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沿海渔港建设回顾与展望

2023-11-16 07:11于德双熊玉章
渔业信息与战略 2023年3期
关键词:渔港渔船渔业

王 刚,鲁 泉,于德双,李 醒*,熊玉章

(1.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渔业工程研究所,北京 100141; 2. 农业农村部渔业渔政管理局,北京 100125)

渔港既是渔业安全生产最重要的基础设施,也是开发海洋生物资源的重要基地和枢纽,是沿海众多中小城镇的重要依托。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沿海渔港建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各级政府通过出台支持政策,加大资金投入,渔港基础设施得到了较大改善,渔港多元服务功能得到了扩充和完善,基本形成了覆盖沿海重点经济区域、重要渔区的沿海渔港布局体系,为提高中国沿海渔业防灾减灾能力、保障水产品安全有效供给、促进渔区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2020年,中国拥有各级各类沿海渔港1 089座,每年保障了1 320×104t的水产品装卸交易,渔船安全避风容量增加到15.04万艘,有效避风率提升到11级避风水平的60%。渔港建设与渔业安全生产、渔区繁荣稳定和沿海社会经济发展息息相关,本文回顾总结了中国沿海渔港建设发展历程和经验成效,客观分析了当前沿海渔港建设所面临的新形势新问题,系统梳理了未来发展的趋势及重点,对推动中国沿海渔港高质量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1 中国沿海渔港建设发展的历程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沿海渔港建设先后经历了起步建设、重点提升、快速发展、系统提升和高质量发展5个发展阶段。

1.1 中国沿海渔港起步建设时期

新中国成立初期到1989年,中国沿海渔港的建设主要是以群众自建为主,逐步恢复避风减灾和生产服务功能,建成了一批避风及生产功能基本配套的重点渔港及小型避风港。

新中国成立(1949年)前,中国没有专用的渔业港口,渔港基础设施十分欠缺。新中国成立后,渔港建设得到了重视和发展,国家对海洋渔业生产在资金、物资上实行扶持,发放渔业贷款,建设渔港、航标等设施[1]。码头、防波堤等水工设施开始在各地渔港配备,生产生活设施等也得到一定的发展。至1957年,中国已有具备简易码头、防波堤的渔港共100余座,但有配套设施的渔港除国营大中型渔业基地外,为数不多,大部分群众渔港没有冷藏制冰、供油、供水及修船等设施[2]。1958—1974年,海洋捕捞业快速发展,海洋机动渔船数猛增,但有基本配套设施的渔港仅67座,渔港的建设步伐比较缓慢,前后方不配套的矛盾越来越突出。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由于海上机动渔船的增多,渔港建设已成为广大渔民群众的迫切要求,群众积极自建渔港,并逐渐走向规范化。截至1983年,全国已建成了一批避风及生产功能基本配套的重点渔港及一批分散的小型避风港,349座群众渔港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建设,其中有基本配套设施的渔港127座[3],沿海各渔港已建码头岸线总长度达30 700 m,防波堤总长度达51 000 m。这些渔港的建成,大大扭转了海洋渔业生产前后方不配套的严重被动局面,对于发展渔业生产、改善劳动条件、开展多种经营、提高经济效益、保障渔民生命财产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成为保障中国沿海渔业生产的重要支柱。1985年后,由于国家投资体制改革,对渔港建设的投资严重不足,除国营渔业基地继续建设外,全国对群众渔港建设的投资极少[4]。

1.2 中国沿海渔港重点提升建设时期

1990—1997年,中国渔港建设兴起了第一次建设热潮。为了切实加强群众渔港建设,尽快改变群众渔港建设严重不适应捕捞业生产发展的状况,1991年5月4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原农业部《关于加强群众渔港建设的报告》,重申了保持渔业附加税“取之于渔、用之于渔”的政策不变,以及群众渔港建设资金仍采取民办公助的方式,中央主要对一级渔港建设给予适当扶持,二级和三级渔港建设则由地方政府给予资助[5]。1991—1997年,以民办公助的方式重点扶持建设了83座群众渔港,每港中央补助100×104~300×104元[6]。据不完全统计,新建防波堤及拦沙堤8 020 m、码头岸线5 400 m、护岸4 200 m,疏浚港池及航道425×104m3[7],平均每艘船占有码头的长度由1990年的0.25 m增加到0.27 m。全国渔港面貌短期内发生了较大变化,渔港硬件设施水平大幅提升。

