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美学视域下高校图书馆经典阅读空间的创建

2023-11-29 15:06胡宏昇
铜陵学院学报 2023年5期
关键词:美学图书馆空间

胡宏昇

(安徽师范大学图书馆,安徽 芜湖 241002)

新时代高校图书馆工作强调“读者第一”的核心理念与接受美学“以读者为中心”[1]的方法论有着内在的契合性。 借鉴接受美学的思维范式,在高校图书馆中构建新型的经典阅读空间, 成为高校图书馆创新知识服务的重要趋势, 有利于发挥高校图书馆的文化创新和服务育人功能。

高校经典阅读空间的创建需要空间馆员和大学生读者在空间的审美价值方面达成某种 “视界的融合”。 空间馆员作为审美客体,其审美价值的实现要通过服务读者不断进行“视界改变”。 作为接受主体的空间读者, 在享受阅读空间的体验式服务中也需要进行“视界改变”。 阅读空间的审美主体和客体实现“视界的融合”,就是阅读空间创建的最主要的目的。 因此,阅读资源的选取、空间环境的接受、创新服务的开展以及空间读者的培养是高校图书馆经典阅读空间构建必须考虑的四个方面。

一、经典阅读空间的资源建设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图书数字化快速发展,信息以几何级方式增长。 对此,曼古埃尔指出人类进入了一种未知之海的状态, 人们召唤过去和将来的各式各样精灵,只需用手指轻轻一拨就行了[2]。 面对海量信息的冲击,各种形式的浅阅读、碎片化阅读盛行,高校图书馆必须创建新型经典阅读空间,以避免大学生这一阅读群体受此影响。

在经典阅读空间的审美构建中, 高校图书馆应着眼于审美客体和接受主体两个方面, 才能全面和准确地把握空间构建的审美规律。 空间的每个读者有着自身的知识素养、阅读偏好、审美情趣、接受动机等过去的“视界”,这些“视界”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阅读空间的使用及其效果。

(一)当前高校图书馆读者经典阅读的现状

经典属于那些在人类文明传承过程中, 长期被人们阅读, 并不断生发出更多思想文化的典范性著作。 王余光指出,“经典是指那些具有重要影响的,经久不衰的著作, 其内容或被大众普遍接受, 或在某专业领域具有典范性和权威性”[3]。 然而在数字时代, 高校图书馆的读者经典阅读状况并不令人满意。 有学者专门对大学生阅读现状作了分析并指出: 在高校中浅阅读成主流; 快餐式碎片化阅读渐成风尚;经典阅读少;校园读书活动效果不佳[4]。 此外, 根据一项比较研究表明, 中国与美国高校大学生经典阅读的现状差异甚大。 中国高校图书借阅榜单的排名前列几乎没有经史子集、 四大名著等中国古代典籍,也没有鲁迅、老舍、莎士比亚、马尔克斯等大师的著作, 当代知名作家的作品更是寥寥无几。 相比之下,美国大学生阅读虽有部分流行读物,但经典哲学类书籍尤为得到青睐, 柏拉图、 亚里士多德、 霍布斯、 马基亚维利等古典哲学家的作品都出现在书目中[5]。

分析这一现状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大学生读者在校期间忙于各种考试, 只能去翻阅和背诵专业知识,无暇对那些反思自然、人生和宇宙的经典书籍进行深层次的阅读。 二是数字化时代带来的“读图式”阅读正在改变大学生的阅读习惯,使他们更多地满足于片段的、娱乐化的阅读。 三是高校图书馆对于经典读物缺乏开展专门的阅读引导和推广,导致部分读者缺乏阅读兴趣。 因此,高校图书馆创设专门的经典阅读空间势在必行。

(二)经典阅读空间文献典籍的选取

接受美学是研究读者的能动作用的学科。 它强调要从读者角度,挖掘和发挥读者的能力,强调读者是接受的主体。 因此,图书馆可以将接受美学“以读者为中心” 的方法论原理运用在经典阅读空间文献资源建设的策略中。

