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全球卒中数据报告解读

2023-11-26 13:29唐春花张莉莉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 2023年3期
关键词:下腔患病率死亡率

唐春花,郭 露,李 琼,张莉莉

(陆军军医大学陆军特色医学中心神经内科,重庆 400038)

据2019 全球疾病负担(global burden of disease,GBD)研究调查结果显示,卒中是全球第二大死亡原因,也是第三位残疾合并死亡原因。卒中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复发率、高经济负担五大特点,不仅是全球主要死因之一,也是影响人类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在全球范围内造成了沉重的疾病负担。

世界卒中组织(World Stroke Organization,WSO)是国际卒中协会和世界卒中联盟的联合组织,致力于调查、统计和分析全球卒中流行病学数据,对全球卒中发病和死亡负担进行评估,开展卒中病因学研究,并通过加强对卒中的关注、促进卒中研究及健康教育来促进世界范围内对卒中的防治。WSO的研究团队基于世界各地的卒中登记数据,于2022 年1 月在旗下《国际卒中杂志》(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troke)发表了“2022 全球卒中简报”[1]。同年10 月,该杂志发布了“2022 年全球卒中统计”[2],更新了全球卒中的发病率、病死率、死亡率数据和世界各国的国家卒中临床登记中心情况,这是全球卒中统计系列报告最近的一次更新。这2 项报告为全球卒中概况提供了最新信息,为了解全球不同地区与人群之间卒中疾病负担的分布差异提供了第一手数据。该报告还介绍了卒中的风险因素,以建立业界对疾病危险因素的认识,并号召在全球区域和不同国家从不同层面采取预防策略。该报告还总结和梳理了全球不同地区卒中数据标准化收集的国际资源,对我国制定短期和长期卒中防控策略,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笔者系统整理和分析了2022年WSO报告的统计数据,对全球最新卒中发病和死亡情况进行解读,对未来卒中负担的发展趋势进行讨论,并结合《中国卒中报告2020》[3]、《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0》[4]等,比较我国卒中的发病及死亡情况与世界水平的异同,分析未来我国所面临的卒中防治前景。

1 数据来源与方法

1.1 数据来源

全球卒中简报中包含的数据来自《柳叶刀神经病学》中关于卒中负担的最新全球疾病负担(global burden of diseases,GBD)出版物,以及《柳叶刀公共卫生》中关于一级卒中预防的最新出版物和在线GBD 可视化工具(http://ghdx.healthdata.org/gbdresults-tool)。GBD 研究是对疾病、伤残和相关危险因素所致的死亡和伤残进行全球及区域的综合型健康评价,对疾病防治和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具有重要意义。自1991 年首次发布以来,GBD 研究的方法和结果在30 年间进行了多次更新,为世界各国或地区,以及我国制定卫生政策起到了重要的参考作用[5]。

全球卒中统计的写作团队基于之前的搜索策略,在Medline、Scopus、PubMed 和Google Scholar 上对同行评议的文献进行了全面检索,收集世界各地的国家卒中临床注册中心获得的代表其国家急性卒中治疗和结果的国家标准化数据集,对2015 年2月6日至2022年1月6日的数据进行了更新。

中国卒中数据来源于已发表的文献和已出版的监测报告,包括中国卒中流行病学调查、中国卒中登记研究、中国卒中中心联盟系统、中国卒中筛查和干预项目、全球成人烟草调查以及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监测、中国成人营养与慢性病监测、中国慢性病及危险因素监测等。

1.2 卒中相关概念

卒中及并发症的诊断是根据“主要诊断”来确定,使用的诊断标准为国际疾病分类(ICD)第9 和第10 版(ICD-9 和ICD-10)。卒中死亡率数据来自世界卫生组织网站(https://www.who.int/data/datacollection-tools/who-mortality-database),人口分母从联合国或世界卫生组织(当联合国数据库中没有数据时)获得。

1.3 主要内容

2 项全球卒中报告描述了卒中的流行病学数据,包括全球范围内卒中发病率、患病率、死亡率、伤残调整寿命年(disability-adjusted life years,DALY)。DALY 指从发病到死亡所损失的全部健康寿命年,包括因早死所致的寿命损失年和伤残所致的健康寿命损失年两部分。卒中类型包括缺血性卒中、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此外,对卒中归因危险因素相关的最新数据予以统计,归因危险因素包括核心健康行为(吸烟、饮食和体重)和既往疾病(高血压、糖尿病、脂代谢紊乱和心房颤动)。

