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体育精神融入高校体育课程的实施路径研究

2023-11-03 20:59夏康宁
体育风尚 2023年8期
关键词:融入路径

夏康宁

摘要:中华体育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随着高校体育教育的发展,将中华体育精神融入高校体育课程,不仅可以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还能提高学生的身心素质和综合能力。本文将从中华体育精神概述、构建理论框架、实施途径、挑战与应对等几个方面进行探讨,旨在为高校体育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中华体育精神;高校体育课程;融入路径

基金项目:2022年度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专题项目立项“中华体育精神融入高校体育课程创新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22SJSZ0552)。

1.中华体育精神概述

1.1中华体育精神的定义

中华体育精神是中华民族传统精神在体育方面的展现和浓缩,是中国人民在体育实践活动中形成的以爱国奉献、拼搏自强、公平竞争、团结协作、快乐健康为主要内容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1]。中华体育精神所体现的爱国主义、英雄主义、乐观自信、公平竞争以及团队合作精神,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具体体现。

1.2中华体育精神的历史渊源

中华体育精神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体育文化和传统价值观。以下是中华体育精神历史渊源的几个重要方面:

(1)儒家思想与体育:儒家思想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并对中华体育精神的形成产生了影响[2]。儒家注重身体和精神的和谐发展,提倡人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儒家思想将体育视为培养品德和修身养性的重要途径,体现了中华体育精神中团结、公平、正义和道德的价值观。

(2)武术与武道精神:中国武术作为古老的体育形式,强调身体技巧、内外兼修、以及尊崇武德。武术的修炼过程强调毅力、耐力和对困难的克服,培养人的坚韧精神和自律能力。武术的精神价值在中华体育精神中也得到了体现。

(3)体育与国家命运的关系:中国历史上,体育活动常常与国家命运和民族复兴息息相关。例如,射箭在古代被视为军事技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保家卫国具有重要意义。在现代历史中,中国体育运动的发展与国家的崛起和发展息息相關,这种体育与国家命运相互交融的关系也影响了中华体育精神的形成和发展。

中华体育精神的历史渊源丰富而多样,融合了儒家思想、武术传统以及体育与国家命运的紧密联系。这些渊源为中华体育精神注入了独特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观。

2.构建中华体育精神融入高校体育课程的理论框架

2.1确定中华体育精神的课程目标和要求

在融入中华体育精神的高校体育课程中,首先需要明确课程目标和要求,确保体育教育的核心理念与中华体育精神相契合。以下是确定课程目标和要求的几个关键方面:

(1)弘扬民族精神。中华体育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的特点。因此,课程目标应包括培养学生对中华体育精神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加强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理解和传承。

(2)培养身心素质。中华体育精神强调身心统一、全面发展,课程目标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协调能力、意志品质和团队合作精神,使学生在体育活动中获得身心的健康成长。

(3)培养道德品质。中华体育精神强调崇尚公平、诚信和团结合作,课程目标应包括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价值观念和社会责任感,使其成为有担当、有良知的公民。

2.2设计符合中华体育精神的教学内容和方法

(1)传统体育项目的传承。在教学内容方面,应注重传统体育项目的传承,如太极拳、武术、传统球类运动等,通过学习和实践,使学生体验中华体育文化的独特魅力。同时,可以结合现代体育项目,融入中华体育精神的理念和价值观,增加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

(2)中华文化元素的融入。教学内容中应融入中华文化元素,如古代体育典籍的解读、民间传统体育活动的体验、中华体育精神代表人物的故事等,使学生了解中华体育文化的源远流长,并从中感受到民族的凝聚力和创造力。

(3)体育思维的培养。教学方法应注重培养学生的体育思维能力。通过问题导向的教学、团体合作的项目设计、实践性任务的布置等方式,引导学生运用中华体育精神的思维方式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2.3构建中华体育精神评价体系和评估方法

2.3.1设定评价指标

构建中华体育精神评价体系时,需要设定相应的评价指标。这些指标可以包括学生对中华体育精神的理解程度、运用中华体育精神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协作精神的表现等。评价指标应具体、可操作,能够反映学生在中华体育精神方面的发展情况。

2.3.2多元评估方法

评估方法应多样化,包括课堂表现评价、项目作品评估、体育技能测试、团队合作评估等。通过综合考察学生的理论水平、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全面评价学生在中华体育精神方面的发展状况。

