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新课标背景下科技史文化史教学
——以《科技文化成就》一课为例

2023-10-27 04:40夏骏杰
考试周刊 2023年39期
关键词:知识点历史情境

夏骏杰

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科技文化成就》这一课整体内容相对简单,难度小,而且相关知识点在其他学科中均有涉及,因此在平时教学中教师往往将知识点进行简单传授与堆积,学生仅仅停留在知识记忆层面,缺乏深入思考,这就造成历史史实与当时历史背景间的割裂。《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以下称新课标)要求在教学理念上以学生学习发展为本,注重学生自主探究活动。将教学从基于知识接受过程转化为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具体对整节课要求是:“了解钱学森、邓稼先等广大干部群众艰苦奋斗的事迹以及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国防科技的成就及其开创性、奠基性意义。”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探究科学家艰苦奋斗的过程。通过提炼课堂主线,围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一大概念,进行大单元教学。通过深挖人物内在精神,涵养家国情怀。

一、 创设情境,培育探究精神

在历史教学中,通过创设教学情境,进行体验式教学,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的感官系统。学生在情境中激发内驱力,进行深入的探究和思考,化被动地接受转为主动地接纳。因此,在科技史、文化史教学中要注重创设各类情境,带领学生回到历史现场,引导学生感受历史情境,拉近学生与历史之间的距离,无声胜有声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影视资料作为创设情境的一项重要来源,学生辨识度高,通过视频的直观冲击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内心情感,促进知识与情感的有效结合。例如,在讲“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这一环节时,教材上列举了相关知识点,学生一读就能够明白,有的甚至在其他科目中都接触过,但是这样的历史显得十分无趣,并没有使学生能够进行理性的思考。学生接触冰冷的历史知识点,难以体会历史课堂的生命力和使命感。因此,笔者在这一部分选取了《我和我的祖国》中《相遇》的一个片段,介绍了主角为研发原子弹,选择隐姓埋名、无私奉献的故事。通过视频的播放,迅速将电影情节展现在学生眼前,通过教师的情感升华,引起学生情感共鸣,引入“两弹一星”的教学中。凭借视频资源,无须教师多讲,学生自然沉浸于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之中。学生看完之后,自然也会生成去探究为何主角要隐姓埋名,当时是怎么样的一个时代背景等一系列历史问题。

在教师引导下,问题情境的创设,有助于学生在探究中不断去理解知识背后的逻辑关系。首先,展示“两弹一星”的图片(如图1),先声夺人,让学生直观感受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国防建设的重大成就。

图1

其次,展示史料:“为了这枚原子弹,中国共花费28亿人民币。截至20世纪80年代初的整个核计划投资相当于一个宝钢规模的钢铁厂——据此估计是300亿人民币。”使学生了解到制造原子弹的艰辛以及背后所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学生阅读后再展示另一则史料:“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毛泽东”这里就形成一个对比,于是设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经济困难,为什么要去发展“两弹一星”等高端科技?学生此时会形成一系列不成熟答案。在此基础上再出示几则材料:“1953年美国曾想利用核武器攻击中国的援朝部队”“1959年6月苏共中央决定,不再向中国提供原子弹样品和生产原子弹的技术资料”“我们现在已经比过去强,以后还要比现在强,不但要有更多的飞机和大炮,而且要有原子弹,在今天的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家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等。引导学生阅读相关史料,同时通过学生间合作讨论,可以有效得出相关结论,将史料实证的这一素养落到实处。

角色扮演也是创设情境教学的一个重要手段。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在学生中知名度较高,一些名言警句深受学生喜爱。所以在“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这一篇章结尾处可以设置一个模仿中国外交部发言人答记者问的情境体验——“假如你是一名中国外交部发言人,你如何回应外国记者的问题?”可以设置两个问题由学生提出。问题一:“中国有核武器是否会对周边国家及亚洲地区构成威胁?”问题二:“世界主要核大国的原子弹与氢弹成功研制成功的相隔时间段都相对较长,为何中国能够短时间内高效率实现国防建设的从无到有?”学生代入角色,思考讨论,最后上台展示,有助于学生综合相关知识点,联系时政,拓展思维。学生在思考中形成答案。通过这一情境的创设,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中国的国防政策,学生也深刻地理解我国克服人才稀缺、经济困难、设备落后、环境恶劣等诸多困难,最终在国防方面取得重大成就。

二、 提炼主线,构建知识结构

《科技文化成就》一课所关联人物多、科技成就涉及范围广,显得知识点较为零碎,学生掌握分散的知识较为困难,教师应该把相关知识点加以整合,化难为简,将碎片化的知识系统化。通过构筑时空坐标,帮助学生理清历史发展脉络,通过提炼大概念落实大单元教学。

(一)构筑时空坐标

每一件科技创新与发明都是与其特定的历史时空紧密结合的,因此需要将科技创新放置其特定的时空中去讲解,构建时空坐标。首先,课前布置预习任务,完成本课的时间轴,按时序排列本课相关成就,在上课时让学生分析科技发明与时代要求间的联系。例如,在讲述原子弹时,联系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广岛和长崎曾经被美国两颗原子弹轰炸。冷战中美苏两国核竞赛,引起世界各国恐慌,尤其新中国,相继受到美苏的核威胁,从而引出我国研制核武器的必要性。而以钱学森、邓稼先为代表的中国科研者克服重重困难,使中国免于核威胁具有重要意义。之后导弹核武器、氢弹不断发展,我国拥有了核反击的能力,成为维护中国国家安全的重要手段。此处可以与已学《钢铁长城》一课中导弹部队一节内容联系。同理,在讲授航天工程时,也可以联系国际背景,苏联宇航员加加林第一个进入外太空,美国阿波罗号登陆月球,美苏在科技上互相竞争,客观上推动了科技的飞跃发展,也推动中国在载人航天中取得突破。将孤立的知识丰满,使学生能够深刻地理解,提升学生的时空观念。