2 数据分析结果

2.1 全球卒中概况

2.1.1 卒中疾病负担(见图1)

图1 全球卒中总体概况、趋势及全球卒中危险因素信息图[6]Figure 1 Global overview of trends and risk factors for stroke

从1990 年至2019 年,卒中的疾病负担(按绝对病例数计算)大幅增加,卒中的发病率增加了70.0%,卒中死亡人数增加了43.0%,卒中导致的DALY 增加了32%。2019 年,全球范围内估计共有1 220 万新发卒中患者[95%不确定区间(uncertainty interval,UI)1 100万~1 360万],患病人数估计达1.01亿,卒中导致了1.43 亿DALY。全球25 岁以上的成年人中,每4人就有1人在其一生中会发生卒中。

2.1.2 经济水平差异

全球卒中负担大部分(死亡人数的86.0%和DALY 的89.0%)分布于低收入和中低收入国家。全球范围内,不同国家及地区间的年龄标准化卒中发病率、死亡率、患病率、DALY 均存在很大的地理差异。中低收入国家(特别是东欧、亚洲和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卒中发病率最高,特别是阿拉伯联合酋长国(208.2/10 万)、中国(144.8/10 万),卒中发病率最低的国家是大洋洲的新西兰(40.4/10万)[5]。

从1990 年至2019 年,全球因危险因素导致的卒中相关DALY 数从9 150 万增加到1.25 亿,其中高收入国家的卒中相关DALY 减少(从1 640 万减少到1 310 万),而中低收入国家的卒中相关DALY增加(从7 510万增加到1.110亿)。根据世界银行划分标准,低收入国家年龄标准化的卒中相关死亡率是高收入国家的3.6 倍,低收入国家的年龄标准化卒中相关DALY 是高收入国家的3.7 倍。卒中粗死亡率较高的国家大多来自东欧或东南欧[2]。

2.1.3 年龄差异

全球范围内,卒中的年龄化标准化率呈下降趋势,在70 岁以下的人群中,年龄特异性卒中患病率(22.0%)和发病率(15.0%)显著增加,而70 岁以上人群的卒中发病率和患病率却明显下降。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数据,全球范围内,35 岁以下人群发生卒中者占卒中病例总数的9.77%,全球每年约有200 万新发青年卒中患者,占整体卒中人群的10%~20%,甚至90 后的年轻人发生卒中已不再罕见[5]。

2.1.4 性别差异

从全球范围来看,男性与女性间的卒中流行病学特征存在一定差异。男性的卒中相关DALY 绝对数值(7 700 万)高于女性患者(6 640 万),但女性的卒中发病数和患病数高于男性(卒中发病数,640 万比580 万;卒中患病数,5 640 万比4 500 万)。尽管卒中的年龄标准化发病率在男性与女性之间没有差异,但男性的年龄标化卒中死亡率高于女性(96.4/10万比73.5/10万)。

2.2 全球卒中发病和死亡情况

2.2.1 总体概况

2019 年,全球范围内估计共有1 220 万新发卒中患者(1 100万~1 360万),患病人数估计达1.01亿,卒中导致了1.43 亿DALY。卒中的发病呈年轻化趋势,每年有超过16%的卒中发生在15~49 岁的人群中,62%以上的卒中发生在70 岁以下人群中。曾经历过卒中且目前健在的患者中,15~49 岁的人群占22%,70 岁以下人群占67%,其中56%为女性。卒中导致了650 万人死亡(51%是男性),其中6%发生在15~49岁人群中;34%发生在70岁以下人群中。所有卒中病例中,有62%为缺血性卒中,28%为脑出血,10%为蛛网膜下腔出血。

2.2.2 缺血性卒中

全球范围内每年新发的缺血性卒中患者数量超过760 万。超过11%的缺血性卒中发生在15~49 岁的人群中,58%以上发生在70 岁以下的人群中。目前有超过7 700 万人经历过缺血性卒中,其中15~49 岁的占比19%,70 岁以下占比61%,经历过缺血性卒中且目前在世的人群中有43%是男性。每年全球有330 万人死于缺血性卒中,在所有死于缺血性卒中的人群中(男性占48%),约2%发生在15~49 岁人群中,19%发生在70 岁以下人群中。缺血性卒中每年导致6 300万DALY。

