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模块整合的活动型课堂构建*

2023-10-14 15:25杨万松
安徽教育科研 2023年24期
关键词:载体法治模块

杨万松

(池州市贵池滨湖实验学校 安徽池州 247000)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最显著的亮点是要求以培育核心素养为主导打造活动型学科课程。这一课程理念不仅引起了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实践的重大变化,也为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发展带来了新的生机。笔者认为,有效构建活动型课堂是从教学实践层面打造活动型学科课程的一个具有重要价值的起点。本文以九年级上册《凝聚法治共识》(以下称“本节课”)为例,深入探究初中道德与法治活动型课堂构建模式。

一、统整教学目标

构建活动型学科课程的主要目标是推进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实现立德树人的价值追求。在道德与法治活动型课堂的构建与实施中,教师应把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作为首要考虑的关键性因素,使课堂教学突出价值引领。

为实现上述教学目标,教师可以使用整合的方法,对传统的课堂教学三维目标进行分解,再从这些三维目标的具体内容中提炼出它们所蕴含的学科核心素养要素。这样的整合不仅能使课堂教学的核心素养目标更清晰,而且能够促使教师更好地以学科核心素养为要素去分析与统整课堂教学内容。在本节课,经过对三维目标的充分整合,提炼出如下学科核心素养要素:

(一)政治认同方面

拥护中国共产党关于全面依法治国的重大决策部署,认同政府的作用、宗旨和工作原则,认同厉行法治是对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要求,凝聚法治精神,进一步理解依法治国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意义和价值,培养对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的真挚情感和理性认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

(二)道德修养方面

(三)法治观念方面

树立法治意识,认同法治价值观,增强学法尊法守法用法意识,学会把尊法、学法、守法、用法作为日常的生活方式,增强厉行法治的能力。自觉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行使权利,履行义务,能够依规依法参与公共事务,根据规则参与校园生活的民主实践。积极参加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

(四)健全人格方面

辩证理解依法行政是法治政府行使权力的基本准则,正确分析日常生活中的法治现象,明辨社会生活中的法治行为,认识法治与德治的关系,学会从法治的角度认识社会、参与社会,坚持运用法治思维对复杂社会现象进行理性分析,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自觉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行使权利,履行义务。

(五)责任意识方面

感受建设法治中国是全体成员的共同责任,增强践行法治的责任感、使命感,培养人民当家作主的责任担当和积极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意识,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推进法治文化环境建设,形成依法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意识和能力,努力成为依法治国的参与者和推动者。

二、结构化教学设计

活动型学科课程的内涵包括两个方面,即“课程内容活动化”和“活动设计内容化”。其要义就在于将学科内容融入思维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之中。在构建活动型课堂时,采取结构化设计方式,可以更好地落实上述课程理念。

(一)内容活动化安排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编写所遵循的理念之一就是突出强调活动型学习方式。在每一个框题中,教材不以对知识进行系统理论阐释为主,而是通过活动设计,引导学生在探究、体验与分享中获得知识、发展能力、培养情感,形成正确的价值认同。这一编写理念是构建活动型课堂的重要基础。

在遵循教材活动安排的基础上,教学设计还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贯彻“内容活动化”的理念:第一,在教学目标的表述上,把“活动”和“过程”作为通往目标的路径,既要搞好活动,又要走好过程;既强调社会实践活动,又强调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第二,在教学过程的要求上,各环节的活动应真正成为承载内容目标的基本方式,让活动为学生提供思考、表达、感悟和展示的机会。第三,在问题设置上,设计有意义的、指向素养培养的问题,引导学生运用学科知识和技能、学科思想和方法自主地完成任务。第四,在教学评价上,确立以核心素养发展为目标的评价方法,特别强调“有统一标准,无标准答案”的评价方式,由“趋同”的标准化评价走向“求异”的差别化评价,让每一个学生都有一个差异化的思维发展空间。

(二)载体生活化选择

活动型课堂中活动的开展需要借助于一定的教学载体。在教学实践中,为了让教学内容更容易传递,更好地引发学生探究与思考,更加突出教学的创造力和艺术性,教师应积极寻找和选择有利于教学目标实现的、为学生所喜闻乐见的支撑各种探究活动的教学载体。

多么完美的爱情故事,受伤的少年初遇探病的少女,虽然动机不太清楚。但是我们这些熟读武侠小说的老油条,对这些充满酸臭的爱情故事,还是相当熟悉的。即便我们知道丁珰是认错人了,但这个并不重要。认错个把人算什么,上错花轿都能嫁对郎呢。我们的狗杂种同志,为人淳朴,心地善良,武功深厚,当是江湖中难得一见的主角,丁珰姑娘此时出现,适逢其会,郎才女貌,妖怪都反对不了。

