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主题小说的新人形象与文学源流

2023-10-18 22:48
中国民族博览 2023年11期
关键词:乡土书写攻坚

岳 曲

(天津师范大学,天津 300387)

本文将以脱贫攻坚主题小说为研究对象,考察作为“小我”的创作者与作为“大我”的时代创举之间的联系。分析小说通过两难的选择、乡土的坚守、艰难的转变塑造出来的众多生动人物形象。同时,探究该类小说与百年乡土文学传统之间的源流关系。以期阐明书写脱贫攻坚伟大实践的重要性与必然性,进一步探究该类小说的美学特征、文化内涵,丰富现有研究成果,为乡村振兴中的文学创作提供借鉴。

一、用历史意识与返乡姿态表达时代主题

脱贫攻坚主题小说是指以现实主义精神叙写脱贫攻坚故事,刻画脱贫攻坚实践中的新人典型,描绘青山绿水乡村环境,传递伟大脱贫攻坚精神的新一类乡土小说。该类小说的产生具有必然性,是创作个体的主动自为和国家战略有机互动的结果。

“小我”的作者们以赤诚之心观照现实,谱写了细腻悠远的历史之歌,铿锵明快的时代之歌。一方面,新中国成立之后,减贫脱贫事业始终在进行,乡村风貌发生极大改变,创作者基于亲身见闻与内心震动,极具历史意识地自觉书写新时代的乡土故事。叙述所虚构的贫困地的发展史、贫困史与脱贫史,揭示了每一个贫困落后的地方都有辉煌灿烂的曾经,这也是贫困地区人民虽饱受贫困之苦,却依然故土难离的原因之一。例如,《琵琶围》开头即用了3000余字集中介绍了琵琶围的地理位置、自然风貌以及始于秦朝的发展史,以及从“八七脱贫攻坚计划”开启的脱贫史。在回顾了历史文化变迁之后,小说中虚构的贫困地当下的扶贫开发大多从特有的民俗文化和地方资源中获得启发:利用历史文化遗址开发旅游项目,根据传统民俗编辑地方文化书籍,种植特色植物,发展特色农业,恢复生态环境。可以说,创作者对地域历史文化回顾,旨在指向现实,在展现脱贫攻坚伟大实践现实面貌的同时,也说明脱贫减贫是久久为功,接力奋斗的事业,脱贫攻坚的历史意义不言而喻。

另一方面,脱贫攻坚小说出现是必要的,“适时而歌”的优秀文学作品将为社会实践注入强大精神动力。创作者以“返乡”的姿态重返乡土,书写出返乡人物的返乡故事。和创作者们看到新乡土书写的前景相似,贫困村村民返乡是看到家乡发展机遇,回乡参与建设的主动选择。例如,《战国红》中的李青回到家乡,通过直播和网络,拓宽特色产品销路。《石盟》中的凯子在城里学到了宴会主持的功夫,回到家乡发挥所长。离开和归来,不单单是生存地点和谋生方式的选择,更是乡村发展的结果,并传达出着乡村持续发展,乡村必定振兴的强烈愿望。

时代战略的“大我”,即脱贫攻坚的火热实践,促使各组织、各创作者等“小我”更加积极“返乡”进行创作,并促使其自觉顺应主流话语表达,将脱贫攻坚伟大精神有意识地融入人物成长变化、引产增收的曲折历程当中。“大我”推动“小我”讲好新时代中国脱贫攻坚故事。

二、用人性之美与成长转变刻画乡土新人

脱贫攻坚主题小说中讲述了坚韧朴素的脱贫者重新燃起追求幸福生活的热望、依靠双手脱贫致富,以及扶贫者初心如磐,与贫困群众同心同行同成长的故事。塑造了一系列乡土新人形象,刻画宏大政策下的平凡众生相,寄予诗与远方的想象。

脱贫攻坚主题小说中塑造了两类脱贫者形象,一类是始终怀抱对生活的热忱挚爱,面对困难坚韧倔强,乐观积极地创造美好生活的人物。这类人物身上凝聚着作者对于诗与远方乡土世界的想象。例如,《战国红》中出身贫困辽西的杏儿有着过人的诗歌创作才华。《山盟》中出身“五保户”的夏莲,坚韧傲然,独自一人照顾整个家庭。类似的人物还有《琵琶围》中的石养财、朱雨飞;《山海情》中的水花。这些展现着人性美好,承载着诗与远方想象的乡村新人,有着鼓舞人心、引人向往的艺术魅力。

