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学界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研究进展与热点评析

2023-11-25 14:24文红玉马郢雪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研究

文红玉, 马郢雪

(华中科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

“中国式现代化”这一政治概念是习近平总书记基于中国国情和当前国家发展的重大历史阶段面貌,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大会上提出的。其后,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又进一步强调了“党领导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1]。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这一重要论断再次被提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于什么是中国式现代化、怎样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这一重大时代课题,深刻揭示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意义。

显然,“中国式现代化”相关论述在我国现阶段现代化进程中具有重要价值。因此,自2021 年“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论断被提出后,学界就持续关注这一理论,开展了多视野、多元化研究,取得了较为丰硕的研究成果。党的二十大之后,“中国式现代化”研究热度再一次走高,学界相关研究层出不穷,取得了较为全面的体系化成果。梳理和深入了解国内学界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研究现状,把握当前研究的热门主题和发展趋势,有利于瞄准该领域研究尚欠缺的空白部分,为推动中国现代化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在我国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概念后,国外学者聚焦中国式现代化,进行了深入地讨论。一方面,学者们开始重新审视中国推进现代化演进的历史性变革。在Martin Jacques 的观点中,英国现代化长期受到美国模式的影响,美国模式主要体现为严重的不平等,而中国式现代化是包容的、和谐的,一直以来致力于解决不平等,给世界人民增强了信心[2];另一方面,不少国外学者进一步思考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路径,尤其是中国的共同富裕和生态经济发展。如Jesse Rodenbiker 着重研究生态学在中国可持续发展和绿色现代化中的重要价值,明确生态文明逻辑在国家角色界定上的干预作用,从生态学的角度反驳以西方为中心的现代化理念。[3]可以看到,随着认识的深入,学者们对中国现代化的肯定性评价有了整体提升。秘鲁学者Carlos Aquino 指出,中国的崛起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更合适的、可供借鉴的发展模式,中国式现代化在世界范围彰显出了特有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4]可见,中国式现代化在中国乃至世界发展变革中的重要价值。基于此,本文通过整体梳理和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研究成果现状,以期为后绪相关研究提供助益。

一、 研究现状总体概况

1. 研究数据来源

为保证文献期刊的数量和研究结论的信度,本文以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为文献收集平台,通过数据库期刊高级检索功能,查找2021 年“中国式现代化”概念被提出以来,所有文献关键词包含“中国式现代化”(精确)或篇名包含“中国式现代化”(精确)的期刊收录情况,将期刊来源范围设定为“北大核心”和“CSSCI”,时间范围设定为2021 年7月8 日①本文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研究是基于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大会上讲话的阐述,故以此为时间起点,将2021 年7 月8 日董慧发表的《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深刻内涵与经验启示》一文作为第一个研究对象。—2023 年6 月30 日,共检索得到相关文献1 558 篇。对不满足时间条件的期刊以及会议报道、专栏导读、地方新闻等无效文献进行逐条手动筛除后,最终共得到有效文献1 123 篇。CiteSpace6.1.R6软件是一款可视化文献分析软件,可以显示一个学科或知识域在一定时期内发展的趋势与动向,直观呈现前沿领域研究的演进历程。本文以该软件为研究工具,以中国知网收录的“中国式现代化”核心期刊文献为研究对象,以RefWorks 格式导出经过筛选的1 123 篇文献,对高被引文献、研究机构、关键词共现情况、主题聚类等进行可视化分析,从多维度探究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领域的热点及相关前沿发展情况。

2. 发文机构情况

本研究通过在CiteSpace 软件中设置“Institu⁃tion”运行条件,得到中国式现代化相关研究的机构分布图谱(如图1 所示)。

图1 中国式现代化研究机构发文情况

结果显示,中国式现代化研究相关发文量较多的机构多是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各高校的国际关系学院、经济管理学院等出现频次也较多。其中,发文量排名第一的机构是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和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紧随其后。发文量排名前十的研究机构见表1。

表1 前10 位研究机构及其发文量

梳理发现,目前国内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相关研究的主阵地持续向重点高校集聚,且不同院校的研究机构之间并没有形成紧密合作关系。在分析中国式现代化各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关系网络后,得出各机构节点有144 个,连线有42 条,密度为0.0041,说明中国式现代化的研究机构已具有一定规模,但大多数研究机构间的连线并不紧密,分布较为稀疏,校内机构合作居多,而学校与学校之间的合作较少。2023 年的呈现密度远大于2021 年和2022 年,说明目前虽没有形成规模化的合作关系,但机构间的合作意向正随着中国式现代化在国家现代化战略部署中的深化而逐渐加强。

