膀胱顶部憩室型成人脐尿管瘘伴感染一例

2023-10-20 13:35缪荣明赵胜利任紫昆
中国疗养医学 2023年11期
关键词:脐尿管窦道脐部

缪荣明,赵胜利,任紫昆

脐尿管瘘(urachal fistula,UF)为脐部发育异常的先天性疾病。通常因脐尿管全程性闭锁障碍形成,临床以两种方式表现,一种表现是脐尿管全程均未闭合形成的脐尿管瘘,临床称为开放性脐尿管瘘,尿液可经脐孔流出腹壁外;另一种临床表现只在一端闭锁,分别表现为脐窦或膀胱顶部憩室。脐尿管瘘是儿童的一种先天性疾患,通常临床较少见,成人脐尿管瘘非常少见,以男性居多。现将1例膀胱顶部憩室型成人脐尿管瘘伴感染的典型病例报告如下。

1 病例资料

患者,男,60岁,2023年2月13日初诊。主诉:间歇性脐部疼痛伴脓性渗液2年就诊。曾因脐下反复出现包块伴白色臭味分泌物流出,在外院多次就诊,诊断为脐部感染,行抗炎、局部放置引流管引流等对症治疗,治疗后好转,但反复发作。患者发病以来无发热畏寒,无腹痛、腹胀、腹泻、恶心、呕吐,亦无尿频尿急尿痛等症状。2年前因结石性胆囊炎在当地医院行腹腔镜手术治疗,有脐部手术器械穿刺史。体格检查:腹部平软,脐下可见约3.0 cm横行手术瘢痕,中央可见直径0.3~0.5 cm窦道,硬韧条索状组织的下方可触及直径约2.5 cm肿块,挤压肿块可见窦道口有白色液体流出。超声检查提示:脐部可见无回声条索状结构,此组织延续至腹腔,未见血流信号。CT提示:脐下可见炎性反应所致的条索状密度增高影,下腹壁正中条索状低密度影。影像学检查能够判断脐尿管与周边组织的关系,也能够观察到病变组织内部结构和回声的变化,有学者推荐,检查方法包括超声、CT、逆行造影等[1-2]。

手术方式:硬膜外麻醉成功后,患者取平卧位,首先脐部用0.5%碘伏消毒2次,再进行手术区域的常规消毒,铺无菌手术巾、手术单。留置导尿管并适当充盈膀胱。以F3输尿管导管由窦道向下探查,同时注入亚甲蓝,见蓝色尿液进入尿袋,确诊为膀胱顶部憩室型脐尿管瘘。保留脐部,于脐下沿脐尿管瘘口周围正常组织0.2 cm行弧形切开,触及脐尿管硬韧如绳,沿着硬韧组织周围分离,直到腹白线,于腹膜外用手指钝性分离,近膀胱处推开一定范围的腹膜,剥离瘘管直至膀胱顶部,切断瘘管并双荷包修补膀胱,干纱布置于切口内,无蓝色尿液漏出,证实无尿漏后放置引流管,分别按照以下顺序:0.25%碘伏200 mL、3%过氧化氢20 mL、生理盐水100 mL冲洗脐孔,关闭切口。后留置导尿管3 d。术后病理报告:内衬复层柱状上皮的管腔样结构,符合脐尿管瘘,见图1。术后随访内容:术后两周检查切口是否完全愈合,是否排尿正常,术后1~3个月检查脐部是否渗液或异味,每隔3个月做1次彩超检查切开下方腹壁有无液性或实性病变。至8月14日,术后随访6个月,无复发、渗液和癌变。

图1 脐尿管全段切除术后病理检查

2 讨论

脐尿管异常较为罕见,在新生儿中约1/30万,多见于男性,脐尿管的基底部位于膀胱前壁顶部,头端延伸至脐部,长2.0~9.0 cm,直径0.6~1.0 cm,中央有闭锁的动脉。脐尿管畸形按照脐尿管开放部位,脐尿管憩室型占3%~5%、脐尿管窦道型占15%、脐尿管囊肿型占30%、脐尿管型占50%。脐尿管是由胚胎期尿囊管退化而成,胚胎发育第4~7周时,背侧的原始直肠和腹侧的尿生殖窦是通过尿直肠隔分隔的。顶部扩张至脐部与脐管相连通是在膀胱形成初期。若出生后脐尿管不闭合,即形成先天性异常。常规分为4种类型:中间开放而两端闭合,形成脐尿管囊肿;膀胱端闭合而脐端侧开放,形成脐窦,临床表现以黏液样分泌物;脐端侧闭合而膀胱端开放,形成膀胱顶部憩室,多因外部因素损伤导致脐部开放,临床表现为突发性脐部漏尿;脐尿管两端开放,膀胱尿液通过脐尿管与腹壁外相通,临床表现为持续性脐部漏尿。

随着胚胎的发育膀胱逐渐下降,导致胚胎早期膀胱顶部与脐相连部位发生分离,膀胱顶与脐之间最终形成一条管道,称为脐尿管,脐尿管逐渐退化后形成纤维索,称为脐正中韧带。形成脐尿管瘘的原因是全程存在闭锁障碍。憩室型脐尿管瘘主要临床表现为脐部漏尿,排尿时随着腹内压增高,漏出量增多,大部分存在管道细且弯曲呈非喷射状。有时难以发现,临床表现为脐部皮炎或脐周脓肿。传统的切口贯穿整个下腹部,导致腹部的外观和完整性受到影响,多数未婚患者不易接受。亚甲蓝定位的小切口,手术创伤小,术中解剖出膀胱顶部及脐尿管,围绕瘘管周围的正常组织进行切开,加之采用皮内缝合,切口一期愈合,脐部无明显疤痕。

