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数据挖掘分析《济阴纲目》治疗月经病用药规律

2023-10-18 08:47李梦马宏博李昕李梅
新中医 2023年19期
关键词:纲目香附熟地黄

李梦,马宏博,李昕,李梅

1. 山东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4

2.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山东 济南 250021

3. 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4

月经病是指女性在月经周期或经断前后,出现月经的期、量、色、质异常以及其他不适症状的疾病,为妇科临床常见病、多发病,是引起不孕的主要原因之一,严重影响女性健康[1-2]。西医认为内分泌失调是导致月经病的重要原因,临床多选用雌孕激素治疗,一定程度上能缓解症状,但长期应用疗效有限,易产生耐药及恶心、呕吐、头晕等不良反应[3]。中医辨治月经病历史悠久,在长期诊疗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济阴纲目》是明末医家武之望集百家之精华所撰著的女科专著,其在继承明代以前的女科学术思想和学术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实践加入了大量医论与医方,创新了女科编纂形式,有力地促进了妇科体系的发展与完善,被誉为是中医妇科权威性著作[4]。本研究采用数据挖掘方法梳理并发掘《济阴纲目》治疗妇人月经病的用药规律,拟为临床月经病的诊治提供更多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选取《济阴纲目》[4]中“调经门、闭经门、崩漏门”有关月经病治疗方剂作为统计源,排除异名同药方剂,共得到方剂176 首。

1.2 纳入标准《济阴纲目》中“调经门、闭经门、崩漏门”中明确记载的方剂;方剂中的药物组成完整。

1.3 排除标准重复出现的方剂;方剂中药物记载不明确;方剂中药物组成不完整。

1.4 药物规范依据2020 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5]、《中华本草》[6]中的药物信息,将录入中药的名称、性味及归经进行规范化处理。诸如桂心、官桂录为肉桂,辰砂录为朱砂,蓬术、蓬莪术录为莪术,京三棱录为三棱,䗪虫录为土鳖虫,玄胡索录为延胡索等。剔除白绵子、虎骨、黄绢等临床上现已不用或极少用的药物。

1.5 数据分析建立《济阴纲目》月经病相关方剂Excel 数据库,所有数据录入均由2 人独立完成,数据录入完成后,2 人进行交叉核对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采用Excel 分析药物的使用频次、分类频次及性味归经频次,采用SPSS modeler 18.0、Cytoscape 3.9.1及SPSS Statistics 25 进行药物关联规则、药物关联网状图和高频药物聚类分析。

2 结果

2.1 药物频次统计见表1。经过处理,共得到176 首方剂,涉及中药184 味,总累计使用频次1 166 次。使用频次较高的中药有当归、白芍、川芎、甘草、熟地黄、香附等。

表1 184 味药物使用频次统计(频次≥8 次)

2.2 药物功效统计见表2。参照《中药学》[7]将184 味药物按功效分为21 类。结果显示,补虚药使用频次最高383 次(32.85%),其次为活血化瘀药210 次(18.01%)、清热药135 次(11.58%)。

表2 184 味药物功效统计

2.3 药物三品分类统计见表3。依据《神农本草经》[8]、《本草经集注》[9]、《本草崇原》[10]对184 味药物进行上、中、下三品分类,其中上品药634次(54.37%)、中品药414 次(35.51%)、下品药118 次(10.12%)。

表3 184 味药物三品分类统计

2.4 药性统计见图1。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5]将184 味药物按照药性分为寒、热、温、凉、平5 类,药性使用总频次为1 165 次,从高到低依次为温性539 次(46.22%)、寒性316 次(27.15%)、平性235 次(20.19%)、热性65 次(5.58%)、凉性10 次(0.86%)。

图1 药性频次统计图

2.5 药味统计见图2。184 味药物药味使用总频次为1 728 次,出现频次从高到低排列,依次为甘味、辛味、苦味、酸味等。

图2 药味频次统计图

2.6 药物归经统计见图3。对184 味药物进行脏腑归经统计分析,结果显示,排前3 位的脏腑归经从高到低依次为肝经、脾经、心经。

图3 药物归经频次统计图

2.7 关联分析见表4、图4。通过SPSS modeler 18.0中Apriori 算法,对30 味高频药物进行关联规则分析,并将中药组合上传至Cytoscape 3.9.1 软件进行关联规则网络分析。设定支持度(指药对在所有处方中出现的频率)>15%,置信度(指处方中药物B 在药物A 出现的基础上再出现的频率)>60%,提升度(处方中药物B 在药物A 出现的基础上再出现的频率/药物B单独出现的概率,提升度越高,关联性越强)>1[11-12]。结果得到白芍-川芎、白芍-当归、川芎-白芍、川芎-当归、川芎-当归-熟地黄等23 对核心药物组合。

表4 药物关联分析统计(支持度≥15%,置信度≥60%)

