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创”驱动下高校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探索
——以非遗汉绣为例

2023-10-24 10:26刘慧
非遗传承研究 2023年3期
关键词:汉绣刺绣双创

刘慧

刺绣是一种历史悠久而富有魅力的手工艺术,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之一。当下是全球化的数字记忆时代,看似繁华多元的文化景象有可能是以牺牲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和民族艺术的独特魅力为代价的,长此以往将会造成文化迷失和文化虚无。

武汉学院“汉绣文化”课程面向全校,每学期选课人数在120 人以上,分为3 个班级,在国学馆进行小班授课。该课程以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和促进文化素质教育为出发点,以湖北省本土的国家级非遗汉绣为载体,探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双创”教育、传统文化通识教育和专业课程教育的融合路径,对提高文化素质教育的质量、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以及促进专业教育建设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一、点面结合:教学内容围绕汉绣文化和创新创业

“汉绣文化”全校公选课源于专业课“文化遗产概论”,其中有一个章节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授课教师对湖北省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汉绣有一定的了解,且拜师汉绣的代表性传承人黄春萍老师学习汉绣。在非遗章节教学中,以汉绣为专题,对以汉绣为代表的刺绣产业发展进行了重点讲解。

1.“汉绣文化”课程缘起

2016 年底,该课程结束之后,有5 位同学对汉绣产生强烈的兴趣,表示愿意继续学习了解汉绣的相关历史知识和手工艺技能。在授课教师的指导下,他们几人在寒假前夕开始进行相关的社会实践,前往汉绣博物馆和红巷锦绣坊汉绣工作室参观,开始初步学习刺绣基本知识和技能。寒假期间,他们对汉绣的兴趣有增无减,开始进行刺绣实践,几位同学的刺绣作品稚嫩有趣。2017 年2 月,《楚天都市报》以《“汉绣迷”师生建社团寒假里学技斗艺》为题进行了报道,线上线下引发了不少的关注,同学们备受鼓舞。在学校浓厚的“双创”氛围影响下,他们决定围绕汉绣传承进行创业实践。5月,他们创立了美粹学社汉绣传习坊,该名称来自民国时期汉口著名刺绣公司“美粹学社”。此后,该创业团队注册了相关文化传播公司,对汉绣文化进行推广普及,并在学校“双创”比赛中获得银奖。

通过学生创业团队的校内创新实践和校外创业实践,授课教师作为创业导师,从他们身上发现了90 后大学生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由衷热爱和积极弘扬,于2017 年秋在校内开设了“汉绣文化”全校公共选修课。基于汉绣文化的全校公共选修课的开设,对学校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是有益的补充。该公共选修课从2017 年秋季开设,先后经历了5 个学期以上的打磨和探索,至今逐渐形成了较为清晰的教学思路。

2.“汉绣文化”教学目标

该课程本身始于“双创”实践,为了更好地适应“双创”教育的需要,教学目标需要精准定位和实施。武汉学院是应用型本科高校,教育总体目标是培养理论基础扎实、实践能力突出、社会责任感强,具备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该课程紧扣学校办学定位与培养目标,使学生把握以汉绣文化为代表中国刺绣的基本内容,具备汉绣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重点是具备刺绣的设计和制作能力,具备较强运用刺绣及其文化进行创新创业的能力。具体如下:

知识目标:了解中国刺绣发展史和汉绣发展历史,掌握汉绣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特色。

能力目标:一方面,使学生学习最基本的穿针引线方法,培养简单缝补衣服的能力,掌握基本的刺绣设计和制作的技能。另一方面注重培养学生深入学习钻研的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刺绣专项创新创业能力等。

素质目标:思想政治素质方面,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文化素质方面,更加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树立高度的文化自信,能积极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和武汉市的地方文化。

3.“汉绣文化”教学内容

在“双创”思想和实践的驱动下,“汉绣文化”教学内容的安排以其教学目标为基础,重点在于突出学生创意设计能力,有余力再兼顾学生的创业需要。因为选课的同学来自全校不同的院系,专业各不相同,在授课内容的选择上必须兼顾全部。基于此考虑,目前“汉绣文化”课程所教授的重点内容是中国刺绣发展史和汉绣发展史。作为地方非遗代表的汉绣,只有放在中国刺绣的面上,才能做到点面结合,融会贯通。除此之外,主要内容还有中国传统纹样溯源、中国刺绣纹样赏析、中华传统纹样当代创新等。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该课程在中观层面进行了刺绣产业发展梳理和刺绣行业动态介绍。教师通过四大名绣和汉绣的创业案例分析以及代表性刺绣工作室发展历程分享,理论联系实际,开拓学生的创业思路,激发学生的创业梦想,引发学生对刺绣文化及其产业的积极关注和主动参与。在微观层面安排了刺绣创业基础、绣坊经营管理、绣坊财务与人力资源管理、刺绣销售技术等相关教学内容。本课程共32 课时,刺绣知识和双创能力学习24 课时,具体安排见表1。