感染是脐尿管残余的并发症,受感染的脐尿管残余培养,最常见的细菌是金黄色葡萄球菌[3]。有学者报告[4],病程<6个月的患者轻微症状性脐尿管异常建议行非手术治疗。有学者认为[3],一旦脐尿管瘘伴感染,应先给予局部引流或应用广谱抗生素,待局部炎症、水肿消退后,间隔2~4周后再手术治疗,虽然治疗时间延长,给患者带来一些不便,增加患者治疗费用和痛苦,但炎症消退后,组织间隙清、易于辨认失活组织,术中出血少。也有学者认为,发现后早期以手术为佳[5]。Siow等[6-7]首次描述腹腔镜脐尿管残端切除术。Araki等[8-9]提出的手术治疗原则,切除脐尿管全段和部分膀胱顶部,必要时切除脐内侧韧带。

本例属膀胱顶部憩室型,由于既往手术前膀胱延伸部未与腹壁相通,导致长期腹壁无流液体、疼痛等症状。既往手术中置入10 mm troca,医源性造成与腹壁相通,损伤后由闭塞导致开放,而反复感染。由于窦道壁慢性增生并且细而曲折,同时存在较多脓性分泌物堵塞瘘管,导致腹壁间歇性尿液流出,由于是罕见病,部分门诊医师对病情认识不足,正常门诊处理,仅行脓肿切开引流,而非未彻底切除瘘管,导致腹壁感染迁延不愈。我们认为,对于脐尿管瘘伴感染,首先有效抗生素治疗,预防性应用抗生素治疗效果满意,术后并发症和患者住院时间均明显减少,是脐尿管瘘手术的标准治疗方法。有报道[3],感染部位的细菌多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头孢菌素类药物相对在血液、尿液中浓度高,这类抗生素也是预防泌尿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首选。但是抗生素的有效治疗是根据局部渗出液的培养结果、患者临床症状及时进行更换,在手术前要积极控制感染,避免术后继发尿源性脓毒血症。脐部疼痛症状明显缓解或消失,渗出明显减少或消失,可行脐尿管瘘管完全切除,保留脐部,既美观又不增加术后并发症,这个方案与葛光炬等报道一致[10-11]。我们在术中切除全段脐尿管,罗游等[12]报告,脐尿管残留的任何部分均可能发生癌变,且恶变概率较高,脐尿管癌占膀胱原发性腺癌的20%~40%。对于制定膀胱疾病治疗措施的原则与临床疗效的评估有指导意义[13]。国内外有学者个案报告,采用单孔腹腔镜、激光施行手术切除未闭的脐尿管[14-16],而我们认为,采用改良切口自脐端沿窦道周围正常组织向膀胱端切除,避免切口缘留有坏死组织,影响术后切口愈合;术前超声、CT、造影对诊断有指导意义,因此,今后临床若遇有仅因手术导致脐部腹壁感染反复不愈者,应考虑伤口与腹腔相通或与泌尿系统相通的可能,行腹部及泌尿系超声检查及逆行膀胱造影,多可明确诊断。膀胱留置尿管的时间,与导管相关性尿路感染发生率呈正相关[17],我们手术后留置导尿管3~5 d,与文献报告要求一致。

我们认为治疗过程中需要注意:①术中使用输尿管导管亚甲蓝定位,根据亚甲蓝标记必须全段切除脐尿管。②麻醉开始时适当快速补液或夹闭导尿管使膀胱适度充盈,便于术中确定切除界限。③缝合切口前,分别应用0.25%碘伏200 mL、3%过氧化氢20mL和生理盐水进行脐部及切口内彻底冲洗。④根据漏出液或尿液培养结果选用敏感的抗生素治疗,术后加强换药,促进切口愈合。

综上所述,详细的询问既往史和病程、仔细的全面专科体格检查、熟练的脐部与膀胱解剖、完善的超声、CT、或者造影等影像学检查,是正确诊断脐尿管疾病的关键。无论是腹腔镜,还是传统开放手术,保留脐部的全段脐尿管切除术,恢复快,瘢痕小,是一种安全、有效且美观的方法,值得临床推广。本研究由于是个案,并且随访时间短,仍需更长时间的随访进行验证。

猜你喜欢
脐尿管窦道脐部
超声诊断成人脐尿管窦1例
探讨个体化干预模式在脐部敷贴法治疗小儿泄泻100例的应用价值
超声诊断脐尿管病变的临床应用价值
右胫骨Brodie脓肿急性发作伴软组织脓肿及窦道形成1例并文献复习
新生儿不同断脐长度对减少脐部感染的影响及护理干预
脐部清洁干燥法在新生儿脐部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脐尿管囊肿的超声诊断
腹部手术后腹壁窦道形成原因及处理
经窦道造影判断螺旋CT 观察胆道引流术后T 管窦道的可行性研究①
优质护理服务模式指导下的护理干预措施应用于新生儿脐部护理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