1.3 中国沿海渔港快速发展时期

1998—2015年,国家渔业主管部门明确了全国沿海渔港的总体布局,加快建设沿海中心渔港、一级渔港,兴起了第二次渔港建设热潮。

1998—2005年,国家选择基础条件较好、避风能力较强的渔港进行重点投资建设,中央投资14.49×108元(含中央转贷地方国债4×108元),新建了36座沿海中心渔港、38座沿海一级渔港,从而在中国建设了一批功能配套完善的重点渔港,成为渔业基础设施建设体系的重要支撑,有效掩护水域面积达到2 600×104m2,能够为全国30%以上的海洋渔船提供服务,可满足5.2万艘海洋捕捞机动渔船就近避风需要。

期间,《全国渔港建设“十一五”规划》的实施,第一次从行业规划的高度明确了渔港的建设主体、建设内容、建设规模、建设标准和补助方式等,促进了一级以上渔港规范建设。“十一五”期间,中央投资9.26×108元,建设中心渔港19个、一级渔港18个;建设码头15 179 m、防波堤34 832 m,新改建护岸13 484 m,港池航道疏浚660×104m3,港区道路36.6×104m2,陆域回填120×104m3,综合执法办证用房3.8×104m2,以及水电、通讯导航等配套设施[8];有效掩护水域面积达到3 900×104m2,渔港综合防风水平达到9级,能够为全国近38%的海洋渔船提供服务,可满足7.8万艘渔船就近避风需要。

“十二五”期间,在《全国渔港建设“十二五”规划》的指导下,中央投资15.36×108元,建设中心渔港12座(其中一级渔港升级为中心渔港6座、中心渔港改扩建1座)、一级渔港32座;建设码头21 380 m、防波堤20 633 m,新改建护岸8 972 m,港池航道疏浚992×104m3,港区道路58.3×104m2,综合执法办证用房2.5×104m2,以及水电、消防、通讯导航和环保等配套设施。

1998—2015年,中央累计投资39.11×108元,带动地方和社会投资近50×108元,累计建设中心渔港66座、一级渔港82座[9],中央投资渔港形成有效掩护水域面积5 100×104m2,渔港综合防风水平提升到10级,可满足10.2万艘海洋渔船在10级(含10级)以下大风天气时的就近分散避风和休渔期停泊,全国沿海渔船的有效避风率达到43.7%。全国已初步形成覆盖重点省区、重要渔区和台风路径海域的沿海渔港布局[10],渔港建设和设施完善带动了渔区水产品交易流通、冷藏加工、生产补给、休闲渔业等二、三产业迅速发展,提供了15万个就业机会,综合经济效益超过240×108元[11],辐射带动了沿海重要渔区经济的发展。

式(1)中:L为航段长度,为航路1中第i类船舶数量,艘;为航路2中第j类船舶数量,艘;为船舶的相对速度,为对遇条件下船舶发生碰撞事故的概率,其计算为

1.4 中国沿海渔港系统提升时期

“十三五”时期,渔港建设开始注重综合体系的构建。2015年,原农业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印发国内渔业捕捞和养殖业油价补贴政策调整相关实施方案的通知》(农办渔〔2015〕65号),明确支持渔港航标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对沿海二级渔港、避风锚地、内陆渔港和已竣工验收的沿海中心、一级渔港进行升级改造和整治维护,主要支持防波堤、拦沙堤、码头、护岸、港池航道锚地疏浚等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在《渔港升级改造和整治维护规划》的指导下,共安排了油价补贴政策转移支付资金22.8×108元,实施沿海渔港升级改造和整治维护项目114个,其中整治维护沿海中心渔港19座、一级渔港18座,升级改造二级渔港59座、避风锚地18座,有效改善了全国沿海渔港设施条件,在全国基本形成以国家中心渔港、一级渔港为主体,以二级渔港、避风锚地为支撑的沿海渔港综合体系[12]。

