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医结合背景下医学生体育素养培育研究

2023-11-02 16:17周利江楷文
体育风尚 2023年5期
关键词:体医结合体育素养医学生

周利 江楷文

摘要:体医结合已经成为当前的热点话题。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在体医结合背景下分析培育医学生体育素养的必要性以及当前医学生体育素养的培育现状,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为培养能“体”能“医”的具有良好体育素养的“体医结合”复合型人才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体医结合;医学生;体育素养

基金项目:贵州医科大学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课题“体医结合背景下医学生体育素养的培育研究(”项目编号:JG2021096)。

1.体医结合的概述

1.1体医结合的概念

“体医结合”可以从字面上理解为运动与医学的结合,即运动科学与医学的交叉融合。这种融合可以是技术、思想、理论等方面的紧密结合。其实质是体育提供方法和手段,医学提供思路和路径,用体育的方式促进健康的恢复[1]。“体医结合”是康复医学、运动医学、运动保健、健康管理等知识的集合。它是体育与医学的相互补充和促进。它不仅积极结合医疗干预过程中的体育干预对人群进行疾病的防治,而且强调对健康人群和亚健康人群的体育干预,在此过程中,采用适当的医疗手段进行监测和评价[2]。本文将“体医结合”解释为:将体育锻炼的方式方法与现代医学技术和理念有机结合,将体育锻炼的要素科学地融入到现代医疗的各个环节,从而达到增强体质、愉悦身心、实现疾病防治和身体康复的目的。

1.2体医结合的目的与意义

加强体医融合和非医疗健康干预,推进卫生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卫生计生、体育等行业应主动满足人民群众健康需求,加强学校健康教育,将健康教育纳入体育教师职前和职后培训,这无疑将有力地推动中国的医学教育,特别是医学院校的体育教学改革。近年来,引起全国关注的“全民健身战略”和医疗体制改革,迫切需要运用运动与医学相结合的知识和方法,科学监测和指导不同年龄人群的身心健康和体育锻炼,解决科学健身、运动保健、运动康复、损伤预防、康复护理等问题。因此,医学类院校除了培养高素质的医学人才外,还应该培养具有体育素养的“体+医”的创新性人才,以满足高等医学院校体育与医学共同发展的需要。

2.体育素养

2.1概念界定

体育素养是一个人在平时培养出来的体育修养。它是在先天遗传的基础上,通过后天的体育锻炼和学习过程形成的基本体育知识、体质、技能、行为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综合表现。它是学生终身参与体育锻炼和健康生命发展所必需的能力和素质。其外延主要包括体育知识、体质健康、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质5个方面。其中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质是核心素养[3]。体育素养受后天因素影响较大,高等院校所造就体育教学环境对于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良好的大学体育教育能有效培育学生的体育素养。

2.2医学生体育素养的核心内容

医学类院校由于学制较长,一般为五年制,医学生专业课学习任务繁重,体育课程的开设时期在大一和大二阶段,后面的三年忙于学习和就业,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时间较少,缺乏系统的体育锻炼,导致医学生体育素养的缺乏,体质健康逐渐成下降趋势。要满足医学类院校体育与医学共同发展的需要,就要提高医学生的体育素养,让医学生在学习体育基本理论知识和技术的同时,将体育基本知识与医学知识相结合,明白

认识到该项体育运动对人体功能或健康的影响、适合从事该项体育运动的人群、特点、可能造成的运动损伤以及损伤的预防和常规治疗等问题,将医学知识融入到体育运动中,成为具有娴熟医学专业技术和完备的体育基本知识的“体+医”创新性人才。

3.医学生体育素养的培育

3.1培育医学生体育素养的必要性

(1)为医学生的职业生涯打下良好身体基础

大学时期是大学生获取专业技术知识、拓展知识领域、提高文化素养和自我修养的关键时期。在这一关键时期,对于大学生,特别是医学院校的大学生来说,要用科学的运动方法培养体育素养,促进其身体向正常方向发展,为其未来的医学事业打下良好的身体基础和知识基础。

(2)培养“体+医”创新性人才的需要

通过体育锻炼增强体质和免疫力已成为日常话题,唤起人们对身心健康的向往,以及对体育使命和责任的思考。新时代医学院校的学生是今后医疗界的新生力量,在后疫情时代更应该知道要如何进行科学的体育锻炼、科学的防治、科学的运动康复等问题。因此,高等医学院校肩负着培养高素质医学专门人才的重要任务。从高等医学院校可持续发展来看[4],“体+医”人才培养模式将是未来我国高等医学院校体育教育改革的必由之路[5]。醫学生体育素养的提高有利于医学生将自己医学专业的知识灵活运用到体育运动学习中,更好的掌握体育基本知识,拓展自己的知识领域,成为既能“体”又能“医”的高素质创新性人才。

