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吉古道:串联古今的自然之径

2023-10-28 13:23撰文陶一舟
浙江林业 2023年7期
关键词:安吉古道红军

●撰文/王 琴 陶一舟

古道是重要的文化载体,是遗存的历史符号,具有生态和文化的双重价值,既珍贵又脆弱,一经毁坏,不可再生。近年来,浙江省主动谋划,创新保护机制,加大投入力度,森林古道保护与修复工作走在全国前列。2022 年3 月,全国首部专门保护古道的地方法——《浙江省古道保护办法》立法,其中明确提出: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古道保护和管理工作,标志着古道保护利用从此有法可依、有法可循。

安吉县作为山区县,古道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现存古道64 条,总长度87.75 千米。大部分集中在县境东、南、西部山区。以天目山主峰龙王山为起点,东支山脉有50 余条,其中与余杭、临安、德清交界的递铺、梅溪、山川、上墅等乡镇分布最多。而西支山脉,保存在1000 米以上的古道相对较少,仅在杭垓、鄣吴等地发现4 处。在中、北部的平原地区只有2 处遗存。相关遗存零散分布于各山区乡镇,整体保存情况不容乐观。现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 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3 处,县级文物保护点19 处。独松关古驿道是浙江省内唯一的以森林古道为保护内容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具有重要的保护研究价值。

安吉古道的历史发展脉络

公元前221 年,秦始皇统一六国,鄣郡为秦三十六郡之一,郡治即今安吉县古城村,成为浙江省境内最早的郡治所在。《越绝书》记载,秦始皇东游之会稽,经丹阳、溧阳、鄣故(今安吉)、余杭。可见,秦始皇是从江苏由安吉进入浙江的,这是最早关于安吉森林古道的明确记载。这一时期,安吉森林古道的建设主要与行政建制有关,从最早的郡治,到汉代的县治一直是区域行政中心,使得与外部沟通联系的道路建设初具规模。

隋唐时期,社会经济繁荣,开通了从余杭经独松岭、安城、广德至宣州的要道——杭宣驿道,现存安吉独松关古道即其中一段。南宋,定都临安(今杭州),安吉成为都城西北的屏障,兵家必争之地,金兵、元兵进攻临安,均取道安吉,先后在天目山脉修筑了幽岭关、高坞关、唐舍关等关隘。根据“有关必先有道”的常理,半岭古道、杭徽古道、金鸡岭古道等均应修筑于南宋或更早。这一时期,安吉森林古道的建设主要与军事活动有关,同时邮驿功能的需求也极大地促进了森林古道的发展。

明朝,安吉分为安吉、孝丰两县。清朝,安吉遭受太平天国战争和严重霍乱,致当地人口仅剩十分之一。乱后,河南、湖北、苏北、皖南及本省上八府等地移民纷纷迁入。县内及区域的商贸交流频繁,通往安徽宁国、广德以及周边临安、余杭、德清等地的森林古道路网密布。这一时期,安吉森林古道的建设主要与生产、商贸活动有关,道路长度和路网密度大大增加。

1936 年秋,红军皖浙赣独立团从安徽孔夫关进入安吉县境,以章村高山为根据地,在浙皖交界开展革命活动,红军古道及沿线的红军亭、红军田、红军桥便是历史见证。1941年2月,粟裕将军指挥的“新四军苏浙军区三次反顽战役”就发生在安吉报福深溪村至临安天目山浙西行署的抗战大道上。

安吉古道的空间分布演变

据《道里记》记载:唐代,安吉县以县治(今安城)为中心,分别从东门(迎春门)、南门(朝阳门)、西门(宝成门)、北门(拱辰门)通往武康、孝丰、长兴陆路干道4条,长度116.1里;另有支路6 条,长度150.9 里。当时的递铺,仅是县域南部的道路节点,有多条通往余杭、德清的支路。明朝,孝丰县以县治(今孝丰)为中心,分别从东门(威凤门)、南门(灵龙门)、北门(迎安门)有陆路干道3 条,长度120.1 里,支路15 条,长度447.4里。西部的磻溪、章村成为局部道路的分布中心,有多条支部通往安徽各县及省内的於潜等地。

从清光绪二十年(1894)至今近130 年间,当年的古道今天大部分已不存在,仅在边远山区及村庄保留少量遗存。森林古道的变迁是由各种原因导致的,不同路段也可能有不同的变迁历程,主要变化分为三种:

消亡。因村镇变迁、城镇建设、道路改线等原因逐渐荒废,仅留沿途地名及少量遗存。例如原以安城为中心的干道南线、西线,因县城由安城迁移至递铺,以及近年来递铺周边高强度的城镇化开发,导致原有路面基本消失;北线为历史上由杭州通往南京的要道,随着邮驿功能的弱化,目前也仅保留了一系列古桥遗存。

演替。在原先线路上进行道路建设,成为县乡道、省道甚至国道、高速公路的一部分,古道以新的面貌继续供人们使用。例如原以孝丰为中心的北线干道,通往鄣吴镇,目前已成为省道204 以及申嘉湖高速的部分;孝丰向西通往唐舍关的支路,成为申嘉湖高速孝丰、杭垓段的部分。

保留。以文物保护单位、历史遗迹的形式被保留,成为重要的历史遗存,发挥着历史传承、文化教育等功能。例如独松关古道、羊角岭抗战大道、高坞关古道、龙王古道等,目前现存的这类古道的分布区域主要集中在边远山区、县域边境处。

安吉古道的特色文化运用

关隘文化。安吉曾经历过无数大大小小的战争,而关隘则是战争的产物。关隘指的是险要的关口,在交通要道设立的防务设施,又称关卡,所以它与古时的交通道路网息息相关,现在还有遗址的著名关隘就有独松关、高坞关、苦岭关、铁岭关等等。其中,岳飞是其中的代表性人物,家喻户晓的岳飞抗金的作战地就在安吉地域以北的各个关隘中,例如岳飞在独松关以其神力与机智击退金兀术的故事,或许其真实性有待商榷,但其中蕴含的文化背景与文化价值,值得深入探究。独松关和古驿道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一直以来受到各界保护。近年来,安吉在古道起点处又修建了“安吉公路文化展示馆”,修复了沿途部分残破的路面,吸引了众多文化遗迹探访者。

邮驿文化。安吉是杭州城北面的重要门户,是古代金陵(今南京)至钱塘(今杭州)唯一陆路驿道经过之地。在古时,京城的公文信函以及边防相关的军事情报需要以绝对的必需的速度向江浙地带省份传递,这就致使安吉的邮驿传递变得格外重要,各朝各代朝廷政府也在此设置有不同的官驿马驿递铺。最为当地人熟知的也因其名而发展的就有递铺镇。森林古道是邮驿的现实载体,邮驿则是森林古道的文化寄托,新建的驿站广场通过收集安吉邮驿文化史料,为古道的研究提供了翔实的基础。

移民文化。追溯安吉人的祖先,绝大多数是因各种原因从外省外县迁移而来的。安吉地处浙皖交界的山区,每当政权迭变,每当频仍的战争,每当历史的齿轮开始转动,战争、政治、天灾就致使人们变动居所,向优而居,趋利避害,就自然迁入在当时较为稳定的、尚未陷入“危险”的安吉。安吉历史上的几次大迁移与森林古道密不可分,例如阴山古道很好地印证了太平天国时期这条古道上移民发生的故事,又例如章里古道为高二村和章里村两村文化的牵线搭桥,使两地文化交流、交融。近年来,安吉先后对阴山古道、章里古道等古道进行修复,以恢复其边界百姓的生活生产间的交流,让各地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和交融。

红色文化。安吉是革命老区,从1927年浙北第一党支部老石坎党支部在孝丰镇老石坎村成立,到1930—1936年中国工农红军在章村、杭垓、孝丰、鄣吴等地活动,再到1945 年新四军苏浙军区在孝丰等地开展三次反顽战役,留下了丰富的革命遗迹和红色故事,成为推动安吉全域旅游发展的宝贵资源。安吉县森林古道在红色文化的传承与记载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森林古道中最为典型的是高山红军古道、羊角岭古道(抗战大道),其线路中,既有安吉境内的红军亭、红军路等经典场景,又有名人的雕像或是烈士的故事纪念碑伫立道路两旁。红色古道文化是线性的,红军系列的建筑或遗址都在古道路线上建有特殊保护机制,同时其文化也是传承的,以不同的形式在森林古道两侧建立起红色文化的丰碑,赋予古道科普教育的新功能、新使命。

猜你喜欢
安吉古道红军
走古道
茶马古道的前世今生
小丑拉绳
看到了什么
少寨红军桥
十送红军
再唱十送红军
倔强的小红军
安吉博物志最美不过长知识
拾趣安吉,快乐“农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