1.5 中国沿海渔港高质量发展时期

“十四五”以来,为落实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13]及《全国沿海渔港建设规划(2018—2025年)》[11]的部署和要求,中国沿海渔港建设在着眼于渔业安全管理和防灾减灾功能的同时,突破传统渔港的建设模式,促进渔港综合开发,拓展沿海经济社会发展空间,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稳步推进渔港经济区建设。2021年,中央计划分3年投资30×108元,建设15个渔港经济区试点项目[14],每个渔港经济区中央补助2×108元,拉动地方和社会投资8×108元以上,累计将带动地方和社会投资约150×108元,沿海渔港经济区的建设加速了中国渔港高质量发展的进程。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沿海渔港从无到有,渔港建设从码头到后方配套,渔港功能从满足防灾减灾及生产服务到集多种功能于一体,中国沿海渔港逐步从数量增长走向追求质量与效益提升的高质量发展阶段(沿海渔港中央投资情况见表1),在带动产业融合发展、拓宽渔业增收渠道、促进渔村振兴方面的作用持续凸显。

表1 沿海渔港中央投资建设情况Tab.1 Central investment and construction of coastal fishing ports

2 中国沿海渔港建设发展取得的主要成效

中国沿海渔港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取得了重要的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5个方面。

2.1 沿海渔港布局体系基本形成

多年来,在各级渔业主管部门发展战略、规划与政策的指导下,中央和沿海各地不断加大对渔港的建设支持力度,一批中心渔港、一级渔港、二级渔港和避风锚地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根据《2021中国渔业统计年鉴》统计数据[15],全国共有沿海渔港1 089座,沿海渔港分布情况见表2(未含港澳台),其中,中心渔港67座,一级渔港91座,二级渔港211座,三级及以下渔港共720座;渔港数量位列前5的省份依次为山东238座、福建237座、浙江186座、辽宁170座以及广东113座。目前,渤海、黄海、东海、南海等四大海区11个沿海省(区、市)17个主要渔场均分布有中心和一级渔港,全国渔港设施条件总体情况得到有效改善,已基本形成了覆盖重点省区、重要渔区和台风路径海域的沿海渔港布局体系,为保障渔区安全生产、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渔民安居乐业发挥了重要作用。

表2 沿海渔港分布情况一览表Tab.2 List of distribution of coastal fishing ports

2.2 渔业防灾减灾和生产服务能力大幅提升

随着沿海渔港基础设施的持续建设,全国沿海渔业基础设施条件和防灾减灾及生产服务能力得到了大幅提升,根据《全国沿海渔港建设规划(2018—2025年)》的有关资料,中央投资渔港防灾减灾和生产服务能力情况见表3。据渔港核查数据,目前全国沿海渔港共有码头45.52×104m,护岸61.98×104m,防波堤40.62×104m,有力地改善了渔船“上岸抓岩礁、下船舢板摇、避风到处逃”的局面,渔船停泊和避风条件有了很大改善,有效缓解了渔船回港航程远、避风难及安全保障低的局面。2020年,中央投资渔港保障了1 000×104t的水产品装卸交易,形成有效掩护水域面积6 200×104m2,渔港综合防风水平提升到11级,可满足11.74万艘海洋渔船就近分散避风和休渔期停泊,全国沿海渔船有效避风率从“十一五”初期9级避风水平的30%提升到“十三五”末期11级避风水平的60%。如江苏省南通市吕四中心渔港新港区,2013年建成投入使用,人工码头岸线长7 663 m,港池水域面积95.4×104m2,陆域面积210.8×104m2,可安全停泊渔船2 300艘,年水产品装卸交易量达20×104t以上,是国内规模较大的综合性人工渔港;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海市电建一级渔港,始建于1979年,当时是为安置从越南归国的华侨难民(包括渔民和渔船)而建设[16],一级渔港项目于2012年建成验收,现有岸线总长4 758 m,港池面积约45×104m2,可安全停泊渔船1 600艘,年水产品装卸交易量达15×104t以上,是泛北部湾地区重要的避风港和鱼货交易枢纽港。

