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事医学”视域下中医药院校医学生人文精神培育路径探索*

2023-11-05 05:44
黑龙江医药 2023年18期
关键词:人文精神医学生中医药

陈 宁

辽宁中医药大学,辽宁 沈阳 110847

医学生人文精神培育是中医药院校医学人文教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医药院校加强医学生人文精神培育是应对“健康中国”国家战略需要的必然选择,也是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是适应时代之需,迫在眉睫。而医学生人文精神培育为提高医护人员整体素质起到了重要作用。“叙事医学”将文学与医学巧妙融合,是医学人文教育的一个载体[1]。把“叙事医学”的理念引入医学人文精神培育,可以培养医学生对患者的关爱之心,创造和谐的医患关系,提升医学生叙事人文素质。鉴于此,从“叙事医学”视域下探索中医药院校医学生人文精神培育路径,夯实“叙事医学”与人文教育的深度融合,为新形势下中医药院校医学人文教育改革献言献策。

1 “叙事医学”的内涵与价值

1.1 “叙事医学”的内涵

“叙事医学”由美国内科医师Rita Charon 教授于2001年在美国医学协会期刊上首次提出,“叙事医学”意在将叙事能力运用于医学实践中,对疾病的故事和困境进行认知、吸收、解释、回应,即医生在了解患者的痛苦后,具有的共情能力,从而创造出和谐的医患关系[2]。“叙事医学”将人文与医学、素养与技术、治病与安慰等巧妙结合,重新彰显了“叙事医学”在医学人文教育中的价值与张力。

1.2 “叙事医学”在中医药院校医学生人文精神培育中的价值

“叙事医学”延展并深化了中医药院校医学生医学人文精神培育。“药王”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自序》中言:“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晋代名医杨泉在《物理论》写道:“夫医者,非仁爱不可托也;非聪明理达不可任也;非廉洁淳良不可信也”。我国杰出现代外科学之父裘法祖说:“德不近佛者不可为医,才不近仙者不可为医。”《备急千金要方·大医精诚》有言,“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提出了医者应以慈悲为先,医者“仁”心,仁爱救人成为中医学治病救人的人生追求。《宋会要辑稿》中指出,“使习儒术、通黄素、明诊疗而施于疾病,谓之儒医,甚大惠也”。张从正提出“医家奥旨,非儒不能明”。各种儒医观念的显现,促进了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不为良相,则为良医”思想和各种以“仁”为核心观念使得我国古代医学充满着人文关怀。“叙事医学”理念符合中医药的文化底蕴,将人文关怀注入医学学科,是在医学基础之上,融合了美学、文学、沟通学等多门交叉学科,开辟了现代医学教育的新领域。以人为本、注重人文关怀的价值观将中医药院校医学生人文精神培育推向全新的高度。

1.3 “叙事医学”推动现代医学思维向个人—文化—社会的整合视角转化

21世纪,随着传统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现代医学出现了三大转向:由治病医学转向预防保健医学;由关注人的疾病转向关注人的健康;在重视科技作用的同时,更加重视人文关怀。医学是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统一体。医学既是科学也是艺术。医学的功能可以表述为:“有时是治愈、常常是帮助、总是去安慰”。“叙事医学”提出:全面解构个人—文化—社会等综合因素对于患者致病因素的作用与影响,以生命建构、社会建构和文化建构的整合视角考量患者和疾病。“叙事医学”兼具科学性与人文性融合的禀赋,是医学学科的拓展新领域,精髓在于其从特定的视角将医学科学与社会人文科学巧妙地有机融合。“叙事医学”主张转变医患视角,通过富有人文关怀的叙事意图,培养医学生从心理上同情、关爱患者,深入感受和理解患者的疾痛体验和境遇,夯实和提升医学生职业精神的培养。“叙事医学”的主张与中医学的整体观和辨证论相辅相成,中医学的“天人合一”“望、闻、问、切”“见微知著”等整体观和辨证论思想,其中蕴含着深厚的叙事精神。

