能够帮助企业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中把握新机遇,能够帮助企业在纷繁复杂的发展环境中打开新局面、解决新问题。只有知识型员工才能敏锐识别市场机会,对顾客需求做出快速反应;才能第一时间将行业内的技术创新最快地引入企业产品的设计、生产过程;才能充分结合自有知识带领团队进行创新。此外,知识型员工还是新时期建设学习型组织,培养创新型文化的中坚力量。

对学生会堂一层空间进行现场调研测绘,发现存在以下问题:

(1)一层空间进深大,内部黑暗。学生会堂大跨度下形成的一层空间内部阴暗,采光及通风环境差,并不是进行学习交流的理想场所。

(2)无人问津,成为荒废场所。通过立面比例构成可以看出,一层空间受上层功能性空间影响较大,压迫感十足,没有人愿意进入场所内部。

(3)资源浪费。大学校园虽然占地面积大,但都是经过精心计算合理布置的,每一处场所都应发挥其应有的价值。在占地面积巨大的学生会堂一层,空间未经利用而是任其荒废,殊为可惜。

2.学生会堂一层改造策略

针对学生会堂一层空间特殊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提出相应策略。

(1)破整为零,分区布置。学生会堂一层空间占地面积大,需要对空间进行有效分割,使其成为不同功能的区域。在偏向内部空间的区域以工作空间为主,另一侧因其空间更逼近于室外以活动空间为主。功能性植入是在调研中发现校园缺乏创业中心,于是将功能植入内部,但这块面积过大,又处于一楼,内部采光不理想,所以分区有所侧重。

(2)第二形态,增加趣味。以一道弧墙将空间分为办公区,以及休闲区两部分,互不干扰,功能明确。将绿植布置成非线性形状,增强空间的趣味性,打破原有的规则柱网空间布置。

(三)体育馆后灰空间改造设计

云南开放大学体育馆位于校园北侧轴线上,其主要改造场所为体育馆周边坡地这种开放性较强的空间需要通过一定的空间进行界定,形成具有一定围护的具有场所意义的空间。(图5,6)

图5 体育馆灰空间区域现状1

图6 体育馆灰空间区域现状2

1.体育馆后空间现状分析

通过对体育馆周边场地的现场调研分析,总结出以下问题:

(1)环境杂乱。场地为道路与体育馆之间预留空间,道路与体育馆之间通过平台相连。场地内没有进行景观规划,混乱的状态作为道路与体育馆之间的过渡空间分隔边界感强烈。

(2)空间浪费。作为公共空间到道路之间的一个过渡空间,此场地通过合理规划可以有效地对人流进行疏散,使其具有功能属性而不仅仅是单纯的闲置场地。

(3)体育馆下层空间不开放。

2.体育馆后空间改造策略

(1)改造策略一

开放空间的灰空间改造,要以引入边界使其具有一定的私密性为第一要求,其改造策略主要有以下意见。经过调研发现,体育馆附近缺少可以留下驻足的场地,因此结合周围环境将其改造成为休憩的景观场地,为周边的宿舍群提供休息之所。

通过对原有地形的分析,以踏步阶梯的方式解决竖向的交通问题,将整个坡面以阶梯的方式分成四部分,中间植入绿植,增加绿色可观赏性。柱下空间结合建筑柱子组合成长条凳,方便学生的休息以及增加使用的趣味性。

(2)改造策略二

灰空间是室内空间的延伸和室外空间的渗透,作为室内外的结合点具有其特有的空间属性。通过调研结果引进景观,将体育馆后坡地进行景观改造,结合地形设计趣味性台阶与自然景观,将景观与灰空间进行渗透,使人位于建筑中也可以和景观进行对话。通过乒乓球台实现功能延续,临侧的吧台便于运动后休息、饮食通过单侧大玻璃,建筑室内采光良好。

综合改造策略的成果与场地的契合以及灰空间的设计方式,策略一的设计弥补了园区整体性上功能的缺失,对景观与灰空间渗透的方式也更为开敞,策略二较为封闭,失去了灰空间的特有空间属性,因此采用策略一的成果。

五、结语

(一)校园灰空间改造方法

1.增加小型灰空间的使用率

灰空间类型中的小型灰空间占比并不小,其特点在于空间比较狭小以及区域常常不规则,在经常由于面积小被忽略的同时,设计难度也较大。因此对于狭小空间的设计可以采用衬托、对比或借景的形式扩大空间领域,创造虚拟空间等来改变空间的大小。采用种种方法将狭小的灰空间引导至人们的视野中,吸引人们与狭小灰空间产生联系,以至增加狭小空间的使用率。

2.提升空间使用灵活度、舒适度

灰空间的灵活度的提升可以采取设计基础设施的置入以及考虑其位置的方式,通过基础设施的摆放,对空间进行层次划分,内部产生“灰”的思想体系。其二是使用更加灵活多变的家具,扩大灰空间的人群适应率。灰空间的舒适度的提升则可以从多方面入手,绿植的选择、合适的人体尺度设计、高品质的空间氛围等都是行之有效的方式,均可提升空间的整体活力和吸引力。

3.增加绿化带的亲人性

现有的绿化带一般只是满足了基本的绿化需求,但是对于人的使用感受的关注是欠缺的,往往是只供观赏而不可亲近的。无论是建筑与建筑还是道路之间,绿化带的设计在有条件的情况下都可以不仅限于几何形状所带来的视觉感受,而是可以通过规划设计让观赏绿化的视觉感受与身处其中的体验感相结合,其设计方式包括但不限于将休息区置于绿化带之中,用绿化对休息空间进行空间限定,使二者有机融合,产生性质多样的活动场所。

(二)总结

灰空间具有其独特的空间属性,是介于室内和室外两个极限之间的第三种形状的过渡性的空间元素,其尺度也延展到广义建筑学所界定的各种尺度之下,对于灰空间的认知也取决于此。其可以被认知为从小到大的,从低层级到高层级的相对内外的融合过渡。“以人为本”的思维方式是“灰”的思想的中心,以人的感受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呈现不确定性于整体上的综合。空间的再造性是灰空间的专注点之一,以“灰”为媒介,多层面考虑空间的影响因素,通过“灰空间”这种过渡的形态,调节虚与实的空间关系,关注人的感受,使位于其中的人对灰空间有具体的感知,从而引导活动的产生,建构空间的再造性以摆脱确切空间的约束。校园空间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发展的随需求而改变的,在此情况下,灰空间更应体现出其空间属性独特的包容性和发展性,通过其灵活的特质增加校园空间的弹性,使校园空间能够引导多种自发性学习研究行为的产生,为学习和发展提供良好的校园环境。

猜你喜欢
校园图书馆空间
空间是什么?
创享空间
图书馆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去图书馆
QQ空间那点事
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