3. 文献总体情况

中国式现代化是近年来频繁出现的、具有开创性意义的新兴政治话语,故相关研究大多是挖掘其理论内涵、话语逻辑和政治价值,以论证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话语的合理性和创造性。但随着研究的深入,更多的研究汲取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价值,注重问题导向和问题意识。

为了把握该研究领域的代表性观点和研究趋向,本文选取中国式现代化相关研究中被引量前十的文献进行分析,见表2。

表2 高被引文献信息一览表

通过对高被引文献内容的分析,发现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高被引文献主要呈现出两大研究模式:

一是聚焦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范式与建构逻辑。这类研究深入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并从全局性历史视角揭示现代化的理论内涵和中国化创新,特别是阐明了中国的现代化模式在历史长河中的演化逻辑,并从学理角度论证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模式演变的系统性及科学性,领悟党和国家对于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部署和大局把握。

二是聚焦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经济现代化实践路径。在我国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历史关头,相关主题下的研究文献数量显著上升,其中尤以“共同富裕”“乡村振兴”“习近平经济思想”等主题为主要研究轴心。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主要特征之一,共同富裕本身就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目标,关于其在新发展阶段的内涵阐释及切实举措的文献较多。

二、 研究主题聚焦现状

1. 关键词共现分析

关键词共现网络是基于关键词之间的密切联系所形成的,能够直观呈现学术研究的动态热点。在CiteSpace 关键词共现图谱中,文字大小与出现的频次成正比,节点间连线的粗细与共现强度成正比。分析“中国式现代化”关键词共现图谱(如图2所示),可以看到,图谱中节点N=176,连线数E=235,网络密度Density=0.0153,说明共发现176 个关键词节点,其间有235 条连线。“共同富裕”是最大的节点,代表了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领域的核心内容,“现代化”“乡村振兴”“中国特色”“党的领导”“世界意义”“中国道路”“和平发展”“唯物史观”等紧跟其后,属于重点节点(见表3)。这些关键词出现的频次较高、研究焦点较为集中,既反映出宏观层面上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建构和国家发展实践的顶层设计,也反映出基于中国式现代化的相关研究内容十分丰富,涵盖了现代化主体与结构体系、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理念和独特优势、历时演进和共时走向的重大价值等多个方面。这也体现出它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命题之间的密切联系,说明中国式现代化进程是与党的百年发展并行的,它们在结构要素上具有一致性。

表3 关键词共现频次表

图2 关键词共现图谱

2. 关键词聚类分析

通过CiteSpace 软件对关键词共现网络进行聚类可视化分析,基于LLR 算法绘制相关研究的关键词聚类知识图谱,共得到9 个聚类(如图3 所示)。聚类图谱会将多个联系紧密的词汇聚在一个类别中,聚类名称的数值越小代表聚类规模越大。本研究成像后的聚类模块值Q 值为0.7533,大于临界值0.3,意味着聚类的结构是显著的;平均轮廓值S 值为0.913,大于临界值0.5,S 值越接近1 表示该网络同质性越高,因此该聚类结构合理且可信服,具有研究价值。

图3 关键词聚类分析图谱

聚类分析图谱共呈现出9 个聚类(见表4)。多数聚类与核心聚类距离较近,说明中国式现代化概念提出以来,相关研究联系紧密,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

表4 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高频关键词聚类表

三、 研究热点的聚类分析

为进一步梳理中国式现代化现有研究的热点情况,基于上述关键词共现图谱和关键词聚类图谱分析,在广泛阅读典型性的文献后,本研究将这9 个聚类按主题及关键词类型归纳出五大热点研究内容。

1. 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逻辑及表现

这一方向的研究从整体性、全方位的历史维度,采用比较分析方法,结合历史条件,探究“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历史必然性,全面思考中国式现代化的缘起与演进逻辑。中国式现代化在100 年的时间跨度上,由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道路自觉,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发展。总体来看,这部分的相关研究可以分为四大类。第一类是立足于百年党史开展史实溯源;第二类是围绕我国近现代发展历程进行剖析;第三类是结合新时代中国发展现状进行分析;第四类则是以特定视角进行现代化阶段的划分。研究的切入点主要从三个维度展开:

其一,整体性历时发展过程研究。肖政军、杨凤城认为,中国式现代化“初步生成于民主革命时期,基本形成于改革开放新时期,总体成熟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其生成演进的历史进程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次理论飞跃之间存在很强的历史关联性”[5];何爱国则提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最早启动于西方殖民主义带来的压力,洋务运动拉开了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序幕[6]。此外,虽然不少学者都对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做了整体性研究,且都认同1840 年鸦片战争为探索中国现代化道路的伊始,但具体阶段的划分却有显著差异。

其二,结合纵向历时概念演变和横向共时命题进行讨论。汪青松和王辰璇将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定位为三大主题,随后基于这三大主题分别论述其在新中国前三十年、改革开放新时期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历史过程中的变迁史[7];卢黎歌和郭玉杰将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过程分为战略部署的演进、步骤谋划的演进和空间布局的演进,分别对应总体布局、时间布局和地域分布三种类型的发展历程[8];张占斌和王学凯则着眼于中国共产党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概念认知,从内涵演进、理念演进和步骤演进三方面同步推进历时研究[9];燕连福以数字为引,认为百年来中国式现代化的概念经历了从两个现代化到四个现代化再到五个现代化的发展演进[10]。

其三,和世界现代化历史进程作对比研究。乔玉强基于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揭示中国式现代化的现实起源,对社会主义文明和资本主义文明各自在历史中的现代化表征进行对比,以便深入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创造性价值和对世界历史的引领作用。[11]张远新和王钊将资本主义现代化历史、传统社会主义现代化历史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化进程三者进行对比说明,以彰显中国式现代化的全面发展优势。[12]这类与世界现代化数百年发展的历史进程的对比研究,分析了不同现代化类型的价值取向、发展路径及发展结果差异,更加鲜明地突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优越性和其中蕴含的中国智慧。

2. 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支撑

这一类研究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为出发点。马克思主义作为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在不断和中国特色、中国实际国情相结合的过程中科学地指导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式现代化话语的内在灵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新时代的理论指引。这一聚类围绕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哲学意蕴,深入剖析其理论生成逻辑,经过类型分析发现,主要包含如下三种较为典型的研究方式:

其一,从马克思主义对当下现代化发展的启示出发,基于学理角度论证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模式演变的进程及其科学性。宋培军基于社会经济形态的讨论,认为“亚细亚的生产方式”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前提,是经过特殊的革命环节走向社会主义的生产方式,可以不通过西方诸生产方式,从理论层面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历史合理性作了阐述[13];李嘉谊进一步解读了马克思德国现代化道路思想,由此指出,唯有现代化真正依循中国社会现实而展开,中国才能在与世界的交往中成为主体而不是客体。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开拓及其成就建构了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本质关联,帮助中国完成了引领时代的角色转变[14]。

其二,基于马克思主义辩证观,对比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现代化表现,从而阐发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价值,同时进一步验证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先进性。王岩和高惠珠指出,“马克思在对资本主义现代性批判的过程中,表现出社会主义新现代性战略思路的建设性与前瞻性”[15],而中国社会主义新现代性建构就是走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这也再次佐证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重大贡献。桑明旭则从中国式现代化的哲学表达出发,认为西欧式现代化道路遵循单一主体性的资本逻辑,而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是以人民群众为主体的公共性逻辑,这种公共性逻辑的当代在场,使现代化主义与后现代主义之争得到了根本性解决,也意味着对西方中心论哲学话语的扬弃[16]。

其三,基于中国式现代化实践路径,分析在辩证唯物主义指导下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具体化运用。周康林提出中国式现代化实践的哲学方法包括五个方面,分别是坚持实事求是与远见卓识相结合、坚持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坚持战略思维与底线思维相结合、坚持“看得见的手”与“看不见的手”相结合、坚持独立自主与改革开放相结合等[17];孙乐强指出,站在不同的历史方位,对社会历史的认识可能也会有所不同,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只有以唯物史观和大历史观为指导,正确处理理论思维到战略谋划再到实践方略的演变,才能掌握未来发展的主动权[18]。