基于道德与法治学科的特殊性,在教学设计中教师至少应考虑到教学载体的以下几个特征:第一,高效性。教学载体是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的,教学载体要能够最大限度地承载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便于学生在活动中跨越直接经验,实现新的知识体系构建。第二,生活化。教学载体应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有“落地感”,为学生所熟。在活动中,借助于教学载体,学生容易产生“信息反应”,获得认知与感悟。第三,延展性。活动型课堂中的教学载体不仅应切口小,真实感强,便于在活动中有效驾驭,还应具有很好的延展性,能够发挥“小视角、大主题”的功能,以小见大,由此及彼,以此为线索还可以使教学的各个环节串联起来,收到浑然一体的教学效果。

(三)教学模块化构建

活动型课堂中的活动整体上是系列化的,但每一个活动又是相对独立、自成体系的,而且在不同的教学环节,活动的作用和意义也是不一样的。为了使活动型课堂的结构更清晰,更有层次感和推进感,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可以采取模块整合的方式,即从课堂教学的组织与结构上,按照不同任务驱动要求,将一节课的活动过程设计成几个相对独立而又彼此密切相关的教学模块,模块之间呈有序状分布并逐层深入推进。活动型课堂的模块化构建,打破了教材的内容布局,对其编写思路、逻辑进路、材料组织等进行重新整合、取舍与加工,促进课堂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的优化,尤其是可以通过模块中专题活动的开展对学科某一方面的核心素养培养进行精准发力。

三、分模块推进课堂活动进程

基于上述认识和理念引导,本节课将课堂教学设计成“学案导学”“合作探学”“分享展学”“延展拓学”四个模块,在教学中依次推进,由此构建起一个逻辑严谨、结构简洁、整体联动、模块融合的活动型课堂架构。

(一)学案导学:聚焦载体,打开学生成长的经验之门

“学案导学”模块由教材“运用你的经验”演变而来,属于经验导入型的活动设计。这一模块关注并强调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与教学内容之间的关联性,目的是通过课前设计的导学案和一定的教学载体,在逐渐展开的活动过程中引导学生将已有经验与教材内容衔接,为接受新的知识奠定基础。

首先,教师出示一份“违法停车告知单”引导学生议论。这是一张特殊的违章停车处罚单,其特殊之处在于它是学生家长因在校门口违章停车而被当地交警开出的处罚单。一方面,从课堂教学角度来说,这张罚单就是承载与传递重要信息的教学载体。这一载体是由学生家长提供的,故事就发生在校门口,贴近学生生活,能轻松地唤醒学生已有的经验。另一方面,这张罚单是由政府的一个职能部门——交警大队开出的行政处罚单,在教学活动中较容易引出法治政府的话题。同时,这一教学载体具有很好的延展性,“小罚单,大法治”,它聚焦生活中“处罚违章停车”的小事,但引出的却是“建设法治政府”的大事,本节课的后续活动以此为线索逐步深入展开。

在此基础上,带领学生进入“法治先行——走进政府”环节。这一环节设置的情境是“办事找政府”:市民办理下列事务应找政府的哪一个部门?读初一的表妹要求转学——教育局,表哥要开一家水果店——市场监管局,妈妈出国要办护照——公安局,等等。这一活动的开展进一步加强了学生对政府职能的认识,引发学生对课堂活动的兴趣,为探究“建设法治政府”话题做好了铺垫。

为了使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教师结合导学案引导学生开展“导读、导思”活动。学生阅读教材中的相关知识点,填写导学案,完成自主预学:政府作用——提供公共服务,政府宗旨——为人民服务,政府行使权力基本准则——依法行政,依法行政的核心——规范行政权。由此,完成了“政府性质—法治政府—依法行政”的过渡。现在,摆在学生面前的问题是: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应如何依法行政?