2.8 聚类分析见图5。聚类分析是指通过某种近似程度的度量方式,把数据有效地归为不同的种类[13]。将30 味高频药物(频次≥8 次)录入SPSS Statistics 25 软件中,选取组间连接的方式,以Pearson 相关性为度量标准进行系统聚类分析。共得到养血调经(白芍-川芎-熟地黄-当归-阿胶-艾叶-香附)、升阳益胃、健脾益气(黄芪-陈皮-白术-生地黄-黄芩-甘草-柴胡-人参-茯苓)、活血化瘀(莪术-桃仁-木香-延胡索-干漆-牡丹皮-肉桂-红花-大黄-牛膝-赤芍)、温经止血(棕榈-干姜-蒲黄)4 大类处方组合。

图5 药物聚类分析树状图

3 讨论

纵观武氏治疗月经病用药多选补益之品。在本研究中,发现治疗月经病以上品药物居多,其次是中品药物。《神农本草经》谓“上药主养命以应天”,上品药与天道仁育相契合,长期服用可使身体强壮、养生益寿;“中药主养性以应人”,中品药能够怡情养性使之与人体自身相切合,具有补虚和祛邪双重功效,可选择性用药。结合封建社会妇人身份地位低下及所处恶劣生活环境,推测当时女性体质多偏虚弱,易受邪侵,所以多选用阿胶、熟地黄、黄芪等上品药及干姜、当归、通草等中品药以轻身益气、遏病补虚。从药物的功效类别来看,治疗药物以补虚药总使用频次最高,再次佐证了武氏治疗妇人月经病常用补益之品。本研究结果显示,武氏治疗月经病的中药药性以温性为主,武氏在书中强调“风冷客与胞内、积冷结气”是经水不通的主要原因,血得温则宣流,得寒则凝涩,故武氏在月经病治疗中擅用温性药物,多选用当归、人参、肉桂等以温经通络、温养扶正。此外,寒性药物的使用也较多,其在书中多用于治疗经行疼痛、发热、血枯、血涩所致闭经以及血热所致崩漏等证,但其余月经病用药仍以温补为主。

武氏认为妇人以血为主,行经容易耗损阴血,导致气血相对不平衡,正如《济生方》言“气一壅滞,则血与气并”,导致各种月经病的出现。药味归经则体现了气血同调的用药特点,如研究结果所示,使用中药药味以甘、辛、苦味药比重大。中医认为月经病多是缓慢形成,以虚证为主,而甘味药物能补、能和、能缓;辛为阳味,苦为阴味,辛主升散,苦主降泄,辛苦相配,调理气机升降出入,保证气血通利;辛甘相配,则辛味发散之力促甘味润泽之潜能周行内外,化生阳气,推动气血运行;而苦甘妙用,以匡助阳气而生阴血也。药物归经多归于肝经、脾经、心经,此三脏在气血运行上发挥重要作用。肝者,喜条达宜疏泄,又司血液的贮藏与调节。气多血少是女性的生理特点,必然与肝体阴而用阳的关系密切,故肝之脏腑功能的正常于月经有重要意义。沈金鳌《妇科玉尺》指出妇人受到封建礼教的影响,多身困闺房,情志不畅,加之妇人认识事物受到限制,则见识不开,“稍有不遂,即为忧思。”《备急千金要方》认为妇人与男子相比,情感更为细腻、敏感,强调妇人更容易伤及情志。由此可见妇人性情多郁,日久可致气机失调,经血失畅,故选用香附、川芎、白芍等调肝之品,使肝气条达,肝血充盈,气血恢复正常运行。武氏在书中亦明确提出“经血受心脾所统”的观点,强调“脾为后天生化之本,心统诸经之血”。妇人多忧思,若忧思伤于脾,脾土不运,饮食不振,妨碍气血生化,使统血无权,经血失固;思虑忧愁伤于心,心气郁而不开,损而不足,无力生血,母病及子,脾失所养,健运失司,血海乏源,以致月经不行。只有心脾功能正常,气血有源则经水方能如期而至,故多选用人参、白术、黄芪、茯苓等以健运心脾,充气血之源。

