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群众文化的美育功能

2023-10-18 22:48舒宇瞳
中国民族博览 2023年11期
关键词:美育工作者群众

舒宇瞳

(安顺市西秀区文化馆,贵州 安顺 561000)

当今社会经济与科学技术的发展速度极快,让人们的劳作方式、交往方式、生活空间等方面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为群众文化的繁荣发展提供了较稳定的物质基础。只是群众文化的发展速度较慢,人们的知识水平、文化意识、艺术修养等方面的素质能力参差不齐,让群众文化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一定的挑战。群众文化工作者可尝试发挥群众文化的美育功能,引导群众文化爱好者和其他群众对群众文化进行艺术赏析,进而形成良好的审美意识和艺术鉴赏能力,鼓励他们进行群众文化艺术创作,推进群众文化的健康繁荣发展。

一、群众文化的独特优势

群众文化是人们在闲暇之余自发参与、自我娱乐、自我开发的社会性文化,它也是一种以文艺活动为核心载体的社会历史现象。从群众文化本身来看,它在社会主义精神文化体系中占据着一定的比重,也具备其它文化没有的独特优势。

第一,群众文化不具备功利性,文化工作者开展的群众文化艺术活动均不以获取商业经济效益为目的,让群众文化保留了它的本真。第二,群众文化艺术活动中的参与主体是普通人民群众,这意味着群众文化的受众面极广,主体分布范围非常广泛。在群众文化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逐渐积累了厚重的群众基础。第三,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处于不断增长的状态,大众文化、精英文化还不足以满足群众的多样化文化需求。然而,群众文化却可以在满足众多群众文化需求的前提下获得良好的发展[1]。为了保障群众在文化艺术活动中获得健康的发展,我们迫切需要高度重视群众文化建设,要致力于发挥群众文化本身的功能,促进群众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二、群众文化中的审美性

群众文化拥有不同的功能,包括交往娱乐功能、信息传递功能、自我实现功能、美育功能。在以文化艺术活动为载体的群众文化工作中,我们常可以看到群众文化浮于表面的一些功效。比如,在群众文化活动中,群体性交往现象是显而易见的,群众从四面八方汇聚而来,在文化娱乐场所共同体验了群众文化活动的乐趣。他们在群众文化活动平台上相互交流,推动了群众文化的传播,让更多的人投身在群众文化的弘扬与传承过程中。群众在群众文化活动中还可以作为表演者,在舞台上尽情地进行自我表现,实现了自我价值。

群众文化的美育功能与其它功能不同,它能培养人民群众认识美、爱好美以及创造美的良好素质能力。群众文化源于生活,生活中有许多美好的事物。劳动人民在创造群众文化时,会将自己从生活中看到的、碰触到的、感悟到的美都融进去,为群众文化艺术作品赋予美育功能。因此,文化工作者在推进群众文化艺术活动之前,应对群众文化的审美性进行深入的研究,把握好群众文化的审美内涵。基于此,文化工作者在组织与实施群众文化艺术活动时,可以着重思考如何将审美元素充分体现在群众文化艺术作品中,让群众在观看或者参与表演的过程中,不自觉地接受审美教育。

例如在《梁山伯与祝英台》的舞台表演活动中,人们可以在观看舞蹈表演时,理解整个故事的内容,体会这个民间传说的魅力。这个群众文化艺术活动的审美性体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舞台美。文化工作者要呈现整个故事的背景,并且要让周围环境与舞蹈表演相互辉映,就要通过良好的舞台设计来保障舞台表演活动的效果[2]。舞台的背景、灯光、道具、服饰等元素相互融合,能够让观赏者身临其境地理解舞蹈故事内容及其文化内涵。第二,情感美。群众在欣赏舞台表演时,可以在良好的艺术鉴赏氛围下,全面了解了梁山伯与祝英台之间发生的感人至深的故事,深刻体会了两人深情相许的情感美。第三,音乐美。《梁山伯与祝英台》的背景音乐是以民间故事为题材,以越剧音乐为素材的单乐章小提琴协奏曲。群众可以从音乐旋律、主题音调等方面来鉴赏这一舞蹈艺术活动的音乐美,还可以从长笛、竖琴等演奏乐器入手,体会演奏者是如何营造氛围,演绎出纯朴、美丽的爱情故事的。伴随着动听的音乐以及舞姿,表演者将观众带进独特的意境之中。群众可以围绕“蝴蝶的爱情”这个中心话题来讨论两人的唯美爱情故事,用“比翼双飞”这样的词语来描绘这个爱情故事的内涵美。