根据接受美学的阅读视界理论, 以及阅读主体的不同, 高校图书馆在选取经典文献资源时要从三个方面予以考虑。 第一,调研空间读者的阅读兴趣。高校图书馆要关注和调研读者的接受动机、 审美素养、读书偏好、阅读意愿等结构因素,以此来征集符合空间读者审美需求的文献书目。 第二,空间创建者开列专业文献资源目录。 空间的创建者根据征集的读者接受动机和接受心境等前结构, 制定和规划公允、准确和客观的文献资源。 第三,空间创建者和读者进行各种“对话”确定目录。 通过不断循环征集和选取来适时调整经典阅读资源的品种和数量, 从而保证读者享有充分的主动权和决策权。

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建设要和读者发生联系,采购的文献资源要符合读者需求、被读者接受,就必须通过文献接受的美学基础和读者进行互动, 并接受读者的反馈[6]。 因此,空间服务者在经典文献资源选取和采购过程中要重视每册资源的质量, 保证所选择的文献能够引导大学生读者走向“善崇美”。

二、经典阅读空间的环境营造

在现实的阅读活动中, 读者处于一定情绪状态中,这种情绪状态会伴随着读者进入其阅读过程,影响其阅读效果。 接受美学理论指出,读者的这种影响阅读的情绪状态,就叫接受心境[7]。 接受心境主要包括欣悦、抑郁和虚静三种情绪。 如何让读者产生欣悦和虚静的阅读心境, 经典阅读空间环境的设置至关重要。 高校经典阅读空间营造出蕴含审美想象的雅致阅读环境,直接影响着读者阅读接受心境。 当读者走进兼具美感和智慧的阅读空间环境中, 自然会心幽气静、神爽意快,其阅读的意愿必定会大大增强。

(一)经典阅读空间读者的接受心理轨迹

传统的阅读空间构建往往忽视读者的接受心境,由此影响到读者的接受心理轨迹。 读者走进经典阅读空间进行阅读活动之前, 其接受心理轨迹会直接影响到读者对新空间的接受程度。 读者的接受心理轨迹是沟通审美客体和接受主体之间的通道。

古今先哲都很关注欣赏者和阅读者的接受心理轨迹。 在他们的理论中,我们可以看到读者的阅读心境和阅读效果是相互影响的。 如庄子的心斋理论、李贽的童心说、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等,都意味着读者的接受心理轨迹与空间的接受效果息息相关。 曼古埃尔也曾提出, 保存图书的空间改变着我们对图书的关系。 可见,阅读环境对读者接受心理轨迹的暗示不可忽视。

(二)经典阅读空间的环境接受

当读者进入经典阅读空间时, 现场阅读气氛是受环境影响的,如书架的远近,光线的强弱,不同的触觉和气味,都会产生各种影响。 经典阅读空间的环境布局,既要遵守审美比例和规律,又要大胆想象,敢于创新。

高校图书馆在构建经典阅读空间时, 要充分调研和分析读者的接受心理轨迹, 设计出能为读者接受的文化空间环境。 为此,经典阅读空间设计和建设可考虑三要素,即空间命名、审美布局和细节设置。

一是空间的命名要立足美学意境的角度。 中国传统建筑大多并不是通过房屋本身的布局或者外形来表现,而是由各种装饰、摆设和匾额等构成特定的精神格调,展示环境的特点。在命名过程中,让读者作为空间的创建者参与其中, 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和策划征集空间名称。

二是空间布局要追求古代书斋的审美意趣。 经典阅读空间可以借由古代书斋中和雅致的审美标准进行空间布局。 空间的外部环境选取山水景致或花卉竹林作为装饰, 空间内部布局浓淡得宜、 错落有致。 空间的每一元素要使读者联想到世界和经典的关联,恍若置身于纸与墨的森林,甚至于产生穿越到古人书斋的感觉。