2 “叙事医学”视域下中医药院校医学生人文精神培养面临的问题

当今医学教育模式由传统的“生物—医学”过渡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中医学现代医学模式则为“人体—自然—社会心理”,均提出关注患者的心理健康,虽然增强了对患者身心的关怀,但是与社会预期的叙事人文关怀有所差距,面临着一系列问题。

2.1 “重技能、轻人文”的医学教育制约了医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

由于传统教育模式,导致重技能、轻人文现象的出现,中医药文化的渐失,医学生专业知识庞杂,学业负担重,叙事人文教育培养过度强调专业知识技能以及考试科目的重要性,导致学习阶段学校、老师和学生更注重专业课程学习,将注意力倾注于提升医学专业技能,造成了学生对“叙事医学”教育缺乏系统的了解,叙事人文精神匮乏,缺乏人文关怀。“去中医化”和“见病不见人”的医学模式制约了中医药院校医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3]。

2.2 现代诊疗方式的机器化加重了医患矛盾

当前科技发展为诊治疾病提供了一系列高端诊疗仪器,在诊治过程中对医疗科技设备过度依赖,通过机器化、智能化一系列数据指标对疾病进行诊断,致使医生忽略了患者的自身情感和情绪经历等不能通过机械转换的精神和心理诊断数据,使得医患关系矛盾增多、如履薄冰,加重了医患矛盾。

2.3 具有自身优势特色的医学人文教育模式尚处于探索中

近年来,国家大力倡导提升中医药影响力,弘扬中医药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中医药“叙事医学”发展,但是,目前我国中医药院校医学生医学人文教育还处于起步阶段,医学人文教育在医学生临床实践中有待深入展开,医学生人文叙事教育培养方式落后,教学课程单薄,校园缺乏人文叙事素质培养的环境氛围,缺乏系统的医学人文素养培养体系,人文叙事教育往往流于表面形式,大部分中医药院校尚未建立起具有自身优势特色的医学人文教育模式。

3 “叙事医学”视域下中医药院校医学生人文精神培育路径探索

“健康中国”战略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二十大报告中鲜明提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上述方针政策为高等中医药院校全面主动服务健康需求,加快高等医学教育改革向纵深发展,指明前进的方向。与此同时,以“生物—心理—社会医学”为现代医学格局的重组亟待医学人文教育的改革与创新,迫切需要重新定位“叙事医学”教育目标,持续推进“叙事医学”教育的内涵化建设。

3.1 构建科学的医学人文教育课程体系

课堂教育是医学生了解和掌握医学人文教育的主要途径,增加叙事人文课程选修课与必修课比例,通过自媒体、学习通等方式,灵活化医学人文教育教学,着重专业技术讲授的同时,注重医学生的伦理和道德培养,在中医药学课程基础学习阶段增加“追根溯源”“拓展链接”“中医经典”等模块,将伦理学、心理学、社会学等相关知识融合到医学人文课程中,强化医学伦理学、医学心理学、中医哲学等叙事学科课程的重要性[4]。同时,思想政治课程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提供帮助,结合中医药院校自身优势,将思政课程融入医学人文教学中,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密切联合,传承医生以人为本,济世救人;以德为本,提升医德;“古人医在心,心正药自真”“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大医精诚”“博极医源,精勤不倦”“医乃仁术”的医学人文价值观,强化中医药院校人文教育特色,引导学生在行医、自身修养和为人等方面树立正确的行医价值观,不功利私欲,敬畏职业。

3.2 营造校园医学人文氛围,提升医学生的医学人文素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医药学“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中医药文化理念中“医乃仁术”的内涵界定、“大医精诚”的职业精神、“人命至重”的崇高价值、“一心赴救”的责任担当,在今天依然发挥着巨大作用。中医药院校应充分体现出中医药文化自信,充分发挥出校园文化阵地的作用,注重校园文化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重视叙事文化、校园文化及医院文化相融合。通过开展校园文化和医学志愿者等活动,培养学生尊重生命、乐于奉献的价值观,促进学生叙事人文医学观的建立。设置医学文化长廊、塑造医学人物雕像,利用校园广播站、宣传栏、黑板报、研讨会、辩论会、读书会、影视鉴赏等形式进行文化宣传,营造校园的医学人文文化氛围;聘请名家名师进行学术讲座,通过各种途径聘请行业内专家、教授及行业中优秀人员进行相关课题的讲座,充盈医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打造中医药院校符合自身情况的叙事人文知识讲座,既增强医学生的叙事精神培养积极性,也促进了中医药院校医学人文氛围的营造,提升医学生的医学人文素养[5]。