除以上三类典型研究视角之外,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早期研究中,关于理论生成逻辑的研究大多被置于严肃静态的理论论证,而在本研究的时间切片后半段中,明显看到一批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背景的成果涌现出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关注到中华文化对中国式现代化模式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作用。赖海榕和郑济洲指出,中国式现代化的行动逻辑是由“传统性”和“现代性”辩证统一所构成的,千年悠久的历史给中国式现代化提出了重大的历史使命[19];叶小文认为,中国式现代化走的是“天下达道”,以“和而不同”为主线,展现着中国的文化自信和守正创新[20]。

3. 中国式现代化的主体特征及优势

这类研究的论证核心是中国式现代化体系中的“中国化”呈现。由于各个国家发展轨迹、历史背景均有不同,因此各国呈现的现代化进程也有所不同。中国式现代化虽和各国现代化道路的一般性内核相似,但仍基于社会主义和中华文化的特殊范式而具有中国特色,属于契合自身国情的、由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探索出的新型现代化道路。

该聚类的研究文献数量庞大,总的来说,在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中国式现代化五大基本特征之前,学界已经有了一定的总结提炼成果,尽管相关学说的分析视角不同,但都具有体系化的研究特征,如“四维说”“七维说”“十维说”等,多是基于人口规模、经济发展、中华文化、人与自然关系、精神文明建设、和平发展道路以及社会主义制度等展开论述的。王维平与薛俊文认为,中国式现代化极具特殊性与复杂性,不宜仅用单一视角进行学理与特征阐释,因此提出了十特征理论[21];王永贵从五个方面对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征进行总结,分别是领导力量新、基本立场新、根本目标新、发展路径新、社会形态新[22];赵英红依据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视域下中国现代化发展历程,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动态发展的复杂系统过程,具有目标性和阶段性相统一、历史性和未来性相统一、局部性与全面性相统一的三大特征[23]。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党和国家从国家发展战略出发,进一步明确了中国式现代化五大特征。习近平总书记从五个方面阐释了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征,即“我国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24]。学者们围绕这五大特征的国情现状和实质性目标等分别进行了讨论,从理论和实践多层面、结合不同学科视野阐释其现实优势。王胜今和杨晨剖析了新的发展阶段我国所面临的人口挑战和战略布局,指出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需要通过优化完善人口发展战略从而带动人口经济发展[25];刘方平和吴争春从政治经济学视角指出,消灭剥削制度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基本前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了物质基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了制度支撑[26];徐坤认为,倘若只强调物质文明而忽视精神文明,现代化将成为一种单纯物质中心主义的僵化存在,现代化所具有的丰富意蕴则被人为阉割。正确处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为推动“两个文明”协调发展指明前进方向[27];董慧和汪筠茹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态化建设进行了经验总结,围绕理论智慧、奋斗目标、工作要求、发展方案和责任担当五个方面揭示其中的生态意蕴[28];燕连福强调,中国与世界是一个命运共同的统一体,走和平发展道路首先要把中国自己的事办好,推动中国为世界做出更多贡献[29]14。

4. 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路径

通过文献分析发现,随着现代化相关研究的深入,研究的主题也越来越关注现实,且发生了由整体性向领域性聚焦的变化。这一类研究主要聚焦于中国式现代化新理念、新阶段的一系列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举措及助力高质量发展的路径方式转变。

由于“中国式现代化”概念提出之际正值建党百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历史方位节点,因此可以明显看到这一聚类中“共同富裕”“乡村振兴”“全面小康”等关键词结合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经济社会发展,衍生出了大量观照经济维度的相关研究。新时代共同富裕的探索需要直面现实,社会财富生产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要之义,而发展质量和分配困境是亟待解决的基础议题。理论层面,蒋南平和李艳春立足历史视角,从共同富裕的科学内涵、实现条件、实现途径三个方面论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共同富裕理论,并总结了中国共产党100 多年来对中国式现代化共同富裕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认为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理论的继承、发展、创新和检验[30];而在具体实践机制上,洪银兴认为,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定位是赶超西方发达国家,因此高质量发展应当落脚于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以制度现代化去推进市场现代化和政府现代化[31];张占斌以“蛋糕”类比共同富裕,从“做大蛋糕”“做实蛋糕”“做优蛋糕”“分好蛋糕”四方面阐述新发展阶段如何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32]。

