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影》课堂教学实录

2023-11-24 01:25
中学语文 2023年29期
关键词:背影

张 明

【学习目标】

语言目标:归纳、概括作者是怎样安排文章结构、使用恰当的方法组织材料和记叙语言的,从而品味、欣赏语言;完成一篇题为“如何阅读写人记事散文”的小论文,通过写促进对读的深入思考,用清晰、规范、有条理的语言总结如何阅读一篇叙事散文。

思维目标:进行方法归纳和迁移,提升批判思维和创造思维的能力。

价值目标:在学习中感受作者独特的情感体验和深刻的人生感悟,体会作者对社会、对人生的思量和感悟,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学习重点:探究文章构思方法、人物描写方法和语言特点。

学习难点:完成一篇题为“如何阅读写人记事散文”小论文的提纲。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师:今天,我们学习《背影》,这节课的核心的任务是“探究阅读叙事散文的方法”。阅读叙事散文的方法有很多种,我们用课前听写的六个词语来概述文章的内容。

任务一:明确写什么

概括课文内容,用上课前听写的“狼藉、踌躇、蹒跚、橘子、颓唐、惦记”六个词语。

生:课文写了“我”得知祖母去世,便从北京赶到徐州老家,看到狼藉的院子,流下了眼泪。丧事完毕,“我”回北京念书,父亲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亲自送“我”到火车站,并蹒跚着身子爬过车站月台给“我”买橘子,想到父亲老境如此颓唐,还惦记着“我”和“我”的儿子,“我”不禁又流下了眼泪。

师:我们学习了课文内容,通过几个关键词来概述文章的内容,这就是一种阅读方法,什么方法呢?

师播放课件,生齐读。

方法小结1:紧扣关键词,明确何人、何事、何情。

任务二:探究怎么写

1.探究文章构思方法

师:我们知道了课文内容,那就看看课文是怎么写的。我们阅读一篇叙事散文,往往看这篇文章是怎么立意、怎么选材、怎么构思、怎么描写的。这篇文章是如何构思的?请大家根据提示,填写横线上空白部分(如表1 所示)。

(屏幕出现下列表格)

表1 文章构思分析表

师:大家组内交流,可以用《散步》里的一些方法,学会迁移。

生合作交流。

生:第一段应该是开篇点题,直抒胸臆。因为课文说“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表达了他对父亲的思念之情,所以开篇点题,直抒胸臆,写法是“轻点一笔,开门见山”。第二段顺势切入,描述家境。课文讲了,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我”回家看到满院狼藉的东西,想起死去的祖母,不禁悲从中来。这里是“交代一笔,补充解释”,就是交代了家境,对父亲的思念之情进行补充,也是对后文思念“背影”的原因进行铺垫。

生:第三段再写家境,铺设基调。父亲回家变卖典质还了亏空,又借钱办了丧事,铺设一种悲伤的基调。这里的写法是“穿插一笔,酝酿情感”,穿插了没落的家境,为后文父亲对作者的关爱做铺垫,也为下文思念“背影”的情感埋下伏笔。第四段和第五段是同行南京,交代场景,初写关爱。父亲嘱咐茶房、亲自送“我”、拣定座椅、铺紫毛大衣、嘱“我”路上小心、嘱托茶房等无不包含关爱,但相对于下文的月台买橘,这里是“简叙一笔,略写关爱”。

生:第六段是特写镜头,浓写关爱。第六段详细写了父亲爬过月台买橘的场景,这里花了很多笔墨,非常有画面感,大写特写了父亲对“我”的关爱,写出了起伏,所以是“巧折一笔,浓写关爱”。第七段是别后思念,理解关爱。父亲老境如此颓唐,但还惦记着“我”和“我”的儿子,阅信之后,“我”在泪光中理解了父亲的关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也深化了“我”对父亲的思念,和课文开头遥相呼应,这里是“深化一笔,画龙点睛”。

师:预习得很充分,说出了课文各段的段落特点,而且把《散步》里边的写法迁移过来了,请同学们做一下笔记。

2.探究人物描写方法和语言特点

师:我们探究了文章的构思,再来看一看这篇叙事性散文是怎么描写人物的。细读第六段,对这段话进行多角度赏析,在课本上批注。

师:我们一起在朗读中领悟那感人的故事吧!

生齐读第六段。

师:同学们读得很有感情,下面我们从字词、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衣着描写任一个角度,在课本上做一点批注。老师给大家一个范例。

(屏显:如“蹒跚”是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很有表现力,连平地走路都是蹒跚而行,可想而知父亲上下月台更难了,这里描绘出了父亲的老态和他的心甘情愿,也表现了父亲对我爱得深切。)

生:第六段中的动作描写非常精彩,“攀”“缩”“倾”“爬”等连用了一系列动词,形象地描绘了父亲的老态和他的心甘情愿。

生:那“黑布小帽”“黑布马褂”“深青布棉袄”,表现着父亲家境败落、生活贫困的境遇;那“抱起红橘”“散放在地上”“再抱起橘子走”的描写,表现了父亲的慎重和小心翼翼;“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表现的是生怕儿子担心自己;“过一会”三个字,写父亲一时还舍不得离开……

师:同学们讨论得非常好。大家发现了没有,这些描写有一个共同点,就是这一切就指向一个字,那就是父亲对儿子的“爱”(语速缓慢,语调低沉)。

师:我们在学习探究中会发现,这篇课文的语言很有特色,请同学们结合课文谈谈自己的理解。

生:语言质朴、口语化、句式简短等。比如,“回家变卖典质,父亲还了亏空;又借钱办了丧事。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惨淡,一半为了丧事,一半为了父亲赋闲。”其中,“典质”“亏空”“惨淡”“赋闲”等词很文雅,明白易懂。再比如,“他少年出外谋生,独立支持,做了许多大事。哪知老境却如此颓唐!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已。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这几句话既有文雅的四字词语,还使用接近文言文的句式,短短几句,概括了父亲的人生历程。“哪知”“触目伤怀”等词语写出了父亲的心境;连用两个“自然”,为父亲辩护,表现了“我”对父亲的理解。

