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如何“以情动人”

2023-11-17 06:03曹晴雯
金山 2023年11期
关键词:蒸笼小伙蘑菇

曹晴雯,《故事会》杂志编辑

我们可能听过这样一句话,叫“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意思是,能够打动人心的事物,没有什么能够超过情感。抒情无疑是文学作品打动读者、感染读者的重要手段。作为文学体裁的一种,故事当然也是可以,并且是需要抒情的。

正是知道情感和抒情的重要性,《故事会》很早就开辟了一个栏目,叫“情感故事”,专门刊发关于爱情、亲情、友情的故事。毋庸置疑,这些故事的情感色彩都比较浓郁,也都是“以情动人”的代表。接下来,结合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情感故事,和大家聊聊我们口中所谓的好的情感故事都有哪些共通性,并且在这个基础上,给想要动笔创作情感故事的写作者们提供一些写作建议。

先来说说到底什么样的情感故事可以在《故事会》上发表。

对一般的写作者来说,尤其是刚刚对故事燃起写作热情的人,相较于别的类型的故事,情感故事看上去可能会更亲民一些,毕竟情感嘛,人人都有,而且人人都还不同,这样特殊性也有了,下笔也就不难了。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在平常审稿,以及和作者交流的过程中,我常常被问到这样一个问题:同样是认认真真在表达情感,为什么我的作品就不能过审?被问得多了,我还专门去找了近几年“情感故事”栏目发表的故事,以及一些平时讨论稿件时情感元素比较突出的故事,从它们当中,我总结了三点共通性。

第一点,是不丢失故事性。

简单地说,首先你写的得是个故事。情感故事虽然侧重情感,但它始终有一个前提——它得是故事作品。

在来稿中,这一类的来稿量是偏多的,但问题也很明显,大量的来稿都在讲述一种既定事实,或记事,或纪实,或抒情,或感慨,它们当中,当然也有让人感动之处,然而大多时候却都少了故事性。

在叙事文学作品中,抒情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比如借景抒情、直抒胸臆、咏物言志、融情于理,等等。但在故事作品中,如果要表达某种情感,我们常常是通过情节来实现的,是把情感寓于能够打动人心的情节之中的。也就是说,要通过一个故事、一个情节来表达一段感情,而不是靠别的方式来抒情。

打个比方,讲父子情的作品很多,但有这样一位父亲,他对儿子的感情,我是通过故事情节来记住的,而且印象深刻。故事讲的是,有一位父亲趁着假期带八岁的儿子去森林探险,可不知不觉迷路了。幸好父亲在森林里找到一个废弃的木屋,虽然有点破,但好歹可以落脚。于是,父子俩就在这里住了下来,打算第二天天亮再走出森林。万万没想到,第二天、第三天他们都没能成功走出去,带的食物却吃完了。怎么办?父亲就让儿子在木屋里等,他把自己的衣服撕成布条,系在木屋周围的树干上,希望有人经过时能发现他们。而父亲则打算去木屋附近找吃的,他对儿子说,森林里不会饿死人,再怎么说,不是还有营养丰富的野生蘑菇吗?父亲说完就出去了,直到晚上才回来,手里还带回来一把蘑菇。儿子担心蘑菇有毒,父亲却肯定地说不会,还笑着给儿子做了一个鬼脸,这个时候儿子发现,父亲的脸有点肿。接下来的三天,父亲都出去找蘑菇了,回来的时间一天比一天晚,但带回来的蘑菇却一天比一天少。每次回来,父亲的脸色总不太好,儿子问父亲怎么了,父亲只是说太累了。幸运的是,后来真的有人发现了这对父子,他们得救了。从那以后,他们家的饭桌上再也没有蘑菇,两个人都吃怕了。转眼过了十几年,有一次儿子从外面带回来一小袋蘑菇,说是真正的野生蘑菇,是近郊的农民在大山里采的,就买回来一袋,儿子对父亲说:“我想您可能都忘了蘑菇是什么味儿了。”父亲听了,只是笑笑,没说话,然后把蘑菇拿去水池清洗。突然,父亲从蘑菇里挑出两个,扔进了垃圾桶。儿子就问:“爸,您干什么?”父亲轻描淡写地说:“这两个有毒。”儿子愣了:“您怎么知道?”父亲这才说出了深藏在心中的秘密——那次探险,为了让儿子吃到没有毒的蘑菇,他尝遍了森林里所有的蘑菇……

作品最后,父亲说出的秘密讓人为之一颤。父亲对儿子的爱,就藏在他试吃了所有蘑菇的行动里。读者读完,记住了父亲的这个举动,故事里的这个情节,也让人记住了父亲对儿子的情感。这种情感,就是通过故事和情节来表现的。