2.2.3 脑出血

全球范围内每年新发的脑出血患者数量超过340 万,超过23%的脑出血发生在15~49 岁人群中,超过68%发生在70岁以下人群中,其中54%为男性。目前有近2 100万人曾经历过脑内出血。在既往有脑出血病史,且目前在世的患者中,33%的脑出血发生在15~49岁,85%发生在70岁以下,其中52%为男性。全球每年有约300 万人死于脑出血(男性占55%),其中9%发生在15~49岁,47%发生在70岁以下。每年脑出血导致6 900万DALY。

2.2.4 蛛网膜下腔出血

全球范围内,每年新发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数量超过122 万,超过16%的蛛网膜下腔出血发生在15~49 岁人群中,超过62%发生在70 岁以下人群中,且47%为男性。目前,全球有近840 万人曾经历过蛛网膜下腔出血。在既往有蛛网膜下腔出血,且目前在世的患者中,35%的患者蛛网膜下腔出血发生在15~49岁,82%发生在70岁,其中40%为男性。全球每年有超37.3 万人死于蛛网膜下腔出血(男性占50%),其中约17%发生在15~49 岁,约56%发生在70 岁以下。每年蛛网膜下腔出血导致1.43亿DALY。

3 卒中的危险因素

在全球范围内,归因于危险因素的卒中负担在不断增加。卒中的5 个主要危险因素如下。①收缩压高,其导致7 960 万的卒中相关DALY,占所有卒中相关DALY 的55.5%);②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高,其导致了3 490 万的卒中相关DALY,占所有卒中相关DALY 的24.3%;③空腹血糖升高,其导致了2 890 万的卒中相关DALY,占所有卒中相关DALY的20.2%;④环境颗粒物污染,其导致了2 870 万的卒中相关DALY,占所有卒中相关DALY 的20.1%;⑤吸烟,吸烟导致了2 530 万的卒中相关DALY,占所有卒中相关DALY 的17.6%。代谢因素风险(高收缩压、高BMI 指数、高空腹血糖、高胆固醇和肾功能不全)占卒中相关DALY 的70.3%(女性为70.3%,男性为70.1%),饮食因素风险(高钠饮食和红肉饮食,摄入水果、蔬菜以及全谷物不足,饮酒)占30.0%(女性为27.5%,男性为32.1%);行为因素风险(吸烟和饮食风险)占46.6%(女性为37.0%,男性为54.6%),环境风险(空气污染群、环境温度低或高、接触铅)占37.3%(女性为36.0%,男性为38.4%)(见表1)。

从1990年到2019年,行为、饮食和环境风险导致卒中的比重显著降低(分别为5.4%、7.9%和8.2%),但代谢风险因素显著增加(8.4%),特别是高BMI 指数(52.7%)和高空腹血糖(39.3%)因素增加明显。所有危险因素占全球卒中总负担的87%。此外,心房颤动(房颤)是公认的缺血性中风的危险因素,但目前其尚没有被纳入GBD 卒中风险负担估计中。2019 年GBD 数据显示,全球有近5 970 万人患有房颤(3 030 万为男性和2 940 万为女性),全球每年有超过470 万新增房颤患者(240 万为男性和230万为女性)。

4 中国总体概况

4.1 卒中负担

我国面临着全球最大的卒中挑战。根据《中国死因监测数据集2019》数据显示,卒中已成为我国成人致死、致残的第一位病因。全球GBD 研究结果显示,2019年我国新发卒中病例394万例(276.7/10 万,男性为269.2/10 万,女性为284.5/10 万),患病数2 876.02 万例(2 022.0/10 万,男性为1 770.7/10万,女性为2 283.2/10万),卒中死亡人数为219万例(粗死亡率为153.9/10 万,男性为174.0/10 万,女性为133.1/10 万)[2]。此外,卒中也是我国疾病DALY的首位原因,2019年卒中所致DALY达到4 590万,年龄标化的卒中DALY率为2 412.5/10万。