三是空间细节注重古典和现代审美融合。 经典书籍的收藏与陈列、古典家具的设计与摆放、茶具琴棋点缀有序; 舒适创意的个性化桌椅、 无线网络覆盖、各种电子阅读终端触手可及,细节中体现古朴典雅与新颖时尚的交融。

三、经典阅读空间的服务创新

文本与解释者双方是“开放”的,遵循着问与答的“对话”式逻辑,这就展开了无限意义的可能性[8]。经典阅读空间的服务理念和接受美学的理念是一脉相通的。 从读者审美接受角度创新阅读空间的服务理念,无疑符合当前高校图书馆经典阅读空间构建的需要。经典阅读空间在实现服务的过程中,要处处体现审美要素,遵循审美规律。 为了增强读者对阅读空间的接受效果,创建经典阅读空间要实现传统单向主观式的空间服务向双向体验式的空间服务模式转换。

(一)转变观念创新空间服务模式

经典阅读空间的构建并不只是为读者提供单纯的物理空间, 而是要提供适于读者阅读并能够享受设计美感的审美空间。 根据接受美学的理论,创造、美感和净化是审美愉悦的三个基本要求, 三者分别揭示了审美经验的生产、接受和交流,并由此构成了审美经验的整体内涵[8]。 由此可见,经典阅读空间提供的服务要让读者感到愉悦,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读者对馆员服务的接受。

传统的空间服务是单向主观式的, 图书馆员往往根据自己的主观设计为读者提供服务。 读者的接受行为是图书馆所决定的,是被动的和消极的,只是服务中的附属部分,其创造性难以体现,审美愉悦感也就难以获得。 而在接受美学视域下,读者的地位不再是附属的、被安排的,读者也可以参与到阅读空间的管理中来。 也就是说,以读者为中心,馆员和读者共同面对阅读空间,不再有主动与被动之别,而是双方共同建构起双向体验式服务模式。

(二)双向体验式空间服务新思路

经典阅读空间如何创造以读者为中心的经典阅读体验,如何满足读者对空间服务的需求,成为构建的重要任务。 空间馆员通过收集读者的各类信息,利用大数据分析方法, 为读者提供精准的双向体验式服务。 图书管理员必须能够带领和引导咨询者,对于所有寻求帮助的人,管理员应该成为向导、达观者和他们的朋友[9]。

传统的空间服务项目和活动都是由馆员决定空间、时间、方式、功能等,是单向主观式的服务,读者只能被动地根据活动安排参与其中, 读者的创造性难以体现,审美愉悦感也就难以获得。 接受美学提倡的“读者中心论”导向,要求经典阅读空间能够提供双向体验式阅读服务和开展体验式的阅读推广活动。 具体而言,相关服务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首先, 经典空间的各种经典文献资源和检索工具要方便使用, 读者可根据接受动机和期待视野进行个性定制。 空间馆员搭建读者网上信息共享和交流平台,实现线上线下的互动,提供个性化和专业化的体验式服务。

其次, 加强实体经典空间和虚拟经典空间的融合。根据空间读者阅读习惯和审美兴趣不同,将空间分为纸本古典文献和网络电子书阅读区域。 读者可选择阅读纸本阅读区,端坐其间,让墨香凝于指尖,感受文字的温度;亦可选择静坐于网络电子书区,利用碎片化的时光汲取信息。由此,经典阅读服务的空间和时间便得以延伸。

最后,开展多种形式的阅读推广活动。 经典空间引导读者开展丰富多样的和具有创新性的阅读推广活动,并设置不同层次的阅读支持服务。 开展系列性的深阅读和阅读推广活动,如评选年度经典阅读书目排行榜、经典阅读最佳读者排行榜;开展经典诵读、书话沙龙、书评征文、优秀影展和名师讲坛等活动。

所有这些双向体验式服务都体现了以读者为中心的理念。 这不仅仅是对图书馆传统单向服务模式的改变,更是对图书馆体验式阅读路径的拓展,代表着高校图书馆未来服务模式的新方向。

