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池穴联合背俞穴针刺对颈性眩晕患者脑动脉血流速度及眩晕症状的影响

2023-11-28 05:01李先东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23年15期
关键词:风池穴俞穴颈性

李先东

(淄川区中医院脑病科,山东淄博 255100)

颈性眩晕属于临床常见病,多由椎动脉供血不足所致,长期反复出现眩晕等症状,不仅影响患者工作及日常生活,还可导致患者出现烦躁、焦虑等负面情绪,危害身心健康[1-2]。 目前,西医治疗该病多以扩张血管、改善脑血循环为主,以纠正缺血性病变,缓解眩晕症状。倍他司汀、氟桂利嗪均为常用药物,其能够扩张脑动脉,增加脑血流量,改善脑血循环,以减轻疾病对患者生活的影响, 但部分患者单纯使用西药治疗,眩晕症状缓解较慢, 临床上可联合针刺法治疗该疾病。 针刺为中医经典外治之法,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使用一次性针灸针刺入相应的穴位之中,可调整人体脏腑气血,达到防病治病目的。风池穴、背俞穴均为中医治疗眩晕的要穴,针刺该穴具有清利头目、调理脏腑、养血和营等功效[3]。 基于此,本研究选取我院2020 年1 月—2023 年1 月收治的82 例颈性眩晕患者为对象,分析风池穴联合背俞穴针刺在颈性眩晕中的应用价值。 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收治的82 例颈性眩晕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1 例。本研究已获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对照组:男24例,女17 例;年龄39~68 岁,平均年龄(50.36±5.12)岁;体质指数(BMI)18~27 kg/m2,平均BMI(23.69±1.42)kg/m2;病程1~12 个月,平均病程(6.32±1.14)个月;文化程度高中及以上16 例,初中及以下25 例。观察组:男25 例,女16 例;年龄38~67 岁,平均年龄(50.41±5.15)岁;BMI 18~27 kg/m2,平均BMI(23.74±1.45)kg/m2;病程1~12 个月,平均病程(6.38±1.17)个月;文化程度高中及以上14 例,初中及以下27 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入选标准

纳入标准:符合颈性眩晕[4]诊断标准;颈部活动受限,旋颈征阳性;影像学示颈椎退行性变化;患者及家属均知情同意。 排除标准:合并肝、肾功能衰竭者;晕针者;其他疾病引起的眩晕者;存在颈部外伤史或骨折者;存在感染性疾病者。

1.3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治疗: 口服盐酸倍他司汀(乐普恒久远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205045)治疗,8 mg/次,3 次/d;口服盐酸氟桂利嗪(哈药集团制药总厂,国药准字H19993926)治疗,10 mg/次,1 次/d。

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风池穴联合背俞穴针刺治疗:选取风池、肝、脾、心、肺、肾及膈俞穴,常规消毒局部皮肤,之后选用提插捻转手法针刺,平补平泻,留针30 min,1 次/d。

两组均持续治疗2 周。

1.4 观察指标

(1)临床疗效。 显效:眩晕症状消失,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ESCV)评分改善≥90%。 有效:眩晕症状减轻,ESCV 评分改善50%~90%。 无效:眩晕症状无明显改善,ESCV 评分改善50%以下。 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2)脑动脉血流速度。治疗前及治疗2 周后,两组均以经颅多普勒测定左侧椎动脉(LVA)、右侧椎动脉(RVA)、基底动脉(BA)平均血流速度变化。

(3)眩晕症状。 治疗前及治疗2 周后,两组均以ESCV 评分评价患者眩晕症状,总分30 分,得分越高代表患者眩晕症状越轻。

(4)眩晕障碍量表(DHI)评分。 治疗前及治疗2周后,两组均以DHI 评分进行评价,总分100 分,得分越低代表患者眩晕症状越轻。

(5)不良反应。 包括恶心、呕吐等。

1.5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2.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计量资料以()表述,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表1 两组颈性眩晕患者临床疗效比较[n(%)]

2.2 两组脑动脉血流速度比较

治疗前,两组脑动脉血流速度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 周后,观察组LVA、RVA、BA平均血流速度均快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2。

表2 两组颈性眩晕患者脑血流速度比较[(±s),cm/s]

组别LVA治疗前治疗2 周后RVA治疗前治疗2 周后BA治疗前治疗2 周后观察组(n=41)对照组(n=41)t 值P 值22.25±2.46 22.31±2.52 0.109 0.913 38.41±3.35 34.18±3.24 5.812 0.000 25.12±2.52 25.08±2.47 0.073 0.942 40.65±3.87 35.69±3.65 5.970 0.000 35.15±3.25 35.22±3.31 0.097 0.923 48.41±4.15 43.69±4.05 5.212 0.000