2019 年,我国的新发卒中病例中,中位年龄为66 岁,59.6%为男性。缺血性卒中占72%(287 万例),脑出血占22%(85 万例),蛛网膜下腔出血占6%(22万例)。1990年至2019年,卒中的年龄标化发病率下降了9.3%,其中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年龄标化发病率分别下降了53.1%和39.3%,缺血性卒中的年龄标化发病率则增加了34.7%。卒中年龄标化患病率增加了13.2%,其中脑出血的年龄标化患病率下降了31.9%,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年龄标化患病率下降了21.9%,缺血性卒中的年龄标化患病率增加了33.5%。卒中年龄标化死亡率下降了39.8%,其中下降幅度最大的是蛛网膜下腔出血(-84.1%),其次是脑出血(-48.1%)。卒中的DALY上升了36.7%,其中缺血性卒中的DALY 上升了138.6%,而蛛网膜下腔出血的DALY则下降了59.0%。

从地域来看,从1990年到2019年,大多数省份的卒中患病人数、粗发病率都有所增加。黑龙江(160.4%)和辽宁(145.3%)的卒中粗发病率(所有年龄)增幅较大。年龄标化发病率大多数省份都有所下降,其中福建(-38.6%)、江西(-30.0%)和山西(-25.2%)的下降较明显。北京、上海和广州等省份的卒中死亡率和年龄标准化的卒中死亡率下降幅度较大,而卒中死亡率增幅较大的省份是四川(101.0%)、甘肃(93.0%)和青海(77.2%)等地区[7]。我国卒中发病率和死亡率从北到南的地理梯度变化很明显,其中东北地区最高,而南方地区最低。我国农村的卒中发病率(298/10 万人年)高于城市(204/10万人年)。

4.2 一般人群危险因素流行情况

卒中的主要因素包括行为危险因素(如吸烟、酗酒、不合理膳食、超重及肥胖、体力活动不足、心理因素)和既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和房颤)。

4.2.1 卒中的影响因素

4.2.1.1 吸烟

吸烟是缺血性卒中重要且独立的危险因素。吸烟可使缺血性卒中的相对危险增加90%,使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危险增加近2 倍。随着每日吸烟数量增加,卒中风险随之升高。我国男性卒中事件发生和死亡的人群归因危险分别是14.2%和7.1%,而女性则为3.1%和2.4%。我国标准化吸烟率一直处在较高水平。2018 年,我国≥15 岁人群的吸烟率为26.6%,其中男性的吸烟率50.5%,女性为2.1%,45~64岁年龄组的吸烟率高达30.2%[8]。我国非吸烟者的二手烟暴露率为68.1%。2019 年,中学生的吸烟率为5.9%。

4.2.1.2 不合理膳食

饮食中的部分营养素与卒中风险相关,高钠摄入与卒中危险性增高相关,钾、鱼类摄入量增多与卒中危险性降低相关。我国居民膳食结构不合理的趋势持续存在,其中与卒中死亡相关的最主要的不健康膳食因素包括钠摄入过多、水果摄入不足、谷类摄入不足[9]。

超重人群中每日多摄入2.3 g(100 mmol)膳食钠,卒中发病风险升高32%,卒中死亡风险升高89%[10]。不健康的饮食方式,包括过去1 年中不能每天摄入蔬菜、水果、鸡蛋,并且每天或每周摄入红肉,增加了发生缺血性卒中的风险(HR=1.23)[11]。

4.2.1.3 酗酒

大量饮酒可使卒中风险增加20%。2015 年至2017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显示,我国成人饮酒率为43.7%,饮酒者的平均酒精摄入量为28.3 g/d,危险饮酒率(男性平均每日纯酒精摄入量为41~61 g,女性为21~41 g)为9.4%,有害饮酒率(男性平均每日纯酒精摄入量≥61 g,女性≥41 g)为13.7%[12]。

4.2.1.4 肥胖

BMI 与卒中风险之间存在J 型的剂量反应关系,BMI 每增加5 个单位,卒中风险增加1.1 倍[13]。2018 年,我国18~69 岁人群中超重的年龄标化患病率为34.4%(男性36.4%,女性为32.3%;城市地区33.6%,农村地区34.9%);肥胖的年龄标化患病率为16.8%(男性18.8%,女性14.8%;城市地区为17.7%,农村地区为16.1%)。2004 年至2018 年,我国超重率从24.0%上升到34.4%,肥胖率从7.1%上升到16.8%。预计到2030 年,我国成人、7~17 岁儿童青少年和≤6 岁儿童的超重肥胖率可能分别达到65.3%、31.8%和15.6%,而超重和肥胖的人数可能分别达到78 995万、5 892万和1 819万[14]。