2.3.3反馈与改进

评估结果应及时反馈给学生,并与学生共同探讨改进的方法和策略,促使学生不断提升中华体育精神的实践能力[3]。同时,评估结果也可以为课程改革和教学方法的优化提供参考,不断提高中华体育精神融入高校体育课程的效果。

3.推进中华体育精神融入高校体育课程的实施途径

3.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中华体育精神素养

为推进中华体育精神融入高校体育课程,重视师资队伍建设至关重要。以下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途径:

(1)教师培训与进修。组织中华体育精神相关的培训和进修班,使教师能够深入了解和理解中华体育精神的内涵,提升其相关知识和素养。培训内容可以包括中华体育精神的历史背景、核心价值观和运用实践等方面的内容。

(2)教师交流与研讨。组织教师间的交流与研讨活动,分享教学经验和教学资源,促进教师之间的相互学习和成长[4]。同时,也可以邀请专家学者进行学术讲座和指导,提供专业指导和支持。

(3)建立考核激勵机制。建立中华体育精神教育的考核和激励机制,鼓励教师在教学中注重中华体育精神的融入,促进其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3.2开展中华体育精神教育的课程改革和创新实践

(1)课程内容的优化与创新。通过对现有课程内容的优化和创新,将中华体育精神的要素融入到各个体育课程中。可以设计专门的中华体育精神教育课程或在现有课程中增加相关的模块,让学生系统地学习和体验中华体育精神。

(2)教学方法的创新与多样化。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案例分析、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参与。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鼓励他们运用中华体育精神的理念和价值观解决实际问题。

(3)教材编写与资源建设。编写符合中华体育精神教育要求的教材和教辅资料,为教师教学提供支持和参考。同时,建设相关的教学资源库,包括教案、多媒体课件、教学视频等,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

3.3增加中华体育精神元素的体育活动和比赛

举办中华体育精神元素的体育活动和比赛,是提升学生体验中华体育精神的重要途径。以下是一些具体措施:

(1)主题体育活动。组织中华体育精神主题的体育活动,如中华体育精神运动会、传统体育项目的比赛和表演等。通过参与活动,学生能够亲身体验和感受中华体育精神的魅力。

(2)校际交流与比赛。组织校际间的体育交流与比赛,促进不同高校之间中华体育精神的传承和交流。这可以是传统体育项目的比赛,也可以是针对中华体育精神的主题赛事。

(3)社会参与与互动。鼓励学生参与社会体育组织的活动和比赛,与社会上的体育爱好者进行互动与交流,扩大中华体育精神的影响力。

3.4加强与社会体育组织的合作,提供实践平台和资源支持

与社会体育组织的合作,可以为中华体育精神融入高校体育课程提供实践平台和资源支持[5]。以下是具体的合作途径:

(1)实践实习基地的建立。与社会体育组织合作,建立实践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实际操作和实践锻炼的机会。学生可以在实践中更好地体验和理解中华体育精神的实际应用。

(2)资源共享与互动。与社会体育组织进行资源共享与互动,包括教学资源、场地设施、专业指导等。这样可以拓宽学生的学习渠道和资源获取途径,提供更丰富的教学环境和条件。

(3)专家指导与支持。可以邀请专业的体育教练、运动员、裁判员等人员来校授课、指导学生。此外,还可以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来校开展讲座、研讨等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加全面、深入的体育知识和技能培训。

4.面临的挑战与应对策略

4.1课程内容与学科知识的平衡问题

面临的挑战:在中华体育教育中,平衡课程内容和学科知识是一个关键问题。一方面,学生需要学习到足够的学科知识,如运动科学、运动心理学等,以提升他们的专业素养。另一方面,中华体育精神强调的是体育道德、团队精神、健康意识等非学科知识,这些内容同样重要但较为抽象。

应对策略:教育者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平衡课程内容与学科知识。首先,建立全面的课程体系,将学科知识与中华体育精神相结合,使其相辅相成。其次,通过案例分析、实践活动等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学科知识的学习中体验和理解中华体育精神。此外,可以组织学科知识竞赛、体育文化活动等形式,增强学生对中华体育精神的认同感。

4.2学生对中华体育精神的接受和理解程度差异

面临的挑战: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和文化背景的不同,对中华体育精神的接受和理解程度存在差异。有些学生可能对中华体育精神缺乏兴趣或认同,甚至存在偏见,这可能影响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效果。

