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大单元教学策略探析
——以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为例

2023-11-24 01:25王秀娟
中学语文 2023年29期
关键词:孔乙己语篇小说

王秀娟

初中语文教材的单元选择与构建,具有较强的学生本位特质。因此,教师要完成大单元教学目标,必须通过情境化教学任务,让学生对单元中的语篇有全方位的清晰认知;站在学生立场去思考教学方法,通过大单元情境创设来活跃学生的思维。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总共有四篇小说,学生对小说当中的社会生活情境并不了解。对此,教师在教学时应当秉持开放观点,鼓励学生以自主探究的方式进入小说情境,感受作者所设计的人物的特点和形象特质,通过分析多篇小说的人物形象,理顺构建小说情境、社会生活的写作技巧。

一、聚焦:理顺小说大单元主题,统合多语篇人物形象

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重点学习的课文是《孔乙己》,为了拉近学生与小说人物的距离,教师在课堂上可通过《孔乙己》《蒲柳人家》的描写视角来切入。因为这两个语篇都是围绕少年的生活描述周边环境和他人形象,更便于学生梳理小说单元主题。教师在带领学生体会小说中的社会情境时,可通过分析多语篇的主题塑造让学生感受不同于实际生活的社会风貌。

鲁迅的学生孙伏园在《鲁迅先生二三事》中记录过这样一件事:孙伏园询问鲁迅对《呐喊》中哪篇小说最满意,鲁迅回答说是《孔乙己》,因为“能于寥寥数页之中,将社会对于苦人的冷淡,不慌不忙地描写出来,讽刺又不很明显,有大家风度”。这种“大家风度”就在于能“省略”,以与孔乙己情感完全错位的小店员的视角来观察他的一生,看到的孔乙己是一个可以被取笑和嘲弄的形象,而他那一身不肯脱下的破旧长衫更是成为人们嘲讽的重点。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己梳理小说中的人物群像,学生经过比对分析很快就会发现,其实在这篇小说中,对孔乙己命运有影响的并不是酒馆里的任何一个人。鲁迅以旁观者的视角聚焦孔乙己,他的懒惰怯懦、咬文嚼字、不思悔改都通过一个年纪不大的小店员的视角来呈现,更加客观冷静的同时,也展现出小说构建的社会生活的残酷和冷血——人们眼中只能看到孔乙己的可笑,却没有丝毫对受虐者可悲命运的同情。

《蒲柳人家》描绘的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京东地区北运河的农村风貌,故事围绕何满子这个单传男丁展开,将奶奶一丈青大娘、爷爷何大学问宠爱孙子的形象丰满地树立起来。就在学生以为这是一篇再普通不过的底层社会小说时,作者笔锋一转,常给孙子带好吃的、玩闹在一起的爷爷却“眉头子挽成个鸡蛋大的疙瘩”。何满子听到爷爷奶奶吵架,而短短几段对话让学生清晰地看到小说人物所处的社会环境,“东三省立了个小宣统的满洲国”“口外立了个德王的蒙疆政府”。导致爷爷“差一点儿扔了这把老骨头”的原因,是蒙疆军为了贪墨掌柜的几百匹马,逼得掌柜在牢房里上吊了。

两篇小说都没有正面描述社会生活环境,而是以小人物视角,用平白直叙的语言将人的死亡、社会动荡简单勾勒,读之令人心有戚戚。

二、重现:营造社会生活情境,总结写作构建技巧

小说大单元教学是建立在多语篇结构基础上的,在为学生提供多元观察社会生活情境视角的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通过重现的手法,在课堂上营造小说中描绘的社会生活情境。在第二单元的四篇小说中,场景描写最有演绎价值的就是《孔乙己》《变色龙》。两篇小说的人物对话都是现成的,教师可通过开展课堂表演让学生深入人物内心。这对学生主动探究课文内容、梳理人物关系、总结写作层次有重要意义。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分工,学生自行选择演绎的小说选段,此时教师要给出一定的参考流程。

(1)分角色朗读:将小说中人物的关系和身份背景交代清楚,抓住不同角色的心理变化特点,分析变化原因。

(2)播放纪录片:对小说的写作年代和作者描绘的时期产生基本认知,能在社会大环境下体会小人物的微妙情感。

(3)整理写作技巧:讨论用微视角切入故事情节的有效性(以《变色龙》为例);分析情感错位带来的偏差感(以《孔乙己》为例)。

教师通过汇总和梳理小说大单元主题,让学生在揣摩小说人物形象的过程中感受到不同国家和时代的社会情境特质,既能够丰富课堂教学应用方法,又可以为学生提供快速进入小说氛围的阶梯,且能有效激活学生的学习主体意识,使其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三、关联:共情小说人物情感,辨析教学应用方法

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四篇小说的独特之处在于语篇间看似并无关联,实则小说主题具有统一性。教师在引导学生理解小说情境、分析社会生活写作技巧时,要提炼出不同小说的人物情感关系,使学生共情。《孔乙己》《变色龙》是本单元学习的重点,因此在学习《溜索》《蒲柳人家》时教师可将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谈一谈对这两篇非重点课文的人物情感的理解。

《溜索》是一篇完全不同于现代社会生活、带有历险性质的小说。作者构建了一个奇诡险峻的世界,虽然记录的只是一次溜索经历,但因作者写出的文字情感异常饱满,令人读之就能感受到生死一线的恐惧。学生根据教师前述指导自行收集关于“溜索”的视频,发现怒江上没有桥梁,为了运输物资只能走索道,马帮的汉子们为了生计每天都要经历这样的生死搏命。作者看似在围绕着自己的经历描写,但实际上却烘托出马帮汉子的勇敢坚毅。学生阅读揣摩课文以后,结合课后阅读提示发现全文没有提到“我”,却能鲜明地感受到作者就是以“我”的视角在描写这次历险。

作者在小说中描写不同群体的手法非常巧妙(如表1 所示),几乎是以“牛”来带“我”,第一次走索道的“我”与惧怕怒江的“牛”同病相怜。而在“久经沙场”的马帮汉子眼中这不过是最平常的行为,甚至还带着一丝对“我”的轻嘲;在“我”已经到了对岸还紧紧抓着索道不放时,他们笑说“看脚底板”。他们的轻松愉快与作者的紧张恐惧形成鲜明对比。这种写作手法让小说阅读体验极佳,学生即便没有这种经历也能从作者的文字中感受到那种悬于高空的可怕。

表1 《溜索》中不同人、物对溜索的恐惧

概言之,小说大单元教学需要锤炼和凝聚教材语篇大主题,构建符合单元主题的社会生活情境。学生只有面对真实可知的情境,才能激发学习兴趣,投入课堂学习中。而教师在设置课堂情境时可以小说人物形象的写作技巧为切入点,让学生从小处着眼,学会阅读小说细微处的描写,提升分析小说人物形象的能力。

猜你喜欢
孔乙己语篇小说
《孔乙己》“读写结合”教学设计
新闻语篇中被动化的认知话语分析
那些小说教我的事
孔乙己(下)
孔乙己
从语篇构建与回指解决看语篇话题
语篇特征探析
语篇填空训练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