(屏显:归纳人物描写方法:动作细节、语言细节、心理细节、衣着细节……语言特点:语言质朴、口语化……)

师播放课件,生齐读。

方法小结2(如表2 所示):

表2 《背影》方法总结

任务三:理解为何写

师:课文中有不少反复强调的地方,也有照应的地方,请选择其中一点进行分析,并谈谈为什么这样写。

(屏显:看一下文中有几次背影,分别在哪里?有几次流泪,又分别在哪里?为什么这样写背影和流泪?)

生探究交流。

师:同学们都有一双擅于发现的眼睛,既看出了文字表面的意思,又看出了文字背后的寓意。四次背影也好,四次流泪也好,它们都突出表现了一种感情,即父亲对儿子的关心和爱护,儿子对父亲的理解和爱怜。

[屏显总结(如表3 所示)]

表3 《背影》分析

师:读贵有疑,你们还能发现其他问题吗?围绕文中的矛盾点、反常点、细写点、变换点、无关点等来质疑。

生:第四单元第一课《背影》是叙事性的,那《白杨礼赞》是什么类型的?(托物言志);《散文两篇》是什么类型的?(哲理性);《昆明的雨》呢?(借景抒情)

生:《藤野先生》也是写人叙事的,怎么没有把它放在这一个单元呢?

师:下一次课我们继续交流。

任务四:实践运用

完成一篇题为“如何阅读写人记事散文”小论文的提纲。

师:这节课我们探究了阅读叙事散文的几种方法,有时候写作反而是最高的阅读,接下来我们完成一篇题为“如何阅读写人记事散文”小论文的提纲。

(屏显:1.明确写什么;2.探究怎么写;3.理解为何写)

生动笔书写小论文提纲。

(5 分钟后,生展示成果)

师:哪位同学展示一下自己的提纲?

生1:首先要明确写什么,要紧扣关键词,明确何人、何事、何情;其次,探究怎么写,先探究文章构思,然后探究人物描写方法和语言特点。就像《背影》一样,探究课文如何用动作细节、语言细节、心理细节、衣着细节等来刻画人物;然后,理解为何写,可以围绕文中的矛盾点、反常点、细写点、变换点、无关点等来质疑。

生2:第一个方法是找描写人物的方法,就是我们常见的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神态描写;第二个方法是行文构思,就是开头、结尾,它往往包含文章线索、文章主旨,我们可以先了解文章写了什么,要表达的是什么;第三个方法是抓关键词句,比如说在《背影》这篇文章里面,父亲的背影和“我”的流泪,这两个词出现得比较多,我们可以抓这些重复的词,来体会作者的情感;第四个方法是抓细节点,我们可以从细节里揣摩背后的情感。

师:你们两位讲得太好了。不过纠正一下,第二位同学讲到的第三个方法“抓住关键词”,是对的,不过不是重复很多遍的词,是反复出现的词。课文体裁不一样,明确写什么、探究怎么写、理解为何写也就呈现不一样的方法。我们今天学习了这种方法,以后我们就可以尝试用这种方法来阅读写人记事的文章。

【教学反思】

新课标背景下的大单元教学有不同的演绎形式,有单元打通设置多个任务群来实现大单元大概念的,有整本书打通把相关的几篇放在一起对比学习的,但鲜有单篇课文里渗透大单元教学的。我在《背影》教学中尝试通过设计语文学习任务群,用大单元教学的理念指导教学活动,力图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朱自清《背影》是写人记事散文的典范,它从一个独特的角度表现父亲对儿子的深切的爱和父子之间的深情。基于大单元教学任务群理念,我确定本节课的核心任务是“探究阅读叙事散文的方法”。

那么设置哪些关联的学习子任务方能完成核心任务?笔者根据本单元和该课预习提示,结合语文任务群特征以及“养育语文”课堂教学 “扎实、得法、清澈、梯度、生成、情怀”的追求,设计以下子任务群。

任务一“明确写什么”;任务二“探究怎么写”;任务三“理解为何写”;任务四“实践运用”。

在核心任务“探究阅读叙事散文的方法”的指引下,我设置任务一“明确写什么”这一环节,创造符合学生实际的真实情境——用课前听写的六个词语概括课文内容,得出阅读叙事散文方法中关于“明确写什么”时要紧扣关键词,明确何人、何事、何情的方法。

在任务二“探究怎么写”中,我设置了探究文章构思方法、探究人物描写方法和语言特点的实践活动,让学生自己发现并解决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升“品鉴力”。

在任务三“理解为何写 ”中,我设置了“缘点质疑”这一环节,并由课内延伸到课外,让学生在质疑中学会批判,实现深度学习,提高语文学习力中的“批判力”。

在任务四“实践运用”中,我试图创设真实情境,让学生在完成“如何阅读写人记事散文”的小论文中学会阅读叙事散文的方法,回扣本课“探究阅读叙事散文的方法”的核心任务,尝试指向核心素养的“审美创造”,从而提高语文学习力中的“建构力”。

猜你喜欢
背影
两个背影
寻找“最美背影”
寻找“最美背影”
仰视那些划过天空的背影(节选)
你给我留下了背影
背影
一个坚强的背影
背影(外二章)
这是在教《背影》吗?
《背影》的两重“背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