应对策略:教育者可以采取以下策略提高学生对中华体育精神的接受和理解程度。首先,通过启发式教学、情感教育等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体育活动,体验其中的乐趣和意义。其次,开展中华体育文化宣传和教育活动,如举办讲座、展览等,增加学生对中华体育精神的了解。此外,可以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亲身感受中华体育精神在社会实践中的实际应用。

4.3教师培训和发展的需求与现状不匹配

面临的挑战:教师在中华体育教育方面的培训和发展存在一定的不足。教师需要具备丰富的学科知识、教育理论和教学技能,以有效传授中华体育精神。然而,目前教师培训和发展的内容和方式可能无法满足这些需求,导致教师在实际教学中面临困难。

应对策略:教育管理者可以采取以下策略来提升教师培训和发展的质量。首先,建立完善的师资培训机制,提供系统化的培训课程,包括中华体育精神的理论知识、教学方法和实践技能等方面的内容。其次,加强教师的反思与交流,组织教研活动、讲座、研讨会等,促进教师之间的经验分享和专业成长。同时,鼓励教师参与学术研究,提升其学术水平和教育实践能力。

5.总结与展望

5.1总结中华体育精神融入高校体育课程的实施路径和经验

中华体育精神融入高校体育课程是一项重要而复杂的任务。通过构建中华体育精神的课程目标和要求,设计符合中华体育精神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以及构建中华体育精神评价体系和评估方法,可以有效实现这一目标。同时,推进中华体育精神融入高校体育课程还需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开展课程改革和创新实践,增加中华体育精神元素的体育活动和比赛,以及加强与社会体育组织的合作。

在实施过程中,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中华体育精神意识,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和人生观。教师在教学中发挥重要作用,他们需要具备扎实的中华体育精神知识和素养,能够有效地将中华体育精神融入教学实践中。

此外,评价和反馈也是推进中华体育精神融入高校体育课程的重要环节。通过设定评价指标和多元评估方法,可以全面了解学生在中华体育精神方面的发展情况。评估结果可以为学生提供及时的反馈和改进机会,也为课程改革和教学方法的优化提供参考。

5.2展望中华体育精神融入高校体育课程的未来发展

中华体育精神融入高校体育课程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持续的努力和改进。以下是对未来发展的展望:

5.2.1深化教学内容和方法

未来,可以进一步深化中华体育精神的教学内容和方法。通过研发更多的案例、教材和教具,使中华体育精神的概念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同时,可以探索运用新技术和多媒体手段,提升教学效果和互动性。

5.2.2加强学校间的合作与交流

学校之间可以加强合作与交流,共同探索中华体育精神融入高校体育课程的实施路径。通过组织学术研讨会、教师交流访问和项目合作,促进经验共享和资源共建,提升整体教育水平。

5.2.3增加社会参与与互动

社会体育组织在推进中华体育精神融入高校体育课程中扮演重要角色。未来可以进一步加强与社会体育组织的合作,扩大学生的社会参与和实践机会。可以组织更多的实践活动、志愿服务和社区体育项目,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华体育精神。

总之,中华体育精神融入高校体育课程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塑造健康人格的重要途径。通过构建理论框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开展课程改革和创新实践,增加体育活动和比赛,加强与社会体育组织的合作,我们能够有效推进中华体育精神融入高校体育课程的实施。这将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做出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1]王定炜.新时代中华体育精神对高校体育专业大学生体育价值观的影响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22.000085.

[2]王钰.先秦儒家思想对当代体育教学的启示探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22.000326.

[3]赵江涛.过程性评价在运动教育模式中应用研究[D].河南大学,2022.000783.

[4]徐祖胜.我国高校教师教育者专业素养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21.001654.

[5]张娅琳.体教融合中政府与社会组织在后备人才培养中的合作研究[C]//中国体育科学学会.第十二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专题报告(学校体育分会).2022.005478.

猜你喜欢
融入路径
传统文化教育融入高校舞蹈教学的路径探索
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入路径探究
大众文化语境下民族音乐文化融入高中音乐教学的途径
云南融入“一带一路”与长江经济带的路径及对策
初中体育教学融入拓展训练的路径探析
职业素养教育融入高职思政课的路径研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探究
关于五大发展理念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
高职电气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模式全过程路径的探索
世界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及融入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