四、经典阅读空间的读者培养

在接受美学看来, 经典阅读活动中最重要的是读者。 典藏于空间的经典文本处于一种潜在状态,经典文本的价值只有经过读者的选择与阅读,并对读者产生影响, 才能体现出来。 马修·巴特尔斯认为,培养一个正确健康的文化读者群,所有的资源都该追求一个理想,使阅读服务于社会和个人的协调发展[10]。 如果高校经典阅读空间提供的服务能够满足大学生的专业学习、素质培养、人格塑造等需求,这对于他们的成长成才无疑是有益的。

(一)经典阅读空间读者的期待视野

经典阅读空间对读者产生的吸引力,与读者“期待视野”直接相关。 期待视野是对主体进行科学观察和假设,是生活实践中形成的一种前科学经验。 姚斯认为在读者中心论的前提下, 读者对于任何形式的阅读都抱有某种前理解[1]。 在构建经典阅读空间过程中,读者的期待视野起着同化和顺应的作用,因此培养读者的期待视野至关重要。

期待视野根据其相反相成的作用, 可分为定向期待和创新期待。 定向期待表现为一种习惯倾向,有着相对稳定的固守作用,读者会根据预先的认知,以及他对图书馆其他阅读空间的印象, 做出习惯性的审美判断。 如果说定向期待视野反映的是读者内在而深层的自然倾向,那么创新期待视野,则是要打破定向期待,以唤起读者求新探奇的心理。 读者对经典阅读空间服务提出创新建议, 对空间细部的独有感知,使其成为经典阅读空间一个能动的构成。 当经典阅读空间馆员和读者的视野, 在定向期待和创新期待的互动中,达成某种融合,经典阅读空间的构建就能够达到理想的状态。

(二)经典阅读空间读者培养的路径

接受美学依据“读者中心”的观点,提出了一系列诸如“想象的读者”“潜在的读者”“真实的读者”“理想的读者”等概念。 经典阅读空间的读者培养大致要遵循一个“想象—潜在—真实—理想”的过程。具体包括三个步骤。第一步,从想象的读者到潜在的读者。生活在一所高校的人,都可能成为这所高校图书馆的想象的读者,这就需要把想象的读者变成潜在的读者。 为此, 经典阅读空间馆员可以对空间进行设计和宣传,开展调查问卷,制定阅读推广方案,进而圈定潜在的读者。第二步,从潜在的读者到真实的读者。潜在的读者是不确定的、可能存在的,但也有可能不存在。空间要积极拓展服务思路, 帮助潜在的读者改变阅读习惯,引导不同专业的大学生读者亲近人文经典,使他们成为经典阅读空间的真实的读者。 第三步,从真实的读者到理想的读者。真实的读者是进出空间的阅读者。阅读空间要利用各种方式,调整“召唤结构”和“期待视野”, 培养读者对经典的审美识别和审美理解能力,实现真实的读者到理想的读者的转换,经典阅读空间的读者培养之路就日臻完善(如图1 所示)。

图1 经典阅读空间读者培养路径

五、结语

古人曰,“惟殷先人,有典有册”[11]。每一部经典文献都凝聚着先贤智者的心血和智慧。 对于高校图书馆的大学生读者来说,走进经典、阅读经典、体悟经典、评论经典,能够帮助他们净化心灵、教化品性、变化气质、美化人生。 在“以读者为中心”的接受美学理论视域下, 构建经典阅读空间应该成为高校图书馆创新服务的一个突破口。 读者静坐其间,阅读之美与经典之思交相辉映, 经典阅读空间必将成为图书馆的一道人文新风景。

猜你喜欢
美学图书馆空间
仝仺美学馆
盘中的意式美学
空间是什么?
创享空间
图书馆
纯白美学
飞跃图书馆
“妆”饰美学
去图书馆
QQ空间那点事