4.2.1.5 体力活动不足

身体活动量与心脑血管疾病的死亡呈显著负关联,与不活动者相比,高度活动或中等程度活动者的卒中发病率或死亡率风险分别降低25%或17%[15]。2014 年国民体质监测显示,我国居民中经常参加锻炼者的百分比为33.9%。除70 岁以上人群外,20~39 岁人群经常参加锻炼的百分比最低,60~69 岁人群经常参加锻炼的百分比最高。GBD 2016研究显示,1990年至2016年,中国归因于缺乏身体活动而导致的年龄标化卒中死亡率趋于下降,男性由6.0/10 万下降至1.8/10 万,女性由3.4/10 万下降至0.6/10万,男性的年度净变化率为-1.3%,女性为-2.9%[16]。

4.2.1.6 心理因素

心理健康障碍(如抑郁障碍)是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新发卒中在过去12 个月内抑郁症状的患病率明显高于对照组(18.3%比14.1%)[17]。我国成人的抑郁障碍终生患病率为6.8%,其中抑郁症为3.4%,心境恶劣障碍为1.4%,未特定型抑郁障碍为3.2%。抑郁障碍1年的患病率为3.6%,其中抑郁症为2.1%,心境恶劣障碍为1.0%,未特定型抑郁障碍为1.4%。就罹患任一抑郁障碍亚型而言,女性与男性的加权终生患病率分别为8.0%和5.7%;12 个月患病率分别为4.2%和3.0%[18]。

4.2.2 卒中危险因素

4.2.2.1 高血压病

高血压是卒中最重要的危险因素。在我国,73%的卒中负担与高血压有关。在控制了其他危险因素后,收缩压每升高10 mmHg,卒中发病的相对危险度增加49%,舒张压每增加5 mmHg,卒中发病的相对危险度增加46%[18]。卒中的主要危险因素是高血压(缺血性卒中为57.3%、脑出血为69.9%、蛛网膜下腔出血为44.1%)。2018 年我国18岁以上无高血压病史的成人中,有50.9%处于高血压前期,成人的高血压加权患病率为27.5%,其中男性为30.8%,女性为24.2%[19]。

4.2.2.2 糖尿病

糖尿病是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糖尿病导致中风的总体人口归因风险是5.6%,糖尿病患者卒中的死亡率、复发率均高,病变恢复慢。根据美国糖尿病学会诊断标准,2017 年我国18 岁及以上成人中,总糖尿病、自我报告糖尿病、新诊断糖尿病和糖尿病前期的加权患病率分别为12.8%、6.0%、6.8%和35.2%[20]。

4.2.2.3 血脂异常

血脂异常与卒中发病之间存在明显相关性。研究表明,总胆固醇每升高1 mmol/L,卒中发生率就会增加25%;甘油三酯水平每增加1 mmol/L,缺血性卒中风险增加15%[21]。至2015 年,我国的高胆固醇血症患病率达5.8%,高甘油三酯血症患病率达15.0%,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患病率达24.9%,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患病率达7.2%[22]。

4.2.2.4 房颤

房颤是缺血性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房颤患者的卒中风险增加了5倍[23]。根据2014年至2016年,中国房颤的流行病学调查数据显示,我国45 岁及以上人群的房颤加权患病率为1.8%,患者人数相当于790 万人。男性和女性的房颤患病率分别从45~54 岁组的0.8% 和0.6% 增加到≥75 岁组的5.4%和4.9%[24]。

5 讨论

疾病负担是衡量疾病、失能(伤残)和早死亡对社会和国家造成的健康及经济影响的指标。目前,全球卒中发病和死亡负担巨大,且增长快速,过去30 年间,中国卒中死亡率的增长速度超过了世界上很多国家。这既反映了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也反映了卒中相关危险因素暴露的增加。不同地区、不同国家、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卒中发病水平存在差异,部分危险因素全球分布的变化可能与社会经济发展有关。鉴于全球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极为不均衡,卒中危险因素的分布也会有所不同,卒中防治的工作重心也应因地因时制宜。根据全球卒中统计报告,WSO 对全球卒中的发病和死亡数据进行更新,对深入探讨全球和我国未来卒中负担的发展趋势,为相关决策机构制定卒中防控的长期战略,提供关键理论依据。

