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地区疑难血型的血清学检测和序列分析

2023-11-22 02:00王涵王晓宁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23年5期
关键词:疑难外显子血型

王涵 王晓宁

吉林大学第一医院输血科,吉林长春 130021

血型检测是输血科日常工作中的重要内容,但由于影响血型定型的因素很多,经常难以准确定型,给输血工作造成不便。分子生物学方法的使用,与血清学检测相辅相成,互相印证。本研究对我院2020年12月—2022年8月的疑难血型进行分析,对疑难血型鉴定提供方法学支持,现将报告结果记录如下。

资料与方法

1 样本

2020年12月—2022年8月,我院遇到的疑难血型样本共289例,年龄2天~89岁。

2 试剂与仪器

抗-A、抗-B、抗-H试剂,ABO标准红细胞(长春博讯生物技术公司),血型检测卡(Diana),Diana卡专用离心机,由北京市斑珀斯技贸有限责任公司提供。人类红细胞ABO血型基因分型试剂盒(荧光PCR法),ABO外显子测序试剂盒,均由江苏中济万泰生物医药有限公司提供。荧光定量PCR仪(Line Gene 9600,杭州博日科技公司),基因分析仪(ABI 3730型,美国AB公司)。

3 方法

3.1 血清学检测

3.1.1 微柱凝胶法

试验操作流程产品说明书标准流程。

3.1.2 试管法

ABO正反定型,吸收放散试验,参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中的ABO血型鉴定,ABO亚型鉴定进行操作。试验结果通过分析抗-A,抗-B反应强度,是否产生不规则抗A或抗B,H抗原是否有异常的增强或减弱,吸收放散试验是否为阳性进行判断。

3.2ABO基因测序

测序工作具体由江苏中济万泰生物医药有限公司负责完成,使用江苏中济万泰生物医药有限公司人类红细胞ABO血型基因分型试剂盒(荧光PCR法)进行检测,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书进行操作。先配制PCR工作液,按比例加入样本DNA,在反应孔中混匀,封膜后进行PCR扩增和熔解曲线采集,程序选择SYBR GREEN I ,反应体积设定为10 μL。每秒升温0.4℃,每0.5℃采集1次荧光值,采集温度范围60~95℃。

ABO血型基因外显子检测步骤:使用江苏中济万泰生物医药有限公司ABO外显子测序试剂盒进行检测,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书进行操作。扩增条件:96℃ 2 min,1个循环;96℃ 20 s,68℃ 60 s,5个循环;96℃ 20 s ,65℃ 50 s,72℃ 45 s,10个循环;96℃ 20 s,62℃ 50 s、72℃ 45 s,22个循环;72℃ 延伸2 min,1个循环;4℃保存。使用2.0%琼脂糖凝胶对产物进行电泳,电压100 V,电泳时长30 min,根据产物大小确定目标片段扩增。用Sanger法对PCR产物进行ABO基因E1~7外显子测序,并使用软件Geneious 9对结果进行分析,对比国际输血协会(ISBT)的ABO血型系统等位基因数据表,判断测序结果的基因型以及是否存在新的ABO血型基因多态性位点。

结 果

1 血清学检测

共检测142 747例血型,有289例疑难血型,发生率为0.2%。其疑难原因,见表1。

表1 289例疑难血型原因

2 基因检测结果

基因检测共29例样本,A型8例,B型13例,AB型5例,O型1例,B(A)2例,其中A亚型2例,A1型抗原减弱4例,A1型抗体缺失2例,B亚型7例,B型抗原减弱4例,B型抗体缺失2例,A1B亚型4例,A1B抗原减弱1例,O型抗体缺失1例。血清学结果见表2,基因结果见表3。标本1和标本13两个新突变位点分别为Exon1:1A>C杂合突变,Exon1:5delC,见图1,图2。两例样本存在第7外显子467C>T杂合突变,此突变非亚型标志性突变。

图1 标本1新突变点位(Exon1:1A>C杂合突变)

图2 标本13新突变点位(Exon1:c.5delC)

表2 29例疑难血型血清学反应格局

表3 29例疑难血型基因结果

讨 论

ABO血型系统最初由Karl Landsteiner于1990年提出[14]。ABO血型系统有四种抗原:A、B、A1、AB,根据人类红细胞表面所含有的抗原不同可分为A型、B型、O型、AB型。ABO血型鉴定的影响因素较多,当出现正反定不符,正定型或反定型凝集强度不足,反定型价差相差过大,可视为疑难血型。

血型的血清学检测方法有一定局限性,某些情况下不能判定患者血型,随着血型基因检测方法的发展,可在分子生物学水平对血清学检测加以验证[15]。弥补了血清学方法的局限性,使血型准确率更高。ABO抗原做为基因产物,受复杂分子遗传背景调控[16-17],ABO基因编码产物为糖基转移酶,其可以引导合成ABO抗原。ABO亚型主要由于糖基转移酶基因的第6、7外显子基因位点发生了突变,通过影响糖基转移酶的活性,可特异性改变抗原表达,产生亚型[18]。根据血清学反应格局A亚型可分为A1、Aint 、A2、A3、Aend、Ax、Am、Ay、Ael、Aw。B亚型可分为B3、Bend、Bx、Bm、By、Bel、Bw[19]。分析应用分子生物学检测的29例样本发现:亚型13例,明显可见B亚型出现概率高于A亚型。其中前15例标本血清学检测结果与基因检测结果相符,且未出现抗A1或抗B亚型抗体。标本1亚型标志性突变点位为第1外显子1A>C杂合,启动密码子存在变异,对蛋白表达有重要影响,开放阅读框变化。