3.2医学生体育素养的培育现状

(1)体育课程体系刻板

在人们的传统观念里,体育课就是让学生学习一些体育基本技术,锻炼身体的课程,这些课程由学校统一排课,学生或主动或被动的按时上课按时下课,到期末通过简单的考核就拿到学分。大学阶段是形成良好体育素养、终身体育意识和行为习惯的关键时期。目前,在医学院校中,体育课程的内容和概念、体育课程的设置和评价等都没有根据医学院校的特殊性进行修订,一些体育课程体系的改革只存在于理论层面,而没有付诸实践。研究发现,医学院校的体育教学内容在大一阶段仍采用统一的通识课程,在大二阶段仍采用选修课。通识课程以太极拳和体能课程为主,选修课限于球类运动和操类项目等。上课内容几乎为纯体育技术教学,只在于培养医学生体育技术和能力,这对于医学生来讲,内容单一,并不能与自身医学专业知识相结合;医学类院校大多专业为五年制,但体育课主要集中在大一大二两个时期,基本每周2个学时,一学期36个学时,无论是体育课的上课次数还是延续的时间,都对医学生的体育素养的培育没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医学院校的体育考核指标通常与其他院校相同,以技能、身体素质和出勤率为考核指标。这种评价不利于发挥体育运动的预防保健作用。

(2)体育课师资力量薄弱

如何使医学生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形成终身的体育意识,积极参与体育锻炼,是后疫情时期高校体育工作者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医学院校的体育教育是培育医学生体育素养的关键一环,目前我国大部分医学类院校体育课程由体育学院或公共体育部的教师担任,而这些教师中很少有具有医学专业或医学背景,在向医学生传授体育知识时,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专注于学生的课堂技术教学,过于注重体育技能和体质水平的提升,忽视了对于医学生体育素养的培育,医学生不能在体育课堂上将体育基本知识与医学知识相结合,无法体会所学运动对人体机能或健康造成的影响,和对适宜的人群会造成的运动损伤以及运动损伤的预防和常规治疗等问题,这不利于医学生体育素养的形成。

(3)体育知识和健康行为的缺乏

体育知识与健康能力是体育素养的延伸产物。体育知识是指学生了解体育活动和运动生理学的基本规律,了解体育锻炼的价值和作用,有计划地参与体育锻炼,具有体育比赛的欣赏和评价能力,了解体育新闻和体育事件的一般知识。主要包括:运动理论知识、运动技战术知识、运动健身知识、运动损伤预防与恢复知识等。

健康行为是指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主动改善自身身心健康,适应外部环境的综合行为。主要包括定期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健康知识的掌握和运用、情绪调节和环境适应。

医学院校学生受到学制长(5年)、学业压力大、学校体育课程时间短等外部因素影响和体育兴趣爱好、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等内部因素影响,对医学院校学生的体育知识的学习和健康行为的养成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3.3医学生体育素养的培育途径

(1)创新课程体系

体育课程学习是培育医学生体育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普通高校传统的公共体育课程体系不利于医学生体育素养的形成,因此,医学院校体育课应该具有医学院校的特色。在课程体系设置上,要突出体医结合,满足医学院校的要求,使学生既能成为社区医学、医院康复、骨科等科室的医务工作者,也能从事健身指导员、健康营养师、高水平运动队队医等工作[6],医学院校体育课程内容设置应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理念,可以分为理论教学和技术教学两部分。理论教学应重点加强对学生的运动医学交叉学科理论知识的教学,使学生掌握运动医学、运动保健、运动康复、运动损伤等方面的基本知识[7]。技术教学部分,安排八段锦、五禽戏、太极拳等中国传统保健运动项目,开展不同运动技术教学的同时,让医学生了解不同运动技术会造成的运动损伤及运动损伤的预防和处理等实际问题,如学习网球正手击球时,由于错误发力的击球动作可能造成网球肘(肱骨外上髁炎),可以通过何种方式检查判断,采用哪些方式进行治疗,以及如何预防网球肘的出现等;课时安排上,医学类院校体育课普遍在大一和大二两个学年,每周2学时,一学期36学时,这远远不能达到医学生锻炼标准。可以适当增加体育课课时,延长体育课学习的周期,确保医学生在繁重的学习任务中有固定的时间锻炼身体,提高体质健康,有连续的时间学习体育基本知识;医学类院校考核指标局限在技术、身体素质和平时考勤上,过于单一,没有发挥体育的预防保健作用,考核要根据医学生专业特点,加强耐力素质的比重,将单一终结性评价调整为渐进评价与终末评价相结合[8]。让学生以运动处方的形式,对一些慢性病或运动损伤进行防治,加强学生运用知识的实践能力,为培养出能“体”能“医”的具有体育素养的“体医结合”复合型人才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