因此,群众文化活动的审美性极强,文化工作者应充分关注群众文化的审美教育功能,并承担起社会审美教育的重要责任,在推进群众文化艺术活动的过程中,对广大人民群众进行有效的审美教育。

三、发挥群众文化美育功能的意义

人民群众是群众文化活动中不可或缺的组织者、参与者,他们可以是群众文化的创造者,也可以是群众文化的受益者。文化工作者要进一步探究“在群众文化中发挥美育功能的重要意义”这个课题,明确审美教育在群众文化建设中的地位及作用。

(一)培养群众善于辨别美丑的能力

从古至今,中国人一直都在追求内在美、外在美相统一。内在美,是指人的内心世界的美,一般体现在人的思想、品德、情操、性格等各种方面。外在美一般是人们表现在明面上的礼仪、仪表的综合素质,通常对彼此的外在美有最直接、最直观的认知。内在美与外在美相统一,无疑是一个人拥有完美人格的象征。文化工作者应注重引领人民群众树立这样的审美追求,形成良好的辨别美丑的能力,抨击假恶丑的社会现象,关照和呵护一切美好的人与物。

目前有不少群众文化作品歌颂了真善美,文化工作者所开展的群众文化活动将这种真善美弘扬了出去。人民群众在参与这些群众文化活动时,可以提高自己辨别美丑的能力。文化工作者要善于挖掘群众文化的审美价值,并积极开展各种弘扬真善美精神的群众文化活动,将内在美与外在美相统一的文化现象展现在群众文化活动的舞台上,为人民群众提供发现和领悟真善美的机会。例如,文化工作者围绕“讲文明、树新风”主题,组织了合唱比赛活动。参与比赛的群众可自主选择符合这一主题的合唱歌曲,让良好的文明风气萦绕在人们生活的周围。观看比赛的人民群众也可从文化活动中领悟“讲文明、树新风”的精神内涵,争取做一个具有内在美和外在美的人。

(二)增强群众的文化追求与幸福感

在经济繁华的背后,各种人类社会问题不断涌现。人民群众的身边生活中充斥着一些烦恼:环境恶化、工作不如意、家庭矛盾增多、与朋友渐行渐远。这些问题的诞生和蔓延,会影响人民群众的心灵健康,也影响着整个社会的风气。文化工作者应发挥群众文化的美育功能,让人民群众受到群众文化的审美熏陶,释放自己的热情,重新追求自己的梦想[3]。在此过程中,群众逐渐放松紧绷的神经,忘掉在职场上的烦恼,以平和心态面对家庭琐事,妥善处理人际关系。在潜移默化中,人民群众共同构建一个和谐的社会环境。比如文化工作者组织广场舞形式的群众文化活动,致力于让人民群众“放飞自我”,释放心中的负能量。在活动的带动下,越来越多、不同年龄层次的人民群众参与到广场舞中,老百姓在动感音乐的引领下,做出各种欢快的舞步,体现了对文化和艺术追求,表达了对现在和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因此,文化工作者以广场舞展演活动的形式,对人民群众进行了审美教育,增强了他们的幸福感。

(三)对群众的审美观进行良性引导

文化工作者开展各种形式的群众文化活动,其目的不仅是丰富人民群众在闲暇时期的文化生活,还可以对人民群众在生活中形成的不良的审美观进行良性的引导,让人民群众远离可能会影响家庭和谐、社会和谐的文娱活动,转而参与到群众文化活动中来,使其形成积极向上的审美观,主动去寻找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并学会自主创造美好的事物,为自己的精神文化生活增添色彩[4]。