5.1 全球卒中疾病负担的发展趋势

1990 年至2019 年,尽管年龄标准化率大幅下降,卒中总体发病数、患病数、死亡人数以及卒中导致的DALY 均大幅度增加[5]。随着预期寿命的延长(由于老龄化和传染病死亡率的降低)和转型期经济体中心血管危险因素的流行,卒中的疾病负担将会持续上升。

5.1.1 青年人群的卒中发病率上升

从全球范围来看,青年人群(18~50 岁之间)的卒中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每年全球有200 万新发青年卒中患者,在过去10 年内,青年人群的卒中发病率增加了40%,尤其是缺血性卒中[25]。传统观点认为,卒中是一种老年人罹患的疾病,但在70 岁以下人群中,卒中患病率及发病率增加更为显著。全球范围内卒中的发病均呈年轻化趋势,且趋势越来越明显。卒中严重影响了患者的日常工作和生活,给社会及家庭带来沉重负担,青年人作为社会劳动的主要承担者,青年人发生卒中带来的危害比老年人更大。有效控制病因和危险因素是预防青年卒中发生或复发的首要策略,这也是未来卒中防治的重点任务。

5.1.2 低、中等收入发展中国家的卒中疾病负担重

从全球数据来看,卒中负担在不同经济水平地区差异显著,全球卒中费用大部分花费在低收入和中低收入国家。低收入国家和中上收入国家的脑出血比例几乎是高收入国家的2 倍,低收入国家是卒中的重灾区,其年龄标准化死亡率是高收入国家的3.6倍。卒中发病率和病死负担正从高收入国家向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和地区转移,发展中国家的疾病负担更沉重。作为发展中国家和世界第一人口大国,我国卒中的疾病负担尤为严重。大多数国家,特别是中等和高收入国家的粗死亡率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下降或趋于稳定,这可能归因于卒中发病率的下降和卒中管理策略的改进。中东地区较发达/先进国家的卒中粗死亡率相对较低,这与国家通过各种结构性因素加强一级预防、二级预防有关,这些结构性因素可能包括社会经济条件和卒中管理质量的改善、政策和立法的宣传支持以及健康安全的环境。在过去100 年间,卒中危险因素控制和对公共卫生项目的持续投入帮助美国减轻了卒中负担[26]。

在全球范围内的不同国家及地区倡导相关工作者(个人、卫生专业人员、地方当局、卫生政策制定者、非政府组织和全体人口)采取积极的措施来降低卒中发病率,改善卒中对社会造成的影响具有历史的深刻意义(见图2)。

图2 卒中一级预防系统[6]

5.2 我国卒中疾病负担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5.2.1 我国的卒中疾病负担为全球最重

我国是全球卒中终生风险最高和疾病负担最重的国家,我国卒中防治正面临着全球最大挑战。过去30 年间,我国的卒中死亡率呈持续上升趋势,且上升速度高于全球其他国家。随着社会老龄化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居民不健康生活方式的流行,卒中的危险因素普遍暴露,疾病负担有爆发式增长的态势,给我国医疗卫生系统带来巨大挑战。

根据GBD 提供的1990 年至2019 年中国卒中发病率、患病率、死亡率和DALY数据,推测2019年到2050 年,男性和女性卒中负担的所有指标的粗率预计将持续增加。与2019 年相比,2050 年中国卒中的发病率、患病率、死亡率和DALY 将分别增加55.58%、119.16%、72.15% 和20.04%;发病率(8.94%)、死亡率(40.37%)和DALY (43.47%)的年龄标准化率预计将大幅下降,但年龄标准化患病率预计将增加10.82%。到2050 年,≥65 岁人群的卒中负担显著增加,其卒中发病率将增加104.70%,患病率将增加218.48%,死亡率将增加100.00%,DALY 将增加58.93%[27]。随着未来30 年中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重,卒中的疾病负担将明显增加。2021 年,我国的人均寿命已达到78.2 岁,据联合国人口司的数据预计,到2050 年,中国人群的预期寿命将提高到85 岁,明确地将中国人口列为世界上老化最快的国家之一[28]。