3.3 注重“叙事医学”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相辅相成

高等中医药院校应发挥自身中医文化底蕴优势,引导学生注重“叙事医学”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的相辅相成。“叙事医学”课程概念性知识较多,填鸭式和概念式学习造成医学生掌握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脱节,中医药院校需注重“叙事医学”的临床教学,实现医学生的医学人文素养的知行合一。学校在开展医学人文教育第一课堂的同时,积极开拓第二课堂与第三课堂的人文教育社会实践活动,高等中医药院校应把社会实践活动作为提升医学生人文素质的重要途径。高等中医药院校的人文教育应从知识传授向能力培养转变,探索人文教育与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课外课堂的深度融合,让医学生在实践中获得有益的成长[6]。例如在医学人文社会实践活动中进行案例分析,使医学生学会从医学、道德、法律等不同角度应用医学人文理论知识,解决临床医患关系问题,以“叙事医学”人文课程为中心,人文师资建设为抓手,不断完善我国的“叙事医学”人文教育体系,提升新医科建设时代背景下高等中医药院医学生的医学人文素养[7]。

3.4 构建多学科背景的“叙事医学”师资队伍与独立的“叙事医学”教育教学科研机构

高等中医药院校应在积极构建多学科背景的“叙事医学”师资队伍的同时,尽快建立独立的“叙事医学”教育教学科研机构。具体为,一方面,通过对哲学、教育学、心理学、法学等学科内容的穿插介绍,从叙事人文的视角将医学专业知识的讲授与我国近现代卫生体系结合起来,使学生可以熟悉、掌握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和研究路径,在实际中开展跨学科的研究[8]。另一方面,中医药院校应尝试发挥多元知识结构特殊的“粘合剂”作用,构建多学科教师组成的叙事人文类课程的教研室。稳定的教学科研机构是“叙事医学”稳固发展的支撑保证,是教师进行科研和学术活动的基本场所,也是开展医学生教学活动的根基。高等中医药院校“叙事医学”人文素质的培养应尽快建立独立的“叙事医学”教育教学科研机构,如建立“叙事医学”人文学系,“叙事医学”人文教研中心、“叙事医学”人文学院、叙事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等等,逐步创造条件成立叙事人文实验室,集约化地开展“叙事医学”人文学科建设、教育教学、科研工作,对人文社科人才落脚产生前所未有的吸引力,极大地促进“叙事医学”人文教育资源功能效益的发挥。

3.5 激励经典阅读,摸索传统中医文化的叙事底蕴

中医药文化源远流长,中医典籍对现代“叙事医学”的发展具有指导意义,古代医学典籍有云,“勿重利,当存仁义”“夫医必自爱自重,而后可临大病而是托”等理念。中医药院校应积极倡导医学生大量阅读中医药经典书目,选取传统诗词赏析和著名中医学家孙思邈、李时珍、张仲景等医家“叙事医学”相关的临床医案,例如孙思邈的《大医精诚》,宋国宾的《医业伦理学》,通过对一系列中医经典典籍的细细品读,沉淀医学生自身的中医药医学人文底蕴,提升医学生医学文化素养[9]。

猜你喜欢
人文精神医学生中医药
中医药在恶性肿瘤防治中的应用
中医药在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中的应用
人文精神在科技期刊编辑出版中的体现及构建
从《中医药法》看直销
中医药立法:不是“管”而是“促”
医学生怎么看待现在的医学教育
试论医学人文精神的构建
循证医学的人文精神
对医学生德育实践的几点思考
浅谈医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