除了阐述政策性布局和提出解决现实困境的路径外,国内学界还结合近年来科技革命带来的数字应用新趋势,聚焦现代化的技术革新和平台搭建,深入剖析数字化与经济高质量发展之间的动力纽带。任保平指出,数字经济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引擎,赋予了中国式现代化新内涵、提供了新动能、培育了新优势;数字经济打造中国式现代化新版本存在三大驱动机制,牢牢把握和应用这三大机制将进一步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33]总体上,该领域研究始终坚持科技在解决发展问题上具有根本性、全局性作用。

此外,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的生态文明建设和文化建设两方面也是广受关注的研究领域。首先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学界研究兼具学理性和应用性,聚焦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和我国生态环境治理二者双向助力的现实格局,强调中国生态发展理念的变革:对人类生态格局的调整正是源于中国式现代化对自然世界的理性认知;而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导向则反映出人类对生态本位价值的深层觉悟。这从宏观理论层面明确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在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上具备原生性优势。由此推及具体生态治理实践层面,学者们强调必须采取差异化的生态治理方式,对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环境治理由中央统一部署,分配共同但有区别的治理责任。白暴力、程艳敏和白瑞雪提出,要因地制宜选择生态经济发展模式,开展试点积累经验,从而逐步扎实推进各区域生态建设。[34]

其次在文化现代化层面,学界普遍认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中国乃至世界现代化进程的重要价值。从文化叙事角度来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基深厚,历史悠久,儒释道作为高度发达的文明智慧与哲学思想,为人类文明提供了中国样板。郑飞指出,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内核“本来”和“本源”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35]学界普遍认可的是,构建新时代文明形态有不可忽视的二重逻辑,那就是新时代文化现代化和文化主体性。因此,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取得成功的关键就是立足本民族文化根基,同时吸收其他民族的优秀文明经验,从而有效解决发展失衡问题,使中华文明成为人类新轴心文明。

5. 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就价值

这一类研究分别从理论影响和价值旨归两个视角,探究中国式现代化取得的重大成就,明确其现实和未来的深远价值,进一步帮助提升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的国际影响力。现有研究主要从世界价值和中国价值两个层面进行探讨。

在世界价值层面,第一主要是从全球发展的中国智慧角度出发,指出中国式现代化的高质量发展变革向发展中国家展示出这条道路的光明前景,为他们探寻适合本国发展的现代化道路提供了优秀案例和有效借鉴。第二则是对比西方国家的资本现代化道路。康凤云和麦中坚通过揭露西方现代性话语表达的意识形态霸权实质,论证了中国式现代化对资本本位逻辑的突破和其中人民至上的价值导向。[36]中国式现代化超越了西方资本主义的落后弊病,立足中国国情和文化背景,彰显了中国制度的优越性,是对世界现代化道路体系的创新和发展。第三是中国式现代化为社会主义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实现了重大理论突破,进一步完善了现代化理论体系构建,助力科学社会主义实践场域的国际拓展,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具体成果。第四是中国式现代化助力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创造。孙正聿立足“大历史观”,从世界现代化历史进程的角度明确中国式现代化以先进的马克思主义和文明协调的新发展理念推进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建构[37],不仅深刻改变了中国发展格局,也大大影响了世界文明的发展进程。

在中国价值层面,研究视角则较为丰富,既有从宏观层面综合论述中国社会发展建设重大成果表征的相关研究,也有从微观层面切实分析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等细节层面的重大转变的相关研究。总体来看,学界越来越重视国内现实影响维度的相关研究。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和话语体系的实际应用是随着发展实践不断深化和创新的过程,审视现阶段中国式现代化的国内现实意义。国内学界研究已经逐步从重视现代化工具和制度层面转向实践工具选择和现代化主体的价值性回归这二者的双重在场,包括现代化主体的理念传承、精神建设、心态调节等问题,重视人与社会和谐共生关系,强调高质量发展与人民幸福生活并行。燕连福将中国式现代化的五个基本特征与现代化为人民服务的制度优势相结合,指出中国式现代化的具体路径在于如何落实落细落小,最终实现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需要的目标。[29]12-14

四、 中国式现代化研究述评与展望

1. 中国式现代化研究述评

目前学界已经在“中国式现代化”相关研究中取得了大批宝贵成果,既有研究是较为全面、系统和深入的。综合学界公开刊发的相关研究成果,可以看出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后续研究仍存在一些短板,需要进一步深入拓展和完善。