5.2.2 我国的卒中流行病学特征

从整体来看,我国的卒中流行病学特征呈现出以下特征。①地理差异:卒中的发病率、患病率和死亡率存在“北高南低,中部突出”的趋势,意味着生活区域(纬度)和生活习惯(作息、饮食)对卒中发生都会产生影响。②城乡差异:农村地区卒中患病率高于城市,意味着居民工作方式和生活习惯可能卒中的影响因素,同时城镇在医疗救治水平的差异会放大这种差异[29-30]。③年龄差异:人口老龄化就是不可逆的趋势,老年人群负担加重,但卒中年轻化趋势也值得关注。我国卒中患者平均发病年龄低于发达国家(65岁比75岁),相较于老年人群,青年卒中的病因复杂多样,起病形式各有不同,有其特殊的疾病谱及危险因素。④类型差异:我国缺血性卒中的DALY 整体呈现上升趋势,而出血性卒中则趋于下降。与发达国家相比(20%)[31],我国急性脑小血管病在卒中患者中占比较高(30%)[32],而心源性脑梗死占比较低。⑤性别差异:我国卒中发病率和死亡率在农村及城市地区均为男性高于女性,原因可能是男性患者中吸烟和饮酒等血管危险因素比例高于女性。⑤知晓率低:在我国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居民的受教育程度低下和疾病知识普及率低下(36.5%)[33],卒中危险因素和症状的识别率低下。如何在标准化的防治体系下制定区域化、年龄化、性别化的公共卫生政策和干预措施是每个从业人员应该思考的。

5.3 卒中的预防

卒中是多病因、多过程、多结果的全身性复杂性疾病,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关口前移、坚持“预防为主”,是有效延缓和阻止卒中发生和进展、降低卒中疾病负担的必由之路。

卒中预防包括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一级预防主要针对有卒中危险因素但尚未发生卒中的人群采取控制措施,干预可控因素,预防卒中发作的策略。二级预防是对于已发生卒中的患者进行干预、预防卒中复发的策略,主要包括生活方式干预和药物干预两方面措施。生活方式干预包括戒烟限酒、适当运动、健康膳食等;药物干预包括针对危险因素采取的降压、降脂、降糖治疗等,根据病因分层采取抗血小板治疗或抗凝治疗,服药依从性与有效的健康教育、良好的家庭支持系统及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密切相关。此外,还需对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进行卒中风险评估,决定是否需手术治疗(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和支架置入术等)。过去几十年间,我国已经实施了一系列针对卒中防治的公共教育和预防项目,开展区域卒中防治网络建设(中国卒中中心建设、中国脑血管病专科联盟建设、卒中急救地图建设进展及中国千县万镇卒中识别行动等),大大提高了公民对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在卒中防控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功经验。但在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和现代化生活方式影响下,我国卒中的防治工作仍然任重道远。

全球卒中负担仍在持续增长,构成极大的公共卫生挑战。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卒中负担的增幅更大。我国的城乡差异、地区间差异、医疗资源可及性等因素决定了各地区卒中负担和防治水平的差异,这些都对我国制定卒中防控规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效识别高危人群,积极开展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是优化卒中防控模式的必然途径。我国需要加强政策支持和保障力度,加大力度培训溶栓、取栓等卒中防治适宜技术;积极开展卒中关键技术培训活动,多渠道拓展卒中防治医护人员队伍;积极开展基层帮扶活动,提升基层医院规范化诊疗水平。积极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主要卒中分级防控体系,促进我国卒中整体防控能力的提升,为实践健康中国战略做出贡献。

利益冲突说明/Conflict of Interests

所有作者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

伦理批准及知情同意/Ethics Approval and Patient Consent

本文不涉及伦理批准及知情同意。

作者贡献/Authors’Contributions

唐春花,文章构思与撰写;李琼与郭露,资料分析与文献查阅;张莉莉,文章整体设计及修改。

猜你喜欢
下腔患病率死亡率
2020年安图县学生龋齿患病率分析
走路可以降低死亡率
春季养鸡这样降低死亡率
昆明市3~5岁儿童乳牙列错畸形患病率及相关因素
新冠肺炎的死亡率为何难确定?
急性烂鳃、套肠、败血症…一旦治疗不及时,死亡率或高达90%,叉尾鮰真的值得养吗?
改良序贯法测定蛛网膜下腔注射舒芬太尼用于分娩镇痛中的半数有效剂量
复合手术救治重症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体会
428例门诊早泄就诊者中抑郁焦虑的患病率及危险因素分析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观察与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