标本2c.838C>T突变,使Leu280Phe发生改变,与此前SUN等[1]报导的结果一致。

标本3及标本8为Bw31,发生了1个错意突变664G>A,导致222位氨基酸由缬氨酸转变成甲硫氨酸。氨基酸改变可导致蛋白质构象改变,从而影响酶的活性和抗原的表达,此为ABO抗原表达减弱的主要原因[2]。

标本4亚型标志性突变点位为c.646T>A,此突变引起第216为氨基酸苯丙氨酸被异亮氨酸替换,使GTB酶活性特异性改变,与李育等[3]报导一致,报道中反定存在亚型抗体,血清学表型与标本4不一致。

标本5标志性突变为255C>T,此突变与高健等[4]报导的结果一致,且B抗原血清学凝集强度相似。

标本6存在905A>G碱基突变,林凤秋等[5]报导中,3例905A>G突变B亚型样本,反定均产生弱凝集抗B,而标本6反定无抗B,提示相同突变的亚型,血清学表型会有所不同。此突变导致B糖基转移酶302位氨基酸天门冬氨酸替换成甘氨酸。天门冬氨酸在在保持蛋白质稳定性方面有重要作用,替换为甘氨酸后,打破了电荷平衡,使酶催化性弱化,导致了B抗原表达减弱[20]。

标本7和标本9均发生在第7外显子c.721C>T,符合Bw03的遗传序列,此突变引起的第241位氨基酸精氨酸被色氨酸替换,氨基酸替换造成了α-1,3-D-半乳糖基转移酶活性部分丧失,使D半乳糖及前体H物质的连接发生部分缺失,如此变异发生在A等位基因上,导致弱A表现型,在B等位基因上,导致弱B表现型,241氨基酸处于酶活性区域,对催化糖基转移酶功能至关重要[6]。

标本14,c.1055G>A导致352位氨基酸由原来的精氨酸突变替换为谷氨酰胺,B基因编码的氨基酸改变,导致B抗原表达的减弱。以上变异可能导致B抗原表达减弱[9]。

标本12与袁雯靖等[8]报导的Bw37进行对比,其发现的Bw37反定存在抗B亚型抗体,而标本12反定无抗B抗体,经测序发现多肽p.R176G、P.G235S、p.G268A变异,B抗原弱。

标本15c.278C>T碱基突变使多肽链93位氨基酸由脯氨酸变为亮氨酸,从而导致GTB功能异常,刘昕等[10]在报导中对此突变形成亚型的机制进行了研究,三维建模后发现,93位的氨基酸Pro被Leu替代后,酶中心结构未发生改变,但与之相连氢键发生变化,原本与之相连的两个氢键断开,与其相连的522位水分子也断开,氨基酸残基与水分子介导产生的氢键,在稳定蛋白质结构有重要作用,因蛋白质稳定性改变,使酶活性异常,出现血清学抗原减弱的表现。

标本21血清学表现为B亚型,基因回报B型,其在外显子E1-7未发现突变基因,而在内含子1上存在5873C>T点突变,此突变可能造成弱B抗原表型,此与方小敏等[12]报导的结果一致,有研究标明,内含子1存在类似增强子的特异性调控元件,可调控红细胞ABO基因表达[21]。

标本23无外显子突变,仅有内含子2突变,此突变可能与B抗原减弱有关。标本16第6号外显子第261位碱基的鸟嘌呤缺失,导致移码突变,提前产生一个终点密码子,使翻译过程产生缺乏酶催化中心短肽链,喻琼等[11]报道含有261delG的等位基因表达出弱A抗原。

标本17,18,22,24为血液病患者,血清学反应格局符合A3,Am,Bm,A3B3型,基因检测结果为普通血型,因此抗原减弱受恶性血液病影响[13]。

目前,国内外报道的B(A)亚型共有6种,我国以B(A)02和B(A)04亚型为主[22]。基因检测结果中B(A)04共有两例,标本10、标本11,B(A)亚型相对罕见,其血清学检测结果表现为正定“弱A强B”,血浆中存在抗A抗体。均为第7外显子640A>G单碱基突变使其编码蛋白214位Met被Val取代[7]。

标本26、27存在外显子变异,通过基因测序确定其为ABO*A1.02/ABO*A1.02,A102等位基因与A101等位基因只是在第467位发生碱基替换C>G,两者翻译糖基转移酶活力无明显差异[23],因此A抗原不减弱,而低蛋白血症会导致抗体缺失,标本25为O型缺失抗B抗体,此原因未知。

可见,c.838C>T,664G>A,646T>A,255C>T,905A>G,721C>T,1055G>A,278C>T,5873C>T以上突变均可导致血清学抗原减弱,同时,突变点位相同的样本,血清学表型也可能不同,在特殊血型标本中,单纯的使用血清学方法鉴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也存在血清学表型和分子生物学结果不符的情况,应用分子生物学方法进行基因测序可以排除一些不利因素干扰。但目前并不能完全取代血清学检测,应用血清学和分子生物学相结合的方法能提高血型鉴定的准确性,保证输血安全。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

猜你喜欢
疑难外显子血型
外显子跳跃模式中组蛋白修饰的组合模式分析
《左传》疑难考辨一则
大型辞书疑难字考释七则
外显子组测序助力产前诊断胎儿骨骼发育不良
《全元诗》未编码疑难字考辨十五则
你是Rh(-)血型的准妈妈吗
外显子组测序助力产前诊断胎儿骨骼发育不良
你是Rh(一)血型的准妈妈吗
大型字书疑难字新考
人类组成型和可变外显子的密码子偏性及聚类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