首先,成果丰硕的研究机构主要集中在北京、浙江、武汉等中东部地区,西部地区较少,这不利于学者们讨论现代化进程中的地域差异表现,更不利于开展广泛的地域性实证研究;此外,研究机构之间的协同合作较差,缺少常态化的交流互通,且核心作者和主要机构的分布并不具有一致性:一些研究机构发文量大,却缺少做深度研究的核心作者,还有一些机构拥有少数核心作者但研究范围相对较小,难以有效涵盖各个方面的研究内容,难以形成内容体系。

其次,现阶段研究维度较窄。一方面,既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中国式现代化本身的内涵、特征、历程和世界意义等政治学维度,仅有少数学者从哲学、社会学、人类学、文化学等视角出发作深入探讨,不同学科视野下的交叉研究和协同性研究尚且欠缺;另一方面,国内学者立足比较视域的相关研究主要围绕中国式现代化与西式、苏联等老牌现代化发展模式进行对比研究,从而体现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实践性和超越性,但对比的范围也较为狭窄,缺少与朝鲜、古巴等不同发展模式的国家的现代化道路的比较讨论。

最后,目前许多概念的阐述和使用缺乏共识。学者们对“中国式现代化”概念体系的使用和内涵界定都有不同理解和认知,也存在对中国式现代化相似概念的混用和误用问题,如“中国式的现代化”“中国的现代化”等,缺乏清晰统一的共识性概念,本文认为这主要源于现有研究成果多从政治角度入手讨论,学理性稍显不足,因此难以形成词义共识。

2. 中国式现代化研究未来展望

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相关研究有助于带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质量发展,使中国在世界文明进程中再次发挥引领作用,从而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因此学术界应继续深入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为党中央下一步科学部署提供理论参考。相关研究在未来可拓展的层面包括但不限于如下内容:

其一,构建现代化学术协同研究体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要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38]47,这需要学术界加强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学理性、全面性、系统性的研究。学者们不宜各自为战,要坚持在交流互鉴中拓展相关研究的深度和广度。要提高各机构之间的合作研究频率,甚至组建专门的研究团队或研究机构进行系统研究。同时加大对西部地区的科研支持力度,使其发挥地域特色优势,构建本土现代化研究学派,形成中国式现代化研究的核心作者群,从而加快中国式现代化的学术话语体系建设,对我国战略性布局和整体性决策提供智识支撑。

其二,加强与西方现代化道路模式的比较研究。现阶段国内围绕中国式现代化与世界现代化的对比讨论多以批判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为主要内容,仅有少数学者研究如何吸收借鉴西方现代化经验中的智慧成果。虽然这些学者提到可以吸收借鉴西方在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些积极成果,但这些积极成果具体包括什么、可以吸收借鉴的层面有哪些、中国应该如何去吸收并转化等,在这些问题上语焉不详。但应当明确的是,西方历经数百年的全球文明形态演进,在许多领域都极具借鉴意义。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世界上既不存在定于一尊的现代化模式,也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现代化标准。”[38]123学术界应坚持推陈出新,在开放和革新中探索各国先进经验,加强对既有经验教训的反思,学习借鉴西方现代化建设中经得住检验的做法,将其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相结合,立足本土大环境,最终转化为具有中国特色的新模式。

其三,注重未来发展道路的前瞻性思考,强化辩证意识。前文提到,现阶段中国式现代化研究以宏观框架性论述为主,强调中国式现代化的优势、特点,但缺乏微观聚焦,缺少深入实践的前瞻性认知,对当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的研究较少。中国式现代化是原创的、独一无二的中国道路,无法照搬任何现成的西方道路,也无法复制他国决策。这就更需要学者们直面当下现代化道路中的问题和疑点,多进行实证走访调查,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真实现状、民众的困惑难题和不同地区的战略性布局,只有这样才能清醒地预判我国前进道路上的风险和挑战,拿出有针对性的应对措施,为党和国家的决策提供参考和依据。

猜你喜欢
中国式现代化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边疆治理现代化
中国式民主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不要让中国式焦虑,废掉了你的孩子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
中国式失败
国内某1 700 mm热轧厂现代化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