表3 中央投资渔港防灾减灾和生产服务能力情况Tab.3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mitigation and production service capacity of central invested fishing ports

2.3 渔船综合监管能力显著增强

中国是世界第一渔船拥有大国,渔船规模庞大,渔船管理任务繁重,加上渔民操作及知识水平有限,过度捕捞、违法使用不合格网具及虚报马力数等现象仍然存在,过度捕捞对中国沿海渔业资源造成破坏,渔业资源衰退态势尚未得到根本扭转。渔港是实施渔船管理的核心区域和重要依托,通过对传统群众渔港的升级改造,强化渔港安全保障能力建设,改善港内停泊条件,为渔船集中休渔和集中管理提供了有利条件。根据2021年全国渔港核查数据,全国有渔政渔港监督管理机构驻港监管的渔港共计290座,开通宽带的渔港共计414座,部署视频监控系统的渔港共计610座,拥有渔业航标数量共计446个。渔港综合管理中心、渔港信息化管理平台、航标、消防等一系列设施的配套完善,拓展和提升了渔港管理及服务功能,提升了渔政港监机构综合执法水平,降低了执法成本,特别是加强了休渔期渔船管理和防台减灾指挥调度,为渔业管理与服务实现功能齐全、体制健全、服务有序与运行规范提供了重要的支撑和保障。

2.4 促进渔区经济快速发展

渔港建设和设施完善带动了渔区水产品交易集散、精深加工、生产补给、冷链物流和休闲渔业等二、三产业迅速发展,为渔民从事水产品加工业、流通和餐饮服务业创造了条件和就业机会,不仅促进了渔业提质增效、减量增收、绿色发展,还在补短板、调结构、推进渔港渔村振兴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渔港的建设为渔港陆域产业聚集搭建了平台,带动了民间投资和银行融资。1998年以来,根据渔港和渔港经济区项目的投资测算,渔港的建设带动了地方和社会投资近200×108元,每年保障了1 320×104t的水产品装卸交易,综合经济效益超过千亿元。渔港所在地区通过建设多功能现代渔港和渔港经济区,逐步打造成为渔业产业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和沿海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增长极。如位于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区的海头中心渔港,拥有水域面积50×104m2[17],配套陆域功能区面积23×104m2,可停泊渔船1 000艘,渔港的建设带动了海头镇水产品电商交易和冷链物流产业的迅速发展,2021年,海头镇销售额达到65×108元,带动相关从业人员2万余人,倾力打造中国海鲜电商第一镇;位于广东省阳江市海陵岛的闸坡中心渔港是粤西地区的枢纽渔港,拥有岸线4 449 m、水域面积约140×104m2,陆域配套有3.5×104m2的闸坡中心渔港水产品交易物流中心、水产加工企业35家以及制冰厂、冷冻厂、修船厂等生产服务设施,近年来,年渔船进港交易超过15 000艘次,年水产品交易量超过20×104t,完成了从破旧的小渔港到现代综合性渔港的蜕变[18]。