另一类脱贫者则是从开始缺乏志气、骨气、勇气,到后来经过帮扶和自身努力找到自身价值,完成蜕变的农民。例如,《高腔》中原本怨天尤人的柴云宽在滕娜的帮助下,整理起薅草锣鼓唱词,逐渐摆脱心理负担和陋习。类似的人物还有《山盟》中的冬哥,《山海情》中的李大有,《琵琶围》里的石浩财、朱雪飞。遗憾的是,一些作品对人物的转变处理得过于简单,人物的转变似乎是突如其来的“顿悟”,人物立不住。事实上,转变必然是一个循序渐进,甚至时有倒退的过程,并不是几次简单谈心、开会就能完成的。

由此可见,这样的人物完成转变是极其困难的。因此,他们的蜕变就更具震撼人心的力量。可以说,讲好了他们的转变,就讲好了脱贫攻坚故事。

脱贫攻坚主题小说中也塑造了众多作为乡村外来者的扶贫干部形象。一方面,作为乡村外来者的扶贫干部是直面生活难题的平凡人,生活的难题又集中体现为家庭难题。例如,《琵琶围》中单亲妈妈金彩凤面临着女儿即将高考,需要陪伴支持,她却得去琵琶围的两难。《山盟》中的蓝喆一上场就是与妻子离婚,独自收拾房间后又赶回村子继续工作。另一方面,作为乡村外来者的扶贫干部是立足人民,理想信念坚定的奋斗者。“家里的事我会想办法解决,明天早上我准时去琵琶围。”[1]何劲华这句话正是扶贫干部的真实写照,虽然家事繁杂琐碎,但仍然坚定地选择。值得注意的是,小说中塑造的扶贫干部不是全知全能,一到贫困村就能使之改天换日的人物,他们都是在扶贫的路上和乡民一起成长。例如,一开始工作方法生硬,与石浩财在围屋前“对吼”的杨明通过实践,性格变得温和,工作做得细致。最开始莽撞急躁处理乡民矛盾的林修主动接受曲别拉根的建议,逐渐在处理村内事务中游刃有余。

值得反思的是,脱贫攻坚小说中的扶贫干部家庭叙事几乎都充满了矛盾,模式化倾向明显。事实上,对扶贫干部个人生活的书写,应当在真实合理的范围之内。

三、用“新启蒙精神”与在地书写开拓新流

脱贫攻坚主题小说作为新乡土文学的组成部分,赓续着百年乡土文学传统。学者李兴阳认为, 中国乡土小说有“鲁迅乡土叙事传统”“茅盾乡土叙事传统”“沈从文乡土叙事传统”和“赵树理乡土叙事传统”等四个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叙事传统。[2]针对李兴阳提出的四种叙事传统,若以创作者与书写对象的关系分类,可以将其重新分为远观的和在地的。

远观的乡土文学以鲁迅、茅盾、沈从文为代表作家,以回忆故土为创作方法,以启蒙为鲜明主题。创作者在离开乡土数年,接受了现代性的洗礼后,反观自己的乡土。呈现出两种语调,一种是揭露和批判问题,以达到“为人生”的目的,乡土是凋敝灰暗的;另一种是追寻和建构以达到“精神归乡”的目的,乡土是蓬勃明丽的。

在地的乡土文学以赵树理、柳青、路遥为代表作家,深入乡村生活实践,书写乡土风貌、塑造新人,宣扬国家意志,述说乡村建设改革。创作者带着问题意识与民间立场走入田间地头,在生活真实和艺术创作之间追求平衡。但这样的平衡难以掌握,部分作品存在着把生活真实异化为了新闻真实、生活真实模式化倾向严重的问题。

随着脱贫攻坚战的胜利,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新的时代变革下,如何建构乡土新人形象?如何新乡土图景?如何探索乡土文学新的可能?成为乡土文学发展路上必须回答的问题,而秉承百年乡土文学传统中的启蒙立场、着力塑造人物、描绘乡土图景为主题服务、在地书写等良性质素也成为必由路径。