表1 汉绣文化课程理论知识和双创能力学习安排

二、步线行针:实践环节安排和课程考核探索

如果仅仅学习中国刺绣历史和汉绣文化,那么这门课的意义就没有凸显出来。因为学生对全校公共选修课不像专业课那么重视,会出现旷课、迟到早退、开小差等现象。为了上好“汉绣文化”课,老师既要让教学内容生动活泼,又要使教学形式多样化。学校教学体系中比较重视对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本课程特别安排了8 课时的实践内容。

通过初期调研,发现部分同学喜欢或者尝试过十字绣,希望能够在课堂上拈针刺绣,亲自飞针走线,体验汉绣之精巧绝美。一般而言,汉绣使用真丝绣线,利用木质绣架进行刺绣,成本较高,对场地和设施均有较高要求。经权衡,决定“汉绣文化”课因地制宜,因陋就简,使用十字绣绣线和绣绷进行替代性实践。

在具体的实践环节,通过缝纫技巧和刺绣针法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缝纫和刺绣技巧。其中十字绣线的分线,需要每个同学熟练掌握,这样才不至于将绣线分乱、分废。基本缝纫技巧学习可以满足同学们衣物缝补和扣子缀镶等日常需求。在针法方面,重点教授中国最古老的针法“辫绣”和独具特色的“打籽绣”,此外还有常用的轮廓绣、缎面绣和掺针等基本针法,需要学生熟练掌握。在学习了以上两项基本技能之后,“汉绣文化”课程设置了若干实践小项目,如:胸针、手帕、钥匙扣、发夹、香囊和包袋等小物的设计和绣制等。该课程实践课时为8 学时,学习任务和教学内容具体安排见表2。

表2 汉绣文化课程实践环节学习任务和主要内容安排

在刺绣图案选择方面,强调传统纹样,力求原创。刺绣主题因时而变,在此仅以2019春夏季学期和秋冬学期的期末考核为例进行介绍。春夏季包含我国传统节日端午节和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日,因此设置了端午香囊的制作和非遗主题;秋冬季包含武汉所举办的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因此设置了荆楚文化刺绣专题。

除了在教学内容和形式上不断完善和探索外,该课程也在不同阶段,在课程考核方面进行了一定的探索。由于全校公共选修课课时较少,知识点不集中,课程考核难度较大,因此该课程的期末考核经历了课程论文、试卷考试和刺绣案例分析等尝试,目前采用以提交若干刺绣作品为主、完成课程小结为辅的模式。该考试改革实践项目的设置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他们在各个实践环节中,勤学善思,认真实践,最终的实践成果令人满意。

截至目前,本课程已经形成了相应的课程资料,如教案、教学大纲、PPT 等基本资源和相关视频等;完成了若干课程拓展专题,如汉绣的工匠精神、汉绣名称释源、荆楚文化内容及其特色等;并在教授学生汉绣的基本图案和艺术特色的基础上,使其了解汉绣的基本配色、图样和针法。该课程以后还会进行更适合学生实际的课程调整和改革探索。

三、精益求精:“双创”中教与学的工匠精神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领会和体验到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锲而不舍的韧性。在探索初期,教师以为同学们会因为刺绣的实践环节枯燥无聊而退却,后来发现事实并非如此。一方面,绝大多数同学都非常喜欢刺绣的实践环节,从一开始针都不敢碰,到最后飞针走线,绣制出别致的刺绣小物,或留作珍藏,或馈赠亲友。另一方面,他们觉得从事刺绣是一件非常减压的事情。经过连续5 个学期的探索,从2017 年秋冬季,120 人中有一大半同学退选,到2020 年秋冬学期,120 人中99%的同学坚持到期末考试,甚至有几位同学一连两次选修该课程,可以看出该课程越来越受到学生欢迎。尤其值得称道的是,在刺绣实践课上,同学们心无旁骛,每个人都专心致志,专注于眼前针法的学习和作品的制作,这正是我们追求的工匠精神。

《诗经·卫风·淇奥》用“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形容工匠在对象牙玉石进行切料、糙锉、细刻、磨光时所表现出来的认真精神。工匠精神指技艺高超的手艺人身上所具备的严谨、专注、敬业精神。从通俗层面理解,工匠精神就是一件事做了千万遍依然在思考如何完善。可以说,刺绣能让人体会到“日拱一卒终有时,功不唐捐终入海”,是培养工匠精神的最佳训练之一。