(二)合作探学:模拟情境,开展质疑感悟的探究活动

“合作探学”模块由教材“探究与分享”栏目演变而来,与活动型课堂所倡导的“课程内容活动化”相契合,是建构活动和内容相互嵌入的新型课堂形态。在合作与探究活动中,借助模拟情境激励学生用已有的经验和所学知识尝试解决实际问题,获得新的知识与技能。

在活动内容上,本模块仍属于“法治先行——走进政府”环节,围绕前面的违章停车处罚单继续开展政府依法行政话题的探究。活动的第一步是情境模拟,由学生扮演驾驶员和交警模拟交通违法处理场景,探究处理现场的双方活动及其理由,以此引导学生感悟法治政府就是按照法治原则运作的政府,政府的各项权力都应该在法治轨道上运行。活动的第二步是呈现《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并就该部法律进行质疑与探究,帮助学生理解依法行政的核心是规范行政权,依法行政要求政府部门依据宪法和法律的规定行使权力。活动的第三步是就“罚款去哪儿了”“如果对政府的举措有不清楚的地方,可以通过哪些渠道了解”等质疑进行深入的探究。教师现场通过政府政务公开网查询当年市级部门收支决算总表(市公安局分表)、政府部门专项资金管理清单等,帮助学生明白依法行政要求政府实行政务公开,以保障个人的各种权利,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防范政府权力滥用,促进科学决策。至此,学生对建设法治政府、坚持依法行政形成了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

(三)分享展学:凝聚共识,展示解疑领悟的活动成果

“分享展学”模块也是演变自教材“探究与分享”栏目,和“合作探学”模块不同的是,在这一教学模块中,教师引导学生对具有一定综合性的问题分小组探究,小组之间分工明确,每一个小组只探究问题的一个方面,小组内达成共识后,派代表在全班进行成果展示。各小组展示的探究成果汇聚在一起,就完成了对问题的解决,学生也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领悟了教学内容。

在本节课,学生继续围绕违章停车罚单话题进入“厉行法治——共同努力”环节。活动始于学校门口上下学时间段拥堵的场面,学生面对的问题是,学校门口太堵了,将来可能还会有家长收到罚单,这为各方带来不少烦恼,大家都期望这一问题能得到有效解决。由此,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探究,各小组对照导学案,分别从学校、家长、政府、社会的角度出发,结合教材内容,为解决校门口交通拥堵问题提出合理的建议,并将小组合作达成的共识写在导学案上。

各小组合作探究后展示活动成果,对于校门口交通拥堵问题,他们提出了许多好的解决方案和解决途径,比如:公民要强化规则意识,增强法治意识,弘扬法治精神;政府及其工作人员要严格执法,并且做遵法守法的榜样;社会应加强法治宣传,共同营造良好的法治文化环境,树立起正确的法治文化导向;还需要共同发挥法律与道德作用;等等。

(四)延展拓学:迁移应用,体悟更为普遍的价值通则

“延展拓学”模块不同于教材的“拓展空间”栏目,属于正文观点及其展开部分,在对典型问题进行揭示矛盾、深入分析、思想聚焦、达成共识的基础上,完成由个别到一般的归纳,继续正面陈述更为普遍的价值通则。

本节课学生已经在校门口交通拥堵问题上达成法治上的共识,然而,在凝聚法治共识、共建法治中国层面,这只是特殊的个例,还需要学生将其认识推及更广泛的社会生活中,即全体社会成员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要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这就要求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深化认识厉行法治的内涵和要求。为此,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法治中国——任重道远”环节。在这个环节,呈现在学生面前的是一棵挂满各种社会现象的问题“树”,要求学生结合导学案进行探究与分享:当前社会,医疗、教育、养老、环境等领域也存在诸多问题,该如何从法治的角度去解决呢?

学生据此将校门口交通拥堵的治理方案迁移到上述社会生活的多个领域,这是一个知识与能力迁移与提升过程,说明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学会了如何在法治状态下生活。借此机会,教师引导学生作出归纳:全面依法治国必须坚持厉行法治;坚持厉行法治,要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国家治理还需要将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等等。当学生深刻体悟到这样一个更为普遍的价值通则,他们就学会了把法治作为基本的生活方式,政治认同、法治意识等核心素养就会牢牢地落地生根。

综上,“活动型学科课程”是当前中学思政课教学中一个非常突出的研究热点,这一热点凭借其极为重要的研究价值和广阔的研究前景正吸引着众多专家学者和教师积极参与探究。作为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我们应该勇立潮头,回应时代呼声,观思政课改革之势,行“顺势而为”之举,积极探索,大胆创新,让道德与法治活动型学科课程之花盛开得分外鲜艳和灿烂!

猜你喜欢
载体法治模块
创新举措强载体 为侨服务加速跑
28通道收发处理模块设计
“选修3—3”模块的复习备考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坚持以活动为载体有效拓展港澳台海外统战工作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TiO_2包覆Al_2O_3载体的制备及表征
治理下的法治与法治下的治理
创新德育教育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