比如,在室内文化主题下,文化工作者则可让人民群众走进文化馆的室内活动场所,参与唱歌、跳舞、花艺等形式的群众文化活动。

人们在参与这些多样化的群众文化活动时,可以对小品艺术、体育、歌舞艺术、花艺等进行有效的审美鉴赏,懂得参与积极向上的群众文化活动,让自己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因此,文化工作者要将社会审美教育作为引导群众树立正确审美观的重要手段,大力开展各种蕴含积极涵义的群众文化活动,让人民群众主动缔造和谐、健康、快乐的生活。

四、实现群众文化美育功能的途径

(一)基于因地制宜原则开展群众文化活动

群众文化活动早已成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文娱活动,群众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可实现自我教育,陶冶情操,提升个人审美品味,成为一个具有良好文化艺术修养的人。文化工作者可根据因地制宜的原则,积极开展群众文化活动,让群众文化活动符合群众的认知特点,贴合群众的身边生活。

比如,文化工作者可以在当地选择风景优美的场所开展庭院文艺汇活动。有些地区拥有沙滩、椰子树等海边美景,文化工作者可围绕“阳光沙滩,夏日周末”的主题,让群众参与文艺创作活动。人们可选择聆听着海浪拍打海岸的声音,弹吉他,拉二胡等方式表演一首小合唱歌曲。这样的群众文化活动具有娱乐审美的特点,能够放松群众的身心,培养他们健康的生活观念。

(二)基于文化传承目的开展群众文化活动

许多优秀传统文化本身就具有审美价值,文化工作者将优秀传统文化融于群众文化活动中,可以发挥非常好的美育功能,让人民群众在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的过程中,学会有效鉴赏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作品[5]。文化工作者可以围绕文化传承这个目的,组织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充满优秀传统文化魅力的群众文化活动,让群众在领悟优秀传统文化审美价值的同时,树立起弘扬和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社会责任感。

例如,文化工作者可以围绕“纹样的秘密”这个主题来组织群众文化活动,让群众聆听讲座,学习各种刺绣纹样及绘制技巧的知识,刺绣纹样文化的审美特征。这个部分的群众文化活动具有宣传教育的功能,也体现了文化审美教育方面的功能。文化工作者在传播了优秀传统文化知识之后,要让人民群众尝试参与刺绣纹样绘制活动。其他未参与的人民群众可以欣赏参与者创作的艺术成品,对它们进行有效的审美鉴赏。

(三)以网络化信息技术助推群众文化活动

目前许多文化工作者注重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原则来开展各种群众文化活动,旨在借助网络化信息技术来扩大群众文化的影响力,吸引更多的群众参与进来,为开展更广泛的社会审美教育提供良好的条件[6]。

比如,文化馆在线下举办赏灯大会的群众文化活动时,利用线上平台设计了艺术赏析相关审美活动,并设计知识抢答活动。群众可通过线上答题方式,参与到群众文化活动中来。人们不仅会积极鉴赏各种形式的灯笼,发现其审美特点,还会通过答题的方式,进一步提高自身审美鉴赏能力。文化馆也可采取“线下创作+云直播”的活动形式开展群众文化活动,不断地扩大群众文化活动影响力,让更多的群众参与进来。在线下活动中,文化馆可让群众自己当主角,创作出符合主题的群众文艺作品。文化馆可以根据音乐、舞蹈等多样化的艺术门类,组织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广泛地激发群众的艺术创作热情。

五、结语

总之,群众文化与美育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二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目前文化工作者开展的群众文化活动已经充分体现了美育功能,对群众的审美观念、审美情趣、审美能力等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推进群众文化建设是当前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流方向之一,文化工作者应注重组织各种群众文化活动,让群众获得不同的审美感受,同时以群众文化活动为载体,系统地提升人民群众的文化知识水平与艺术文化素养。

猜你喜欢
美育工作者群众
关爱工作者之歌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致敬科技工作者
我们
——致敬殡葬工作者
多让群众咧嘴笑
普法工作者的“生意经”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