2.5 渔港建管体制创新不断深化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新时代以来,农业农村部和各地高度重视渔港建设和管理,加强顶层设计,加快制度改革,渔港建设和综合管理改革取得了显著成绩。“十五”“十一五”期间,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原则,渔港建设突出避风防灾功能,以国家投入为主导,利用市场机制,充分调动社会各方投资渔港的积极性,在加强宏观统一管理的前提下,采取谁投资、谁经营、谁收益、谁承担风险的原则,逐步放开渔港经营权,吸引不同渠道的资金投入到渔港建设中。“十二五”“十三五”期间,渔港建设按照“政府引导、多元投入”的原则,提升渔港多元化功能和现代化水平,继续发挥政府在渔港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中的引导作用,积极优化财政支出和信贷投放结构,吸引社会各方投资,加大渔港建设投入。“十四五”以来,渔港经济区建设按照“完善功能、协同发展”的原则,采取政府补助和社会投资相结合的模式,将公益性设施和经营性设施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及同步验收,政府补助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形成渔港经济区建设的强大合力。在加强渔港建设的同时,渔港管理制度也在不断创新完善。近年来,渔港管理改革积极推进渔港港长制、渔船进出港报告、渔港污染防治等各项管理制度,以渔港为平台和载体,加快构建智慧渔港,充分发挥了渔港在渔业资源管理、安全监管中的特殊关键作用。

3 中国沿海渔港建设未来发展面临的形势

3.1 渔港防灾减灾体系亟须完善

沿海渔港建设作为重大民生基础设施,是构建沿海渔业防灾减灾体系的重要屏障。中国地处太平洋西岸,南起海南岛、北至辽东半岛的广阔海岸带均遭受台风侵袭,东南沿海以及长江口等地区受台风影响最为严重。根据《2021中国渔业统计年鉴》统计数据,2020年因台风、洪涝造成养殖设施、堤坝、码头、护岸、防波堤等损毁价值29.37×108元[15]。根据各国防台避险经验,渔船就近进港、分散避风能最大限度地分散和降低台风危害风险,许多国家和地区渔港建设分布密度都较高,目的就在于方便渔船分散避风,分散风险。中国平均每140 km海岸线才有1个国家投资建设的二级及以上等级的渔港,远低于日本平均每12 km、韩国平均每13 km就有1个国家投资(或补助)建设的渔港的水平。目前,中国海洋渔船和沿海渔港分布还不匹配,福建沿海渔港群有效避风率为67%,广东沿海渔港群有效避风率为57%,海南岛沿海渔港群有效避风率不足40%,“船多港少”的矛盾依然突出,迫切需要在重点渔区加密渔港和避风锚地建设布局,逐步改善东南沿海“船多港少”和黄渤海区部分渔船无法就近停泊避风的现实状况,不断完善以国家级中心渔港、一级渔港为主体,以地方二、三级渔港和避风锚地为支撑的渔港防灾减灾体系。

3.2 渔港经济区建设任重道远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高度重视“三农”工作,提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渔村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板块,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为渔港建设带来了重大战略机遇和挑战,渔村要振兴首先要实现产业振兴,迫切要求不断强化渔港的产业融合发展功能。《国家质量兴农战略规划(2018—2022年)》为推进渔业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渔业强国指明了方向,明确提出建设渔港经济区[19]。《全国沿海渔港建设规划(2018—2025年)》[11]和2022年农业农村部一号文件[20]都明确提出稳步推进渔港经济区建设。这就要求沿海中心渔港、一级渔港要更好地发挥核心平台作用,建设智慧渔港、平安渔港、绿色渔港、产业渔港、人文渔港[21],通过“渔港+产业”模式,以渔港为中心吸引和集聚各类生产要素,不断做大做强做优关联产业,推进渔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使之形成以渔港为龙头、渔业产业为基础、临近村镇为依托,贯通产加销,融合渔文旅,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渔港经济区,推动沿海经济转型升级和渔区新型城镇化。

3.3 渔业综合管理改革亟待加强

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推进渔港建设和管理改革[13],目标是要依托渔港建设渔业综合监管体系,推动试行港长制,逐步实现渔业管理重心由投入管理为主向投入产出并重、渔业执法重心由海上执法向渔港执法转变,聚焦渔业生态保护、渔区振兴和安全监管目标,推行船舶进出渔港报告、渔获物定港上岸、渔业船员违法记分、渔获物可追溯绿色标签等制度,全面推进渔船渔港综合改革,促进捕捞业可持续发展。这迫切要求要充分发挥渔港在渔业管理中的关口作用,并借助信息化技术,提升渔港管理的信息化、智能化水平,充分实现依港管船、管人、管渔获及管安全。