《绣谱》也云:“顾习之者,因无成法可宗,难究其趋,辄复厌而弃去,何惑乎工于此艺之罕觏其人哉。”虽然刺绣很难学,很多人都坚持不下来,秉承了锲而不舍迎难而上的精神。

在课堂上,教师会启发同学以汉绣等非遗项目为中心去进行创新创业思考和实践,撰写创业策划书,从中选拔和培育优秀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参加各级各类创业大赛。目前该课程已经培育出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3项、校级双创大赛银奖1 项、铜奖1 项,武汉大学生文创大赛优胜奖1项。“汉绣文化”这门始于创新创业的通识类公共选修课,能够培育出创新创业的种子,取得一些成效,这便是这门课程最大的收获。

此外,授课教师团队在近三年内,先后赴苏州、甘肃、成都、广州、台湾等地,对汉绣、苏绣、庆阳香包、蜀绣、粤绣、台北故宫博物院宋代刺绣、台湾地区创意刺绣的业态进行调研,对刺绣的当代传承进行了一定的探究。授课教师将文化记忆理论作为研究视域,从中国刺绣文化记忆研究入手,将刺绣起源神话、实物记忆、制度记忆、文本记忆和多媒体记忆等构建成的刺绣文化记忆整体生态作为研究目标,探寻中国刺绣的文化基因,包括理念基因、符号基因、精神基因、民俗基因和性别基因等,并探讨其在当代传播和传承的路径,希望为我国传统文化在当代的创造性继承和创新性发展提供一定的启示。

授课教师的“双创”能力在“双创”和课程设置实施过程中得以提升,这直接决定了文化素质课程创新创业知识的融入程度和最后的教学效果。在“双创”理论和实践的驱动下,任课教师及其团队积极探索,通过拜师、自学、到企业一线调研和实践锻炼等方式,有效地加深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和了解,尤其是教师一方面指导学生参加各种创新创业大赛,另一方面参加各种创新创业培训和沙龙,直接提升了任课教师的创新创业能力。

四、结语:坚定文化自信,弘扬本土文化

汉绣不仅可以作为专业课程,也可以作为通识课程,一方面可以使学生了解以汉绣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另一方面也可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在刺绣的过程中,培养耐心、细心和专心的品质,培养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如琢如磨的工匠精神。该课程希望学生在学习理论的同时,能够理论联系实践,创作出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刺绣作品,并且将汉绣融入创新创业当中。汉绣文化课程也引发了校内外媒体的关注,如2017 年2月23 日,《楚天都市报》以《“汉绣迷”师生建社团寒假里学技斗艺》为题进行报道,《武汉晚报》以《师生传承汉绣文化遗产》为题进行报道;2017 年4 月18 日,《湖北日报》以《学子办汉绣传习坊,帮扶弱势群体就业》为题进行报道;2018 年11 月2 日,学校官微以《彰显教学风采、共建特色课堂》为题进行报道;2019年4 月10 日,湖北日报网以《高校汉绣课走红,男生争当“绣夫”》为题进行报道;2019年4 月10 日,楚天都市网以《厉害了!高校汉绣课爆红,超四成学生是“绣夫”》为题进行报道;中国新闻网以《武汉一高校汉绣课受热捧男生争当“绣夫”》为题进行报道;4 月12 日,长江网以《一针一线品味汉绣之美,高校开设刺绣课男生选课率40%以上》为题进行报道;4 月22 日,《武汉晚报》以《武汉这家学院汉绣课爆红:41 名男生争当绣夫》为题进行报道;2020 年1 月8 日,《楚天都市报》以《这门公共选修课太特别了吧!一针一线,武汉大学生用刺绣考卷致敬逆行者》为题进行报道。

全校公选课种类繁多,非常好地继承和发扬了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该课程的开设是对这一公共选修课体系的有益补充,一方面可以弘扬湖北省本土优秀的传统文化——汉绣,另一方面也在此基础上对以汉绣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传承和创新。该课程的开设有助于大学生了解荆楚地区的历史和文化。只有对本土文化熟悉,才能在此基础上建立对本土文化的热爱,进而树立起强烈的民族自信。虽然,目前该课程还有许多不足,但弘扬本土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的基本目的已经达成。

在“双创”的驱动下,学校结合自身条件进行相应的实践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通过“汉绣文化”公共选修课的教学探索可以看出:适当的“双创”理论和实践活跃了师生的创新思维,使二者形成了良好的互动。教师作为推动双创教育的主体,应在促进和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从源头上更新教学理念,创新教学内容和方法。本探索不但有助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且促进了文化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更重要的是为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提供了思考路径,为更好地丰富课程、创新教法、强化师资、加强实践、因材施教,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等提供了借鉴参考。

猜你喜欢
汉绣刺绣双创
贵州剑河 多彩刺绣添技增收
荆风楚韵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汉绣
高淳区以侨联双创基地 助推“双创”孵化成长、孕育未来
浅析汉绣的现状与发展
“双创”浪潮方兴未艾
汉绣艺术在当下文创产品设计中的运用
清新唯美的刺绣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李雅华:精美的石头能“刺绣”
双新双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