2.3 两组眩晕症状及DHI 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眩晕症状及DHI 评分相比,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 周后,观察组ESCV评分高于对照组,DHI 评分低于对照组, 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3。

表3 两组颈性眩晕患者眩晕症状及DHI 评分比较[(±s),分]

表3 两组颈性眩晕患者眩晕症状及DHI 评分比较[(±s),分]

组别ESCV 评分治疗前治疗2 周后DHI 评分治疗前治疗2 周后观察组(n=41)对照组(n=41)t 值P 值10.42±1.35 10.45±1.37 0.100 0.921 24.15±2.89 19.74±2.23 7.736 0.000 33.52±3.49 33.61±3.52 0.116 0.908 12.42±1.37 15.28±1.44 9.214 0.000

2.4 两组不良反应比较

对照组出现恶心2 例,呕吐1 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32%(3/41);观察组出现恶心1 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44%(1/41)。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63,P=0.608)。

3 讨 论

颈性眩晕病因复杂, 可能为颈椎病压迫椎动脉、颈部交感神经受刺激引起椎动脉痉挛等。与颈性眩晕有关的颈椎病主要是椎动脉型和交感型。交感型颈椎病所致的颈性眩晕是由于交感神经兴奋导致椎基底动脉血管收缩, 引起一些后循环供血不全的临床症状,如眩晕、恶心、呕吐等。 而椎动脉型颈椎病所致的颈性眩晕是由于椎动脉压迫进而引起供血不足[5-6]。而眩晕反复发作下, 不仅会影响患者工作及日常生活,一旦发作,还可降低机体平衡感,导致患者易出现摔倒或其他意外伤害,且长期处于供血不足状态,还可增大脑缺血性病变风险,甚至威胁患者生命[7-8]。 因此还需开展针对性治疗, 减轻眩晕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倍他司汀联合氟桂利嗪为颈性眩晕常用西药方案,其中倍他司汀为血管扩张药物,给药后可直接扩张椎基底动脉,使得脑血灌注量恢复正常,以纠正前庭等部位血液循环,避免缺血性损伤发生,从而缓解眩晕症状,且该药能阻止神经冲动向前庭外侧多突触神经元传导,减少眩晕发作。 氟桂利嗪则为钙通道阻断剂,选择性作用于动脉,阻断钙离子的内流,从而抑制血管收缩,缓解多因素所致的脑血管痉挛,以改善脑部供血,缓解眩晕症状。 但西药单用亦无法实现眩晕的迅速控制,还需进一步优化治疗方案。 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治疗2 周后,观察组LVA、RVA、BA 平均血流速度均快于对照组,ESCV 评分高于对照组,DHI 评分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这提示风池穴联合背俞穴针刺可提高颈性眩晕治疗效果,改善脑动脉血流,减轻眩晕症状,且安全可靠。中医认为,颈性眩晕病位在脑及颈项部位,颈项经络气血流畅,则清升浊降,头目得养,意识清洗;若颈项经络不畅,则清浊升降失常,无法清气无法上荣于头目,致脑窍失养,头晕目眩,故还需以清理脑窍、舒经活血为主。风池穴为颈部要穴,针刺之可激发阳经之气血,帮助气血上注于脑部,使髓海得养,故能消除眩晕症状,且在风池穴针刺过程中可刺激椎动脉及周围组织,有助于减轻椎动脉压迫,缓解椎动脉经络,以改善椎基底动脉供血[9]。 而背俞穴为足太阳膀胱经穴位,属于五脏六腑经气聚集所在, 通过刺激背俞穴能够调整脏腑功能。其中肝、脾、心、肺、肾为对应五脏之气输注之处,能够良好调整五脏气血,纠正全身气血紊乱,膈俞则为血会,能够养血和营;诸穴合用,则可激发五脏经气、疏通经络,加快气血生成及运行,使得气血上行至头目,以充脑府,使脑络、筋脉得养,耳目清明,促进眩晕消失[10]。在常规西药基础上联用风池穴联合背俞穴针刺则可协同增效,实现脑部气血的双重调节,以促进眩晕症状消失,且针刺见效快、安全性高,患者易于接受。

综上所述,风池穴联合背俞穴针刺可提高颈性眩晕患者的治疗效果,纠正脑动脉供血异常,更好的改善眩晕症状,且安全可靠。

猜你喜欢
风池穴俞穴颈性
针刺联合背俞穴埋线治疗阴吹验案
受风寒风池穴上贴蒜片
用脑过度揉揉后腰
按风池穴缓解颈椎不适
中医推拿法提高宝宝免疫力
风池穴
颈性眩晕的保守治疗效果
中蒙医结合治疗颈性眩晕
颈性眩晕的中医治疗近况
耳尖结合背俞穴针刺放血治疗粉刺肺经风热证32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