从高频药物分析可知,前六位中药分别是当归、白芍、川芎、甘草、熟地黄、香附。其中,当归居药物使用频次之首,是《济阴纲目》调经第一要药,书中含当归的方剂,如滋血汤、艾附暖宫丸、胶艾汤等均是妇科调经经典方剂。当归药味甘,性温,归心、脾、肝经,此三经均与血息息相关,体现了武氏在月经病诊治过程中注重肝、心、脾三脏的辨证思路。高频药物当归、白芍、川芎、熟地黄,四药占月经病药物总使用频次的24.27%,同时在关联规则中更是形成高频药物组合,成为《济阴纲目》治疗月经病的核心药物。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白芍、川芎对月经病的药理作用主要体现在液血流变性改善方面[14-15];当归、熟地黄均有补血之用,能够诱导造血干细胞的增殖、调节免疫,改善子宫微循环而调经[16-17]。甘草的使用频次位居第四,占月经病药物总使用频次的4.55%,味至甘、性至平,确是心脾二经之药,功用补脾益气、调和诸药。现代药理学发现此药具有抗炎、抗血小板集聚、激素样等多项药理作用[18]。香附位居第六,共出现35 次,其味辛、微苦、甘,性平,归肝、脾、三焦经,主要功效为疏肝理气调经,《本草便读》冠香附以“妇人之圣药”的美誉,《济阴纲目》亦誉“香附为女人仙药”,于补养药中加入此药,待血海渐充,而香附又能使血液流通,则经水常能来潮。胡栋宝等[19]报道香附具有抑制子宫、雌激素样活性的药理作用,依此阐释香附为治疗月经失调和痛经的对症之药。值得一提的是,生地黄、熟地黄在《济阴纲目》治疗月经病方剂中应用较为广泛,是因为两药皆入肝、肾经,而女子以肝为先天,经水本于肾,肝肾不足皆可引起月经失调、痛经等。生地黄味甘、苦,性寒,具有清热凉血、益阴生津之用,恰与其改善血液流变学、缩短凝血时间的药理机制吻合[20];熟地黄味甘性温,有补血滋阴、养精益髓之功。其中,生地黄效偏凉血又能活血,代表方如先期汤、小柴胡加生地汤;熟地黄效偏补血,代表方如四物汤、过期饮、养荣汤。

结合药物关联规则分析,总结出《济阴纲目》中治疗月经病的常用药物组合,以白芍-川芎、白芍-当归、川芎-当归-熟地黄的出现频率最高,进一步证实《济阴纲目》治疗月经病大多以四物汤为基础,同时在聚类分析中第一类也包括此方。熟地黄、白芍养阴补血,当归、川芎养血活血,四药配伍共奏补血调血之功。武氏认为常服四物汤有“益荣卫、滋气血”的功效,倡导应时用药,并提出涉及妇人经、带、胎、产、杂病等方面的上百种四物汤加减配伍。从药物关联网状图可以看出,常用药物除补血调血之功还涉及温通、清热、疏肝、理气、活血等多方面,如“肉桂、牡丹皮、生地黄、延胡索、香附”等,体现了其“血病以热药为佐”“妇人经病,内因忧思忿怒,外因饮冷形寒”“调经当抑气”等学术思想。通过聚类分析得到4 类处方。第1 类为白芍-川芎-熟地黄-当归-阿胶-艾叶-香附,可以看作是胶艾汤化裁,其功用为养血调经,适用于劳伤血气、冲任虚损、淋漓不尽等月经疾患。药理作用涉及激素调节、子宫收缩、凝血因子的激活等方面,起到改善凝血、纠正贫血的作用[21]。第2 类为黄芪-陈皮-白术-生地黄-黄芩-甘草-柴胡-人参-茯苓,可以看作是补中益气汤化裁,该方具有升阳益胃、健脾益气之功,可用于崩漏不止,日久血脱之症。现代药理研究发现,益气药与升阳药的配伍表现出显著的调节机体免疫、促进造血机能之效[22]。第3 类为莪术-桃仁-木香-延胡索-干漆-牡丹皮-肉桂-红花-大黄-牛膝-赤芍,可以看作是温经汤合血府逐瘀汤两方化裁,其功用为理气活血化瘀,适用于妇人经闭不通,或成血瘕。研究发现此方具有改善血流变性、扩张微血管、促进子宫收缩、抗血小板聚集等多项药理学作用[23-24]。第4 类为干姜-蒲黄-棕榈,可归属温经止血类,多用于风冷客与胞内,冲任失固所致各种出血性月经病,是书中地榆散、黑金散、如圣散等多种止血方剂的组成部分。药理研究发现干姜中6-姜酚、挥发油有抗凝血的作用;蒲黄中的活性成分总黄酮、异鼠李素有明显阻滞血小板聚集的功能[25-26]。在聚类分析中,养血药、止血药、活血药、理气药、补气药兼而有之,同样能够体现武氏治疗月经病注重调和气血。

综上所述,《济阴纲目》治疗月经病擅用补法,用药偏温,药味以甘、辛、苦为主,重视心肝脾功能,气血同调,临证以养血调经、升阳益胃、健脾益气、破血行气、温经止血为治疗原则,标本兼顾,攻补兼施。

猜你喜欢
纲目香附熟地黄
《傅青主女科》调经篇中白芍和熟地黄配伍浅析
从阴阳气血化生浅议熟地黄的临床使用
语文阅读教学亦需关注文本分属的“纲目”
语文阅读教学亦需关注文本分属的“纲目”
——有关群文阅读教学法的实践与思考
熟地黄化学成分及其体外生物活性
熟地黄和茯苓对山茱萸中3种成分煎出量的影响
新规制下公立高校基建财务管理纲目略探
治胃寒痛
从阅读写作的关系中探索高中语文教学新途径
对 《中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含香附制剂质量控制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