(二)提炼大概念

新课标提出,教学的大概念是课程内容所要围绕的核心和基石,处于教学内容的核心位置,对学生学习具有引领作用。教师要根据大概念构建学习内容的框架,设计教学过程及环节,组织和开展教学活动,以大任务、大问题来统领整个学习过程,引领学生构建合理的知识体系,避免碎片化,促进学生掌握探究历史的方法和途径,拓宽学生认识历史的视野。因此,在上历史课前教师必须要明确本节课的大概念。教师需要从有利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角度对教学内容进行有效的整合。

本节课的知识点学生都比较熟悉,但碎片化的知识如果不与当时的历史背景产生联系,学生易于遗忘。因此,教师应该在科技文化史教学中贯穿一条主线,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因此,在《科技文化成就》一课中,我们目光的焦点不仅仅是科学技术文化这一历史史实本身,而是应该将其放在整个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探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科技成就四个方面展开。教学“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一核心概念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小组合作,制作思维导图(如图2),完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内涵。

图2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内容学生都已经学过,只需要引导学生,学生能够有效地将相关知识点串联起来。同时,通过对旧中国的科技长期落后、饥饿问题、健康问题进行阐述,又通过新中国实现了科技文化上的重大成就。通过对比帮助学生直观地认识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各行业迅猛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仅是在经济上政治上的发展,同时在文化科技领域内同样发展,帮助学生构建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知识结构,本课教学是服务于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一大概念的。这样学生通过核心概念和相关概念有机结合起来,将前后知识串联起来。使之成为一个有机整体,有效地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

三、 挖掘人物,升华家国情怀

家国情怀作为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之一,在“立德树人”方面起到了价值引领的作用。历史人物身上的一些事迹是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重要资源,通过挖掘历史人物的细节,讲述历史人物的故事,体会历史人物的言行,从而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与示范,使在学习过程中逐步树立正确的历史价值取向。

本课人物众多,有钱学森、邓稼先、杨利伟、袁隆平等人,他们身上有一共性,就是“国家需要,我就去做”,在教学中可以深挖相关言论、相关事迹、相关评价进行教学。例如,在讲杂交水稻和青蒿素这一节时,列举袁隆平2004年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词与屠呦呦2016年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词,引导学生进行解读。“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萃取出古老文化的精华,深深植入当代世界,帮人类度过一劫。”抓住颁奖词中的核心词语,既凸显人物的言行,又有效地将核心知识清楚地呈现出来。同时作为学生眼中的知名人物,能够焕发出学生感同身受的情感。同理,在讲钱学森与邓稼先时,可出示两人材料:“钱学森说我在美国前三四年是学习,后十几年是工作,所有这一切都在作准备,为了回到祖国后能为人民做点事。因为我是中国人。”“邓稼先在中国核武器的研制方面做出了卓越贡献,最后因受核辐射严重伤害、全身大出血而病逝。年仅61岁。他的遗言是:‘死而无憾。’”此处,可以让学生大声齐读或者上台让学生介绍展示。在传统的课堂中,在完成某一教学篇章时,一般都由教师总结归纳,强调学生该怎么做,学生只需要按照教师的命令,按部就班地进行。学生参与程度低,接受度不强,而展示教学,将学习任务完全交给学生,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和表现欲。学生的表现欲是青少年的一种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是每一位学生的内在需求。通过学生走上讲台,可以提高学生的表现欲,通过讲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被激发。最后,通过人物不计名利、无私奉献,把握住重要的科技工作者和文化工作者个人的思想意志力对整个中国科技文化发展的特殊作用。摒弃传统说教,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看到人物的言行,看清取得成就背后的个人动机。中学生显著的特点是感性思维,通过榜样示范是树立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基本的途径,通过对这些历史人物责任意识的讲述,使学生的时代责任意识得以萌发。同时,初中历史教学是开展青少年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阵地,可以引导学生了解这些杰出人物的身份共性都是中国共产党党员。通过渗透党史学习教育,帮助学生形成相应的素养,最终落到实处。

在最后部分可以播放电视剧《功勋》中的《无名英雄于敏》片段。通过核物理学家于敏毅然服从国家需要,一张书桌、一把计算尺、一块黑板,隐姓埋名28载,从零开始探索氢弹理论研究,与时间赛跑,守护国防安全的片段。以人物精神贯穿整节课,帮助学生情感升华。由于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历史课本篇幅的限制,呈现在书页上的内容往往是高度精练的历史史实。因而在细节方面会有所缺失,这就需要教师在充分运用自身专业知识的基础上,细心挖掘课本,选择历史细节,填充教学内容,让历史课堂能够完整,学生的理解轻松和充分。历史细节是具体的、形象的、典型的、有特色的和启发性的。同时,也让学生不局限于课本,知道为国家奉献的杰出的人物不仅仅是书上列举的几位,还有许许多多的人甚至至今仍旧默默无闻一线的奉献者,向他们致敬,向他们学习。

四、 结论

综上所述,通过选择创建相应的教学情境,可以有效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探究欲。通过提炼主线,可以帮助学生系统地理解教学内容。通过挖掘人物言行,引领学生情感上的认同。

猜你喜欢
知识点历史情境
不同情境中的水
一张图知识点
一张图知识点
第四页 知识点 歼轰-7A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护患情境会话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
新历史
关于G20 的知识点
历史上的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