针对这一特点,我建议大家在写情感故事的时候,能做到这八个字——寓“情”于“事”,以“事”抒“情”。

意思就是,换一种抒情方式。故事以情节见长,而它的情节又主要是由人物的一系列行为构成的,所以这里的“事”,指的就是由人物行为所构成的情节。也就是说,在创作情感故事的过程中,要把精力放在发掘打动人心的情节上,而非语言、场景描写。当然,这里的情节可长可短,关键要打动人心、出人意料。

再给大家说个母子情深的故事。这个故事其实是我之前看到的一则日本的新闻,说是有个上高中的男孩子,因为被各种压力压得喘不过气,内心十分痛苦。有一次实在受不了了,他就跑到了小区的楼顶,准备跳楼自杀。男孩的妈妈意识到了儿子的不对劲,就跟在他后面,发现儿子要跳楼的时候,妈妈惊慌失措,可一时间又不知道做什么、说什么。过了一会儿,男孩的妈妈好像想起来一件事,于是对儿子说:“孩子,你等一下!”然后这位妈妈就从钱包里翻出了一张发黄但很平整的字条。男孩之前一直沉浸在自己的痛苦之中,这时候才发现妈妈来了。他有点愣住了,不过等他看清字条上写了什么的时候,终于大声哭了,最后男孩和妈妈拥抱在一起,也放弃了自杀的念头。说到这里,大家肯定感觉到那张字条的重要性了。没错,就是那张字条,在危急关头挽回了男孩的生命。那张字条其实是男孩上幼儿园时,有一年送给妈妈的母亲节礼物,是他亲手制作的“什么事情都可以实现券”。这张字条早已被男孩忘记了,却一直被妈妈当宝贝一样珍藏着,她舍不得用,却时刻带在身边。正是因为这份一直紧紧跟随的爱,最终温暖并且救回了男孩。这个新闻里,妈妈没有说什么话,只是通过递给男孩一张看似不可思议的字条,就让男孩瞬间明白了母爱,放弃了自杀。在这个时候,妈妈的这个动作比千言万语都更有震撼力。因为被这个情节打动了,后来我也将这个故事分享给了所有的读者。所以你看,在现实生活中,也是有用情节动作抒情的例子的,那些好的情节,用它们抒情并不比任何语言差,有时候反而更令人震撼。

再说第二个共通性,是不破坏真实性。

在日常来稿中,有些作者会特意标注自己写的是真人真事,但往往我读下来,却会产生怀疑:这会是真人真事吗?至少当时文字给我传递的信息是存疑的。这就是常见的一个问题——稿件是真人真事,情感是真情流露,但这些“真”并没有被读者或是编辑读到,也就是说,有些明明是真的东西,反而被作者给写假了,没有信服力。这里要强调的就是“真”的体现,故事中的情节,无论是真实发生的,还是虚构的,甚至是夸张的,都必须表现得很真实,让人相信其中的情感就是存在的,或是在特定条件下它就是会发生的。

再讲个故事。有个年轻小伙在外地酒店当厨师,专门做中式糕点。这年春节,他回老家过年,想着给在老家的父母露一手,就问母亲家里有没有蒸笼,母亲说没有,但她可以问隔壁邻居借,接着就借回了蒸笼蒸点心。还蒸笼的时候,小伙的母亲特意装了好多点心一并带给了邻居。第二年春节,小伙回家过年,让家里买了一个新蒸笼,在小伙看来,借别人的总归不如自己家的。可是小伙的母亲说,新蒸笼要放一放才能用,于是又去隔壁邻居家借了蒸笼,不用说,还蒸笼的时候,照例送了好些点心过去。后来的两年,小伙去了离家更远的酒店进修,春节期间不方便回家,等到第三年春节才顺利回了老家。这一次回来,小伙又学会了很多新的手艺,迫不及待地想给父母展示。小伙想起了前几年买的蒸笼,让母亲拿出来用,谁知母亲说,蒸笼被隔壁邻居借走了。小伙正纳闷呢,就见隔壁家的小孩来家里还蒸笼,蒸笼里还装着满满的包子。等那小孩走后,小伙问母亲:“他们家不是有蒸笼吗?以前我们不是还借过吗?”母亲这才笑眯眯地说:“人家哪是没有蒸笼呀,他们是故意来借的。”原来,小伙老家有个习俗,就是乡邻之间作兴借东西,还东西的时候还不能空手。前几年,隔壁邻居的小孩过年有事不能回家,所以,小伙的母亲就故意去邻居家借蒸笼,目的其实是不希望邻居家里冷冷清清的,通过借借东西,让邻居的“年”好过一些。这几年,小伙因为工作不能回家过年,但隔壁邻居家的小孩回来了,所以,邻居家也故意借口借蒸笼,实际上是来给小伙母亲送吃的、送热闹呢。