(2)提高师资能力

要提高学生的体育素养,教师也必须具备良好的体育素养。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和管理者。为了适应当前教育改革的新趋势,他们必须进行意识到知识能力的更新和提高。医学类院校很少有具有医学专业或背景的体育教师,要培育医学生体育素养,必须提高师资能力。医学院校体育教师应同时具备良好的体育基本运动知识、技术和动态完备的体育与健康知识。本研究认为,提高师资能力有两种途径,一条是外部途径,一条是内部途径。外部途径是医学院校通过引进具有医学专业背景或医学专业的体育教师,充实师资力量,满足医学院校“体医结合”的发展;内部途径是医学院校对现有的体育教师进行有计划的“体+医”知识技能培训,同时鼓励体育教师进行“体+医”的科学研究,推动体育和医学知识交叉融合,拓展和延伸自己的知识领域,不断更新知识体系,为医学生体育素养的培育和提高保驾护航。

(3)拓展医学生体育知识和促进健康行为养成

在医学院校中营造好体育文化氛围对于医学生体育素养的形成和培育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创新学校体育课、组织好课外体育活动、开展好体育竞赛等方式方法,让学生能将所学医学专业知识融入到体育运动中。

创新学校体育课,在开展不同运动技术教学的同时,让医学生了解不同运动技术会造成的运动损伤及运动损伤的预防和处理等实际问题;组织好课外体育活动,开展体育竞赛时,可以让医学生以运动处方的形式,对一些可能出现的伤病进行防治或对急性运动损伤进行治疗,加强学生运用知识的实践能力,拓展医学生体育理论知识、体育技战术知识、体育健身知识、运动损伤预防与恢复知识、定期参加体育锻炼的意识与习惯、健康知识的掌握与应用、情绪调节与环境适应等健康行为的形成。

4.结语

培育医学生体育素养可以为医学生的健康生活和职业生涯打下良好身体基础,同时也是可以满足为国家培养“体+医”创新性人才的需要。当前医学类院校的体育课程体系不利于医学生体育素养的形成,学校应立足实际,開展切实有效的具有医学特色的体育课程,让医学生能将医学知识与体育基本知识相结合,培养其成为能“体”能“医”的具有体育素养的“体医结合”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龙友国.新形势下民族地区医高专生物化学教学之我见[J].黔南民族医专学报,2019,32(04):306-308.

[2]蔡子冰. “体医结合”背景下体艺学生对运动人体科学知识需求的研究[D].广东:广州体育学院,2020.

[3]张玉超,董养社.论大学生体育素养内涵及提升途径[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21,20(04):54-59+2.DOI:10.15877/j.cnki. nsin.2021.04.008.

[4]蒋磊,李宁,夏美燕,程新保,杜世全. 基于创新性人才培养的高等医学院校“体+医”教学模式探讨[J].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9,27(01):30+56.

[5]傅兰英,杨晓林,凌文杰,付强,柳佳,蒋广涛. “医体结合”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可行性研究[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34(01):96-99.

[6]孙海波,许英豪,王定瑜,李欢,刘振坤,郑淞,张峰. 基于“供给侧改革”思路的“体医结合”教学模式探析[J]. 黔南民族医专学报,2019,32(04):308-311.

[7]叶春明,于守娟,杨清杰. “体医结合”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及策略[J]. 体育文化导刊,2019(01):7-10+53.

[8]邱良武,李军,江汎,游顶云. “健康中国”背景下医学院校“体医结合”教学改革探究[J]. 医学教育研究与实践,2019,27(01):1-4.

猜你喜欢
体医结合体育素养医学生
“体医结合”背景下健身气功在普通高校的开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体医结合”导向下对体育专业教学的影响
辽宁省“体医结合”模式下运动对肥胖人群身体形态的影响
“体医结合”与大学生运动风险控制分析
大学体育分层次教学的探索与实践研究
活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体育素养研究
90后大学生体育素养培养模式改革初探
活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体育素养研究
医学生怎么看待现在的医学教育
对医学生德育实践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