3.4 渔港环境治理问题日益突出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不断推进,对渔港建设提出了绿色低碳、生态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目前中国部分沿海渔港“脏乱差”的情况较为突出,有的渔港污水、垃圾收集处理设施配备不到位;有的渔港为了满足锚泊泊稳条件,对水域采用防波堤进行近乎封闭式掩护,导致水体交换不足,局部形成永久死水团,水质环境严重污染[22],渔港水陆域环境亟需治理问题十分突出。这些要求沿海渔港加强污染防治设施设备的配备、采取促进港内水体交换的工程技术、建设和改造有利于海洋生物生息繁殖的水工建筑物[23]、采用节能环保的生产工艺,最大限度减少渔港建设对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促进渔港建设实现绿色低碳、生态环保和可持续发展要求,助推渔业生态文明建设。

面对新的发展形势,在总结中国沿海渔港建设取得成就的同时,我们也看到,中国沿海渔港建设水平虽然相比以往有了较大的提升,但滞后于中国渔业高质量发展的进程,还存在总体有效避风率不足、部分设施建设标准不高、渔港功能单一、产业集聚能力不强、同质化发展导致竞争加剧等问题。渔港现代化管理水平、信息技术的利用与发达国家相比,尚有较大的差距。渔港建设与城市发展争夺空间,港城融合发展不强,新建渔港选址难度大。渔业资源衰退趋势尚未根本性扭转,为使渔港发展获得新的动力,要求渔港从单一的传统生产功能向功能多元化转型的压力倍增。在新的时期,实现渔港的现代化建设任重而道远。

4 中国沿海渔港建设未来发展趋势及重点

未来,中国沿海渔港的发展目标是: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坚持“依港兴港、依港拓渔、依港管渔、依港兴业、依港兴城”,因地制宜加快陆海统筹发展,巩固和提升渔港传统服务功能,加快发展特色商贸、水产品精深加工、冷链物流、金融服务、渔业休闲、滨海旅游等二三产业,注重渔业产业和休闲旅游业优势互补、协同发展,串珠成链打造陆海岛统筹、港产城融合、渔工贸游牧一体化发展的渔港经济区,推动渔业高质量发展,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4.1 继续加大中国沿海渔港和避风锚地布局建设力度

继续开展已建成中心渔港、一级渔港的整治维护工作,根据《全国沿海渔港建设规划(2018—2025年)》[11]提出的沿海渔港布局,加大中心渔港、一级渔港的建设力度,持续开展二级渔港和避风锚地的升级改造,加密渔港建设布局,高标准建设防波堤、码头、港池航道锚地,着力提升全国沿海渔港安全避风容量和海洋渔船的有效避风率,不断强化沿海渔港避风减灾体系,使中国全部海洋渔船和渔民得到安全保障和庇护,为推进渔港现代化奠定安全基础。

4.2 走高质量的发展道路,稳步推进渔港经济区建设

坚持陆海岛统筹、港产城融合、渔工贸游牧一体化发展,以“渔港+”为驱动,统筹谋划陆海空间,推进陆海开发对接,推动向海一侧发展深水网箱、海洋牧场与海岛旅游,向陆一侧发展水产绿色健康养殖、精深加工、休闲渔业等产业集聚;在全国择优建设一批渔港经济区,逐步实现渔港现代化、产业现代化、业态多元化与渔区城镇化。积极探索渔港经济区投融资机制和完善扶持政策,调动社会各方积极性,拓宽渔港经济区建设资金投入渠道,鼓励并支持社会资本通过出资入股等形式参与渔港经济区建设与运营,形成渔港经济区建设的强大合力。