这个故事写的其实是小伙老家乡邻之间那种真挚的情感,故事的题材、背景、人物设定等等,都可以让人联想到实际的生活,让人相信这些都是生活中真实会发生的。而故事表现情感的方式——通过故事中的人物——小伙的母亲和邻居几次来回借蒸笼、还蒸笼这一系列行为也是真实存在的,在这些“真实”下,读者便会通过这一习俗记住了习俗背后饱含的风土人情,由此深受感动。

针对这一点,建议大家在平时多积累素材,多记录生活,然后再将它们进行艺术加工,在原始素材的基础上,最好能有一些创新。

说到这里,还要补充一点,就是故事多是虚构的,情感故事也是这样,大家大可不必陷在“真人真事”里,那些看上去是“真人真事”的,大多也是作者虚构的。

再讲一个非常明显的虚构的故事。说是有一个女儿在外地工作,父亲则一个人待在老家,为了父亲的生活更方便,女儿给父亲买了一个万能机器人。这个机器人什么都会,做饭洗衣、聊天下棋、医学护理、模仿声音,无所不能。女儿每次给父亲打电话都会听到父亲笑嘻嘻地说,他过得很好,不要担心。可是突然有一天,这个女儿接到了邻居的电话,让她赶紧回家。女儿赶到老家,远远地就看见,父亲和机器人保姆在晒太阳呢。然而经过邻居提醒,女儿才发现,父亲其实已经走了好几天了!原来,自从有了万能机器人,父亲为了让女儿安心,每次打电话都是让机器人去接听的,只报喜不报忧,平时跟邻居们打招呼,也都是机器人在发声,而且机器人懂医学,还给父亲注射了药物,让人发现不了他的异常。为什么父亲有了如此万能的机器人,还会死呢?原因是——孤独郁闷。

这个故事一看就是虚构的,机器人的题材在故事中也不少见,但这一篇有一个亮点,或者说是创新,就是它在父亲的死因上是有设计的。故事中的机器人是万能的,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却是不可替代的,机器人再万能,还是解决不了老人孤独的问题。这一情感的真实性,便是建立在虚构的情节上的,读者读罢,虽然知道情节是虚构的,但由于故事表现出来的情感是真实的,还是会被打动。所以说,无论你的故事是根据真人真事来写的,还是完全虚构的,都要做到一点,就是要给人真实感,这个真实感包括情节、语言等等,任何方面都不能去破坏这一真实感。

最后再说第三个共通性——引发情感共鸣。

不论是小说还是故事,虽然抒情的方式不同,但目的都是通過抒发情感来引起共鸣。

而所谓的情感共鸣,一般是一个人(观察者)在观察到另一个人(被观察者)处于一种情绪状态下时,产生与被观察者相同的情绪体验。生活中,我们肯定有过这样的情况,当我们身处快乐的氛围,会受到情绪感染,也感到快乐;当我们处于一种悲伤的氛围,自己的情绪也会变得压抑。这些其实都属于情感共鸣范畴的心理现象。

而一般在情感故事中,写悲伤的相对来说要多于写快乐的,因为两者相比,前者带给人情感上的震撼和触动似乎更大一些,让人更沉浸其中,不可自拔。

来看下面这个故事:

有一对天神父母,他们有两个儿子,大儿子高大健硕,小儿子又胖又矮,还有点傻里傻气的。两个儿子经常问父母爱谁更多一点。有一次,天神夫妻对他们说:“你们从这里出发,绕世界三圈,谁先回到这里,我们就爱谁多一点。”随着天神父亲一声令下,高大健硕的大儿子就飞奔出发了,一眨眼的工夫就见不到人影了。与此同时,小儿子却还傻乎乎地站在原地,好像还没听懂似的。其实啊,这场所谓的比试并不公平,天神父母就是偏爱大儿子,这一次比试,他们只是想让小儿子输得心服口服。这时候,小儿子突然抬起头看了天神父母一眼,傻傻地笑了笑,然后他欢快地围着父母绕了好几圈,最后又回到父母的跟前。父母不知道小儿子在干啥,就问他:“你在做什么呀?”小儿子虽然结结巴巴,但一脸认真地说:“你、你们就是我的全世界,我都绕了好几圈啦,现在我回来了!”天神父母看到这里,都惊呆了,接着就红了眼眶。