脱贫攻坚主题小说以“新启蒙精神”为指引,以在地经验为依照,艺术地创造了脱贫的和扶贫的新人形象,展示宏大背景下的个体经验,传达战略实施中普通人的价值动向。绘出一幅幅绿水青山、和谐共生、底蕴深厚、人情温暖、可托乡愁的乡土图景。犹豫悲叹的情调成为局部的、暂时的,作品整体被积极乐观氛围笼罩。

新启蒙精神在脱贫攻坚主题小说中的彰显,是对乡土文学启蒙立场和概念的继承和拓展。学者张丽军将“新启蒙精神”概括为“立足本土、反思自我、交融互生、追寻未来。”[3]例如,《山海情》中福建和西海固的关系是互融互通、同行共生。林雪儿的《北京到马边有多远》中最繁华的中心城市与最贫穷的偏僻边地,通过林修联系起来,共同成长。城市中心与偏僻边地呈现出各自立足本土、互相哺育、共向未来的关系。

坚持在地书写,是脱贫攻坚主题小说创作者的共同特点。他们深入脱贫攻坚现场,参与脱贫攻坚实践。林雪儿、马平、温燕霞等作者都多次前往贫困乡镇采风,滕贞甫的创作素材直接来源于其担任扶贫干部时的经历。在地的书写使得作品沾土气、接地气、冒热气,地域性和民族性鲜明。例如,《山盟》中的红军石刻、火塘一号、善恶泉,《战国红》中的喇嘛井、红玛瑙、风味糖蒜,《高腔》中的高腔、帮腔和薅草锣鼓。独特的文化传说、民居民俗、传统技艺、自然资源成为标签性一般的存在。

如前所述,脱贫攻坚主题小说塑造了一系列乡村新人形象和扶贫干部形象。前者是对乡土文学中新人传统的继承,与翠翠、朱老三、梁生宝、孙少安等形象一脉相承。后者是对乡土文学传统中“革命外来者”等模式的继承与创新:他们理想信念坚定,同时不是“高大全”的“盖世英雄”。

人物积极的言语、行动,诗意清秀的乡村图景,以及“大团圆”式的结尾使得小说整体氛围乐观明丽。例如,《战国红》中的陈放给自己驻村前立下的规矩:“说了算,定了干,再大困难也不变。”[4]《琵琶围》中的乡土美景,不仅让扶贫干部何劲华在烦闷时得以慰藉,也为艰难的脱贫过程添了亮丽隽永底色。《山盟》最终以雪停路现为结局,预示着如同暴雪般的诸多苦难终究掩不住前行的道路,流露出强烈的乐观情绪。

脱贫攻坚主题小说继承百年乡土文学传统中的良性因素,始终以现实主义的态度,在场的方式反映山乡巨变。延续和拓新启蒙精神,生动可信的人物身上仿佛能看到梁生宝、翠翠等乡土文学经典人物的影子,也能感觉到新的精神风貌。乐观积极的叙述情绪不同于百年乡土文学中已有的灰暗绝望情绪、明丽怅惘情绪,也与激情喷张情绪有所不同。总之,脱贫攻坚主题小说作为新乡土文学的一部分,是百年乡土文学滋养下的产物,也为讲述国家大事与时代精神的宏大叙事开拓新的可能。

四、结语

在不断涌现的脱贫攻坚主题小说中,乡村新人的形象、历史与当下的互动、离开与归来的故事使得百年乡土文学面貌一新,文学的时代表达铿锵有力。同时,该主题创作目前更多停留在记录和反映层面,作品存在着部分情节模式化倾向严重,人物处理简单化等问题。

2021年,反映新山乡巨变的脱贫攻坚文学书写踏上了书写乡村振兴伟大实践的新历程。期待在乡村振兴的文学叙事中看到更多兼具地方特色和普适价值的故事,更加细致立体、生动、全面的描写,更多人与自然、人与科技、人与世界的书写。

猜你喜欢
乡土书写攻坚
Unwritten 尚未书写
用什么书写呢?
乡土人才选好更要用好
乡土中国
既要继续攻坚 也要防止返贫
脱贫攻坚应及时清理“淤堵点”
离婚起诉书写好之后
脱贫攻坚 重在落实
互助:“联动”方能攻坚
书写春天的“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