4.3 充分发挥稳产保供作用,加强渔港水产品交易冷链物流一体化项目的建设

中国居民消费需求从吃得饱向吃得好、吃得健康转变,膳食科学化、食物多样化,呈现口粮需求下降,而肉蛋奶、鱼果蔬等农产品消费快速增长的趋势。中国水产品年产量多年保持在6 500×104t以上,2021年,全国水产品总产量达6 690.29×104t,比上年增长2.16%[24]。水产品主要来源途径为养殖和捕捞,中国是世界上主要渔业国家中唯一养殖产量超过捕捞产量的国家。在大食物观的指引下,中国渔业为解决群众“吃鱼难”、丰富城乡居民“菜篮子”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渔港是保障国民水产品安全供给的重要枢纽,优先选择地处城市、交通便利、毗邻巨大消费市场的渔港,重点加强渔港区域性现代化水产品交易市场的建立,发挥市场的中枢纽带作用,针对大多数渔港目前缺乏冷库及物流设施的问题,优先发展冷链物流产业,全面推进水产品现代冷链物流体系平台建设,将现代多功能渔港和渔港经济区建设成具有强竞争力、高效率的水产品交易冷链物流贸易中心。

4.4 加强港城融合,促进渔港渔村一体化建设

渔港不但是渔业生产的后方基地,而且与后方渔村相互依赖。当前,渔港建设已走向港城融合、产城融合、城乡融合的新渔港时代,渔港和渔村是一个有机的结合体,从渔港产业集聚的发展过程看,捕捞、养殖渔船等体现了第一产业集聚,渔港的发展带动了冷藏加工和渔船、渔网制造等第二产业,逐步繁荣了商贸、交易物流、餐饮、休闲乃至金融等第三产业,为当地的建设开发创造机会,尤其为当地渔民及老百姓带来各种就业的机会,也促进了渔村的繁荣。渔村环境的改善、就业机会的增多及渔民收入的增加,反过来起到聚集人流的作用,保障了渔船生产作业和陆域产业发展所需劳动力的供给。对于新建渔港,要把渔民居住和生活设施一并进行规划,同步建设,对于已建渔港,要把渔港建设纳入美丽乡村建设整体规划,将渔业与文化结合,依托渔港打造特色渔业风情小镇,促进渔港渔村一体化建设,实现依港兴村、港村融合。

4.5 注重环境约束,建设绿色渔港

对于地处城区、环境影响较大的老港区,可以按照现代多功能都市型渔港进行功能转型,拓展海鲜餐饮、电子商务、文化科普、休闲旅游等多元服务功能,强化与城市功能的融合,也可以异地迁建同样规模和功能的渔港,还城市优美环境;继续在全国加强沿海渔港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完善港区水陆域污水、固体废物收集及处理设施设备,配备溢油应急设施设备,实现沿海渔港污染防治设施设备配备全覆盖;对半封闭的港域,采取带导水功能防波堤等工程措施加大港内外水体交换能力,以提升港区内水体环境质量;积极构建自然化、生态化与绿植化港区景观,建设与环境相协调的生态型护岸和具有增养殖功能的生态型防波堤,以减少渔港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4.6 加快科技创新,为渔港赋能

渔港现代化建设的关键在于科技创新,要积极加快渔港综合管理中信息技术应用研究,推进建设智慧渔港,提高渔船渔港的综合管理效率和水平;加强渔港安全避风等级评估及技术提升、海洋岛礁(人工岛)渔港建设工程技术与渔船渔港消防安全保障技术研发,加快提升渔港防灾减灾技术水平,保障渔船避风安全和消防安全,降低台风和火灾等灾害风险,支撑平安渔业建设;以人为本,利用科技进步提高渔港装卸和陆域生产工艺的自动化、智能化水平,降低劳动成本硬约束;提升绿色渔港建设技术,加强促进港内水体交换工程技术、自然协调型渔港建设技术的研发[25],助推渔业生态文明建设;培养高素质的渔港建设、管理、经营人才,为推进渔港现代化建设提供人力资源。

猜你喜欢
渔港渔船渔业
渔船
千舟竞发
渔港
欢迎订阅2020年度《河北渔业》
开渔后的博贺渔港总是忙碌而又充满生机
国内新型远洋金枪鱼围网渔船首航
相聚在王浩儿渔港
中菲渔业合作重启 菲渔业代表团来华培训交流
渔船惊魂
湖南省渔业协会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