这个故事里,小儿子的傻使他没有发现父母的“计谋”,但这一点读者是知晓的,所以,在故事的最后,小儿子道出自己绕圈的真实含义时,读者的情感应该是同故事里的天神父母一样,被震撼到了,从而引发共鸣。

说起故事要引发情感共鸣,其在技法上一般有三种情况:一是靠故事里客观地讲述和描写,通过带有强烈感情的故事人物的行为来表现;一是靠故事外作者带有感情地去讲述和描写,再通过故事人物直抒胸臆;再有,就是靠故事里人物關系及其行为的对比造成反差,由此形成效果。使用其中任何一种方式来“以事抒情”都是可以的,但有一点大家一定要注意,就是我们作者的感情要真,如果作者对自己所要塑造的形象没有怀着真挚的、热烈的感情,就不可能写出感人肺腑的“情”。因此,我们在创作故事运用“情”的时候,首先要想一想:这情真不真?自己能不能首先被感动?如果连自己都感动不了,那就千万先别动笔。否则,哪怕你把作品中的人物描绘得再怎么有情绪,也丝毫感动不了读者或听众,甚至反而会引起大家对人物的嘲笑和厌恶。所以写作时,作者一定要相信笔下的人物角色,相信他们的行为逻辑,每次设置情节时,都要明确地回答自己,事是这个人会做的事,话是这个人会说的话,掺不得半点假。如此,才能引发读者的共鸣,获得读者的认可。

最后再说一个不那么心酸的故事吧。

有两个男孩对隔壁邻居家的梨垂涎已久,好不容易趁着邻居老大爷出门,他家的狗也被两人设计迷晕了,一个男孩负责放风,一个男孩负责跳墙头偷梨,本以为马上就能吃到新鲜的梨了,可偷梨的男孩却空手而归,回来时整个人还扭捏得不行,这是为什么呢?原来,邻居老大爷虽然外出了,但他家的外孙女回来了……故事里有这样一段描写:

海强大怒,低声骂道:“你这么高的个子,连一个女娃儿都怕?你难道打不过她?”

怒极了的海强当即亲自施展身手翻身上墙,提气轻轻一跃,便平稳落地,前面就是几棵梨树,海强疾步走过去,正要上树摘梨,身后有人说话了。

那人声音轻轻柔柔的,听上去有一点点惊讶,还有一点点嗔怪,就像黄昏时的晚风吹在脸上,说的是:“你是来摘梨子的吗?可梨子还得等几天才成熟哩。”

海强浑身一酥,回头一看,说话的是个跟自己差不多大的女孩,有十六七岁,她手里拿着一本书,手白白的,脸也白白的,眼珠子好黑,衣服好美……像仙女一样。

“嗡”的一声,海强头脑就响了,然后转身就跑,一双脚就像踩在棉花上,有种腾云驾雾的感觉,怪了,这回竟然爬了几次才爬上院墙。

华子还在外面等着。两个少年相视一眼,彼此看到对方眼里的纳闷,还有一点以前从未有过的美好。

华子喃喃地说:“她竟比大黑狗还厉害……”

自个儿这么个大男子汉竟就这么稀里糊涂地败下阵来,一向不服输的海强羞愧极了,说:“不,她比老龙头还厉害……”

微风吹过来,两人一时不作声,默默回味着。

就这段描写来看,首先作者是带着感情去讲述和描写的,比如,文中是这样形容女孩的:“她手里拿着一本书,手白白的,脸也白白的,眼珠子好黑,衣服好美……像仙女一样。”然后再通过故事人物直抒胸臆,文中是用两个男孩的对话来表现的,比如:“她竟比大黑狗还厉害”“不,她比老龙头还厉害”……由此,我们既非常容易,也非常真切地感受到了少男少女之间那种懵懂的情愫,从而引起强烈的情感共鸣,并记住这个故事。

说了这么多,总结起来其实也就是几个关键词——故事、情节、真实、情感共鸣,在体裁是故事的前提下,做到用情节打动人,同时要求所有的情感都是真挚、强烈的,唯有这样,方能打动人心,成就故事。

猜你喜欢
蒸笼小伙蘑菇
黎族小伙闯“深海”
靠“卖云”年入百万,90后小伙治愈4万人
获外交部发言人点赞:95后小伙火『出圈』
半自动升降蒸笼
半自动升降蒸笼
爆图团
蘑菇
被关在“骄阳蒸笼”里
蘑菇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